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说到黄河,大家脑海里肯定浮现出那滔滔不绝的河水,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
这条母亲河,滋养了无数代人,真是“水韵悠长,千古流传”。
不过,咱们今天可不是来背古诗的,而是聊聊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就像“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环境也得好好打扮一番,才能吸引到人才和投资呀!咱们得说说这片土地的生态现状。
黄河流域可不是个小地方,涵盖了九个省份,地理条件千差万别。
从黄土高原到平原,再到海边,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这几年来,生态环境有点“跌宕起伏”。
水土流失、沙尘暴频发,连鸟儿都不太敢在这片土地上唱歌了。
大家知道,生态环境一差,影响的不仅是植物和动物,连人也得跟着遭殃。
就像老话说的“物极必反”,过度开发让这片土地透不过气来。
再聊聊黄河的水质问题,曾经的清澈见底,如今的“污水横流”,真是让人心痛。
工业废水、农业 runoff,简直是“千疮百孔”。
为了保护黄河,咱们得从源头入手,做到源头控制。
大家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在开发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出台,力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可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得付诸实践。
说到高质量发展,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得有实际行动。
你想,光有大饼图是没用的,得真刀真枪去做。
比如,咱们可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把黄河的“水”也利用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解决能源问题,还能保护环境,真是“一箭双雕”。
要是再加上现代农业技术,像滴灌、精准施肥,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能让土地休息一下。
这样的发展,才能算得上是“高质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得有个平衡,别让一方倒了另一方也跟着受损。
地方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得发挥作用,制定合理的,督促企业守法经营。
企业也得有担当,不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未来。
记住,“良心生意,长久之计”。
企业做得好,大家都能受益,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咱们得呼吁社会各界的关注。
保护黄河,光靠相关部门和企业是不够的,每个人都得参与其中。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20年)为改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加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贫困人口持续、快速、稳定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针对该地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状况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中段西岸,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墙头镇,南至延安市宜川县集义镇,包括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米脂、榆阳、延川、延长、宜川、黄龙、宝塔等13个县(区)、95个乡镇、2362个行政村,总人口112.7万人。
该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育滞后,人均耕地不足1亩。
“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仍有31.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7.8%。
陕北洛河峡谷地带包括延安市甘泉、富县、洛川、黄陵4县20个乡镇、323个行政村,19.3万人。
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增收缓慢。
“十一五”末,16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4.3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22.3%。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住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
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
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统筹兼顾、体现特色”的原则,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实施。
榆林 环境 调研报告

榆林环境调研报告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林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对于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调研报告将从水资源、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榆林市的环境状况。
首先,水资源是一个关键的环境指标。
榆林市的主要水源是黄河和伊洛河。
据调查,榆林市的年平均水资源量稳定在100亿立方米以上,属于富水区。
然而,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和污染,榆林市已经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据统计,榆林市的地下水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地下水开采量已超过了地下水补充量。
这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其次,空气质量是榆林市环境状况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由于榆林市的工业和交通等活动,空气质量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榆林市的空气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仍然存在严重污染的情况。
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这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第三,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榆林市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资源,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因素,榆林市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威胁。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下降到了30%以下,多个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需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综上所述,榆林市的环境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林市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同时,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榆林市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黄河基层调研报告

黄河基层调研报告黄河基层调研报告自古以来,黄河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水系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的状况和问题,我们在近期进行了一次基层调研。
以下是我们对黄河基层调研的报告。
调研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省临汾市。
一、黄河的自然环境状况黄河是我国面积最大、水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人类开发和其他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黄河有着自然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的问题。
调研发现,黄河的水位和水量有所下降,河床淤积严重,泥沙含量高,造成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同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干旱和洪涝问题也十分严重,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黄河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具有较高的战略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黄河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黄河流域的人口密度较高,农业生产压力大,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
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和人口的集中,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贫困问题。
三、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了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保护。
我们调研发现,政府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水利工程,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此外,一些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参与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除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
根据我们的了解,尽管政府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加大了对黄河流域的扶持力度,但一些基层居民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医疗设施不完善,就业机会有限,给基层居民带来了生活的困扰。
综上所述,黄河基层调研报告显示,黄河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问题。
榆林市红枣产业如何走出困境

榆林市红枣产业如何走出困境市发展研究中心、市林业局联合调研组榆林市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红枣产区之一,是中国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
全市红枣正常年景产量40万吨,产值20亿元,近年受气候、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红枣品质、产量连年下降,枣农收入锐减、信心受挫,红枣产业发展走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近期,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市发展研究中心和市林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佳县、吴堡、清涧三个红枣主产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1红枣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栽培发展历史悠久。
榆林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佳县泥河沟千年枣园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多年来,枣树与榆林沿黄土石山区人民结下了难分难解的情谊,被誉为“铁杆庄稼”“救命树”。
1995年,清涧县被列为全国100个特产县之一,并被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2001年,佳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名乡”。
2.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榆林红枣产区涉及9个县区、100个乡镇、2470个行政村,枣农人口约7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8%,其中佳县、吴堡、清涧三县属于红枣优生区,也是主产区。
目前,全市红枣种植面积170万亩(挂果面积135万亩),占到全国的10%和陕西的75%,枣农人均枣树2亩多。
从清涧至府谷的黄河沿岸,形成了一条南北长347.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的红枣林带。
3.经济生态效益渐显。
2022年,清涧和佳县的枣业产值占到本县国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占到全县总税收的40%以上,两县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到3000元。
佳县、吴堡、清涧三县50%以上的林木都是枣树,为该区域的生态绿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4.加工企业逐步成长。
全市红枣加工企业100多个、个体加工企业2000多个,季节性从业人数3万多人。
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市龙头企业36个,已形成“巨鹰”中国著名品牌和多个陕西省著名商标。
2红枣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一)自然灾害频发,“靠天吃枣”的现状难以改变。
关于砂石土矿开采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2015关于砂石土矿开采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为了加快我县砂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实现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砂石矿业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
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我局对沙金苏木沿狼山一线砂石料分布、储量、质量、市场需求量及砖瓦用粘土矿其它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资源概况㈠、砂石土矿概况磴口县位于巴彦淖尔市的西南部,境内地形北高南低,南部为河套平原,占辖区面积的五分之四,西北部山区属于阴山山脉狼山西段,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蕴藏着丰富的各类岩石,如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砂岩等。
砂、石料矿资源储量较丰富,分布地点较为集中,开采矿种主要为建筑用砂和建筑用花岗岩。
通过对该区域地质储量简测,累计查明砂、石料矿资源约1300万立方。
其余未进行检测的均为黄河由阴山改道冲刷遗留区域,砂料储量相对丰富。
粘土类开发矿种只有砖瓦用粘土,分布于南部平原区。
㈡、砂、石料矿质量磴口县建筑用石料矿硬度高,耐风化,不易破碎,在建筑、公路、铁路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资源分布广泛,除用于修建公路、铁路外,可满足当地及周边建筑市场。
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狼山西段河槽与山前河床冲积扇上,由河床冲积形成的砂石堆积层属古河道沉积砂矿,大多卵(砾)石混杂在一起,存在砂质细、土质大现象,需经过筛选分类各项指标符合建筑用要求方可进行销售。
㈢、利用现状截止2012年全县设置砂石料采矿权11家(砂料6家,石料5家)。
面积0.47平方公里,其中2010年采矿权到期砂石企业7家。
11家砂石料矿经有关地质部门按照矿区范围及深度估算,砂料总储量88.42万m3,石料总储量72.61万m3。
截止2012年全县设置粘土矿采矿权7家,年生产空心砖约4000万块,消耗粘土约13万立方米。
砂石土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且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产业。
这些矿山企业一般都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开采规模,以销定产,实际生产规模大多为年产砂石料3万立方米以下,年消耗粘土1万立方米,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规模。
榆林水资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榆林水资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榆林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基地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其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在我国西北地区,榆林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一些水文要素,但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从榆林水资源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榆林的水资源现状需要关注。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于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榆林市的地下水资源是该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深部地下水。
榆林市地下水蕴藏丰富,具备开发利用的潜力。
此外,榆林还处于黄河流域,黄河流经该地区,为该地区提供了水资源。
然而,榆林水资源开发利用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榆林的地下水资源正逐渐减少。
由于持续的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地下水资源的枯竭和水质恶化等问题。
其次,榆林地区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尤其是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益。
目前,榆林地区还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问题,尤其是干旱年份时,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面对上述问题,榆林在未来的水资源发展中需要关注一些趋势。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这可以通过加强监测与调控、推广节水技术以及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等方式实现。
其次,需要加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并采取措施促进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利用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先进农田灌溉技术和节水农作物,可以有效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应重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动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例如开展水资源回用和废水处理再利用等。
另外,未来榆林水资源的发展也需要考虑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供应不稳定等问题,这对榆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提前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措施。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流域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丰富的水资源和重要的农业发展任务。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是至关重要的。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状目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匮乏。
由于过度开发和使用黄河水资源,导致河流干涸,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流域内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水污染严重。
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废水、排放氮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导致黄河流域水质恶化,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河流,严重影响水环境的质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的土地开垦和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生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物种丧失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问题和挑战针对上述问题,黄河流域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和挑战:1.水资源调配不合理。
由于沿岸各省份之间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以及与黄河上游其他省份之间的争夺,导致水资源调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黄河流域内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组织协调不足等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
3.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因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导,以解决流域内的生态保护问题。
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为了实现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采取以下路径和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
建立统一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跨省份的协调机制,合理分配流域内的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平衡。
2.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建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监管,严惩违法行为,提高环境管理的效力。
3.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对黄河流域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引入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提高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城建环保组按照安排,我们对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握了一些基本情况,形成了共识。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沿黄土石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陕西省三大特困区域之一,涉及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6个县,均属革命老区县,其中佳县、吴堡、绥德和清涧四县还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
该区北起府谷墙头镇,南至清涧县双庙河乡,南北400多公里,东西15公里。
(其中:府谷、佳县、吴堡三县县城坐落在黄河边上。
)共包括44个乡、镇、办事处、1167个行政村、1293个自然村。
涉及13.2万户、46.41万人口,其中:常住户6.15万户、常住人口21.6万人。
总劳力21万个,其中从事农业劳力9.8万个。
规划区总土地面积3696平方公里,耕地12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8万亩,人均1亩多。
该区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年平均降水420-510mm左右,无霜期150-170天。
气象灾害严重,有干旱、洪灾、冰雹、霜冻等类型,其中以干旱发生最多,威胁最重,基本上是十年九旱。
该区沟壑纵横,沟壑密度为4.58公里/平方公里,全市四河四川均由该区注入黄河,由于雨季集中,水蚀、重力侵蚀强烈,年侵蚀模数为2-3万吨/平方公里,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该区土壤贫瘠,俗称“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且黄河沿线大多是石崖峡谷,有些地段无人居住,沿线400余公里仅有96村3万多人居住。
该区域以农业为主,工业、服务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
农业以种植红枣、洋芋、糜谷、杂豆和养殖为主,其中红枣面积70.2万亩,洋芋种植面积10.4万亩,糜谷11.2万亩,杂豆21万亩,家畜存栏55万头(只);区域内有企业132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504个,资源开发企业823个,企业吸纳劳动力2.2万个。
区域内有乡镇中学20所,布点小学92所,教师总人数2241人,在校学生总数12544人。
有乡镇卫生院44个,村卫生室933个,取得职业资格的医师746人。
2011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144.8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2.4亿元,林业22.8亿元,乡镇企业产值43.2亿元,其他6.4亿元。
乡镇财政收入8.11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很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沿黄土石山区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成立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制定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与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了沿黄公路。
通过连续不断的扶持,该区域红枣主导产业基地已基本形成,现有挂果红枣面积55万亩,正常年景产鲜枣30.3万吨,仅红枣人均纯收入可达1900元左右,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县乡道路有所好转,出境通往山西公路四条,44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99%的村通了电,并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
农民收入结构有所变化,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外出务工明显增多,据调查统计,该区域外出务工劳力11.2万个,劳均收入过万元。
社会事业有了一定发展,村村通电视、电话信号,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建起了移动通讯基站。
二、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一)自然条件差。
该区域林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人口密度高达12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2.65亩,有近三分之一的村人均耕地不足1亩,并且,土壤肥力低下,土地瘠薄,降雨量小,粮食产量低。
仅有草地30.3万亩,羊子存栏14.9万只,户均只有1.1只。
人居环境差,交通不便,有5.6万人需要搬迁而找不到合适安居地点。
(二)基础设施落后。
该区公路总里程6144.2公里,其中:柏油(水泥)路1355.6公里,砂石路3594公里,有507个村无砂石路,占总村数的42%,其中:382个村不通大车,占总村数的32%。
现有生产大车4262辆,三、四轮8360辆,摩托车2.37万辆。
从2009年起修建的沿黄公路,至今没有完成,严重制约沿黄山区的经济发展。
人畜饮水困难,一些乡村饮用高氟水。
据统计,尚有407村9.6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有水地6.13万亩,因设施老化、损坏,现在80%以上已经起旱。
农村学校数量少,教学设施不齐全,有少数孩子因上学路途遥远而辍学。
乡村医疗点少,多数以卖药为主,大多不具备医治条件,群众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区域贫困面大。
沿黄6县除神木、府谷两县外,其余4县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是我市列入吕梁山片区的核心区。
现有贫困村139个,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1%。
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21万人。
贫困发生率达到45.2%。
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因病、因灾返贫人口占到贫困人口总数的32.4%。
(四)矿产资源缺乏。
该区域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差,仅在吴堡、佳县探明有煤、煤层气、盐岩、浊氟石、磷矿等外,其他地方基本没什么资源,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因而,沿黄一些乡镇的领导对发展经济、改变面貌缺乏信心。
(五)劳动者素质低。
在18-40岁的青壮年劳力15.9万人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2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7%,文盲率高达8.5%。
外出打工的绝大多数劳动力技能低下,只能依靠重体力劳动微薄的收入为生,劳务输出稳定难、收入低的问题相当突出。
当地群众对政治形势、方针政策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强,扩大再生产能力弱。
三、加快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1、充分认识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发展机遇,高度重视沿黄土石山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发展,推进扶贫攻坚,推进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对于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民生、生态、文化、和谐”的幸福榆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发展具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规划,成为国家级扶贫攻坚主战场,可能享受国家对连片特困地区资金、项目等全方位的支持,可以争取得到中省更多的投资,这对于改善基础设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二是扶贫攻坚规划与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陕西省支持榆林跨越发展以及榆林市振兴南部战略举措等多重扶持政策叠加,对于加快区域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动力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机遇;三是区域内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特色产业日益壮大,积累了一定物质基础,干部群众形成了加快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意愿,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对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可见,沿黄土石山区加快发展,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以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坚持生态化建设,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支撑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挖掘发展潜力,努力将榆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打造成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经济跨越的引领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民生发展的先行区。
2、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沿黄土石山区建设规划的落实市政府已制定了沿黄土石山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提出了分两步走的目标任务,2015年要使沿黄土石山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民生事业率先发展,基础设施实现跨越,扶贫攻坚取得突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0年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得到保障;返贫率和贫困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就业充分,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区域协作机制全面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实现。
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要狠抓规划的落实工作。
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责。
沿黄土石山区开发建设,应由市政府牵头,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各县的主体作用,推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区域开发成效作为考核贫困区域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县上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抓好规划落实。
其次,要落实部门分工。
市沿黄办要强化职能作用,加大组织协调工作力度。
市发改委、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加强协作,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特别是要全力做好与国家部委片区牵头单位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积极落实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抓好规划实施。
第三,要完善考评体系。
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绩效考核。
由市考核办牵头,发改、扶贫、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片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对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县乡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对在区域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县乡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针对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内各地在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
要按照“三带、三区”的思路,创新发展,全力提高发展水平。
“三带”:①全力抓主导产业建设,形成沿黄红枣产业带。
沿黄是红枣的优势产区,要象延安抓洛川苹果一样,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抓质量,抓品牌,提升红枣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榆林要策划、整合、推出红枣品牌,形成统一的拳头产品。
②尽快完成沿黄公路建设,并依托南北大通道,建设红枣市场,形成红枣产品开发经销带。
沿黄公路建设对带动沿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争取资金,提高等级,早日贯通。
③精心规划,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形成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带。
重点开发黄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宗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五大主题旅游组团。
主要包括:佳县白云山道观、东方红纪念园,绥德扶苏墓、佳县木头峪民俗文化村,清涧袁家沟、毛泽东诗词园诞生地,吴堡毛主席东渡黄河旧址,府洲古城,神木二郎山等。
特别应在开通沿黄公路的基础上重视对黄河峡谷、黄河漂流、古村镇、红枣生态、历史古渡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打造“黄土神韵、黄河神韵”新品牌,建成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
在此基础上利用旅游业带动发展农家乐、手工等特色产业,力争将绥德石雕、清涧石板画、佳县手工地毯、陕北剪纸等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三区”:①近岸区,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每个县重点抓好1-2个重点乡镇,每个乡镇重点抓好1-2个中心村,扶持建设以红枣为主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培植农民红枣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