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域》的解读[宝典]

合集下载

媒介、场景、行为——从《消失的地域》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

媒介、场景、行为——从《消失的地域》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

媒介、场景、行为——从《消失的地域》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媒介、场景、行为——从《消失的地域》谈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梅洛维茨(Marshall McLuhan)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媒介情景理论。

媒介情景理论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们还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

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梅洛维茨通过对不同媒介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首先,梅洛维茨通过对书籍和印刷媒介的分析,指出了媒介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他认为,书籍的广泛传播和普及使得知识变得公共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

然而,这种媒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书籍需要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虽然可以传递大量的文字信息,但却无法完整地传递情感和身体语言。

因此,书籍媒介的特点是理性的、个人的和深入的,它在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梅洛维茨对电视媒介的研究也阐述了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电视媒介是一种冷媒介,它将信息快速地传递给观众,却没有留给观众太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

电视节目的内容通常是简化、浅显的,更注重情感和视觉的冲击力,而不是思考和深度。

这种媒介特点使得观众很难在看电视时保持一种主动的思考态度,更容易陷入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

此外,电视媒介时常通过广告和商业手段来影响观众,从而对人们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梅洛维茨还对互联网媒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全球村庄”的概念。

他认为,互联网媒介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信息和知识得以自由流动。

互联网媒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互联网媒介也存在着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人们很难辨别真假信息,容易受到谣言和虚假信息的误导。

总体而言,梅洛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深入阐述了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消失的地平线》:人类存亡与新希望的探索

《消失的地平线》:人类存亡与新希望的探索

消失的地平线:人类存亡与新希望的探索1. 引言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众多挑战和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机遇和繁荣,但同时也意识到了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社会紧张等危机。

在这个背景下,被称为《消失的地平线》的主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2. 什么是消失的地平线所谓“消失的地平线”,指的是过去我们所熟悉和认可的“规则”、“边界”或者“常态”,如经济增长、地缘政治、社会结构等,在当代世界逐渐发生变化或者直接受到威胁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能给人类带来存亡之忧,但也有可能孕育新的希望。

3. 人类存亡之忧3.1 环境威胁: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3.2 资源枯竭:能源、水资源等的不可持续消耗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崩溃。

3.3 社会紧张:不平等、冲突、恐怖主义等社会问题侵蚀着人类的安全感。

4. 新希望的探索尽管人类面临巨大挑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需要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思考方式。

4.1 可持续发展: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4.2 科技创新: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在医疗、能源等领域寻找替代品。

4.3 国际合作与多元对话: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共赢局面的形成。

5. 结语《消失的地平线》是一个兼具危机和希望特征的主题。

人类面临存亡之忧,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挑战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就有机会开创美好未来。

因此,我们需要确保地平线不会彻底消失,而是在新的探索中迎来新的曙光。

以上内容仅提供一种关于《消失的地平线》主题的概述和展望。

针对具体细节和更深入的讨论,还需要基于后续研究和调查。

解读《消失的地平线》

解读《消失的地平线》

解读《消失的地平线》消失的地平线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领事康威为首的四名西方人闯入中国拉萨而所经历的一系列神秘事件的故事。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悬疑与虚幻,与当代人所追逐的香格里拉,古代人所向往的桃花源,有很大相似之处。

而这里所说的香格里拉是否真的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系同一处呢,据说,在当代仍是一个谜。

在《桃花源记》中,陶潜笔下进入世外桃源的描述是这样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而《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进入香格里拉的过程也是大同小异的,也是走在尽头时,山有小口,进入之后便豁然开朗了。

进入之后,在希尔顿笔下展现的便是一副人间天堂的景象,毫无战争年代的喧嚣。

希尔顿的描写有些浪漫主义的色彩。

浪漫主义描写的很大特点便是夸张性与虚幻性。

如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这种情景在现实中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体现了强烈的夸张性色彩。

而希尔顿对与香格里拉的描写也具有强烈的夸张性色彩。

如在塑造满足姑娘这个形象时,她的年龄上百岁,而她的容颜却只停留在二十岁左右。

她是一个典型的满足贵族姑娘,而她那纤细的手指却能弹奏出美妙的钢琴曲,包括最富盛名的莫扎特的名曲。

那个时代的中国是闭关锁国的,思想是封建落后的,虽然在列强的入侵下不得不打开国门,但是绝大部分的名门望族所接受的教育仍是四书五经式的内容与模式。

而这位满足姑娘的身上虽然有东方女性的温柔娴淑,有东方女性的古典美,但她所展现的却不是东方古筝古琴的技艺。

虽然在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中国,懂得一种外国技艺也是可能的,但综合这位满足姑娘的种种因素来看,她的这种技能还是让人怀疑的。

《消失的地平线》,我对它仍存在着很多疑问,而有些疑问我仍旧没有想明白,希望高人指点。

读《消失的地域》有感

读《消失的地域》有感

读《消失的地域》有感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先是对本书名字的好奇,“消失的地域”,究竟消失的是什么地域,它又为何会消失,消失之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再看副标题——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知道,本书主要的对象是电子媒介,讲的是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于是又会产生新的疑惑,什么是电子媒介,它会对什么样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它如何对这些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呢?将主标题与副标题合在一起去理解,其意思可能就是地域对于社会行为的意义,由于电子媒介的出现,逐渐地减弱或者消失,这里的意义应该理解为社会意义,因为是相对于社会行为而言的。

读罢全书,对题目有两点概括:1、地域或称某个场景,事实上它并不是因为电子媒介的出现而消失了,而是演变成一种新的场景。

这种演变是由于信息的快速、大量的流动造成的,它使得地域之间的差异在空间上消失了。

2、这里的电子媒介指的是电视,而不是其他的电子媒介。

因本书成书于1985年,正是电视这种媒介占据强劲势头的时候。

其实互联网等媒介也可以产生这样的影响,包括手机等新媒介。

本书中梅洛维茨的观点是建立在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的基础之上的。

戈夫曼把社会描述成一出戏剧,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而这些所谓的不同的舞台,即是每个人所处的不同的场景,在旧有的场景中,一个人只能处于一个场景,他的一切行为在当时当地只对该场景存在意义,而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各种不同的场景融合在一起,这将会使得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得到重组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人在每个场景中的行为可以区分为“前区”行为和“后区”行为,电子媒介的出现可能使这区分变得模糊,“前区”和“后区”的区分不再那么明显,有时候会重叠在一起。

人们先前的行为也不再适合这种新的场景,所以人们不得不采取一种适合新场景的“中区”行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

不同的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的延伸。

《消失的地域》读书笔记

《消失的地域》读书笔记

媒介、场景、行为——读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T12302010 许力美国传播学者亚•梅罗维茨写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电视对于美国的影响,并借此探索媒介对于大众行为、价值观等到方面的影响。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源于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新媒介在一种文化出现后,首先会引起人的感官不平衡、然后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所以媒介形态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容易被忽视。

从以上两个观点出发,梅罗维茨提出:电视这种媒介让人们从旧有的近距离场景进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宽广场景,人们的行为也随着场景的改变而改变。

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描述了当代的一些社会变化,关于这一点梅罗维茨是赞同的。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地域的消失”,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地域差异之社会意义的减弱乃至消亡”;二、“电子媒介”最主要的意义是指电视,而非我们现在认为的网络。

“地域的消失”并不只是指这两种意义,而还有一个含义——由于电子媒介的普遍使用,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那么大,时间与空间不再是一个问题。

人类可以不在“现场”却可以感受到“现在气氛”,体会到“现场经历”。

由于大家都处在一个差不多或者说是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久而久之,地域之间的差异就不那么明显,大家都统一化,都被互相同化了。

梅罗维茨还提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使得曾为各不相同的社会场景相互交叉”。

电子媒介打破了印刷媒介所塑造出来的专门的、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现在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更多的信息。

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场景”与“场景”之间很难用地域的不同区分开来,即大家生活的场景都差不多。

以前我们会有阶级权力等级等的划分是因为不同群体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现在,“场景相互交叉”了,这必会引起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的重组,产生一些社会现象,如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儿童与成人概念的模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融合,政治英雄与普通市民的等同”等。

媒介场景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读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

媒介场景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读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

【摘要】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亲身经历不再是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再是受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媒介和个人以一种微妙的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媒介为了生存争夺受众,受众为了信息接受媒介.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说的,尽管社会学理论家注意到了讯息构成了这种进程并反映了这一进程,但是他们对于社会活动如何与传播环境互动,特别是技术如何与传播行为一起影响这一互动较少关注。

而梅洛维茨提出的媒介场景理论对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从理论来源、理论框架、理论论证三个方面对梅洛维茨媒介场景理论加以论述。

【关键词】媒介场景《消失的地域》梅洛维茨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传统对媒介内容即信息的研究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学者们迫切需要一种理论解释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媒介场景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理论来源:戈夫曼的场景主义和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社会场景和人们紧密相关,它构成了人们生活和行动的范围,不同的社会场景有着不同的规则和角色,“一个场景可能有一个‘基本框架’,但却有各种‘调整’方式。

”对场景的思考,能帮着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行为问题。

场景主义者戈夫曼借用戏剧论的表演来描述社会生活,他认为任何个人在某个环境中的行为都可分为“前区”或台上行动以及“后区”或后台行为,场景规定了我们行动,角色的扮演对社会生活的平稳而正常进程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演员的态度差异不在于表演,而是取决于演员对自己角色的态度。

媒介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渠道,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理论家改变了这一研究思路,认为媒介也是一种环境。

英尼斯把传播媒介的控制看成是实施社会和政治控制的手段,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麦克卢汉用“感官平衡”概念补充了英尼斯的理论,认为媒介是人们感觉器官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术会影响人类感知的结构。

虽然场景主义者和媒介主义者在各自领域解释了很多问题,但对于研究电子媒介对人的社会影响仍然缺乏有力的论证。

《消失的地域》读书笔记

《消失的地域》读书笔记

《消失的地域》读书笔记第一篇:《消失的地域》读书笔记媒介、场景、行为——读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T12302010许力美国传播学者亚•梅罗维茨写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电视对于美国的影响,并借此探索媒介对于大众行为、价值观等到方面的影响。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源于戈夫曼的剧场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新媒介在一种文化出现后,首先会引起人的感官不平衡、然后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

所以媒介形态的改变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容易被忽视。

从以上两个观点出发,梅罗维茨提出:电视这种媒介让人们从旧有的近距离场景进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宽广场景,人们的行为也随着场景的改变而改变。

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描述了当代的一些社会变化,关于这一点梅罗维茨是赞同的。

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地域的消失”,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地域差异之社会意义的减弱乃至消亡”;二、“电子媒介”最主要的意义是指电视,而非我们现在认为的网络。

“地域的消失”并不只是指这两种意义,而还有一个含义——由于电子媒介的普遍使用,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那么大,时间与空间不再是一个问题。

人类可以不在“现场”却可以感受到“现在气氛”,体会到“现场经历”。

由于大家都处在一个差不多或者说是相同的社会环境中,久而久之,地域之间的差异就不那么明显,大家都统一化,都被互相同化了。

梅罗维茨还提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使得曾为各不相同的社会场景相互交叉”。

电子媒介打破了印刷媒介所塑造出来的专门的、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现在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更多的信息。

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场景”与“场景”之间很难用地域的不同区分开来,即大家生活的场景都差不多。

以前我们会有阶级权力等级等的划分是因为不同群体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而现在,“场景相互交叉”了,这必会引起社会舞台与社会行为的重组,产生一些社会现象,如现在越来越普遍的“儿童与成人概念的模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融合,政治英雄与普通市民的等同”等。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2024年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范文

《地点,消失的地域?——对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考察》篇一一、引言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人们对地点的认识逐渐由物质性的地理空间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含义拓展。

美国社会学家亨利·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变化。

在梅罗维茨的理论中,“地点”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包含了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维度的复合体。

本文将以梅罗维茨的“场景论”为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消失的地域”这一现象,揭示现代社会发展中地点的演变及其意义。

二、梅罗维茨“场景论”中地点的内涵梅罗维茨的“场景论”强调了地点的多重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地点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标志,更是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场所。

地点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物理属性,更在于人们在其间进行的互动和社会活动。

此外,梅罗维茨还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地点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

三、消失的地域: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点变迁(一)物理空间的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渐消失。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传统的实体店铺和街道逐渐失去其重要性。

然而,这只是地点在物理层面的变化,其社会和文化意义仍在延续。

(二)社会文化的消失除了物理空间的消失,一些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也在逐渐消失。

例如,随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一些传统的社区和文化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这些文化现象的消失,意味着相关地点的社会文化意义也在逐渐减弱。

四、地点变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影响地点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个人而言,地点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对于社会而言,地点的变迁则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传承。

此外,地点的变迁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空心化、文化冲突等。

(二)应对策略面对地点变迁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首先,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其次,社会应关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最后,个人应适应地点变迁带来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失的地域》的解读[宝典]地域为何消失——解读《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对于《消失的地域》这本书的辬题~有两处可能造成混淆~需要预先澄清。

首先~“消失的地域”原文为“no sense of place”~意指“地域差异之社会意义的减弱乃至消亡”,其次~“电子媒介”最主要的意义是指电视~而非21世纪最常指代的网络。

现在~读者可以从这个辬题洞察到全书的核心内容:这本成书于1985年的传播学专著~意在分析电视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并借此探索媒介对于大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作者并未对媒介的发展取向提出任何明确的建议~但书中的观点独到新颖~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将对《消失的地域》一书中的观点做一整理归纳~但不再引述大量的案例分析。

永不谢幕的舞台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在绝大多数时刻都扮演着某种“角色”。

除去工作和相对正式的社交场合之外~即使在非正式的多人场景下~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舞台表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四岁以上的幼儿通常就会根据当时的场景选择适当的行为和语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至少在多人场景下~所谓的“完全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的表现都是某种程度上的表演。

中国儒家有“君子慎独”的训诫~也就是说~社会的正统价值观通常期望人在单人的场景下仍然保持舞台表演的状态~期望人能够一以贯之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显而易见~人的社会角色是频繁改变的~并且社会角色和对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功程度是评价一个人的两条最主要的辬准。

权威从何而来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权威程度~尽管它们很可能并不代表权力的差异。

一般观点而言~医生、律师、记者、工程师、老板等角色有较高的权威感~秘书、快递员、服务员、零售商人等角色的权威感则相对较低。

这种权威感的差异并不能完全用权力的差异来解释,例如~国家公务员有一定的超越普通公民的权力~但我们对普通公务员的敬畏感并不如对普通医生的敬畏感来得强烈,~也不能完全用收入的差异来解释,例如~零售商人的收入可能相当高~但我们通常不会对他们表示特别的敬畏,。

排除权力、收入的因素之后~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来解释权威感的来源。

沿用“舞台角色”的比喻~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前台和后台的区域:前台,或“前区”,是作为角色本身暴露给观众的表演空间,后台,或“后区”,则是该角色不被观众观察到时的休息、准备空间。

任何一个角色~后台的空间越大、越隐秘~则角色准备越充分~该角色越具有权威感,反之~后台的空间越狭窄、越开放~则角色越无法做额外准备~该角色也越不具有权威感。

律师是一个具有较高权威感的社会角色~这种权威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律师角色极深的后区空间。

一般看来~律师精通法律条文~并且口若悬河能言善辩~但这些能力很可能需要依赖平时极其大量的钻研和练习。

律师的角色很好地将这些后台的准备工作隐藏起来~并将后台的准备成果充分地展现在前台上~从而获得权威感。

另一方面~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是权威感的重要来源。

当不同角色发生交往时~通常其中一个角色具有信息流动的主导权~他有权力要求对方提供某些涉及角色后台的信息~但对方不能以同等的权力要求他。

此时~具有信息主导权的一方就具有较高的权威感。

实例:医生的权威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信息流动的不对称。

医生可以相当随意地询问病人的隐私~而病人则不可能向医生提同样的问题。

老板的权威感则同时兼有以上两点的原因。

老板通常有独立的办公室,较深的后区,~并且有权随时询问下属的工作状况。

另外~企业往往给较高地位的员工较独立的工作区域~以便为他们造成权威感。

权威为何失去角色在后区的表现与其在前区的表现总是有所差异的。

一般而言~角色的后区空间越深~能够在后区掩饰的私人信息就越多~权威感也越强。

而对于高地位的社会角色~人们总是期望他们有着“前后一致”的表现。

两个社会角色交流时~如果地位较低一方了解对方的后台信息~并因此而发现后者在后台的表现与他在前台的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则高位者的权威形象就会因此而失去。

实例:政治家通常是拥有最大后区空间和最强权威感的公众人物。

由于媒体的宣传方式~人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政治家总是有着“一以贯之”的正统形象。

如果政治家在后台的一些“不恰当”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行为被公诸于众~他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

水门事件和“拉链门事件”都证明了这一点——显然~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在工作之余用粗口骂人或者发生婚外情都算不得什么大过错。

单个角色暴露自己的后区空间会导致其自身的权威地位失去~但不会导致这一类社会角色失去权威感。

只有当该类社会角色总体的后区空间被暴露时~这一类角色才会集体地丧失权威地位。

而暴露,或不暴露,某一类社会角色的后区空间~以及选择暴露,或不暴露,的方式~正是媒体的工作。

理解媒介媒体,或者叫媒介、传媒,的工作是一目了然的:传播信息。

但是~除了被传播的内容之外~媒介本身,即传播的形式,也会对社会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比内容造成的影响更为显著和深远。

在《消失的地域》一书中~重点对纸面媒介,书籍、报纸、杂志等,和电子媒介,主要是电视~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收音机,做了比较。

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尽管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形式~但各个亚文化群体得以组成的基础是一样的:亚文化群体的成员享有共同的信息。

当媒介基本不存在的时候~信息的交流主要通过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来完成~因此亚文化群体之间的划分也主要是通过地域的划分来完成的。

而纸面媒介具有难以获取、难以阅读的特征~因此实际上增强了不同亚文化群体之间的隔离~并为群体成员提供了更深的后区空间。

“程序员”就是一个典型的通过纸面媒介得以高度隔离的亚文化群体。

程序员之间的交流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专业术语甚至是魔咒一般的代码~这使他们的交流在没有地域隔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高度的不可进入性。

对于“圈外人”来说~如果想要了解程序员的圈子~就必须寻找并阅读大量艰深晦涩的专业资料。

即使这些资料来自于网络或者电视,例如教育频道经常播放的编程入门节目,~其内容仍然是印刷形式的——线性、结构化、正式、难以理解。

因此~尽管辫布天南海北~程序员之间却总能有一种亲切感和凝聚力。

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则是一种打破隔离的媒介形式。

首先~电视的内容是容易获取的:在纸面媒介时代~如果你想要了解另一个亚文化群体的情况~你就必须购买该领域的一本甚至好几本书~而寻找这些书的过程也同样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在电视时代~你只需购买一台电视机就可以看到,理论上,所有的电视节目。

其次~电视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电视传播的内容是非线性的、全面的、与生活相似的。

[2]实例:当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只能通过《体坛周报》来了解每周的nba 赛事。

那时~作为班上少有的篮球迷之一~我能够从报上零星的数据中得知科比〃布莱恩特近来的状态,而对于班上的女生来说~“像滑翔机一样的扣篮”这种句子对她们是毫无意义的。

而在最近一年中~世界杯让无数女生,包括沈冰小姐,成了足球迷~姚明又让无数从不打篮球的人成了篮球迷。

虽然会心有不甘地称呼他们一声“伪球迷”~但不能不承认~是电视让他们轻易地进入了“球迷”这个群体——哪怕是最富激情的句子~也不如亲眼目睹,当然是通过电视,科比的重扣和12个三分球令人热血沸腾。

在电视的面前~原有社会群体的隔离被削弱~原有社会角色的后区空间被暴露。

所谓“消失的地域”有两层含义:第一~通过电视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获取同样的信息~从而形成同样的信息基础,第二~更重要的是~社会群体之间信息分隔的屏障——纸面媒介时代的印刷品和更早的地域——被打破。

几乎一切社会角色~只要人们愿意~就能了解其后区信息。

人们习惯于谈论高位者的绯闻逸事~嘲笑他们在冠冕堂皇之下与普通人一样的打哈欠、说脏话、包二奶……地域的消失也意味着权威的消失。

当意识到继续借助信息的隔离甚至是封锁已经成为不可能的时候~人们可能选择另一种行为方式~即所谓的“中区”行为方式。

在这种行为方式下~人们将前区和后区极大程度地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区形象~并因此而给公众留下诚实、亲切的印象。

在失去权威感的同时~中区形象有助于传播受众了解高位者工作的重要性和他背负这些责任的辛苦~从而为他重新赢得公众的支持、尊重甚至喜爱。

这种社会角色的大规模重建~就是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重大影响之一。

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在高位角色逐渐因为后区信息的暴露而失去权威的同时~媒介本身却很好地为自己营造了极其深厚的后区空间~并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权威。

你可以在电视上看见更衣室里的球员~也可以在电视上看见上街购物的老板~但却几乎无法在电视上看见电视台忙碌的后台。

在不断展示其他角色后台的同时~媒介本身的后台却得到了最大的保护。

因此~在权威被全面颠覆的电子媒介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媒体从业者却获得了极高的权威~甚至被称为“无冕之王”。

媒介权威的建立~也证明了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力。

下一个是谁, 继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之后~以万维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介是又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

考虑到以往每次媒介形式变迁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媒介的大规模发展也将对社会行为造成深远的影响。

《消失的地域》一书并未对网络媒介做评述~我在此将对梅罗维茨的观点做一个延伸~尝试用同样方法分析网络媒介的影响~供读者参考。

网络媒介与电子媒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它让信息的获取更容易~促使隔离信息的藩篱更快地消失~展示一切社会角色的后区信息~全面颠覆传统的权威。

并且~由于网络具有的无中心特性~一切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因此它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加彻底——在一个新闻传媒并不自由的国度~人民也可以因投毒事件而震惊~也可以把元首与歌星的绯闻当谈资笑料~这完全要归功于网络媒介。

对于大多数情况~网络媒介很可以看成是电子媒介的一次延伸。

但是~对于媒介行业本身~网络媒介可能起到根本性的影响甚至是冲击。

前面已经提到~在纸面媒介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媒介行业控制着媒介的形式和内容。

媒介行业的从业者在揭示其他角色后台信息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后台不被外人了解~因此他们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威。

而在网络媒介时代~信息的生产及传播过程都完全被公开~媒介的后台信息正在逐渐被公开~媒介的权威地位正在失去。

另外~在传统媒介中~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在媒介与受众之间~如果不是只有一条单向信道的话~最多也只有一条不对称的双向信道。

如果受众对媒介有任何意见~他只能选择写信告诉媒介本身~或者“用货币投票”。

显然~不论采取哪种策略~他能够对媒介造成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3]的。

而在网络媒介时代~受众能够很轻易地传播自己的意见~并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再次将影响的范围扩大。

信息传播渠道的失控~客观上促进了媒介权威的被颠覆。

思考:他为什么说“这样做没用”,当传播的受众开始在网络上非正式地对媒介的形式、内容、价格、质量或者其他方面提出抱怨时~就会有人告诉你“这样做是没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