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麦栽培管理冷害发生原因及应对技术分析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小麦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必须要对小麦的栽培管理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在本文中,将介绍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土壤肥力不足问题描述: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无法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产量低下。
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施肥来改善土壤肥力,包括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可以针对土壤中缺乏的养分进行补充,比如氮、磷、钾等。
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科学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
二、病虫害防治不当问题描述:小麦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受损。
解决措施: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可以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使用农药,以防治小麦的病虫害。
也要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三、灌溉管理不当问题描述:灌溉不足或过量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灌溉不足会导致小麦缺水而生长缓慢,产量降低;而灌溉过量则容易引起小麦发生根部窒息,导致减产。
解决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含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
在小麦吐丝期和灌浆期,要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而在小麦开花期和抽穗期,要适度减少灌溉量,避免小麦水分过多而引发病害。
问题描述: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药不规范或过量使用农药,造成小麦中农药残留超标,对小麦产生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小麦的生长状态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合理使用农药。
农作物的冷害与保护技术研究

农作物的冷害与保护技术研究农作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在寒冷的冬季,农作物容易受到冷害的影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全面损失。
因此,冷害对农作物的研究和保护技术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冷害的类型、影响以及相关的保护技术,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农作物冷害的类型农作物冷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冻害、霜害和冷害。
1. 冻害冻害是指农作物遭受低温冻结所引起的损害。
当温度降至零度以下时,水分在植物细胞内形成冰晶,从而破坏了细胞结构和功能。
不同农作物的抵御低温的能力各异,一些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较耐寒,而一些农作物如棉花、葡萄等较敏感。
2. 霜害霜害指的是植物在低温情况下,露水结冰时引起的冻害。
当植物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露水结冰,冷凝的水分会导致细胞内液体冻结,从而造成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破坏。
湿润的环境和多云天气是霜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3. 冷害冷害是指植物在低温条件下因寒冷而引起的生理、形态结构上的损坏。
冷害主要表现为:植物生长缓慢、发芽率降低、植物叶片颜色变黄、干燥、细胞膨胀不良等。
不同植物品种对冷害的敏感性也不同。
二、农作物冷害的影响农作物冷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量下降低温环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导致植株生长迟缓、生长期延长,从而减少产量。
一些农作物的结实力也会受到影响,果实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下降。
2. 品质下降冷害使农作物的品质下降,主要表现为口感变差、口感丧失等。
一些农作物如蔬菜、果实等,经过冷害后容易出现变形、裂开等症状,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和市场需求。
3. 经济损失农作物的冷害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下降,给农民以及整个农业产业链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农作物的冷害还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进一步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
三、农作物冷害的保护技术为了减轻农作物冷害的影响,农业科技已经研发出一系列的保护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抗寒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选用与该地区气候相适应的抗寒品种,提高农作物抵御低温的能力。
雨雪冰冻对小麦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雨雪冰冻对小麦的影响及防御对策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雨雪和冰冻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
这些天气条件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将给小麦产量和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了解雨雪冰冻对小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御对策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收入至关重要。
雨雪和冰冻对小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寒冷温度:雨雪和冰冻时期,温度下降,容易导致小麦冻害,冻害严重时可能造成腐烂和死亡现象。
这将使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2. 湿度过大:雨雪和冰冻时期,湿度过大会导致小麦发芽不良、倒伏和秧苗病害。
这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正常产量。
3. 光照不足:雨雪天气和冰冻期间,光照不足,导致小麦光合作用减少,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转运,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以上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御措施来提高小麦的抗雨雪冰冻能力:1.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较好地适应寒冷气候,减少冻害风险。
2. 均衡施肥:在春季播种前,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增强小麦的生长力和抗逆性。
3. 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秧苗病害,及时清除秧苗病害,定期检查小麦田的排水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适宜的湿度。
4. 种植措施:在播种时,适量增加播种密度,有助于互相保暖,减少冻害。
可以在小麦田周围建立风障,减少风寒对小麦的影响。
5. 防寒保暖:在预计有降雨或降温的时候,覆盖农膜或草帘,可以有效防止小麦遭受冻害和湿害。
雨雪和冰冻对小麦的影响主要包括寒冷温度、湿度过大和光照不足。
为提高小麦的抗雨雪冰冻能力,我们应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管理,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建立风障,以及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通过这些防御对策,可以减少雨雪冰冻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

发 生 冻 害后 的 麦 田不 能轻 易 毁 掉 改 种 其 他 作物 。 1 在
株 小麦 中小 分 蘖的 蘖芽 经过 肥水促 进 可 以生长 发育 成能 成 穗 的有 效分 蘖 。 此 。 因 要及 时 采取追 肥 、 浇水 、 喷洒 生长 素 等 补 救措 施 。 进小 麦 生长 发 育 。 促 一是 加 强肥 水 管理 。 于 叶 对 片受 冻 、 幼穗 未 完 全受 冻 的 , 麦 苗基 部 叶 片变 黄 、 尖 而 即 叶
最重。 近年 来 , 小麦 冻 害现 象频 频发 生 , 致小麦 减 产 , 重 导 严
3 预 防措施
一
是 提 高播 种质 量 , 育冬 前壮 苗 。 培 小麦 在 播种 前要施
有 机 肥 6 .— 75/m 、 素 3 0 3 5 gh 、 肥 6 0 9 0 O0 6 .t 尿 h 0 ~ 7 k /m 磷 0 ~0
2 发 生 原 因
一
全越 冬 对 已 出现 旺长 趋 势 的麦 田 , 。 可喷 施 植物 生 长 延缓
剂 , 缓 麦 苗 生长 。 于晚 播 小 弱苗 、 脚 苗 、 延 对 独 渍害 苗 、 害 药 苗、 底肥 不足 的麦 田 , 在冬 前追施 氮磷 钾三 元复 合肥 1 0 可 5~ 2 5 g mz抑 制麦 苗 旺长 , 2k/ , h 促进 分 蘖 和根 系 生长 。 是适 时 三 冬灌 , 安全 越 冬 。 冬灌 可 形 成 良好 的土 壤 水分 环 境 , 节耕 调
子 进行 精选 过 筛 。 并进 行晒 种和 种子 发芽 试验 , 进行 药剂 拌 种 、 种等 处理 , 保 种子 的发 芽 率大 于 9 %。 浸 确 5 小麦 要适 时 、 适量、 适深 播 种 。 二是 加强 田间综合 管理 , 控旺 苗促 弱苗 , 安
遂平县小麦低温冷害的发生原因及补救措施

对 农业 稳 定 和 国 民经济 的发 展都 具 有重 大 而 深远 的 2 . 3 混合 型 冷害 ( 并 发型冷 害 )
意义。
混 合 型冷 害 是指 延 迟 型冷 害 、障碍 型 冷 害 在 同
摩 j I : 柏 蛆 挑
害 的直接 原 因 。根据 遂平 县 气象 局提 供 的资 料显 示 , 快 的品 种遭 受 倒 春寒 危 害 机 率相 对 较 高 ,对 产量 的
0 1 3年 晚霜 冻 因 出现 的 时 间特 别 晚 , 遂 平 县 3月 份 降 雨 量 较 小 , 3月 下 旬 降 雨 量 为 影 响 较 大 。但 2 4 . 5 mm, 且 中 下旬 极 端 低 温较 多 , 1 4 日、 1 5日最 低 气 春 性 早熟 品种 因 错过 低 温 敏感 期 ,受 害较 轻 或基 本 而 半 冬性 品种 因生长 发 育滞 后 , 扬 花 期 遭遇 温 降到 接 近零 度 ,而 此 时一 些 小麦 正 处 于 幼穗 发 育 没 受 害 , 至 四分 体形 成 期 , 加 上 干 旱使 小 麦 抵 抗力 下 降 , 突然 晚霜 冻而 受害 较 重 。 而至 的低 温对 幼 穗 分化 造 成 严 重危 害 ,受 害后 茎 叶 4 . 2 不 同区域 或地 块 间差异 部 分 无 异 常 ,表 现 为延 迟 抽 穗 或抽 出空 颖 白穗 或麦 穗 中部分 小穗 空 瘪 , 仅 有 部分 结 实 , 严 重影 响 产量 。 通 过 对 多 个 乡镇 进 行 调 查 ,呈 现 的基 本 规 律 是 :麦 田密 度 小 ,肥 力 水 平适 当 ,通风 透 光 好 的地
小麦抗逆减灾技术

播期 、播量不适 ,早播旺长 、群体过大突出 , 倒伏 与冻害时常发生
早播冬前旺长
冻害问题
品种
旺长遭冻害
播期
10月/5 日 10 月/10 日 10 月/15 弱春性品种临界播期试验
抗逆减灾技术
一 、小麦冻害
小麦冻害类型: 苗期冻害 、晚霜冻害
苗期(越冬期) 冻害发生频率逐 渐降低 , 春季晚霜冻发生频率提高 , 由30%增致40%以上 , 导致籽粒败育, 穗粒数降低 。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小麦种子生产技术》
小麦抗逆减灾技术
喧虚麦田透风跑墒 , 易旱 、 易冻
旋耕麦田遇旱麦苗发黄
整地质量差麦田越冬期易遭冻害
氮肥施用过量或追肥过早造成前期旺长 , 茎秆纤弱 ,病害加 重 , 后期倒伏或贪青晚熟 , 不仅产量不增加 ,反而造成氮素大量 损失 , 利用效率降低和环境污染。
抗旱系数
0.570 0.572 0.549 0.569 0.527 0.460 0.452 0.493 0.464 0.460 0.502 0.392 0.440 0.461
抗旱指数
1.073 1.092 1.008 1.000 0.837 0.702 0.725 0.826 0.743 0.711 0.757 0.490 0.552 0.652
五 、小麦病虫害
“四病三虫”: 病害:锈病、纹枯病、 白粉
病、赤霉病 虫害: 地下害虫、蚜虫、麦
蜘蛛
(一 )锈病:
应采取“准确监测 , 带药侦查 ,发现一点 ,控制一片 ”策略。
条锈病
叶锈病
杆病
发生时期: 春季3月下旬 -4月底 ,依靠外来菌源 ,可以流行。 防治措施: 用15%粉锈宁或12.5%烯唑醇 , 兑水喷雾。
小麦冻害的预防及补救措施

弱小苗抗 寒能力差 , 极易 遭受冻 害和冷害 。 正处 于分蘖 期的生 长苗 , 生理上 、 态上还 没有做 好抗寒 准 备 , 潮 从 形 寒
提前 到来 。 容 易发 生冻 害 。 季返 青后 麦 苗 已进入 旺盛 很 春
生 长( 暖冬 、 长不 停 的弱 春性 品 种 以及其 它 原 因形成 遇 生 的旺长 苗 )一旦 发 生倒 春寒 , 易发 生冻 害 。 穗发 育快 , 也 幼 的品种或幼 穗发育 进入 敏感期( 药 隔形 成期 和 四分 体形 如
品 种 > 冬 性 品 种 > 春 性 品 种 > 性 品 种 。 季 冻 害 和 冷 半 弱 春 春
和低温冷( ) 。 季冻害发 生在小 麦分蘖 后期至 返青前 寒 害 冬 遭 遇寒潮 降温造成 叶部 、 分蘖 、 至整株 受害死亡 的现象 。 甚 春 季冻 害是指 小 麦返 青后 遭受 寒潮 降温 或 霜冻( 倒春 寒 ) 引起 的冻害 . . 冷害 是指小麦 拔节 以后突然遭 受零 度 以 低温 上低 温 危害 , 不结 冰 上冻 , 造成 幼穗 发育 不 良甚至 死 虽 但
r的现象 。 _ 1 小 麦 冻 害 的 分 发育 进程 有 关 , 品种 的冬 、 与 春
性 并 非 严格 对 应 。 就 是 说 同 为半 冬 性 品 种或 弱 春性 品 也
种 , 春季一 旦发 生冻害 或冷 害 , 程度 可能是不 一样 的。 在 其 多数 越冬期 抗寒 能力较 强的 品种 , 在春 季抗 冷冻能力 也较 强 , 数 品种( 豫麦 1 越 冬抗 寒 能力 差 , 表现 出较 好 少 如 8) 却
重。
粮食产量 的稳 步提升。
1 小麦冻害 的种 类及分级
11小 麦冻害 的种 类 .
小 麦 冻 害 的 种 类 按 发 生 时 期 分 为 冬 季 冻 害 、 季 冻 害 春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补救措施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补救措施摘要近年来,海安县小麦冻害现象频繁发生,绝大数农民误认为是冬季化除药害所致,从而造成严重损失。
针对当前田间小麦冻害发生作简单分析,并提出预防补救措施。
关键词小麦冻害;发生原因;预防;补救;江苏海安中图分类号 s4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4-0206-01近年来,由于暖冬现象的频繁发生,加之小麦常用品种选用不当、播种过早、播量过大及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小麦冬前生长过快,群体过大,麦苗细弱,抗寒、抗冻能力明显下降,当冬前遇到急剧降温和春季遇到倒春寒的恶劣天气影响,极易发生冻害,轻者减产,重者毁收。
2009年在李堡镇部分地区己发生冬小麦严重冻害现象,受冻面积达30%~40%。
为此,特将小麦冻害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冻害症状冻害较轻的麦田,麦株主茎及大分蘖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的麦田,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呈开水烫过一样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蓝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2冻害类型及预防补救措施小麦发生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和低温冻害3种,均在海安县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发生,尤以冬季冻害发生较为严重。
2.1冬季冻害越冬期间,西北冷空气大规模入侵,造成当地气温24h急剧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在-5℃以下,此时麦苗小,最容易受冻,严重时主茎和大分蘖冻死,心叶干枯,对产量影响最大;受冻较轻时,仅叶片黄白干枯,主茎和大分蘖未死,对产量影响不大。
2.1.1产生冻害的原因。
一是选用的半春性品种播种过早,冬前通过了春化阶段,抗寒性显著下降;二是播量过大,底施氮肥过量,形成了疙瘩苗、稠旺苗,弱而不壮,因植株体的积累与储存糖分少,抗寒性降低,容易受冬;三是在冬暖情况下,麦苗未经受抗寒锻炼,突遇降温,极易遭受冻害。
2.1.2补救措施。
当发现冻害麦田,仅主茎和大蘖受冻而死,不要轻易毁掉,只要加强肥水管理,未死的小蘖和蘖芽仍可生长发育成有效分蘖,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小麦冷害,又名春霜冻、晚霜冻,在气候、小麦品种的不断变化下,近年来小麦冷害现象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常发生于春末低温时期,主要是从寒冷季节过度至温暖季节而引发的霜冻问题。
对小麦的健康生长、产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接下来,谈谈对基于小麦栽培管理冷害发生原因以及应对技术的几点思考。
1.导致小麦冷害的具体原因与具体指标
1.1发生原因
1.1.1气候方面的原因。
具体有两大点:首先,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相比往年,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导致小麦在冬季生长十分快,进而为春末小麦遭遇冷害问题埋下隐患。
其次,一般情况下,小麦冷害问题主要出现在春末低温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春末晚霜导致的晚霜冻害,该时期的小麦正在抽穗,生长能力十分强,但是,抗寒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寒潮、温度下降等天气,就很容易引发小麦冷害问题,最终降低小麦产量。
1.1.2耕作与施肥管理方面的原因。
小麦耕作层面,由于小麦播种时间比较早,导致在冬季来临之前就拔节,增长速度在加快的同时也会减少土壤中有机物的有效积累,进而降低小麦的抗旱能力。
其次,因为耕作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麦田中的土块没有碾碎,影响了麦苗的正常扎根,再者冷空气的入侵,降低土壤温度,严重冻伤麦根。
另外,部分农民没有在冬季来临之前对小麦施以必要的肥料,导致小麦缺乏营养,幼苗太小,缺乏抵抗力,遭遇寒潮、气温骤降天气时引发冷害问题。
最后,一些农民忽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仍然采用传统种植与管理模式,还有些农民在农闲时期离乡打工,没有时间去管理麦田、关注麦苗的成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冷害的发生率。
1.2小麦冷害的指标分析。
第一,基于小麦自身生长的实际情况,在小麦正式开始拔节的前5天,如果最低气温在零下2℃以下,或者在拔节的8天左右,或
者在拔节10天以后,最低气温在1℃以下,会大大增加小麦发生霜冻的危险性,从而大大提高冷害发生率。
值得一提的是,小麦的抗寒、耐寒能力与拔节时间成反比,拔节时间增加,小麦抗寒能力会降低。
第二,基于气候以及其它各种生长环境指标来说,如果小麦生长初期的温度越高,那么会对小麦的健康生长越不利,如果温度高的同时再加上土壤墒情越差,那么,小麦的冻害程度就会越深。
第三,基于小麦生长环境来看,相比於地、高地而言,沙地、洼地发生冻害的可能性越来、冻害程度越深。
第四,基于小麦产生晚霜冻的长短期预测指标来看,首先,从往年对比结果来看,若该年越冬温度比往年高,或者在越冬的时候小麦出现提前拔节、生长过度旺盛的情况,又或者说开春后气温变化大,在春雷之后发生雨雪、冰冻天气,都会引发霜冻。
其次,从短期的预测指标来看,应立足于当地某个具体时刻的气温,进行科学计算,准确预测次日的最低气温,或者仔细观察风向、风级等具体来看来预估近日会不会发生霜冻。
2.基于小麦栽培管理冷害应对技术分析
2.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发生冷害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相关的技术。
针对提前拔节的小麦,可利用油桶盛水的方法来延缓小麦幼苗的分化时间,从而有效限制生长旺盛的小麦再次过旺生长。
其次,利用浇水、连片熏烟等方式来应对中短期防治行为。
2.2努力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和播种水平,精挑细选小麦品种,不断提高麦苗的强壮度、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小麦的抗寒御寒能力、自身免疫力。
在挑选小麦
品种时,应选用那些耐冷品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耐冷类型,如果当地是冷害的多发地、易发地,则更要注重选取抗障碍类冷害品种,还要做好种子的发芽训练,利用拌种、浸种和晾晒等方式来不断增强小麦中的自身免疫力、防御能力。
在正式播种前,要注重增加土壤的肥力,加强对土地的耕作,从而提升土地的
基于小麦栽培管理冷害发生原因及应对技术分析
李春苗
(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郸城 477150)
摘 要:一直以来,由于小麦品种的变化、气候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小麦冷害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健
康生长与最终产量,由此可见,精准找到小麦冷害原因,完善应对技术、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小麦栽培管理冷害发生原因及应对技术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麦栽培管理;冷害问题;发生原因;应对技术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07-0049
时天气炎热,水分蒸发快,应勤浇水,保证供水充足。
若雨水较多,则需注意做好排水工作,避免产生涝害。
在三杈期时,进行第二次追肥,此时追肥应保证影响全面,每667m2可追施复合肥30kg。
5.3膨大中后期。
此时期生姜地下块根继续膨大,应保持充足水分供应,直到收获前5天左右,浇最后一次水。
追肥以硫酸钾型复合肥为主,每667m2追施复合肥10kg,以延缓后期植株早衰,并保持植株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继续促进块根膨大。
6.病虫害防治
6.1茎基腐。
生姜茎基腐是由腐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于幼苗期开始发病,生长旺盛期大量发生,直至收获前仍有发生。
发病初期,生姜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茎基部组织死亡,地上部分由上而下枯死。
防治时,应注意观察植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对病株和周围植株用甲霜锰锌500倍液、喹啉铜800倍液交替灌根,同时做好隔离,避免浇水时病菌经水流传播。
6.2姜瘟。
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细菌病害,通常每年6月份开始发病,8-9月份严重发生。
发病植株表现为叶片退绿,边缘卷曲,姜块呈水渍状,由内向外腐烂,挤压后流出白色带有臭味的汁液。
姜瘟以预防为主,肥料施用上,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避免偏施氮肥。
栽植时,可施用一遍多粘类芽孢杆菌,以减少病菌基数。
若发现病株,则应立即用络氨铜、中生菌素等药剂灌根,以防病菌传播蔓延。
6.3线虫。
生姜线虫病又称生姜赖皮病,是由线虫而引起的一种病害,从生姜幼苗期到收获前,都可以对生姜进行侵染。
线虫以成虫或虫卵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中越冬,以二龄虫侵染生姜根部,受害根系呈现根瘤状,严重时连成根结,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矮小。
预防线虫时,分别在栽植时、快速膨大期和大培土期沟施或冲施一次2kg的阿维菌素B2和1kg的淡紫紫孢菌,可对生姜线虫防治起到良好的效果。
6.4钻心虫。
生姜钻心虫又名姜螟,是危害生姜的主要虫害。
钻心虫幼虫主要蛀蚀茎的中上部,被蛀蚀过的茎部会出现明显通道,造成茎部中空。
钻心虫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在夏季初始,可利用振频式杀虫灯来进行成虫诱杀,也通过释放天敌生物赤眼蜂等方式来进行防治。
虫害发生严重时期,每隔3天放一次,每667m2投放1万头即可有效控制钻心虫的发生。
7.收获与贮藏
嫩姜于块根的生长旺盛期收获,老姜于霜降前后进行收获。
收获时需将优质姜单独收获贮藏,留作翌年姜种。
收获后将其晾晒半天,随后放入窖中贮藏即可。
参考文献:
[1]杨 丽.无公害生姜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7
[2]钟文艳.生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
作者简介:易明琴(1974—),女,大专,四川达州,汉族,职称:农艺师
平整性、细密性。
其次,还要加强对播种量、播种时间、播种深度的把握,重视播种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高度重视小麦的播种工作。
2.3科学合理灌溉。
高度重视冬灌工作、注重把握冬灌时间,因为冬灌过程是为麦田创造优质水环境的关键时期,通过冬灌,为麦苗提供充足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
一般来说,冬灌浇水的最佳温度为5℃,在此温度下进行冬灌,不会对小麦造成冻害,从而为小麦抵御冷害夯实基础。
2.4春季要提高管理水平和力度,从而有效提高小麦免疫力、抗寒能力。
小麦浆水必须科学、合理,一般来说,在小麦扬花后的10天左右进行浇灌最佳,切忌浇灌的太晚进而导致小麦在暴风天气下倒伏,如此加重灾害面积和程度;提高叶面施肥的科学性,在孕穗期到灌浆期这个时间段给小麦叶面施肥最佳,因为此时可以给小麦补充足够的营养,防止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的问题。
其次,提高小麦发生冷害后挽救技术水平至关重要。
如果在实施众多措施后,小麦仍然遭遇了冷害,那么要立即为小麦浇水、补肥,提高土壤肥力、小麦免疫力。
如果麦田中有超过一半的小麦遭遇冷害,那么此时要割掉叶片尚且正常生长但是幼穗已经冻死的麦苗,让小麦能新孽营养物质,确保正常生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直以来,引发小麦冷害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栽培管理方面的疏忽与不足是导致小麦冷害问题的关键原因。
现阶段,只有创新应对技术,加强管理,才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冷害的发生率,有效提升小麦产量。
参考文献:
[l]纪瑞鹏,张玉书,姜丽霞,等.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地理研究,2012,(02):290一298.
[2]周国勤,付桂萍,陈金平,等.豫南麦区小麦隐性灾害发生
现状及防控举措.陕西农业科学,2013,(05):123一126. [3]徐 联.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仲恺农业
工程学院学报,2011,(02):39一44.
(上接第48页)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