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2)赠别诗

通过月亮的 烘托 ,抽象的别情更 显得动人深长。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 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 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 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 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 荣之意。
折柳送别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 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 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哀伤凄婉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 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 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 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 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 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 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 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 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高考语文人教版课件第二 古代诗文阅读 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 象征
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激起阅读 比兴
的兴趣 人们在已象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 联想
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 析。
【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明题干: “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要求找出铺垫内容,加以分析。
高考总复习·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步,思考角度: ①题目指明了手法,题干中“铺垫”一词,提示了答案 信息应在本诗的前半部分,找出与曹霸、马相关的诗句。 ②分析诗句可以看出诗歌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 角度进行的铺垫:第二句“画工如山貌不同”从一般画工的 角度,第四句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 ③整合答案。 【规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
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
抑)的效果。(明技巧)②前两
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
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高考总复习·语文(RJ)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清代查慎行的 《渡百里湖》“湖面宽千 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 诗人往往在 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 诗歌的结尾 活,吾敢畏波涛?”诗歌前三联描写了 卒章 表达自己 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 显志 的心志或情 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 怀,点明主 景。最后一联则卒章显志,表明只要能让 旨。 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 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的心情,突出了作者
无锡新领航教育特供:2012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四 第二节(江苏专版) 2

小升初 中高考 高二会考 艺考生文化课 一对一辅导/wxxlhjy QQ:157171090无锡新领航教育特供:2012高三语文一轮精练 第二编 专题十四第二节(江苏专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1. (2011·江苏启东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 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选材是宋代著名词人潘阆的一首《酒泉子》,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本题考查“炼字”,属常见题型。
答题时先答出该字的意义,再结合词句进行解释,最后总结该字的使用对情感抒发的作用。
答案: 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2.(2011·江苏苏北四市第一次调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②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③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
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原野。
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术。
诗是艺术,诗是语言艺术,诗是抒写情思的艺术,诗也不妨是惟美的艺术,诗是借助意象表现的,诗的语言是具有乐感的。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仅供大家参考!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11、钓侣二章·其二皮日休〔唐代〕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翻滚的波浪拍在严陵滩上,溅起的水花似玉碎云崩。
钓罢归来,像严陵一样将渔具放在重叠的石层。
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烟浪打湿了船篷,身上寒冷,难以入睡,我只好拿来干蚌壳再添点有,点亮我渔灯。
2、七爱诗·李翰林(白)皮日休〔唐代〕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
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
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
权臣妒逸才,心如斗筲窄。
失恩出内署,海岳甘自适。
刺谒戴接幂,赴宴著縠屐。
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忆。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
蓬壶不可见,姑射不可识。
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3、虎丘寺西小溪闲泛三绝皮日休〔唐代〕鼓子花明白石岸,桃枝竹覆翠岚溪。
分明似对天台洞,应厌顽仙不肯迷。
绝壑只怜白羽傲,穷溪唯觉锦鳞痴。
更深尚有通樵处,或是秦人未可知。
高下不惊红翡翠,浅深还碍白蔷薇。
船头系个松根上,欲待逢仙不拟归。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专题21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析版汇编含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析版汇编含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起于“风吹柳花”,收于“流水”,所写均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无一不照应题目中的“留别”。
B.李诗虚实结合,全诗重在对“留别”场景的描写,但也有对离别后个人境况的想象与追问,意味深长。
C.陆诗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辅以描写,紧扣“别离”这一主题,采用直抒胸臆手法,抒发个人情志。
D.两首诗抒情对象略有区别,李诗为“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陆诗的抒情对象则是“游子”本身。
(2)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读了上述两首唐诗,你是否认同《江赋》中对“别离”的理解?请结合上述两首唐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荀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专题十四诗歌鉴赏

专题十四诗歌鉴赏1.(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入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专题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精品课件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 和而被免官。 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 ”“翠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 ”“叠 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 “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 要分析。 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翠 点明了花叶的色彩,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 借代花, 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叠 描写花叶的形态,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 出花朵的多姿, 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 本题要求简析“ 字的双重意蕴, 解析: 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实际是要求考生对“ 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 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 首先要弄清楚“ 的是什么, 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 解由“ 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 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 把握全词不难看出, 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 浩渺江水、 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 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 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 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鉴赏诗 歌的语言要能见出诗人所用的技巧, 歌的语言要能见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 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 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 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 代花, 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 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 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 “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 一个“ 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