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例举

互文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 我西阁门”。
3、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 与“闻”互补见义。
回环
语法上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 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 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 语意精辟警策。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列锦
3、 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马致远的《天沙净· 秋思》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越调】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设问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 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2、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 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 药,年年知为谁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反问
附:杜牧《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江东子弟多才俊, 包羞忍耻是男儿。 卷土重来未可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 》
9、起兴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 由此而思及“华年”。
2、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012浙江)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问: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2012江西)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分析: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 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 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 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 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 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
比拟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 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李清照,出生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 18岁时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搜集金石书画,踏雪 寻梅,生活高雅而和谐。25岁时因政治灾祸避难浙东一带, 生活颠沛流离。大量图书文物散失。46岁时丈夫染疾病逝。 后经历再嫁匪人、离异系狱、南宋偏安、国土沦丧的灾难, 李清照于73岁在凄风苦雨中逝于绍兴。 挼,读ruó,“揉搓”之意。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的《春日》)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对偶、衬托、设问和顶真等。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对瀑布的描写进行了夸张,突出了其雄伟壮观。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浮水”、“拨水”相对,“白毛”与“红掌”相对,“绿水”与“清波”相对。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
浩然《春晓》),将风雨声拟人化为能感知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春光的珍惜和感伤。
以上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衬托、设问、顶真等也在古代诗词中有所运用。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古代诗词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丰富了文学艺术的内涵。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

1、概念: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 概念: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产生联想, 2、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 事表现的更形象 更形象、 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 生动的作用。 生动的作用。 的作用
二、比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林逋《山园小梅》 林逋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一、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刘禹锡《望洞庭》 刘禹锡
诗歌巧妙地以“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 作比, 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 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 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比拟
古 诗 鉴 赏 之 修 辞 手 法
修 辞 手 法
01、 01、比兴 02、 02、比喻 03、 03、比拟 04、 04、对偶 05、 05、对比 06、 06、用典 07、双关: 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8、 09、 09、叠字 10、 10、互文 11、 11、反问 设问 12、 12、反语
七、互文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 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 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 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 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 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 举一边而省文”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言简意繁的效果 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 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 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 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类相比 表示猜度 表示想象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 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
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 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注意2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 拟人: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 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 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2. 拟物: 把人拟作物
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注意
比喻
比拟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重在“喻” 喻体一定出现
重在“拟” 拟体一定不出现 ——比喻 ——比拟
修辞格训练——夸张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 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 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 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 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 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设问 借代
借代
拟人
修辞训练——借代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 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 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 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 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高考试题举例
1. 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1998年高考题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 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 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 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 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 霜降,便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将愁 情比作春日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 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 06安徽】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 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 去,月逐舟行。
修辞格介绍
3. 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的修辞方式。借代的类型: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 具体代抽象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专名代泛称 :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形象代本体 :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 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结果代原因 :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修辞格介绍
1. 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 明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
的苍翠的屏障。
借喻 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 。 博喻 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是黄 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 蟹,黄犬之与骆驼。
注意1
质料代本体 :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修辞格介绍
3. 借代
在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 泛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设向 反问 起兴 对比 衬托 双关 委婉 讳饰 互文 用典
解读《考试说明》:
能力方面要达到的层级要求——D E
D.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 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题型:仿用、扩写、续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E.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 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 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将作品拟人化, “减肥”是表示人的行为动 作的词语,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效果是生 动幽默。
练习三
请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 果
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 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 升。
——小雪和妹妹长久地站立在海边,写成“焊” 在礁石上,是拟物写法( “焊” 什么,拟体不 出现)。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 象生动,有感染力。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 字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不超过26个
字) (8分)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白《秋浦歌》) (李清照《如梦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比喻 (杜甫《登高》) 借代 夸张 对偶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槊曹公。 比拟 来?”(元曲《蟾宫曲》) 设问 (王安石《题乌江亭》) 排比 反问 (林逋《山园小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起兴 (白居易《琵琶行》) 互文 双关 用典 絮,梅子黄时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贺铸《横塘路》)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王昌龄《出塞》) (李白《春思》) ( 李商隐的《锦瑟》)
出现。
不同点 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借喻具有相似性,借代具有相关性。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世界一半银子一半墨汁,黑白分明。 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世界有一半像银子一样白,另一半像墨汁一样黑。
“给,袁大头
“给,像袁大头一样的光洋!”
练习一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 帘雾障里。 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 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 喻中的借喻。
练习四
请指出下面诗歌中哪一首用了比拟修辞并简析其表达 效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 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 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 的东西。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 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的比喻写自己和友人别离后的孤寂飘零, 从而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 方式。 比拟的种类:
修辞格介绍
3. 借代
借代的作用
⑴以简代繁 ⑵以实代虚 ⑶以奇代凡 ⑷以事代情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几点
⑴借代体和本体必须有密切的关系,要能抓住 特征,足以代表本事物的全体。 ⑵借代要鲜明、突出、合理,通过借代要达到 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
3. 借代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相同点 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
修辞格介绍
4. 夸张
夸张的作用
1.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运用夸张要注意 1.夸张不是浮夸,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 2.夸张不在于表面真实,而要反映事物本质 特征,不似真实,胜似真实。 她脸上的皮肤不够用,闭嘴的时候就把 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下一根车杆试 眼睛睁开;闭眼的时候就把嘴巴张开。 试,过上一年的话,就能长出马车来。
练习二
下面是表现一定生活观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 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期有限。 B. 风风雨雨过日子,炎炎凉凉看世界。 C. 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 D. 谈笑有布衣,往来无缙绅。 D项为借代,其他项为比喻。
练习三 指出下面这首宋词所用的修辞方法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 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文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好,可能万像 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 比喻使众多教育 睛”。 比喻教育方法 对象成才
修辞训练——比喻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 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 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此比喻就医务人员来说, 并且其对象是病人,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 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练习二
请指出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 果
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 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绝不吝惜。
比喻的作用 ⑴化平淡为生动 ⑶化抽象为具体 ⑵化深奥为浅显 ⑷化冗长为简洁
运用比喻应注意的几点 ⑴比喻必须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