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苏吉良

合集下载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长的空间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长的空间

【摘要】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

班主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班主任通过班级小岗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班级岗位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体验交往的过程中涵养品格。

【关键词】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班级岗位;班主任【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5-0030-04【作者简介】朱亚芹,江苏省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131)教师,一级教师。

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

班主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在多年的带班实践中,我始终坚持的一个做法就是班级岗位建设,通过班级小岗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锻炼的机会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我的学生在班级岗位服务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在体验交往的过程中涵养品格。

在班级岗位建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领学生经历从“我不行”“我能行”到“我真行”的自我超越的过程。

学生们在参与中养成习惯,在历练中提升能力、持续发展。

一、激励引导,别说“我不行”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根据班级常规管理的要求成立对应的部门,并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小岗位,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不同的岗位。

在介绍岗位职责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降低工作要求,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但即便是这样,也总是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觉得自己不行。

而且,很多时候,学生们会一窝蜂地奔向某一个部门,或是仅仅热衷于某几个岗位。

对于不太热门的岗位,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带着他们进一步了解岗位的要求,分享同学有趣的工作故事,吸引他们尝试挑战新的岗位,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胜任工作。

而对于热门的岗位,我则会引导他们竞争上岗,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领导力、适应力和抗挫力。

课堂循真,为学生精神成长助力

课堂循真,为学生精神成长助力

课堂循真,为学生精神成长助力
夏平平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7(0)21
【摘要】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是科学获知.精神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
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满足学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是初
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使命之一.思想品德课应该以真育人,真倾听、真思考、真合作,助推学生精神健康成长.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夏平平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22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5
【相关文献】
1.营造暖心课堂,助力学生成长r——关于如何让初入学的孩子适应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探究
2.营造暖心课堂,助力学生成长--关于如何让初入学的孩子适应小学语文
课堂学习的探究3.文本解读,助力学生实现精神成长——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例4.文本解读,助力学生实现精神成长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本解读为例5.弘扬“施洋精神”为学生健康
成长助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堂——丰盈学生生命

课堂——丰盈学生生命

课堂——丰盈学生生命作者:顾敏芳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2年第18期摘要:在近年中“苏派教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是全国教育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她将百万江苏教育人凝聚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栖息地,其众多代表人物虽思想、主张、风格各有侧重,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指向于儿童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清简;灵动;精致;厚实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76-1作为江苏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成为“苏派教学”中的一颗小水滴,融进“苏派教学”潮,汇入“苏派教学”流?我努力在属于自己的教学园地里,践行着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针对“苏派教学”精彩独到、恰如其分的解读:南学的清简,太湖水的灵动,苏州园林的精致,石头城的厚实。

一、清简——在书声琅琅中滋养生命清简,顾名思义,清爽、清晰,简约、简明。

清简,是洗净铅华,删剪枝蔓,呈现“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之美。

它用简约、简明,甚至是简单的方式,表达丰富、浓厚的内容,抑或说,看似简单,实质深刻。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寓言故事,講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利用网络资源备课,自己动手制作与教学匹配的课件。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温暖的文字折射生命的阳光和欢歌,滋养和丰富着孩子的生命。

清简的教学,清通简要,不苛于细,清新简约,不耽于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灵动——在议论纷纷中启迪生命水是灵动的。

江苏太湖水的秀美浩淼,长江水的汹涌澎湃,淮河水的丰盈敦实,渗透进了苏派教学。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而情感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论述都是围绕情感教育展开的。

它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其基本内涵和特征,而且详细阐述了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1、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是一个包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与“个性发展”三者在内,并互相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教育。

而这种整体教育是与情感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本身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要求,如智力方面的“清醒理智”,道德方面的“高尚情操”,身体方面的“感知美和领会美”及“珍惜和爱护美”。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象学校这样作为教养和高度文明的基地,没有情感教育,集体和个人缺乏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要使受教育者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从形式上来说,情感教育渗透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各部分之中,是联系各部分的纽带。

苏霍姆林斯基所理解的和谐发展,是把己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就是说,那些得到完全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而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话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而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各种教育之中,成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将各种教育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而是有机的融合。

正是这种融合,才使全面发展的意义更加深刻,更富有活力。

2、情感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从两方面论述的:一是情感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外在诱因。

情感教育的意义在于在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诸方面的需要和兴趣都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使每个受教育者的爱好、特长都被激发起来,以便都能找到展示、表现、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一能的场所。

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申报书

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课题申报书
课题指导
教育科研
理论指导
教育科研
子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德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教育管理
子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现代:即现时代,是传统与未来的过渡与连接,能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时期。可以是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造,也可以对未来的预期与准备。对教育来说,现时代是新课程实施的时代,现时代的特征是以新课程实施与推进为主要背景的。新课程背景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课程实践背景,新课程实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二是指新课程理念与实践背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学习观、课程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是班集体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2)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的指导理论研究
新课程和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的关系;中小学班集体的本质、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再认识;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班集体;班集体发展的动力和发展规律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对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的启迪;班集体主体性的涵义和特征;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现代班集体建设的基本理念、原则和途径;班集体共同活动的体系、结构与效能。
1、文献搜索与调查分析
对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研究现状分析
组织学习《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创新相关理论文集》,理解掌握基本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
创新及实践创新;人类学家伍兹把创新作为文化变迁过程,经济学家熊彼德等人认为创新是把新函数引入生产的过程。实践创新是指在实践中首次尝试一种在新理念引领下的新体制、新方法,促使实践发生有效转变的过程。创新绝非凌空奇想,创新需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成果,是一种继承、延续基础上的发展。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

出院后,要求重返教育岗位。先任乌发 20世纪 的某所学校校长,后任基洛夫格勒区教 40年代初 育局长
经苏霍姆林斯基本人要求,回家乡,被 1947年 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 1957年 士
1968年 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由于残留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的主要 1970年 的血管,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2岁)
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 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 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 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 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启蒙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 像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 美的秘密。她讲课时学生们都 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 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她常 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 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 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使 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 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 大自然,而且他向往着自己的 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
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 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一 .论教育
1.德育
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
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
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
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
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 读书和研究。
教师的条件之一:要求教师努力提
高教育素养,包括:精通自己所教学科 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 等教育科学知识;有较高的 培养和工作 激情。
总结归纳

读苏超时《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苏超时《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读书笔记肖卫华作者:苏超时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什么叫教育?对个体而言,那就是人对命运极其发展过程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育者,教育的真义是在改变他人命运的同时,也在丰富着自身的命运······我常常在想,我们的教育究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少精神内质?当我很专注很用心的阅读《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书稿时,我困惑已久的心灵一再被安慰,被打开。

这部书是做了28年高中物理教师,14年中学党委书记,6年中学校长的苏超时先生的论文、演说、言论、域外考察笔记等文章合集。

近40万字的文本拿在手中时,我掂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辛苦的教育工作者付出心血的辛苦,对于这样的辛苦,每一个教育者都配得上我们一生的感念。

让我感佩不已的是苏超时为中国当代中学教育投入的全新的教育思考和教育理念,那就是“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这种理念成为苏超时教育本质的绝对价值观时,他为自己校长行为注入的一种高尚的严肃性以及精神尺度,便成为他和学校教育使命的坚定信念,所有的努力都在体现这种恒久的利益和学生的追求。

摘自序言从前,一个人有两个水罐,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有一条裂缝。

每次挑水,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主人家时往往只有半罐水。

这使有裂缝的水罐感到惭愧。

它说:“因为我的缺陷,你没有从辛劳中得到足够的回报”。

主人却对它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每次回家的路旁那些盛开的鲜花吗?这些花只生长在你那一边,而没有生长在另一只水罐那一边,因为我早就知道了你的裂缝,并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

如今,这些鲜花已经给我们一路上带来了许多风景。

”我们要做挑水人,把那些在别人眼里是有裂缝的水罐的学生看作能够浇灌花朵的源泉。

摘自序言第一章让学校成为育人的芳草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必须构建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1)

《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1)

1.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别人 而感到惭愧。
2.间(jiān )不容发: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3.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4.俯拾即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5.鸠占鹊巢: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一部分 (第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 我们的心灵空间。
❖ 第二部分(第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 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 第1层( 7-9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 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2层( 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 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毕淑敏: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35 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 (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 现国家一级作家 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 《昆仑殇》《预约死亡》
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
《保持惊奇》
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 任务单一:
❖1.自主读文,在文中批注出层次,理清本文的 写作思路,并且说出你为何这么划分?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 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 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 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 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 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 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 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 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 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精神成长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

作为老师,我们整天要和这些与成人不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

为了获得他们的信任并被他们所接纳,我们要学会从了解学生入手,进而理解他们,与他们对话、沟通和交流,和他们分享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与他们共同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我们知道,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有的人以感官快乐为幸福,而有的人则以精神愉悦为幸福。

事实上,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渴望,然而只有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的满足,因为只有心灵的满足才能有长久的快乐。

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又必须建立在健康精神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就要关心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充实、丰富和完善起来,从而能够成为会创造人生,会享受幸福的人。

白桥镇新尚小学
苏吉良
201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