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11 FDD(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技术规范标准)无线电管理文件和技术标准

无线电管理文件和技术标准一、GSM900/1800 双频段数字蜂窝移动台㈠检验依据:YD/T 884-1996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㈡参照标准:1、ETS 300 607-1《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2、Mobile Station (MS) 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Part 1:Conformance specification (GSM 11.10-1version 4.22.1) 》;㈢核准频率范围:Tx:885~915MHz/1710~1785MHzRx:930~960MHz/1805~1880MHz㈣说明1800MHz移动台传导杂散发射值:1.710~1.755GHz≤-36dBm; 1.755~12.75GHz≤-30dBm二、GSM900/1800 双频段数字蜂窝基站㈠检验依据:YD/T 883-1999 《900/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基站子系统设备技术要求及无线指标测试方法》;㈡参照标准:1、ETSI EN 301 087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phase 2+);2、Base Station System (BSS) equipment specification; Radio aspects (GSM 11.21version8.2.1Release 1999)》;㈢核准频率范围Tx::930~960MHz/1805~1880MHz 、Rx::885~915MHz/1710~1785MHz㈣说明1800MHz基站传导杂散发射限值:1805~1850MHz≤-36dBm/30/100kHz、1852~1855MHz≤-30dBm/30kHz、1855~1860MHz≤-30dBm/100kHz、1860~1870MHz≤-30dBm/300kHz、1870~1880MHz≤-30dBm/1MHz、1880~12.75GHz≤-30dBm/3MHz、1710~1755MHz≤-98dBm/100kHz;三、GSM直放机㈠检验依据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有关直放站设备管理的规定》(信无 [1999] 62号);㈡参照标准1、ETSI 300 609-4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Phase 2);2、Base station System(BSS) equipment specification ;3、Part 4: Repeaters(GSM 11.26)》;㈢核准频率范围下行:930~960MHz/1805~1880MHz、上行:885~915MHz/1710~1785MHz㈣说明根据移动通信运营商的要求,直放机必须具备仅适用于某运营商使用频段的功能。
中国联通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技术规范v0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xxx-2021中国联通光纤分布系统设备技术标准China Unicom Fiber Distributed System Equipm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V1.0〕2021-xx-xx发布2021-xx-xx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I)前言 ............................................................................................................................................................................ I V 中国联通室内分布系统技术标准. (1)1范围 (1)2标准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系统定义 (2)多系统接入单元 (2)扩展单元 (2)远端单元 (2)5设备功能要求 (3)系统制式 (3)载频要求 (3)业务要求 (3)双通道能力要求 (3)固网和WLAN能力要求 (3)远程供电 (3)光纤直流远供 (3)5.6.2 PoE供电 (3)网管功能要求 (3)组网要求 (4)组网能力 (4)传输方式 (4)设备升级能力 (4)5.9.1 2G&3G系统 (4)5.9.2 3G&4G系统 (4)6设备形态 (4)多系统接入单元 (4)功耗 (4)设备尺寸 (5)接口需求 (5)扩展单元 (5)功耗 (5)设备尺寸 (5)接口需求 (6)远端单元 (6)室内型 (6)室外型 (7)7无线射频指标 (8)工作频段 (8)定义 (8)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及误差 (9)定义 (9)指标要求 (9)自动电平控制〔ALC〕 (9)定义 (9)指标要求 (9)最大增益及误差 (10)定义 (10)指标要求 (10)增益调节范围 (11)定义 (11)指标要求 (11)增益调节步长及误差 (11)定义 (11)指标要求 (11)频率误差 (12)定义 (12)指标要求 (12)矢量幅度误差〔EVM〕 (12)定义 (12)指标要求 (12)峰值码域误差〔PCDE〕 (13)定义 (13)指标要求 (13)带内波动 (13)定义 (13)指标要求 (13)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14)定义 (14)指标要求 (14)输入互调 (14)定义 (14)指标要求 (14)输出互调 (15)定义 (15)指标要求 (15)噪声系数 (16)定义 (16)指标要求 (16)杂散发射〔非期望辐射〕 (16)频谱发射模板 (16)杂散辐射 (17)阻塞 (22)定义 (22)指标要求 (22)带外增益和带外抑制 (24)定义 (24)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25)定义 (25)指标要求 (25)传输时延 (26)系统时延及最小系统时延 (26)时延校正补偿精度和范围 (26)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27)定义 (27)指标要求 (27)邻道抑制比〔ACRR〕 (27)定义 (27)指标要求 (27)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28)定义 (28)指标要求 (28)收发隔离度 (28)7.24 FDD-LTE系统特有指标要求。
WCDMA技术体制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0218—2011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China Unicom GSM/WCDMA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Technical Specification(V5.0)2011-12-15发布2011-12-15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 V 中国联通GSM/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体制..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2)4总体原则 (4)5业务能力 (5)5.1 业务概述 (5)5.2 电路域业务 (5)5.3 分组域业务 (11)5.4 IMS业务 (11)6系统结构 (11)6.1 系统结构 (11)6.2 电路域核心网 (12)6.3 分组域核心网 (15)6.4 IMS子系统 (16)6.5 2G无线接入子系统 (16)6.6 3G无线接入子系统 (16)6.7 HNB接入子系统 (17)6.8 终端和卡 (18)7网络组织 (18)7.1 电路域网络组织 (18)7.2 分组域网络组织 (21)7.3 承载网络组织 (22)7.4 信令网网络组织 (22)7.5 智能网网络组织 (23)7.6 IP多媒体子系统(IMS)组织 (23)7.7 无线网络子系统 (23)8GSM与W CDMA互操作要求 (26)8.1 GSM与WCDMA宏网络自动漫游功能 (26)8.2 WCDMA Home NodeB与宏网络及Home NodeB之间互操作 (28)9编号及地址 (28)9.1 编号 (28)9.2 ATM相关数据 (41)9.3 IP地址分配 (41)10互通原则和路由计划 (43)10.1 电路域 (43)10.2 分组域 (47)10.3 信令网互通 (50)10.4 短消息、多媒体消息业务互通 (50)11安全体系 (50)11.1 用户接入GSM/WCDMA网的安全功能 (50)11.2 核心网的安全体系 (51)11.3 HNB安全体系 (51)12频率配置及扰码规划 (52)12.1 GSM/GPRS网络 (52)12.2 WCDMA网络 (52)12.3 扰码规划 (53)13服务质量 (55)13.1 传输服务质量要求 (55)13.2 无线服务质量要求 (55)13.3 CS域接续质量要求 (55)13.4 PS域接续质量要求 (56)13.5 IP承载网服务质量要求 (56)14接口和信令 (57)14.1 概述 (57)14.2 Uu接口 (58)14.3 Iu接口 (58)14.4 Iub接口 (58)14.5 Iur接口 (58)14.6 Gn接口 (58)14.7 Iuh接口 (58)14.8 Gi接口 (58)14.9 Gs接口(可选) (58)14.10 MAP协议接口 (58)14.11 软交换系统特有的接口 (59)14.12 HNB无线子系统特有的接口 (59)14.13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至传统电路交换网的接口 (59)14.14 USIM与终端之间的接口 (59)15同步 (59)15.1 时钟同步要求 (59)15.2 时间同步 (60)16计费系统 (61)16.1 计费网络结构 (61)16.2 电路域计费 (62)16.3 分组域计费 (64)17网络管理 (64)17.1 网络管理功能 (65)17.2 网络管理系统接口与协议 (66)18设备进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67)附录 A 中国联通GS M/WCDMA系统中的MSCID 中的M1M2分配表(资料性附录) (68)前言中国联通3G网络已经运营了两年多时间,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建设了WCDMA/HSPA网络,今年又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开始正式商用基于3GPP R7版本的下行64QAM技术,并且基于3GPP R8版本的DC-HSDPA技术也正在试验验证过程中。
3gppts25[1].212中文规范(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复用与信道编码)
![3gppts25[1].212中文规范(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复用与信道编码)](https://img.taocdn.com/s3/m/35556ad280eb6294dd886c4d.png)
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IMT-DS FDD(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复用与信道编码IMT-DS FDD(WCDMA) System Radio Interface Physical Layer Techinical Specification: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印发目次1 范围 (2)2 引用标准 (2)3名词与缩略语 (2)3.1 定义 (2)3.2 符号 (2)3.3 缩略语 (3)4. 复用、信道编码和交织 (4)4.1 概述 (4)4.2 传输信道编码/复用 (4)4.2.1 CRC附加 (8)4.2.2 传输块的级联和码块分段 (9)4.2.3 信道编码 (10)4.2.4 无线帧尺寸均衡 (17)4.2.5 第一次交织 (18)4.2.6 无线帧分段 (20)4.2.7 速率匹配 (21)4.2.8 传输信道(TRCH)复用 (41)4.2.9 不连续发射(DTX)比特的插入 (42)4.2.10 物理信道的分段 (43)4.2.11 第二次交织 (44)4.2.12 物理信道的映射 (45)4.2.13 对不同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类型的限制 (46)4.2.14 不同传输信道到一个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的复用以及一个编码组合传输信道(CCTRCH)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47)4.3 传输格式检测 (49)4.3.1 盲传输格式检测 (49)4.3.2 基于传输格式组合标识(TFCI)的明确传输格式检测 (50)4.3.3 传输格式合并标志(TFCI)的编码 (50)4.3.4 在分裂模式中的传输格式组合标识(TFCI)的操作 (51)4.3.5 传输格式组合标识(TFCI)码字的映射 (53)4.4 压缩模式 (54)4.4.1 上行链路的帧结构 (54)4.4.2 下行链路帧结构的类型 (54)4.4.3减少传输时间的方法 (55)4.4.4 传输间隔位置 (55)附录A (信息): 盲传输检测 (57)A.1使用固定位置的盲传输格式检测 (57)A.1.1 使用接收功率比的盲传输格式检测 (57)A.1.2 使用CRC的盲传输格式检测 (58)附录B (信息): 压缩模式的等待时间 (61)B.1DL, UL 与DL+UL压缩模式的等待时间 (61)前言本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用于描述IMT-DS FDD(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的物理层的编码与复用部分内容。
中国移动TD-LTE无线接入设备规范

修正版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T D-LT E无线接入设备规范T D-L T E R A N S u b-s y s t e mD e v i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无线网基本功能要求 (3)4.1 带宽配置 (3)4.2信道类型与配置 (3)4.3 参考信号 (4)4.4 物理层功能及关键技术 (4)4.5 MA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5)4.6 RL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6)4.7 PDCP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6)4.8 RRC层功能与关键技术 (6)4.9 DRX (7)4.10 移动性管理 (7)4.11 无线资源管理 (7)4.12 QoS机制 (8)4.13 测量功能 (8)4.12 多天线技术 (8)4.13 无线承载 (9)5.基站产品类型要求 (9)6.BBU硬件要求 (9)6.1 BBU硬件通用要求 (9)6.1.1 容量 (9)6.1.2 系统带宽 (9)6.1.3 子帧配比 (9)6.1.4 多天线 (9)6.1.5 下行调制方式 (9)6.1.6 上行调制方式 (9)6.1.7 用户数 (9)6.1.8 峰值吞吐量 (9)6.1.9 同步源 (10)6.1.10 传输接口 (10)6.1.11 尺寸 (10)6.1.12 功耗 (10)6.1.13 板卡备份 (10)6.2 BBU供电要求 (10)6.2.1 供电方式 (10)6.2.2 直流备电 (10)6.3 BBU操作维护要求 (10)6.3.1 操作维护接口 (10)6.3.2 状态指示灯 (10)6.3.3 告警接口 (10)6.3.4 故障定位 (10)6.4 BBU可靠性要求 (10)6.5 BBU环境要求 (11)6.5.1 温度湿度 (11)6.5.2 防尘防水等级 (11)6.6 BBU电磁兼容性要求 (11)6.6.1 电磁兼容 (11)6.6.2 接地 (11)6.7 BBU安全要求 (11)6.7.1 安全能力 (11)6.7.2 抗震能力 (11)6.8 Ir接口要求 (11)6.8.1 拓扑结构 (11)6.8.2 星型连接 (11)6.8.3 链型连接 (11)6.8.4 级联技术 (11)6.8.5 接口数据 (12)6.8.6 接口带宽 (12)6.8.7 单模光纤 (12)6.8.8 光纤长度 (12)7.RRU硬件要求 (12)7.1 RRU射频指标 (12)7.1.1 发射关断功率 (12)7.1.2 EVM (12)7.1.3 接收动态范围 (12)7.1.4 总体说明 (12)7.2 RRU频段和带宽 (12)7.2.1 工作频段 (12)7.2.2 系统带宽 (12)7.3 RRU硬件通用要求 (12)7.3.1 射频通道 (12)7.3.2 多天线 (13)7.3.3 下行调制方式 (13)7.3.4 上行调制方式 (13)7.3.5 输出功率 (13)7.3.6 功率效率 (13)7.3.7 射频功率分配 (13)7.3.8 重量 (13)7.3.9 体积 (13)7.3.10 远程电调 (13)7.3.11 共天线 (13)7.4 RRU供电要求 (13)7.4.1 直流供电 (13)7.4.2 交流供电 (13)7.5.1 操作维护接口 (14)7.5.2 故障定位 (14)7.5.3 状态指示灯 (14)7.5.4 驻波比告警 (14)7.5.5 防盗防水告警 (14)7.6 RRU可靠性要求 (14)7.6.1 正常工作环境 (14)7.6.2 高温环境 (14)7.7 RRU环境要求 (14)7.7.1 温度湿度 (14)7.7.2 防尘防水等级 (14)7.7.3 散热方式 (14)7.7.4 承受风阻 (14)7.7.5 安装方式 (14)7.8 RRU电磁兼容性要求 (14)7.8.1 电磁兼容 (14)7.8.2 防雷 (15)7.8.3 接地 (15)7.9 RRU安全要求 (15)7.9.1 安全能力 (15)7.9.2 抗震能力 (15)8.S1/X2接口功能要求 (15)8.1 S1接口功能要求 (15)8.1.1 S1接口管理 (15)8.1.2 E-RAB管理 (15)8.1.3 UE上下文管理 (15)8.1.4 UE能力传递 (16)8.1.5 移动性管理 (16)8.1.6 NAS消息传递 (16)8.1.7 寻呼 (16)8.1.8 位置管理 (16)8.1.9 负载管理 (17)8.1.10 接口数量 (17)8.2 X2接口功能要求 (17)8.2.1 X2接口管理 (17)8.2.2 移动性管理 (17)8.2.3干扰协调 (17)8.2.4位置管理 (17)8.2.5 接口数目 (18)9.传输功能要求 (18)9.1 物理层接口要求 (18)9.2 L2功能要求 (18)9.3 L3功能要求 (18)9.5 负载分担和冗余保护 (19)9.6 同步要求 (19)10.升级要求 (19)11.编制历史 (20)前言本规范将在TD-LTE设备选型、网络规划、工程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供技术依据。
3gppts25[1].213中文规范(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扩频与调制)
![3gppts25[1].213中文规范(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扩频与调制)](https://img.taocdn.com/s3/m/5a93894f852458fb770b564d.png)
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IMT-DS FDD(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扩频与调制IMT-DS FDD(WCDMA) System Radio Interface TechinicalSpecification: Spreading and Modulation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印发目次前言....................................................................................................................................................................... I II 1范围 (2)2引用标准 (2)3名词与缩略语 (2)3.1符号 (2)3.2缩写 (3)4上行链路扩频与调制 (3)4.1 概述 (3)4.2 扩频 (3)4.2.1 上行链路专用物理信道(上行DPDCH/DPCCH) (3)4.2.2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 (5)4.2.2.1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前缀部分 (5)4.2.2.2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消息部分 (5)4.2.3 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 (6)4.2.3.1 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前缀部分 (6)4.2.3.2 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消息部分 (6)4.3 码的产生和分配 (6)4.3.1 信道化码 (6)4.3.1.1 码定义 (6)4.3.1.2 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CCH/DPDCH)的码分配 (7)4.3.1.3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消息部分码分配 (8)4.3.1.4 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消息部分码分配 (8)4.3.1.5 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功率控制前缀的信道化码 (8)4.3.2 扰码 (8)4.3.2.1概述 (8)4.3.2.2 长扰码 (8)4.3.2.3 短扰码 (9)4.3.2.4 专用物理控制信道/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CCH/DPDCH)扰码 (11)4.3.2.5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信道消息扰码 (11)4.3.2.6 PCPCH 消息部分扰码 (11)4.2.3.7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CPCH)功率控制前缀扰码 (12)4.3.3 随机接入(PRACH)前缀码 (12)4.3.3.1 前缀码构成 (12)4.3.3.2 前缀扰码 (12)4.3.3.3 前缀特征码 (12)4.3.4 公共分组信道(PCPCH)前缀码 (13)4.3.4.1 接入前缀 (13)4.3.4.1.1 接入前缀码的构造 (13)4.3.4.1.2 接入前缀扰码 (13)4.3.4.1.3接入前缀特征码 (14)4.3.4.2 CD前缀 (14)4.3.4.2.1 CD前缀码的构造 (14)4.3.4.2.2 CD前缀扰码 (14)4.3.4.2.3 CD前缀特征码 (14)4.4 调制 (14)4.4.1 调制码片速率 (14)4.4.2 调制 (14)5 下行链路扩频和调制 (15)5.1 扩频 (15)5.2 码的产生和分配 (16)5.2.1 信道化码 (16)5.2.2 扰码 (17)5.2.3 同步码 (18)5.2.3.1 码的产生 (18)5.2.3.2 SSC码的分配 (19)5.3 调制 (21)5.3.1 调制码片速率 (21)5.3.2 下行链路 (21)附录A (信息): 广义的Golay 序列 (22)A.1 备选的Golay码产生方法 (22)前言本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用于IMT-DS FDD(WCDMA)系统无线接口的物理层的扩频与调制部分内容,它基于 3GPP制订的Release-99(2000年9月份版本)技术规范,TS 25.213 V3.3.3。
5G无线网络勘察设计技术规范V1.0

5G无线网络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中心2020年3月目录一、背景 (1)二、5G网络技术方案 (1)2.1BBU建设方案 (1)2.1.1 BBU部署原则 (1)2.1.2 5G BBU设备情况 (2)2.1.3 不同场景下BBU建设方案 (3)2.1.4 前传解决方案 (7)2.1.5 回传解决方案 (15)2.1.6 同步方案 (16)2.2天面建设方案 (18)2.2.1 天面建设原则 (18)2.2.2 天线设备情况 (24)2.2.3 天线建设方案 (25)2.2.4系统干扰规避要求 (29)2.3供配电方案 (34)2.3.1市电改造要求 (35)2.3.2 5G设备供电方案要求 (35)2.3.3 5G设备供电方案 (36)2.4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方案 (43)2.4.1 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原则 (43)2.4.2 室内覆盖方案 (49)2.4.3 室内覆盖场景定义及覆盖覆盖方式建议 (54)2.4.4 4/5G室内覆盖指标要求 (56)三、无线勘察设计要求 (57)3.1无线设计分工 (57)3.1.1 无线网专业与传输专业的分工 (57)3.1.2 无线网专业与土建专业的分工 (57)3.1.3 无线网专业与电源专业分工 (57)3.1.4 无线专业与外电配套专业分工 (57)3.1.4 无线设计单位与设备供货厂家的分工 (58)3.1.5 无线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分工 (58)3.25G设计闭环工作要求 (58)3.3施工图设计“一站一策”设计 (59)3.4基站选址 (60)3.5机房勘察 (62)3.6天面勘察 (63)3.7基站图纸方案设计 (65)3.7.1 总体要求 (65)3.7.2 图纸设计要点 (65)3.85G室内分布系统勘察设计 (67)3.8.1 室内分布系统勘察 (67)3.8.2 室内分布系统图纸方案设计 (68)版本变更情况一、背景2020年是5G大发展的一年,建设“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精品网络是我司未来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2011中国移动GSM招标定向双极化天线技术规范书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11年定向双极化天线集中采购技术规范书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11年7月目录一总则 (1)二技术投标书的内容、顺序及基本要求 (1)三采购清单 (3)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4)五天线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5)5.1术语和定义 (5)5.2天线的性能要求 (7)5.2.1电性能要求 (7)5.2.2机械性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要求 (10)5.2.2.1一般结构要求 (10)5.2.2.2天线面板要求 (10)5.2.2.3天线安装组件要求 (10)5.2.2.4天线防雷要求 (10)5.2.2.5天线支架调整范围 (10)5.2.2.6重量 (10)5.2.2.7风速要求 (10)5.2.2.8温度 (10)5.2.2.9摄冰 (10)5.2.2.10其他 (10)5.2.2.11接头型式 (10)5.3天线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 (11)5.3.1外罩 (11)5.3.2反射板 (11)5.3.3辐射单元 (11)5.3.3.1压铸振子 (11)5.3.3.2钣金冲压振子 (12)5.3.3.3贴片振子 (12)5.3.3.4PCB振子 (12)5.3.4馈电网络 (12)5.3.4.1同轴馈电网络 (12)5.3.4.2空气微带线和带状线馈电网络 (13)5.3.5同轴连接器 (13)5.3.5.1外观 (13)5.3.5.2尺寸 (13)5.3.5.3互换性 (13)5.3.5.4接触电阻 (13)5.3.5.5绝缘电阻 (13)5.3.5.6电压驻波比 (14)5.3.5.7三阶交调 (14)5.3.5.8耐压 (14)5.3.5.9拔出力 (15)5.3.5.10机械耐久性 (15)5.3.5.11加紧装置抗电缆拉伸的能力 (15)5.3.5.12外导体材料 (15)5.3.5.13内导体材料 (15)5.3.6安装件 (15)5.3.7焊接要求 (16)5.3.8塑料支撑件 (16)5.3.9外标签 (16)5.3.10设计要求 (16)5.4可靠性要求 (17)5.5天线的检验规则 (17)5.5.1型式检验 (17)5.5.2出厂检验 (18)5.6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8)5.6.1标志 (18)5.6.1.1产品标志 (18)5.6.1.2外包装标志 (19)5.6.2包装 (19)5.6.3运输 (19)5.6.4贮存 (19)六供货及验收 (19)6.1供货能力 (19)6.2合同设备验收 (20)七售后服务 (20)7.1保修 (20)7.2技术服务 (20)八技术资料和技术培训 (20)8.1技术资料 (20)8.2技术培训 (21)九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21)一零附件一、测试方法 (21)10.1概述 (21)10.2增益测量 (21)10.3方向图圆度(全向天线)、半功率波束宽度、前后比、交叉极化比的测量 (23)10.4天线电下倾角测量 (24)10.5驻波比测量 (25)10.6隔离度测量 (25)10.7交调测量 (26)10.8功率容限测量 (27)10.9一般结构要求试验方法 (28)10.10环境试验方法 (28)一一附件二、产品检测判定标准 (30)11.1电气指标检测要求 (30)11.2环境试验及其他检测要求 (30)一总则本技术规范书是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买方)对基站用定向双极化天线产品供应商(以下简称卖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作为卖方制定技术投标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IMT-DS FDD(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IMT-DS FDD(WCDMA) System Radio Interface Physical Layer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Physical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 channels (FDD)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印发目次前言 (II)1 范围 (2)2 引用标准 (2)3 名语和缩略语 (2)4 提供给高层的业务 (4)4.1传输信道 (4)4.1.1 专用传输信道 (4)4.1.2 公共传输信道 (4)4.2 指示符 (4)5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 (5)5.1 物理信号 (5)5.2 上行物理信道 (5)5.2.1 专用上行物理信道 (5)5.2.2 公共上行物理信道 (8)5.3 下行物理信道 (12)5.3.1 下行发射分集 (12)5.3.2 专用下行物理信道 (13)5.3.3 公共下行物理信道 (19)6 物理信道的映射和关联 (30)6.1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30)6.2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的关联 (31)7 物理信道之间的时序关系 (31)7.1 概述 (31)7.2 PICH/S-CCPCH定时关系 (32)7.3 PRACH/AICH定时关系 (33)7.4 PCPCH/AICH定时关系 (34)7.5 DPCH/PDSCH定时关系 (34)7.6 DPCCH/DPDCH定时关系 (35)7.6.1 上行链路 (35)7.6.2 下行链路 (35)7.6.3 在UE的上行/下行定时 (35)前言本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用于IMT-DS FDD(WCDMA)系统的无线接口的物理层部分,它主要介绍了物理信道的特性以及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本文基于 3GPP制订的Release-99(2000年9月份版本)技术规范,具体对应于TS 25.211 V3.4.0。
本参考性技术文件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
本参考性技术文件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归口。
本参考性技术文件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参考性技术文件主要起草人:徐京皓,徐菲,吴伟,张翔本参考性技术文件2001年1月首次发布。
本参考性技术文件委托无线通信标准研究组负责解释。
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IMT-DS FDD(WCDMA)系统无线接口物理层技术规范:物理信道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IMT-DS FDD(WCDMA) System Radio Interface Physical Layer T echnical Specification: Physical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physical channels (FDD)1 范围本通信标准参考性技术文件介绍了IMT-DS FDD(WCDMA)系统的物理信道的特性和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它基于 3GPP制订的Release-99(2000年9月份版本)技术规范,具体对应于TS 25.211 V3.4.0。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文件中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文。
本文件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文件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 3G TS 25.201: "Physical layer - general description".[2] 3G TS 25.211: "Physical channels and mapping of transport channels onto physical channels (FDD)".[3] 3G TS 25.212: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FDD)".[4] 3G TS 25.213: "Spreading and modulation (FDD)".[5] 3G TS 25.214: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DD)".[6] 3G TS 25.215: "Physical layer - Measurements (FDD)".[7] 3G TS 25.301: "Radio Interface Protocol Architecture".[8] 3G TS 25.302: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9] 3G TS 25.401: "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10] 3G TS 25.133: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FDD)".3 名语和缩略语AI Acquisition Indicator 捕获指示AICH Acquisition Indicator Channel 捕获指示信道AP Access Preamble 接入前缀AP-AICH Access Preamble Acquisition Indicator Channel 接入前缀捕获指示信道API Access Preamble Indicator 接入前缀指示BCH Broadcast Channel 广播信道CA Channel Assignment 信道指派CAI Channel Assignment Indicator 信道指派指示CCC CPCH Control Command CPCH控制命令CCPCH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 公共控制物理信道CCTrCH Coded Composite Transport Channel 码组合传输信道CD Collision Detection 冲突检测CD/CA-ICH Collision Detection/Channel Assignment Indicator Channel 冲突检测/信道指派指示信道CDI Collision Detection Indicator 冲突检测指示CPCH Common Packet Channel 公共分组信道CPICH Common Pilot Channel 公共导频信道CSICH CPCH Status Indicator Channel CPCH状态指示信道DCH Dedicated Channel 专用信道DPCCH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H Dedicated Physical Channel 专用物理信道DPDCH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 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SCH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下行共享信道DSMA-CD Digital Sense Multiple Access - Collison Detection 数字监听多址接入-冲突检测DTX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不连续发射FACH Forward Access Channel 前向接入信道FBI Feedback Information 反馈信息FSW Frame Synchronization Word 帧同步字ICH Indicator Channel 指示信道MUI Mobile User Identifier 移动用户识别符PCH Paging Channel 寻呼信道P-CCPCH Primary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 基本公共控制物理信道PCPCH Physical Common Packet Channel 物理公共分组信道PDSCH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ICH Page Indicator Channel 寻呼指示信道PRACH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SC Primary Synchronisation Code 主同步码RACH Random Access Channel 随机接入信道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S-CCPCH Secondary Common Control Physical Channel 辅助公共控制物理信道SCH Synchronisation Channel 同步信道SF Spreading Factor 扩频因子SFN System Frame Number 系统帧号SI Status Indicator 状态指示SSC Secondary Synchronisation Code 辅助同步码STTD Space Time Transmit Diversity 空时发射分集TFCI Transport Format Combination Indicator 传输格式组合指示TSTD 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 时间交换发射分集TPC Transmit Power Control 发射功率控制UE User Equipment 用户设备UTRAN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MTS地面无线接入网络4 提供给高层的业务4.1传输信道传输信道是指由层1提供给高层的服务。
传输信道的一般概念请参见[8]。
传输信道定义了在空中接口上数据传输的方式和特性。
传输信道一般分为两类:∙专用信道,使用UE的内在寻址方式;∙公共信道,如果需要寻址,必须使用明确的UE寻址方式。
4.1.1 专用传输信道仅存在一种专用传输信道,即专用信道(DCH)。
4.1.1.1 DCH-专用信道专用信道(DCH) 是一个上行或下行传输信道。
DCH在整个小区或小区内的某一部分使用波束赋形的天线进行发射。
4.1.2 公共传输信道共有六类公共传输信道:BCH, FACH, PCH, RACH, CPCH和D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