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0:古诗鉴赏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下题。
四块玉·别情【元】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1)“绝”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自送别,心难舍”体现送别时心中难舍。
B.“一点相思”特别强调相思之情并不多。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诗歌鉴赏(二)夜泊润州①江口刘言史秋江欲起白头波,贾②客瞻风无渡河。
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
【注释】①润州:今江苏镇江。
②贾(gǔ):商人。
2.简述作者夜泊润州江口的原因。
3.根据诗句概括润州城的特点。
4.下列诗句均写到夜船行止,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诗歌鉴赏(三)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①[北宋]王安石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②。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
金山,地名。
②西兴:地名。
③桴(fú):小筏子。
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诗歌鉴赏(四)渔家傲[宋]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6.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专题07:诗歌鉴赏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 统编版)

专题07: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迅速转换,这一妙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鉴赏(三)与浩初②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①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①柳宗元早年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改革”,积极进行政治活动。
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5.“秋来处处割愁肠”一句中的“割”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四)田园乐(其六)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7.这首诗写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8.这首诗末句“莺啼”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诗歌鉴赏(五)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装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兜鍪:头盔。
古代士兵所戴。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素
养
2.文化传承和理解: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理
解古代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写
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考点分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叁
度。
就该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组
理 三想二提一
解 、内、高、
情 学涵阅文培
感 习,读学养
, 鉴 领 古 修 鉴课
掌 握
赏 古
悟 作
代 诗
养 ;
赏 诗
程
壹
手 代品歌
歌标
法 诗的,
。 歌魅理
作 品
准
的力解
的
基;诗
阅
本作人
读
方品的
兴
法
思
趣
,
,
贰 1.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
学 科
思想感情,通过审美、评价等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 品味,加以理解诗歌主题。
8.(分析事物形象)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形象:杜诗描写的为群体形象,写鹭鸶聚群捕鱼、惊散远飞,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 自由的特点;欧诗描写的为个体形象,写鹭鸶在巨浪风雨中悠然挺立,突出其独立不倚、 气定神闲的特点。②情感:杜诗咏物抒情,表达对鹭鸶的迷恋,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在的 情感;欧诗托物言志,表达对鹭鸶的赞誉,寄托诗人虽遭贬谪而高洁不群的志向。
4.(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 括分析。(6分)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一.【课 堂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一句、二句都借景抒情,这两句的 景有什么不同?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 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 有秋山。
总结方法
四.明意象
○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一提到“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
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再如,诗歌一提到“杨柳“, 我们不仅要想到杨柳婀娜多姿的春色,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留。
二.析尾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 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 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鉴赏诗歌的时候, 也对结尾特别用心,就可能会很快发现“直捣黄龙”的捷径。
01
添加标题
【例三】阅读下面一 首唐诗,回答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 大标题内容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01 添加标题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 江夜入吴,
03 洛阳亲友如相问,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平明送客楚山孤。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4 一片冰心在玉壶。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范成大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①洲。
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②远,题红片叶③秋。
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④。
【注】①杜若,一种香草。
②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双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用双鱼指代书信。
③题红片叶,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卢渥娶得一宫女,恰是当年题红叶之人。
此以“题红叶”表示书信。
④“欲寄”二句见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下阕分别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起笔,两阕遥相呼应,如叹如诉,抒发离情别绪。
B.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二句描摹男主人公遥望远方的情态,表现了他的惆怅之情。
C. 下阕前两句中“远”“秋”二字点出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音讯断绝的愁绪,平添悲凉意味。
D. 全词未用“思”字,却充满思念之情,既凸显了离愁主旨,又保持了词作朴实自然的特点。
16.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5. D16. ①多处运用典故、化用名句,如“双鱼”“题红叶”的典故。
最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现了女主人公无奈的心情。
②想象,想象之中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与情人通信,把思念寄托于江水,但江水却往东流,表达了女主人公思念到近乎绝望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朴实自然的特点”错误,从创作风格看,此词抒写游子思归的相思之情,虽未用“思”字,却道出了思念的真切,情韵悠长,具有清远空灵的特点。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双鱼”“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
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
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象为主,诗歌的形象是通过意象、意境等侧面表达的。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奇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中塑造了酌独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的是隐居田园、自得其乐的情怀;B项出自李白的《蜀道难》,是规劝入蜀的朋友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表现的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苦。
答案:A2.(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根据诗意描述一下即可。
第二问我们可联系注释中说的作者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这一内容考虑,加上诗中所选的“燕子”“梧桐”等意象往往和怀旧、伤感等感情有关,故不难作答。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答出作者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只要意思对即可)(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虽然题为“雨”,但从诗中却找不到一句具体描写“雨”景的内容,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雨”,而是通过燕子、梧桐等动植物和抒情主人公的“凉”等感受从侧面写雨,可见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答案: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
意思对即可。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本题是对古代诗歌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即“×××认为诗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一切观点态度都要由诗歌及作者本身的内容和思想来决定;切忌错误地理解成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
考生在答题时应先联系全诗并结合注释和其他相关背景信息,分析诗句所蕴涵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准确把握“含蓄而又坚定的思想倾向”,然后再作简要评价。
3.(20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悲凉的感慨;其次要仔细分析各句,把握诗歌所写内容,从而探讨出诗人是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悲凉感慨之情;最后要对各选项作深入分析,并和诗歌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表述的正误。
前四句营造的是一种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的意境,显然“昂扬奋发”与其意境不符。
答案:A(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重要语句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作品作细致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于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本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对诗歌进行分析评价。
在表述答案时,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答非所问的情况,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4.(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了解“子规”的形象特点,叫声悲切,结合杜宇的传说有思念之悲,结合本诗语境可概括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首先应否定。
“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愁”什么呢?这就是诗句的内涵。
结合注释①②与历史背景,可知宋朝南北分裂,国土沦丧。
综合起来,就可得出答案。
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