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之一

合集下载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望庐山瀑布》、《绝句》的内容和特点;•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掌握「意境」的含义;•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提高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懂得享受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的魅力,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学习《望庐山瀑布》、《绝句》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和意境;•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3.1 教学内容与方法(一) 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介绍一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发放课本,让学生自己找到《望庐山瀑布》、《绝句》的篇目。

(二) 学习(30分钟)1.师生共同学习《望庐山瀑布》、《绝句》的内容和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和写作技巧;•了解《望庐山瀑布》、《绝句》的内容、意境和感情表达;•分析作者用诗歌语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2.学生们有机会自己朗读、理解和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来探讨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 练习(20分钟)1.选取一些相应的作业,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特点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老师安排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 板书总结(5分钟)1.课堂总结可以选择适当的辞藻和结构,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望庐山瀑布》、《绝句》的意思和情感。

四、教学策略4.1 师生互动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4.2 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讨论、诗歌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案】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摘要:首是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绝句》,学习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板课题指名拼生庐(L)、瀑(),(远看)()庐山是山名教材分析有两首古诗首是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绝句》前者抓住瀑布动态用夸张比喻手法写出了磅礴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热爱者以轻快笔调描绘了浣花溪风物景色与幽雅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喜悦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向往和盼望回乡心情学情分析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记诵也可能多数学已会背但诗不定理教师必须教学进行拨让学生悟体会感受理让他们串讲诗要不宜高不搞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教学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背诵课、学会课7生能理诗句思并能用己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情景3、理诗容使学生受到热爱然教育和美熏陶教学两课课、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二、学习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板课题指名拼生庐(L)、瀑()、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写他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3、题()望是什么思?(远看)()庐山是山名学们没有亲庐山或听别人说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谁能说说庐山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美景)三、学生初诗句说说己理了哪些词义及诗句思、由诗句准遥、尺、疑3生音、通、你理了哪些词义及诗句思?四、再诗句想象画面、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教师拨)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有太阳光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种紫色烟雾这行你觉得哪词用得特别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情景指名说说诗句思、二行诗理遥看、川讨论遥看川水道、河流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壮观3、三、四行诗句理飞流直下水流飞泻三千尺不是真三千尺而是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声势这样它声响会怎么样?(想象)用己话说说三行诗思你能把诗人心里想话说说吗?(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天上直落下)你觉得这句诗哪词用得?(落)这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到了人这是多么胆、新奇想象啊、用己话说说全诗思5、总结全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6、诵诗背诵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五、指导写遥、瀑写得左窄右宽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练习用钢笔描红二课、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二、学习二首古诗《绝句》、板课题题绝句是我国古诗种它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般五或七每句五叫五绝每句七叫七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三、初诗句说说理了哪些词义及诗句思、由诗句准鹂、鹭两生音、通你理了哪些词义及诗句思?四、精诗句想象画面、学习、二两行诗句轻声由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了表达己什么样感情?谁能用己话说说这两行诗思?指导学生出舒畅愉悦心情、学习三、四两行诗句指名诗句其他学思考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山峰千秋雪教师讲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山峦上画雪)诗人是透什么看到西岭上积雪?(窗户教师讲窗户像画框镶这幅千秋雪画儿四周诗人用了含包含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是谁透窗框观赏这幅特殊画呢?(是诗人己)诗人有这么种闲情逸致观赏窗外景色说明他刻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诗人向门外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什么说是万里船?谁用己话说说这两行诗思?3、指名说说全诗思、总结全诗体会感情()这首诗行写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呢?()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心情5、指名朗练习背诵候要停顿和重音反复练练习背诵6、指导写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田格各占半五、作业、用钢笔描红、背诵课3、写词语。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背景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诗歌欣赏理解较为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反复讲解,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渐明确诗歌的构成特点和意义表达。

本教学案针对《望庐山瀑布、绝句》,通过音韵、形象、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美学的魅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望庐山瀑布、绝句》的诗歌构成和意义表达;•学习古诗的韵律、语言特点;•掌握古诗赏析和诗歌背诵技巧。

2.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古诗,把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味,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关注美的感受,感受周围环境中的美。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美的关注和热爱;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文学的审美体验。

3.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体会古诗意境和情感体验;•如何在学生中培养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 教学方法及过程4.1 教学方法•现场互动教学法•观察演示法•个性化教学法4.2 教学过程第一步:打造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室中,我们将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场景观察,感知庐山瀑布的独特之美,让积极进入学习状态,准备接下来的学习。

第二步:掌握古诗韵律和诗歌意境的描绘1.韵律节奏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中韵律的重要性,感受古诗韵律流畅、和谐的韵味。

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嗓音韵律掌控技能。

2.意境描绘体验让学生感谢诗歌意境表达,体验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观察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联想和描述这张图片里的物象,感受水的流动、飞溅、蔚蓝和出奇不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语文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语文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明白得诗句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抓住关键词,明白得诗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育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明白得诗歌意境教学预备:课件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语揭题,激发爱好教师语言:同窗们,俺们明白唐朝有两位闻名诗人,一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名那么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李白、杜甫的诗歌艺术达到了唐朝诗歌的顶峰,后人赞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今天,教师带来了他俩的写景诗各一首,想学吗?有信心学好吗?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一、一读,读通读顺要求: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四个生字及一个多音字“行”,认清“疑”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形。

⑴指名读诗,正音⑵指名读诗,指导正确停顿二、再读,读懂词意⑴自由读诗,依照注释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出示注释:《望庐山瀑布》①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俺国名山之一。

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显现出紫色。

④银河:又称天河。

前人指银河系组成的带状星群。

⑤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绝句》①.黄鹂:黄莺。

②.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③.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终年不化,故云千秋雪。

这是想象之词。

④.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苏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因此说长江万里船。

⑵交流诗意,朗诵古诗⑶教师范读,指导方式教师语言:读诗词文章,要明白得作者,要明白得作品,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俺在念书时有一个小窍门,确实是把自身当做作者,欢乐着作者的欢乐,悲伤着作者的悲伤,然后通过朗诵的声调、节拍等表达自身的情感。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体味语言(一)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一、现在此刻,你确实是李白,你确实是杜甫,轻声读诗,发挥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二、交流3、再读古诗,注意重音,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课程背景
本节课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

本节
课的主题是古诗词鉴赏,选取了两首经典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进行讲解。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朗读古诗。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老师可以引入歌曲《故乡的原风景》,并让学生品读歌词,理解其中的
情感和内涵。

2.讲解古诗《望庐山瀑布》
让学生朗读古诗《望庐山瀑布》,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停顿和抑扬顿挫的朗读
技巧,分析诗歌语言艺术和意义内涵,体会作者咏怀的心情。

3.课外阅读
将一些与《望庐山瀑布》相关的诗歌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诗歌进
行阅读,并收集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其他同学。

4.讲解古诗《绝句》
让学生阅读古诗《绝句》,分析诗歌的词藻、韵律和意境,运用画线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5.课后作业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汇总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形成小组汇报。

同时,提
醒学生课后对古诗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并在课后完成相关作业。

教学评估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优美和深刻之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思想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在教学评估和反思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生字词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会通过例句对比和实际操作来帮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句中的某一修辞手法或自然景象的描绘。
2.朗读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句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需要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上有所理解,并能举例说明其在诗中的作用。
-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平淡的日常景物中提炼出美的元素,感悟古诗中的审美价值。
-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可能缺乏对古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影响对古诗的整体理解。
举例解释: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环节,教师需示范正确的朗读节奏,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抑扬顿挫,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背诵。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掌握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日照”、“香炉”、“飞流”等,并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
-意境的理解:学生应理解诗句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所蕴含的壮阔与神秘。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描绘的瀑布景象。
4.分析古诗的写作特色,如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5.领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句,发展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1)-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背景•班级概况:三年级,32人•教学内容:课文朗读总练、理解与鉴赏、绘画创作•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及其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对景物美的好感、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积极反哺自然,懂得珍惜生态环境,掌握句式结构,能自由地写出类似的绝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望庐山瀑布的意境;通过学习和模仿,发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绝句的特点和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望庐山瀑布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写出类似的绝句。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师生问候,确认学生们的状态;•展示《望庐山瀑布》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山水和自然对人们的吸引;•询问学生们对山水的认知和感受,展示学生们的答案。

第一部分:课文朗读总练(20分钟)•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大声朗读《望庐山瀑布》;•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并解释一些词组和难点;•让学生朗读,以此练习声音、语调、节奏和意境。

第二部分:理解与鉴赏 (35分钟)•展示《望庐山瀑布》的五个句子,让学生们自行理解,并逐句分析其情感;•共同发现句式中的语言运用,比如排比、反复、对比等;•以团队为单位,分析与探讨第一、二句表达的“庐山”的具象、象征意义,体会第三句所描绘的瀑流气势磅礴的好处。

探讨第四句的意义,看关键词“尔”、“谁”的含义。

看看学生们分析出哪些点,记录在黑板上;•由老师给学生讲解绝句的形式、基本结构和特点,指引学生们通过课文朗读总练,自行探索其特点。

第三部分:绘画创作(4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几句诗,和《望庐山瀑布》对比着学习。

老师可以给予引导和帮助,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绝句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用线条、色彩和造型,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进行抽象再现;•将学生的画作张贴在教室墙上,鼓励学生评价,给学生提供创作机会。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2)-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二(2)-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望庐山瀑布、绝句 - 教学设计二(2)-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1.了解明朝文学家袁中郎的《望庐山瀑布》诗歌;2.学习绝句的基本知识,掌握绝句的格式和特征;3.理解《望庐山瀑布》中描述自然美景的意境及艺术特点;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教学重点1.掌握绝句的格式和特征;2.理解《望庐山瀑布》中描述自然美景的意境及艺术特点。

3.教学难点1.理解《望庐山瀑布》中描述自然美景的意境及艺术特点。

2.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4.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在课前观看“望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了解瀑布的神奇美景。

2. 学习绝句的格式与特征1.介绍绝句的格式与特征,如字数、押韵方式等。

2.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受课文《望庐山瀑布》,理解绝句的含义和艺术表现手法。

3. 分析明朝文学家袁中郎的《望庐山瀑布》诗歌1.根据《望庐山瀑布》的内容,通过组织分析、讨论和合作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中描述的自然美景,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

2.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朗诵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4. 练习通过课内练习提高学生对绝句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练习绝句创作和欣赏等多方面技能。

5. 总结与提高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总结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和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考查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诗歌欣赏及创作、绝句的掌握和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深化对自然美景和艺术成就的了解和感悟,提高对语文教学的掌握和理解,为今后的教学生活积累宝贵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

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

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

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

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
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

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

“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

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