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及内囊精编版
锥 体 外 系疾病及内囊基底节区概念

锥体外系疾病
病变肌张力降低
运动增多
舞蹈症
(多巴胺减少
乙酰胆碱增减)
病变肌张力增高
运动减少
帕金森氏病
(多巴胺增加
乙酰胆碱减少)
帕金森治疗:
左旋多巴(美多巴)--替代治疗
溴隐亭(多巴胺能受体直接激动剂) 增加多巴胺
苯海缩(安坦)---抗胆碱药
金刚烷胺 美金刚:NADA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我还没
想明白,需要学习)
内囊及基底节区
影像学检查:右侧基底节区及右侧内囊出血
尾核
背侧丘脑
壳核
苍白球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
脑解剖--基底节、内囊讲座(2021-03-16)

康复医学科 吴文广
一、基底节
基底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 2021/3/17 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2021/3/17
2021/3/17
2021/3/17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弓状纤维 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位于扣带
回和海马旁回的深 部,连接边缘叶的 各部。
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其中 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长纤维联 系本侧半球各叶。
内囊: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纤维向上联系各叶大脑皮质,向下会聚于大脑脚。
2021/3/17
2021/3/17
2021/3/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1/3/17
(3)投射纤维
尾状核 内囊膝部 背侧丘脑
内囊前肢 豆状核 内囊后肢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V”
字形
尾状核
内囊前肢
(2)分部: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膝 内囊后肢
2021/3/17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基底节
• 基底节是椎体外系的中继站,各核之间有密切的 纤维联系
• 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 状脊髓束及橄榄脊髓束 基底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 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2021/3/17
基底节的功能
二、内囊
(2)联络纤维 Association fibers
基底节区及内囊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 椎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 增高或多变。
•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 出现肌阵挛。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三偏综合征及原因
•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的纤维束,传递皮肤、肌和关节 的感觉,如损害此区,则有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 皮质核束是从中央前回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皮质脊 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纤维到脊髓前 角运动核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纤 维交叉至对侧。所以出现对侧偏瘫。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 感觉异常; 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
基底节、内囊结构与神经传导.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位于白质内,位 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尾状核、豆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也 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 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一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 基部和中脑脚的移行处,中脑大脑脚的背面,正好是内 囊转人大脑脚的转折处。目前认为它可能为黑质的延续。 在人类中此核较大。 红核:左右各一,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黑质之背 内侧。横断面呈微红色的圆形核团,接受小脑的神经纤 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红核及其联系神经受损时,可 引起小脑性动作性震颤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黑质: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侧面,是中脑最大的细 胞核团。断面上为一半月形的黑色团块,它贯穿于中脑 的全长并向上延伸到间脑的尾侧部。黑质细胞的变性、 减少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内囊膝
内囊后肢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皮质脊髓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皮质红核束 视辐射 听辐射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肌腱、肌 肉、关节 感受器
②
周围突
脊神经节 经脊神经 I级神经 元
中枢突 经后根入 脊髓组成 后索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核 II级神经元 脑干各部 丘脑腹 丘脑皮质 后外侧核 束经内囊 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经脊神经 I 级神经元 经后根入 脊髓上升 脊髓后角 脊髓丘脑侧束 1-2个节段 细胞 前连合交叉 II级神经 元 脊髓丘系 丘脑腹 经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后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
内囊基底神经节间脑的解剖

③结节区:内有下丘脑内侧核群的腹内侧核和背内 侧核及漏斗核,腹内侧核是位于乳头体之前视上核 之后的卵圆形灰质块,与性功能有关;背内侧核居 于腹内侧核之上、第三脑室两旁及室旁核腹侧.与 脂肪代谢有关。 ④乳头体区:含有下丘脑后核和乳头体核,下丘脑后 棱位于第三脑室两旁,与产热保温有关。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 枢,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既是神经元又是内分泌细胞。 下丘脑对体温、摄食、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进行 调节,同时也参与情绪活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完全性内囊损害 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 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 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 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 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 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 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4、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 关.此区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 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 与觉醒有关。损害时可产生睡眠过度、嗜睡, 还可出现“发作性睡病”。
5、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可产生生殖与性 功能障碍。腹内侧核为性行为抑制中枢,病损时失 去抑制,可出现性早熟、智力低下等。下丘脑结节 区的腹内侧核是促性腺中枢,损害时促性腺激索释 放不足,有时病损波及相近的调节脂肪代谢的神经 结构,常同时出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 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等,称为肥胖性生 殖无能症。
6、下丘脑的后区和的区损害可出现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分别为交感神 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损害时可出现 血压不稳、心率改变、多汗、腺体分秘障碍 及胃肠功能失调等,还可出现严重的胃肠功 能障碍,有时可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解剖图谱】基底节区位置关系图

【解剖图谱】基底节区位置关系图基底节⼜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脑半球深部的⼀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它主要包括尾状核、⾖状核(壳核和苍⽩球)以及屏状核。
⾖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球组合⽽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状核。
苍⽩球在⾖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其⾃⾝⼜被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
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
⾖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
内囊后肢分隔着⾖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故⾖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出⼤脑⽪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
内囊由传⼊⼤脑和由⼤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
尾状核:外形侧⾯观略呈⾖点状,头部膨⼤,突⼈侧脑室前⾓内,构成侧脑室前⾓的下外侧壁。
全长与侧脑室的前⾓、中央部和后⾓伴⾏,分为头、体和尾3部分。
在前穿质的上⽅,尾状核与壳核融合。
尾状头借内囊膝部与后⽅的丘脑前端相隔;⾃头端向后逐渐变细称为体;沿丘脑背侧缘并与丘脑背侧之间以终纹为界,⾄丘脑后端转向腹侧形成尾部。
尾部深⼊颞叶构成侧脑室下⾓的上壁,并向前终于尾状核头的下外侧、杏仁核的后⽅。
进⼈中脑的⼤脑脚的内囊纤维,把尾状核与丘脑分割开;内囊的⾖状核下部和外囊把尾状核与⾖状核分开。
屏状核:是⼀薄层的灰质板,位于壳核与岛叶⽪质之间。
屏状核与壳核之间为外囊纤维。
屏状核的功能⽬前尚不明确。
此外,与锥体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质和红核,也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
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基部和中脑脚的移⾏处,中脑⼤脑脚的背⾯,正好是内囊转⼈⼤脑脚的转折处。
⽬前认为它可能为⿊质的延续。
在⼈类中此核较⼤。
红核:左右各⼀,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质之背内侧。
横断⾯呈微红⾊的圆形核团,接受⼩脑的神经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囊的解剖
(1)位置: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
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
(2)分部:
尾状核
内囊前肢
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 内囊后肢—枕部
背侧丘脑
内囊膝
丘脑豆状核部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豆状核后部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下部
豆状核
2019/9/27
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神经
脊髓Ⅰ、 对侧脊髓丘脑束
Ⅳ~Ⅶ层
上升1-2节段
脊髓丘系 背侧丘脑腹 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2019/9/27
(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2019/9/27
丘脑解剖
2019/9/27
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2019/9/27
丘脑病变可产生丘脑综合征 主要为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 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丘脑受损主要产生如下症状: 1. 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具有如下特点: 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 感觉异常; 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 疼痛的性质多难以描述;疼痛可因各种情绪刺激而加剧;常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血压增高或血糖增高。
及橄榄脊髓束。
2019/9/27
• 椎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 增高或多变。
•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 出现肌阵挛。
皮
苍白球
质 额叶躯体 运动区
2019/9/27
腹前核、 内囊 背侧丘脑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大 脑
额广、泛顶皮、质枕、颞-叶-皮-质-→脑脑桥桥纤核维----小(→脑脑桥中小脚脑束)
对侧新 小脑皮质
皮
质
躯体运动区←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2019/9/27
(一)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
视辐射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 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2019/9/27
螺旋器(Corti器) →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 →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换元)→听辐射 →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基底节解剖
• 基底节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 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 核和苍白球)以及屏状核、杏仁核。
• 壳核和尾状核称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 它们与中脑的红核、黑质、延髓的下橄榄核以及小脑的齿
状核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 • 从临床角度统称椎体外系。 • 其下行纤维主要有被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2019/9/27
2.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 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 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3.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 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 4.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 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
2019/9/27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传导通路
肌腱、关 节、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中枢突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薄束②核 对侧内侧丘系 楔束核
脑干各部 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2019/9/27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一)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二)皮质核束
锥体细胞 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内囊膝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20斜19/方9/27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躯体运动、 大 感觉区 —————————→ 新纹状体 脑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 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 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 、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2019/9/27
(一)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中脑、脑桥 延髓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
躯干肌、四肢肌
2019/9/27
•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 皮质核束是从中央前回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皮质脊 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纤维到脊髓前 角运动核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纤 维交叉至对侧。所以出现对侧偏瘫。
• 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 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的冲动,损伤一侧视区可 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为同向性偏盲。
2)内囊膝的投纤维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顶枕颞桥束
2019/9/27
丘脑前辐射
丘脑中央辐射
听辐射 视辐射
三偏综合征及原因
• 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的纤维束,传递皮肤、肌和关节 的感觉,如损害此区,则有对侧躯体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