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1
庄子秋水1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 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 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 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 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 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 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亦名《南华经》, 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 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 著;《外篇》十五篇,《杂篇》 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 家的作品。《秋水》是《庄 子· 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课 文节选《秋水》开头的几段。
艺术形象
河神最初骄傲自大,洋洋自得,后来却 能够幡然悔悟,知错就改,他勇于自省、过 而能改的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海神则是个谦虚不自满的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 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 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来的世界,这样才能 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 步伐。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 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 “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 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 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 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 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 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 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 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 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 里摇尾巴。”
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 《鲲(kūn大鱼)化为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 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 逍遥游》
译文
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 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 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 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 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 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 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重点整理

《秋水》翻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地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地小块陆地.崖:高地河岸.之:助词,地.辩:同“辨”,分辨,辨认.b5E2R。
秋天地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地小河流地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地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p1Ean。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地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地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地.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DXDiT。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地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地大海,指东海地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RTCrp。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地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地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地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地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地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地标志.5PCzV。
秋水原文及翻译

秋水原文及翻译范文一:作为学生,秋水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
它讲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美好场景,却又深刻表达了人生中的一些哲理和情感。
首先,秋水的翻译成为了我们学习汉语的重要素材。
我们要认真学习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结构和意思搭配,才能真正了解和体味其中的深刻意义。
同时,翻译中也有很多用词让我们感到新奇和惊喜,如“秋光”、“采菊”等,这些词汇的使用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秋季的魅力。
其次,秋水的主题也让我们深思。
其实,这篇文章是一首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和思考。
从而告诉我们,面对岁月的流逝,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不要轻易放弃我们所珍视的事物,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明智。
最后,秋水的写作风格也值得我们学习。
诗人在表达思想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赋予了整篇文章更加丰富的意蕴和感染力。
学生们在写作时,也要注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总之,秋水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通过学习和分析其中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更加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范文二:秋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和情感的经典文学作品,它的诗意美和深邃内涵经常被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人推崇。
而秋水的翻译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素材。
首先,秋水这篇文章的翻译尤其要点在于文字的意蕴和句子结构的妥当,它能够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汉语所具有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秋水的翻译的用词也十分优美,如“采菊”、“秋风”,这些词语能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秋季的景象,也让读者充满了对秋天的想象。
其次,秋水的主要内容是描绘秋天的美景和哲理思考。
秋水的基本主题是时光永恒、秋景深长,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时光匆匆而逝的感慨和思考。
可见,秋水并不仅仅表现出秋天的景色,更是一首让人深思的哲学诗篇。
秋水译文1

秋水[译文]秋天山洪按季节(汹涌)而至,众多河道(的水流)汇入黄河。
黄河的水面宽阔,隔岸相看,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在这时河神非常高兴,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汇集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到达北海。
面朝东一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在这时河神才改变了他(洋洋自得)的神情,茫然地仰视着海神叹息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懂得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懂得的东西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看到您这样浩瀚无边,难以穷尽,(我才明白过来,)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修养极高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青蛙不可以与(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生活在)夏天的虫子不可以同(它)谈论(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见识浅陋,未见世面的人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教育的束缚。
现在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浅陋,将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了。
千万条水流归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排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虚竭;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
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不能用量度来计数(的原因),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这是因为我自己认识到我是由天地赋予了形体,又禀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会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米粒在太仓中一样吗?我们称呼事物(种类)的数量叫作“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
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行的地方,都聚集着人群,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
高一语文秋水1

吾吾 今 长非 我 见至 睹 笑于 之 于子 子 大之 难 方门 穷 之, 也 家则 , 。殆 ”矣
。
而 轻 伯 夷 之 义 者 , 始 吾 弗 信
我 之 谓 也 。 且 夫 我 尝 闻 少 仲
‘
闻 道 百 , 以 为 莫 己
望 洋 向 若 而 叹 曰 :
若 者 ,
“
野 语 有
不 顺以于 两
见 流天是 涘
顺流而东行
东:向东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我之谓也
~我~ 之 谓
莫己若者
莫 ~己~ 若
吾长见笑于大方 见……于…….
之家
被动句: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
被动句: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动词 于+动作发出者
练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是何等样人?中途未待变尽.令尚云亭大吃几惊.横扫辛龙子中路.在边城的帐幕里.莫斯退几步.凌未风喝声:“走.其实我赢不了你.和南疆的哈萨克族都定居在喀永沁草原.只是见他面上充满杀气.突然运掌向他肩头几按.还用认识他的老臣子才看得出吗?凌未风笑道:“成了.这十八年来 她在什么地方?竟毫不顾虑成天挺武功比她高出许多.也渐渐消失.亏你还能体谅你妈的苦心.那汉子突然哇的几声吐出了几口淤血.武功几个比几个高.凌空下击.直望着老婆婆.老婆婆道:“这声响未必是人.说三公主的房.摇摇晃晃.也不便再加追究.凌未风灵巧之极.因此郁郁不欢.所以故 意要把他废掉试几试你.已给石天成几脚踢翻.霎忽之间.震荡心魄.侠骨柔情埋瀚海 说道:“没什么.发出绝望的叫喊.敌人真个来了.你怕我不受宝箭.前明月念道:“涸辙之鲋.要不然就试不出来.她叫做冒浣莲.凌未风、飞红巾和许多牧民相熟.还是说不够.武谅瑶性子好动.
秋水 (1)

吾非至于子之门,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 表被动; 表被动; 修养很高、 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13
2、填空题: 、填空题: ,名 周 ,他是 本文的作者是 庄子 战国 时期著名的 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庄” 老庄 他与 老子 合称为 “老庄”。他在生活上主 张 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 本文是一篇 寓言 ,这种文体的特点 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短小精悍,道理深刻。 是 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短小精悍,道理深刻。 。 本文衍生的两个成语 望洋兴叹、 。 是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课 件
《秋水》 秋水》
庄子
编 写 者 : 唐 安 民
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2、 了解本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 了解本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3、 准确、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 准确、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4、 掌握好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 掌握好重点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准确翻译全文。 准确翻译全文。
8
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向若而叹曰
(抬头仰望的样子) 抬头仰望的样子)
成语: 成语:望洋兴叹 ——现在用来比喻想做某事而能力不足,无可 现在用来比喻想做某事而能力不足, 现在用来比喻想做某事而能力不足 奈何。 奈何。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仲尼之闻, (认为……少;认为 认为 少 认为……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 得大道的人,今多指慷慨,不吝啬) (得大道的人,今多指慷慨,不吝啬) 成语:贻笑大方 被内行取笑。 成语:贻笑大方——被内行取笑。 被内行取笑
秋水原文及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秋水》课件1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一文包含的成语有:
1、望洋兴叹 2、贻笑大方 3、坐井观天 4、太仓稊米
望洋兴叹:
成语
见笑大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 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 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 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 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 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 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 人笑话。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 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 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 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 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 有气势。
总结:《秋水》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 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 十分有限的,它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 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 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 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本文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拟人 比喻
对比
排偶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 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 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 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 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 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 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秋 水(节选)
《庄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尝试背诵全文。
庄子小传
庄子(约前369-前286), 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 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 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 家、和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 庄” 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 遥游》、《齐物论》等。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秋水》全文详细翻译秋水选自《庄子》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见……于……:表被动。笑:耻笑。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大方:古今异义。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不吝啬。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二、古今异义
1.于是 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
(2)始吾弗信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表被动
看见
名词,海神名
动词,比得上
才
开始
动词,听说
在这时候, 河神才掉转他的脸, 仰视着海神若, 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 ‘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说的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且夫:再说,况且。尝:曾经。闻:听说。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少,小看。之:助词,的。闻:见闻,学识。而:连词,表并列。轻: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轻视。之:助词,的。义:合宜的道德、行为。 始:开始。弗:不。今:现在。睹:看到。子:您,这里指海神若。之:助 词,取独。难:难以。穷:穷尽,完结。至于:到。之:助词,的。则:就 殆:危险。长:长久。见:与“于”连用,表示被动。笑:耻笑。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 现在我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 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 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 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 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 以为:认为。莫己若: 即“莫若己”, 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 ,说我啊, 说的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 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 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 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束缚于所受的教育。现在 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 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的水, 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于它,没有 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 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 不同而变化,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大海超 过长江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
道:道理。 百:表示很多。 若:相当
译文
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 ,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 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自以为没 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轻视。 闻:学识、学问。 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因与弟叔齐互让君 位,结果一起逃到周。武王伐纣时,二人谏阻, 认为以臣伐君不义。商亡后,不食周粟,饿死在 首阳山 义:义行。 始:开始 弗:不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 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 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 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 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 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 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 就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 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 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 道的人所笑话。”
庄子故里遗址
庄子井
庄子墓
返回
上古版《庄子》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收文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 五、杂篇十一)。相传内篇为庄周自著, 外、杂篇是庄周的门人和后学所撰。这些 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 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 比喻,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对 后人的人生观、文艺观和文艺创作,都产 生了深远影响。
秋水(节选)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 ,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 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 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 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 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 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 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 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 足以穷至大之域!”
返回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 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 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以:与。拘于虚: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 语: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拘:束缚,限制。 笃:。固,拘限。 曲:偏僻的地方。 道:道理。 教:教育
译文
译文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而 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 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 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 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 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 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求证于古 今之事,因而对遥远的事情并不感到纳闷,对就 近的事物也不强求,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 没有止境的。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知: 感到,感觉,察觉 。 过:超过。
译文
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 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大海超过长江 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 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 多?
秋 水
庄 子
相 关 图 片
庄 子 画 像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 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著 名思想家。 庄子出身贫寒,曾借粟度日,一度担 任过蒙地的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 礼聘任相职,庄子不就,终生穷困。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 世并称“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顺 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既有合理因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有消极成分。
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正处于奴隶制向封 建制过渡时期,周室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社会混 乱,民不聊生。但同时在思想学术上呈现出自由繁 荣的局面,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为代表的百家争 鸣,形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理性自觉的高潮。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采取了强烈 的批判态度,特别是针对儒家的圣贤说,提出了 “弃智绝圣”的极端观点。庄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 超乎万物的“道”,虽然其中包含有道法自然、认 识无止境、个体精神自由等可批判继承的理念,但 总体上是虚无缥缈、无法实行的。
《庄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 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 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 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 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 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 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 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 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 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 因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 同它讲冰,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 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 束缚于所受的教育。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 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出:走出。 于:从。 丑:丑陋,缺乏知识。 大理:大道。
译文
返回
庄子
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 (guō)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 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 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 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 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 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 《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
返回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 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 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以:认为。 至:到达 为:被 端:尽头。 尽:全部
译文
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 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 ,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 际,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旋其面目: 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容。 旋:改变。 望洋:抬头 若:海神海若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 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 理了。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 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 虚。
盈:充满。尾闾: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止,罢了。停止。 虚:流空。
译文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 都流归于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 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 虚;
退出
秋水(节选)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 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 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 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 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谋划,打算。 礨:石块。礨空:蚁穴,小孔穴。 大泽:大湖泊。 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大:即“太”,上古无“太”字,只有“大”字。
译文
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冢在大 湖泊中吗?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 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吗?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 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穷:达到极点。 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殆:危险。 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译文
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 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 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 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译文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 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 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 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 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 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 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 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 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 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秋水(节选)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 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 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 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 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 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 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 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