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爱,就是慈悲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
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
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
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
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好句24则:盛大的悲悯,人生的彻悟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经典好句24则:盛大的悲悯,人生的彻悟李叔同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3、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
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事后的追悔莫及。
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悲看涵养。
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8、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9、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10、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11、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12、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13、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
呢喃呢喃。
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
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
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14、以舍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5、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荫荫,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
16、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17、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
弘一大师经典语录

弘一大师经典语录
1. 修行的路上,不要迷失方向,永远保持初心。
2. 善待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地位或者背景如何。
3. 每一次的困境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不要害怕面对挑战。
4. 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力量,能够使心灵更加平静。
5. 心存感恩,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6. 坚持正义,不要袖手旁观,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7. 真正的修行是要内外兼修,不仅要修炼自己的内心,也要努力改善外界的环境。
8. 在生活中保持平衡,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也不要忽略精神的追求。
9. 与人为善,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人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的贡献。
10. 谦逊是一种美德,不要自负,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
2024年高考高分素材积累:20则可用的人物素材合辑

1、陈寅恪(1)史学大师陈寅恪的骨气史学大师陈寅恪,抗战之前,他就是衣食无忧潜心地做学问。
然后突然战争爆发,父亲去世,日军包围了北平城。
他的右眼视网膜脱落,要留在北平做手术的话,就有可能被日本人挟持利用。
他不愿意为日本人服务,决定跟着学校一起走,这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右眼。
他一路颠沛流离,因为放弃治疗,右眼失明,左眼也接近失明。
(2)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风雨无阻地来听课。
然而,命运对待陈寅恪又是极其刻薄,他的一生颠沛多难,他壮年失明,暮年膑足,文革中因不肯就辱又多遭摧折,对一般人而言,这样的打击真是生不如死了,然而,陈寅恪却充满韧性地活了下来,并且没有停止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完全沉浸在一个更为崇高壮美的艺术世界与思辨世界里。
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在中国思想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能坚持这一原则,乃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3)文凭≠学历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留学欧美各国,学得一肚子知识,没有拿回一张文凭;蔡元培五次出国,在国外游学十二年,没有拿回什么文凭。
现在的某些“海归派”恰恰多的是各种耀眼而花俏的洋文凭,却很少拥有真材实学。
犹如现今一些高校“名人”的名片,头衔越来越多,学术成果越来越少。
虚心的人用文凭来鞭策自己,心虚的人用文凭来炫耀自己。
——丰子恺文凭不等于文化水平,学历不等于学识阅历。
(4)知耻而后勇的辜鸿铭光绪十一年,28岁的辜鸿铭做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
在国外长大的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但国学根基不深。
一次,辜鸿铭在总督府宴会上高谈阔论许久,清末大儒沈曾植在旁一言不发。
辜鸿铭好奇地问:“先生为何沉默不语?”沈曾植回答说:“你说的话我都能懂,你要懂我的话,还须读二十年中国书。
”辜鸿铭受此批评,从此浸润于中国典籍之中,“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籍”。
与妻书原文和翻译赏析

与妻书原文和翻译赏析与妻书原文和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书信吧,书信是具有明确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对象的一种交际工具。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书信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妻书原文和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
【转载】红尘内外一代奇才李叔同

【转载】红尘内外一代奇才李叔同活着、爱着、梦想着美盲比文盲多│ 远离美盲之视频│ 我读尼采│ 我读周国平│ 我读李叔同│我读吴冠中│我读陈丹青│我看陈丹青│我读张爱玲│我读鲁迅│看思悟我喜爱的哲学家│纳兰若容│叔本华│克里希那穆提│杨澜访谈录│郎咸平│国内名家│国外名家│小故事大道理│ 印象上海│ 美术大家>> 杰瑞博客红尘内外:一代奇才李叔同《上》红尘内外:一代奇才李叔同《下》王鲁湘:由李叔同填词的这首《送别》歌,经百年传唱,历久不衰,已经成为经典。
李叔同的才华不仅限于音乐,他是集诗、词、画画、篆刻、戏剧、文学于一身的奇才。
李叔同是我国最早出国学习文艺的留学生之一。
是最早演出话剧,最早研习油画,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乐的艺术教育家。
他终身的“艺事”书法,更是达到极高的境界。
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这位20世纪初,闻名一时的艺术家,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不啻如流星划过夜空,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但是在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李叔同斩断俗情,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风华才子从此成为云水高僧。
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令人愕然。
而关于李叔同皈依佛门的缘由更是众说纷纭。
让我们追忆红尘内外,探寻李叔同由俗入佛的心路历程。
解说:李叔同出家并非一时起心动念。
他正式剃度的时间是1918年8月19日,这一年李叔同不过39岁,而早在一年前,李叔同就曾在杭州大慈山下的虎跑寺中暂住。
想通过断食疗法,来缓解自己长年所受肺病,神经衰弱之苦。
但在此次断食静修之后,李叔同便开始流露出出家意愿。
李叔同断食,最初是因为好友夏丏尊的建议,两人同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夏丏尊对李叔同日益强烈的出家意愿深表不满。
金梅(传记作家):结果夏丏尊跟他说,一看(李叔同)头发还留着呢。
王鲁湘:又穿一个海青(僧服)金梅:穿了一个海青。
他说你不僧不俗的,像个什么样子。
索性出家当和尚才好了。
李叔同 3
二 、品味细节 思品格 (一)仪态万方 论先生 从李叔同先生的衣着仪态。看先生是 怎样的人?
公子 留学生 教师
(二)言行举止 敬先生
文中哪些关于李先生的事情最能 吸引你?各彰显李先生怎样的人 格魅力。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 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 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 辜烧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为 他做人为僧之警语也。
①扮演《茶花女》(照片显得妩媚而妖 娆,这里的李叔同男扮女装,敢于开 风气之先,角色的反串,不是为了好 玩,他为了演好奄奄一息的玛格丽特, 不惜长期节食,饿到了皮包骨头的地 步。但他毕竟是男人,为了使舞台效 果更好,他还用带子把腰紧紧的束起 来,我们才看到这杨柳小蛮腰,尽显 李先生的“认真”)
从道人到僧人的变化,也是其思想境界从自
我修行,清静无为上升到普度众生、博爱万 物的过程。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 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无不具有悲 悯、博大、宽容的情怀。这或许也是最值得 我们敬仰的一种人格魅力、一种人生的精神 境界吧!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
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 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 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 楼。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 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 的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 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 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二层楼了。强大的 “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 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 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的确是
认真,但我们只读
这些节选文段,会觉得过于突兀、过于抽象, 没有细节,缺少血肉。是的,这只是文章的 一个框架。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文章 的细节,去探究李叔同先生的精神品质。
弘一大师经典句子
弘一大师经典句子1. 没有放下过去,就无法把握现在,更无法设计未来。
2. 悟道无门,修行有方。
所谓悟道无门,就是自性清净;修行有方,则要依循佛法修心。
3. 悟道不必拘泥于言语,不要被文字所累。
思维要精深,但不要被思维所困。
4. 慈悲是最高的道德,也是最具实效的智慧。
慈悲是给予他人快乐,也是自我成就的方式。
5. 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心灵去聆听,那么你何以能听到真正的声音?6. 一念善心,即一念真如。
一念恶心,则跌入六道轮回之中,痛苦不尽。
7. 以大悲心行布施,以大智慧修福德,以大勇气忍辱。
8. 生死轮回,本是空空,只因缘起,见有无明。
9. 离开相思,即离开痛苦;偏于爱恋,则不能自在。
越过这个心灵的境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
10. 抛弃执念,是成就禅定必经的一关,也是实践成佛法门的必要条件。
11. 行善积德,增加福慧,方能扩大心灵的体验,不断向前。
12. 心量狭窄的人,只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很难走出逆境。
13. 恒心向善,正念常住。
这是修行的要领,也是通向远方的奥秘。
14. 智慧是诸法真相的通达,离开智慧,任何修行都会失去意义。
15. 佛法常新,一代代传承,转化为当代人所需要的种种真理、智慧与普世价值。
16. 在生活最坏的时刻,也需要保持一颗清明的内心,以这种态度渡过困难,并从困难中获得智慧。
17. 人生路上,没有比学习更值得花费时间和金钱的事情。
18. 为自己心中的信仰而坚定不移地前行,即可克服一切阻力,建立起不朽的人生意义。
19. 切莫把强求当作固执,切莫把忧虑当作关怀,把一切都放下,获得真正的自在。
20. 学佛修行,首先要树立善念,抑制恶念,持之以恒,功德无量。
李叔同( 储可凡)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 是行去流水。—— 英国哲学家 约翰· 洛克
角度八 平常心与敏感心
我们需要 一颗平常心, 坦然面对人 生的欢乐与 痛苦;我们 需要一颗敏 感的心 ,体 味人世的感 动与真情。 平常心和敏 感心是人生 不可或缺的 两种心态 。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
角度七 留给明天
弘一法师心中藏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他轻摇藤 椅,让里面的小虫走避,然后才安然落座。这一 细节显现了他的佛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明天 的是善心与禅意,留给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 境界。而我们留给明天的,可以是文化艺术,可 以是精神财富,可以是优秀品格。
“人生就是一场球赛,我们都要遵守每一 项这样或那样的规则。”——《麦田里 的守望者》
角度二 悲悯之心
悲,是慈悲;悯,是怜悯。悲悯之 心是人的本心,是人类共同传承的 良知。弘一法师悲悯微不足道的蠕 虫,看似小悲悯,实则大悲悯。 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 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 常拥有温情。 看到别人受伤了,你也觉得痛,这 就叫同情心。悲悯心是什么呢?就 是即使你没痛,但是你觉得要为天 下众生服务,你愿意济天下苍 生。 ——俞敏洪
角度三 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
• 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即便渺小如 毛虫,也值得被尊重。我们应当像弘一法师一 般,懂得生命的真谛。只有当我们拥有对于生 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 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 的高贵与美丽。 •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 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 罗兰
材料:李叔同做了和尚,学生
2023年《与妻书》读后感(精选8篇)
2023年《与妻书》读后感(精选8篇)《与妻书》读后感1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与妻子的诀别书,此时的他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涕泪满襟,直至天亮。
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的幸福:“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在信中,他对妻子倾诉了自己“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的肝肠寸断。
在信中,他更对妻子晓之以理:“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诀别了:“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信中有一段关于爱的真理,尤其令人难以释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如此相爱的有情人,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封绝笔信?要怎样诉说才能不让爱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至爱汝”是真心,而“以天下人为念”也是真爱呢?情难舍!人难留!再多的难舍,有时候不得不舍;再难的离别,有时候不得不别;再苦的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弘一大师出家前给妻子的信:爱,就是慈悲
很多年前,我读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
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西湖更合适送别的场景了。
1918年的春天,一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岁的他原来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不久前辞去教职离开学校,在这里落发为僧。
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已经是最后的送别,丈夫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皈依佛门。
几个人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相对无言的素饭。
丈夫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过一次。
(注:此段原始出处为黄炎培文章《我也来谈谈李叔同先生》)
这个可怜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会明白她的丈夫缘何薄情寡义至此……是啊,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残忍,更让人心碎的呢?我读到此放声大哭,泪如雨下。
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我对绝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齿,视他为世间最薄情寡义、最自私自利的男人。
他的万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倾刻间化为云烟。
从此,世间再无那个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若干年后,我读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
诚子:
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
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
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
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
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
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
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
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
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我很庆幸我是在信佛学佛以后读到这封信的。
换作以前,我是断断不能理解,也不能宽恕的。
而今读来,虽然有泪盈眶,但心里是温暖的。
时隔多年,我才终于了悟弘一法师的“有情”。
他哪里是“无情”,分明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啊?
很多年来,在我的心目中,李叔同就是杭州那个决绝、冷酷、看破红尘、心如死灰的僧人形象。
很多年里,我也一直视皈依佛门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逃避。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他在出家前曾预留了三个月的薪水,将其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老朋友杨白民先生,转交给自己的日籍妻子,并拜托朋友将妻子送回日本。
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弘一大师内心的柔情和歉疚以及处事的细心和周到。
据说,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诸般猜测。
世人大多无法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那些被他的诗文打动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读者,一时间失去寄托,可谓痛不欲生。
有一位女读者,死心塌地爱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后,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还俗。
弘一法师怎么处理此事?他派人送给那女子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
(注:此或为张冠李戴之误传,因为此句诗实为另外一位诗僧苏曼殊所写,全诗为“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多么地温柔慈悲啊!他不但不责备那女子扰人清修,反而用一种很遗憾的语气对那女子说:不是我不肯接受你,怪只怪我们相遇太晚了,今生没缘分呐,只有对你无情了。
我们可以肯定那女子读了诗之后一定若有所悟,百感交集,即便不甘心,也只有认命了。
事实上她也就哭着走了,不再打扰弘一法师了。
至于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年轻的时候,我会百思不得其解,且一直追问下去。
而今,我已
经连问都觉得是多余了。
读读他写给妻子的那封信,就再明白不过了。
他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这样解释: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
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
这也是一种人生观。
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
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
这就是宗教徒了。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这就是宗教徒。
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
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
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
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
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
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
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
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
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
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
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
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说,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所推测的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失恋说、政界失意说等等他心测度,切合实际,振聋发聩。
我想,丰子恺应该是最了解他的老师的吧。
以我凡夫之眼,我终其一生都无法体悟弘一法师的道心和境界。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
他出家既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为了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
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
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弘一法师圆寂时有两件小事令人深思。
一是他圆寂前夕写下的“悲欣交集”的帖子,无论是这句话本身,还是他所写的墨宝,都使人看到一位高僧在生死玄关面前的不俗心境,既悲且欣,耐人寻味。
二是他嘱咐弟子在火化遗体之后,记得在骨灰坛的架子下面放一钵清水,以免将路过的虫蚁烫死。
活着的时候怜惜蝼蚁命并不奇怪,这是对修道之人的一般要求,但是快死了还惦记勿伤世上的生灵,这份心思的细腻非真正的大慈大悲者不能有,真真令世人闻之生敬!
电影《一轮明月》中有这么一个场景: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雪子:“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雪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
”
以前,我只知道那一句唐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岂知这句“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比起那一句的无奈,又多了几分慈悲呢!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爱,就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