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七章病机-虚实病机阴阳失调

合集下载

(中医)邪正盛衰的发病机理

(中医)邪正盛衰的发病机理

(中医)邪正盛衰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而且也决定着病证的虚实病理变化。

1.虚实病机在疾病发展变化中,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决定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实性病机:实是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实证较多见于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相搏,斗争激烈,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不通为特征的证候。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疫疠的初、中期,或痰饮水湿、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

(2)虚性病机: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或因大吐、大泻、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

2.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证或实证,还会出现虚实夹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的病证。

(1)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但临证时需仔细区别邪盛、正虚的主次,分清是虚中夹实还是实中夹虚。

(2)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3)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如患者因脾气虚弱(真虚)而出现脘腹胀满、疼痛的假实症状;患者因肢体经络气血不通(真实)而出现四肢逆冷、面色不华的假虚的症状。

3.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1)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变化过程中,疾病趋于好转和痊愈的转归。

这也是许多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结局。

(2)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变化过程中,疾病趋于恶化甚至死亡的一种转归。

(3)正虚邪恋:是在疾病后期,正气已虚,邪气留恋不去,病势缠绵的一种转归。

《黄帝内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道出了阴阳失调的病机

《黄帝内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道出了阴阳失调的病机

《黄帝内经》:“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道出了阴阳失调的病机人体内的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和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或偏衰等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

是机体各种生理性矛盾和关系遭到破坏的总概括,是疾病反生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阴阳不相得则病”。

阴阳失调的病机,非常复杂,但其不外呼阴阳的偏衰,阴阳得偏盛,阴阳的互损,阴阳的格拒,以及阴阳的亡失等几个方面。

病邪侵袭人体,在性质上有所不同,阳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机体的阳气偏盛,阴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机体的阴气偏盛,当然它们在机体中也有不同的特征表现,热为阳,寒为阴。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即指出了阴阳偏盛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有寒或热的特点。

阴阳偏盛的病机,一般应是阴或阳中的一方亢盛,而另一方呢,也不是很虚,但是,由于阴和阳的相互制约,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阳偏盛则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也就与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一样,弱肉强食,虽然其中一个的势力也不小,但还有比它势力更大的,这时他不得不屈服,甚则它的东西会被霸用,或身边的小人弃逃,这样它的势力就更弱了。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即指出了阴阳偏盛病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阳邪偏盛,机体代谢活动的亢进,机体的反映也很强,多表现为阳热亢盛而阴液未亏,或者是亏损不大的实热证候。

这就是所谓的阳盛。

阳盛则热,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入里而从阳化热,或者是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者是因为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常表现为实热,热性病证。

这都是由于人体的阳气具有热,燥,动的特点,所以阳偏盛容易出现热象,如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

第7章 发病与病机

第7章 发病与病机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 —— 简称为“邪”,凡指各种致病因素。
①当邪气的致病性强烈时,可发挥主导作用。如疠气致病, 外伤等意外伤害。
②邪气决定着疾病的发病特点、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如六 淫发病,多由外感受,发病急,始起多为表证。即寒邪致 病多呈现表寒证;暑邪致病多呈现伤暑或中暑。
③病情的轻重与感受邪气的轻重相关。邪轻病轻,邪重病 重。
气滞、血瘀、食积郁而化热
阳 阴
机理:阳热亢盛(邪从外来者多因感受阳邪;邪自内生者多为气郁化火)
表现
热—— 壮热、面红、目赤 动—— 脉数、心烦、躁扰 燥—— 口渴、便干、苔黄
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


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
“阳 胜 则 热”
2.阴偏胜
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
能抑制,产热量不足,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一般多表现为阴寒偏盛而阳气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
证。
感受寒湿阴邪 形成原因


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抑阳气
机理:阴寒邪盛、阳不制阴;寒湿内聚、阴寒内盛。
寒——恶寒、喜暖、肢冷
表 现 静——舌淡、脉迟、蜷卧
湿——水肿、泄泻、痰液清冷
“阴胜则寒”
如: 初期:邪气盛,正气不虚,属实证 — “实则泻之”
湿热痢疾
(大黄)
后期:邪气损正,以正虚为主,属虚证 — “虚则补之”
②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的病理转化过程。即由虚证而导致了实证。(导致实
证后,虚证仍存在,疾病更加严重)
如: 脾气虚(虚证)
运化无力
饮食积滞(实证)。
(3)虚实真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详见第一章阴阳部分)││┬(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2、阴偏胜││├(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2、阴偏衰││├(三)阴阳互损:┬1、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五)阴阳亡失:┬1、亡阳││└2、亡阴│├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2、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2)精瘀││├(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1)气滞│││├(2)气逆│││├(3)气陷│││├(4)气闭│││└(5)气脱││├(三)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1)血瘀│││└(2)出血││└(四)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1)精气两虚│││├(2)精血不足│││└(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2、气与血关系的失调:┬(1)气滞血瘀││├(2)气虚血瘀││├(3)气不摄血││├(4)气随血脱││└(5)气血两虚│├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1、湿浊困阻│││├2、痰饮凝聚│││└3、水液贮留││└(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血瘀水停│└五、内生“五邪”│┬(一)风气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虚寒│├(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五)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第二节疾病传变┬一、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传变││┬1、表里出入:┬(1)表病入里│││└(2)里病出表││├2、外感病的传变:┬(1)六经传变│││├(2)三焦传变│││└(3)卫气营血传变││└3、内伤病传变:┬(1)脏与脏传变││├(2)脏与腑传变││├(3)腑与腑传变││└(4)形脏内外传变│└(二)病性转化│┬1、寒热转化:┬(1)由寒化热││└(2)由热转寒│└2、虚实转化:┬(1)由实转虚│└(2)因虚致实└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四)生活因素附:研究进展。

病机

病机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正气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产生全身或局部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虽然在临床上疾病的种类繁多,表现复杂,病理变化多样,但其基本病机不外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以及“内生五邪”等内容。

一、邪正盛衰邪气侵袭人体之后,机体的抗病能力与邪气相互斗争: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损害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正气对邪气的抗损害和驱除邪气的过程。

这种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正气和邪气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即所谓邪正盛衰。

因此,邪正斗争及其双方力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疾病的虚实变化,而且关系着疾病的转归。

(一)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指出了邪正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决定着机体虚或实的病理状态。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由于邪气亢盛,但机体的正气尚足,能积极地与邪气抗争,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亢盛有余、不通的证候表现,即所谓实证。

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

临床以精神亢奋,壮热狂躁,疼痛拒按,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为典型表现。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精气夺则虚”,此“精气”泛指人体的精、气、血、津液。

由于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导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正气对邪气的斗争,未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而出现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表现。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年老虚损者,或外感病后期,或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之后。

临床可见神疲乏力,声低气微,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

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

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

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临床上有哪些表现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概括。

1、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

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

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1)阳偏盛临床表现: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

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

此即是“阳盛则阴病”。

2)阴偏盛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征。

寒即寒象,如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舌淡、脉迟等;静即沉静少动、静卧等;湿指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湿留滞症状,如泄泻、水肿、痰液清稀、带下清稀、小便清长等。

“阴胜则阳病”,即阴寒偏盛进一步发展必然损伤阳气,疾病则从实寒证转化为实寒兼阳虚证或虚寒证2、阴阳偏衰: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1)阳偏衰临床表现: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2)阴偏衰临床表现: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

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

第七章 病机(发病)

第七章 病机(发病)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3、邪正相持 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双方势均力敌, 相持不下的一种暂时的病理状态。 4、正虚邪恋 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大虚,余邪未 尽,正邪相争不剧烈,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的一种病理过程。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 调的简称。 阴阳失调,是指由于致病因素的影 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 衡协调。基本表现为阴阳偏胜、偏衰、 互损、格拒、亡失的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 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表里出入、 上下升降失常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 的内在根据。 阴阳失调,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 器貭性病变的高度概括。是人体各种病 变最基本的病机。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四)继发 继发,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 新的疾病。 (五)合病与并病 1、合病与并病的概念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 现的病证。多见于感邪较盛,而正气相对不足。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 出现另一部位的病症。多体现于病位传变之中。 2、合病与并病的区别 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 多部位的病症; 并病,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 原始部位依然存在。 ”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 病 1、包括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 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 轻重与正邪都有关。
浙江农林大学 鄢圣英制作
三、内外环境与发病 (一)外环境因素与发病 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若这种“天 人相应”的关系一旦破坏,则会出现病理反映。 1、自然环境与发病 (1)气候因素: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感受邪气 不同,易发疾病也就各不一样。 (2)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地势高低、气候 特点、物产各不相同,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 惯和生理特点,并发生地域性的多发病与常见病。 (3)生活工作环境: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不良, 亦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因素而致病。 2、社会环境与发病: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疾病的 发生有一定的联系。

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阳失调与发病

减退,常见面色苍白、脘腹冷痛、水湿

痰饮停聚、舌淡、清
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
“阴胜则寒”:是实寒,以寒为主,虚象不明显。
发病规律:可发于五脏六腑,但以肾阳虚最重要。
精选课件
13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精选课件
14
2.阴偏衰
概 念:即是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产热相对增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盛格阳
精选课件
转归 亡阴 亡阳
阴阳恢复 协调平衡
30
阴阳失调
精选课件
31
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的虚热证。
形成原因:①阳邪伤阴
阴气具有
②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③久病耗伤阴液 临床特点: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凉润、宁 静、抑制 等作用
颧红、盗汗、消瘦
阴虚则热
燥——咽干口燥、尿少便干 (以虚为主)
动——舌红少苔、脉细数
转 归: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阴气 阳气
偏 衰
证候
虚 热 证
发展
阴损 及阳
以阴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阳气 阴气






阳损 及阴
以阳虚 为主的 阴阳两虚
精选课件
11
1.阳偏衰
概 念: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产热不足,机能
减退或衰弱的病理状态。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

的虚寒证。
形成原因:①久病耗伤阳气
(阴损及阳)
区 别:▲
精选课件
15
▲ “阴虚则热”:是虚热,虚而有热,以虚为主。 “阳胜则热”:是实热,以热为主,虚象不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弱、衰退、不足的证候表现。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外感病的后期,多种慢 性消耗性疾病,以及急性大汗、大吐、大泻、 大出血后。体质虚弱者。
[表现] 身体瘦弱,神疲体倦,面容憔悴,
自汗、盗汗,疼痛喜按,声低息微
或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
二便失禁,脉虚无力
3、虚实变化
指正邪斗争过程中,邪盛与正虚同时 并存的病理状态。
(1)虚中夹实 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
邪结滞于内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气 虚痰阻等。
(2)实中夹虚 是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正气
虚损不足的病理状态。如高热伤津液伤阴 气的“阳胜则阴病”等。
第七章
病机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主要内容
概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基本病机 内生五邪 脏腑病机 经络病机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概说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
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 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的层次:
基本病机,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失常。
系统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大类疾病病机(外感热病病机),如六经 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
病证病机,如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 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
症状病机,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 健忘的病机等等。
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2)虚实夹杂 3)虚实真假
、实的病机(邪盛)
[概念] 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
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特点] 1)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2)正邪斗争激烈
[形成]
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或痰、食、水、 血等滞于体内所致;体质比较壮实的患者。
[表现]
形体壮实,精神亢奋
外感病
壮热狂燥,烦燥不宁 疼痛拒按,声高息粗
二便不通,脉实有力
内伤病实证则表现:
为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 泛滥、气滞瘀血等各种病变。
2、虚的病机(正衰)
[概念]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 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特点] 1)正气不足,无力抗邪 2)正邪斗争难以剧烈,表现出一系列
第一节 基本病机
[概念]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邪正盛衰
基本病机
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
一、邪正盛衰
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邪 气与正气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疾病的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 正邪相搏是疾病发生、发展到结局整个病理 过程中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规律。
邪正的盛衰消长变化决定病机的虚实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