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篇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__;(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XXX赏琼花”的故事,那么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树立的?XXX 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引导进修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场面,开创?20161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总结:“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XXX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总结:不对。
XXX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XXX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总结: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XXX开凿大运河的功过。
出示唐2016课外延伸:比较XXX和XXX的功过。
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2第2课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树立、贞观之治和XXX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一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1. 学习隋朝的统一过程,理解统一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 掌握大运河的线路、规模及建造意义,认识大运河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地位。
3. 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教训。
第二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及其影响,了解唐朝与亚洲各国的交流。
3. 探讨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分析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民族关系与边疆地区的开拓1. 学习唐朝的民族政策,理解唐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2. 掌握唐朝与吐蕃、回纥等边疆民族的关系,认识唐朝的民族融合。
3. 了解唐朝边疆地区的开拓和开发,探讨对我国疆域的影响。
第四章:唐朝的衰落与五代十国的分裂1. 学习唐朝中后期的社会问题,分析唐朝衰落的原因。
2. 掌握五代十国的分裂状况,了解政治动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探讨唐朝衰落与五代十国分裂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第五章: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1. 学习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的建立,理解民族关系的发展。
2. 掌握辽、宋、夏、金时期的战争与和议,认识民族关系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3. 探讨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分析历史教训。
第六章:南宋、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 学习南宋的建立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南宋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元朝的统一过程,理解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和治理。
3. 探讨南宋、元朝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分析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第七章:元朝的统治与民族融合1. 学习元朝的政治制度,理解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和治理。
2. 掌握元朝的民族政策,认识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成就。
3. 探讨元朝时期的文化发展,了解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第八章: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统一1. 学习明朝的建立过程,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 掌握明朝的统一战争和边疆治理,认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和治理。
3. 探讨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分析明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精品教案(全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材分析本课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一课。
本课介绍了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300多年政权分立的局面,开通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及灭亡的基本史实。
2、掌握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相关史实。
3、掌握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PPT课件,收集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故事等一、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盛唐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二、新课讲授(一)隋朝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让学生了解朝代的更迭,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结合材料“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思考“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PPT给出: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并出示隋朝疆域图,感受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出示琼花图片和以下民谣:"运河水,荡悠悠,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万里江山一旦丢。
"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修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全英文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历史教案(全英文版)Unit 1: Ancient CivilizationsLesson 1: The Birth of CivilizationObjective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iviliz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human civilizationsTeaching Strategy- Start the lesson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ization- Show images and maps of early civilizations to engage students and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Encourage class participation through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s Assessment- Homework assignment: Write a short paragraph describ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arly civilizations studied in classUnit 2: Ancient ChinaLesson 1: The Xia DynastyObjective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dynasty and its importance in Chinese history- Identify key feat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Xia Dynasty- Examine the role of Yu the Great in Chinese mythology and historyTeaching Strategy- Begin the lesson with a brief explanation of what a dynasty i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history- Introduce the Xia Dynasty and its key features, such as bronze technology and flood control- Discuss the legendary figure of Yu the Great and his role in Chinese mythology and history- Show relevant images and artifact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Assessment- Class discussion: Ask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on the importance of mythology in understanding ancient history- Written assignment: Have students write a short essay discussing the rol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Xia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Unit 3: Ancient GreeceLesson 1: The Origins of DemocracyObjectives- Understand the origins and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in ancient Greece- Identify key contributions of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Teaching Strategy- Start the lesson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its importance in modern society- Introduce the origins of democracy in ancient Greece, focusing on the city-state of Athens- Us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to engage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direct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Encourage critical thinking through class debat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democratic systemsAssessment- Group presentation: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assign each group a topic related to ancient Greek democracy to present to the class - Individual reflection: Have students write a short journal entry reflecting on the value and limitations of democracy in today's worldUnit 4: Ancient RomeLesson 1: The Roman RepublicObjectives- Understan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the Roman Republic- Identify key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Roman Republic-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led to 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Teaching Strategy- Begin the lesson with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Roman Republic and its political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Senate and consuls -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Roman Republic,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s and infrastructure- Analyz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Roman Republic, such as social unrest and military conflicts- Engage students in a class activity where they simulate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the Roman SenateAssessment- Simulation activity: Divide students into groups and assign each group a role to play in a simulated Roman Senate session, discussing a specific issue faced by the Republic- Written reflection: Have students write a short reflection paper discussing the lesson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man Republi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新人教版)第一课:辨认历史的方式和绘制历史时间线教学目标:- 了解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掌握辨认历史的方式;- 学会绘制历史时间线。
教学内容:1. 历史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探讨历史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 辨认历史的方式:- 讲解不同的历史文物,如古代器物、文字、石碑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材料和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如考古学、文献研究等。
3. 绘制历史时间线:- 解释时间线的概念和作用;- 指导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标注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线上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2. 概念解释:介绍历史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3. 方式辨认:- 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物和材料;-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辨认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后果;- 引导学生讨论使用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的情况和效果。
4. 时间线绘制:- 解释时间线的定义和作用;-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个简单的历史时间线;-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时间线,探讨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关联性。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强调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图片和实物展示历史文物、材料和时间线的例子;- PowerPoint或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信息。
评估方法:-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历史材料时的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绘制的历史时间线是否准确和完整。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调查自己家庭的历史,了解家庭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绘制家庭历史时间线;- 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事件和人物。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人教版)一、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
2. 教学内容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
难点:理解隋唐时期开放的原因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隋唐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3)分析开放:探讨隋唐时期开放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包容等。
(4)总结影响:总结隋唐时期开放对国家及世界的影响。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认识。
二、第二章: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过程,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教学内容重点:国家统一的主要事件,如秦统一六国、汉武帝统一边疆等。
难点: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国家统一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国家统一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统一的过程。
(3)分析民族团结:探讨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汉武帝统一边疆后的繁荣等。
(4)总结:强调民族团结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第三章:动荡与转折的时代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动荡与转折,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 教学内容重点:动荡与转折的主要事件,如三国鼎立、南北朝分裂等。
难点: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3. 教学方法采用故事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动荡与转折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2)讲解内容:介绍动荡与转折的主要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
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
东魏由北齐替代。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
(副板书)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
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副板书)板书:(581—589—618)<1>隋朝统一的原因<2>隋朝统一的意义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
(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
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杰出皇帝。
领导完成祖国南北方的重新统一。
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1>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家统一,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二、大运河的开通1.开通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图》)时间:公元605年。
解释三点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2.开运河的原因(目的)3.开运河的意义三、隋朝的覆灭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暴君,他为了满足奢侈生活和虚荣心,营建东都洛阳,修豪华的宫殿;沿运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对高丽作战。
他滥用民力,征发的徭役兵役负担远远超过人民可承受的极限。
终于,人民大起义爆发,全国起义农民达几百万,重要的有30多支。
隋朝的统治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陷于瓦解。
隋朝的官吏,也趁机打起反隋旗号。
太原起兵的李渊渡黄河占领长安,仿效当年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废除苛政,争得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
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
李渊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板书设计】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2.隋朝的统一(581—589—618)<1>隋朝统一的原因<2>隋朝统一的意义3.隋朝初年经济繁荣<1> 表现:人口、垦田、粮食<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大运河的开通1.开通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河六省)2.时间:公元605年3. 开运河的原因(目的)4. 开运河的意义三、隋朝的覆灭 618年第2课贞观之治【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出示材料:[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4.盛世出现的原因:过渡:在唐朝历史上出现了我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三、女皇帝武则天介绍武则天经历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4.盛世出现的原因: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第3课开元盛世【教材分析】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
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武则天)她的政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举制的发)引导过渡:所以,郭沫若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意思是说武则天的统治弘扬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形成?有哪些成就?请看第3课。
一、“开元盛世”学生阅读10——11页课文、插图和资料,1、“开元盛世”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唐玄宗)2、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马任姚崇”);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烧毁珠玉锦绣)。
3.根据13页“文献资料”和“动脑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
)过渡讲解:唐玄宗刚当上皇帝时,不但注意从政治方面进行改革,还很重视发展生产,使得当时经济繁荣起来。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 (最著名的)。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1.学生阅读15—16页的课文,按16页“活动与探究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时,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能够记得人民的疾苦,能够勤于政事。
)后来他坚持这样做了吗?(没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叫做什么?(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于哪一年?(907年)【板书设计】一、“开元盛世”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⑵手工业:⑶商业:三、唐朝的衰亡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掌握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2)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辅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