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七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共七大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②貂锦:这里指战士。

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④深闽: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试分析这首诗如何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表现全诗主旨的。

(5分)2代王贞此诗后两“用意工”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作简要说明(二)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5分)2、简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句的表现手法。

(6分)有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四)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5.诗人“笑”怀王什么?为什么“笑”?请简要分析。

6.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五)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新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尽答案(优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冷清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纪,强移栖息一枝安。

(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首联经过环境的“清”“寒”,衬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觉和心情。

B.诗人过夜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由有政界失落、思乡情浓、战乱未平、出身悲凉。

C.“关塞冷清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仍是没有方法回到洛阳。

D.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想、遣辞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足表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谈论赞美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 B( 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 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③ 诗人借永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分析】【剖析】( 1) B 项,“政界失落”错误,应是“孤傲无依”。

应选 B。

(2)此诗的颔联写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答题时注意依据“角声”“月色”归纳孤寂悲凉的氛围,依据“悲自语”“好谁看”剖析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 B;⑵① 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 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永夜的角声倾吐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聆听;中天的明月无穷美好,却无人赏识。

③ 诗人借永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单难耐、沉郁悲忿的复杂心情。

【谈论】(1)本题考察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感情和艺术手法的剖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掌握诗歌内容要旨和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寻答题点;最后精读有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照,或许能否能依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测出来或许能否正确。

高中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讲解题目一:阅读以下诗歌,分析其主题和情感。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目二:请根据《望岳》一诗,探讨诗人的抱负和情感。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目三:分析《春望》一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目四:阅读《登鹳雀楼》一诗,分析其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五:《江雪》一诗中,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孤独和超脱?《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题目六:《游子吟》一诗中,诗人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题目七:《赠汪伦》一诗中,诗人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题目八:阅读《赤壁》一诗,分析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目九:《题西林壁》一诗中,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真理的追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目十:《绝句》一诗中,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生动的自然画面?《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讲解: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和创作背景,这些因素往往能提供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线索。

其次,要细致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结合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节奏,深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美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

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

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1).请赏析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分)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分)
(2)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楹:柱子。

③赊:远。

(1)填空:(6分)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从体裁看属于诗。

诗的韵脚是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 的心情。

(2)请赏析划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

(6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
五.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其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一种心情?(3分)(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3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简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分)
(2)试简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分)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坐号分数一
(1)请赏析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分)
答: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4分)
答:

(1)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分)
答:
(2)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填空:(6分)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从体裁看属于诗。

诗的韵脚是。

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 的心情。

(2)请赏析划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

(6分)
答: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其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一种心情?(3分)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3分)
答:

(1)简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分)
答:
(2)试简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
答: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1)“水无情”,景物是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无情地流淌;“草自青”,
草空自碧绿,对人事的变迁毫无感触。

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写出荒
园破败的景象,寄托诗人无限沧桑的伤
感之情。

(既分析描写的景,又分析表
达的情,4分。


(2).第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指金谷繁华的往事,已经随香尘飘忽而去,如
今金园已是荒芜一片了:“流水”“青草”
“日暮”“啼鸟”“落花”,一派衰败的景
象,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沉重
的伤感。

(写出对比,并联系诗句加以分
析,4分)
二.
(1)诗人通过“繁露”坠地、石泉“逾响”、
天上“寒月”和空山深涧鸟鸣,极写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这种以闹写静,动静相衬(或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

(2分)
(2) 诗歌的前六句写出谪居之地的空旷和
寂静,作者深感谪居之地的僻远(2分);“倚楹至旦”描绘出诗人沉思苦闷的形象,“寂寞将何言”一句点出了他的孤独,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也无人理解(2分)。

(本题4分,包括两个答题要点“谪居僻远之地”和“孤独愁苦,无人理解”,每个要点2分。


三.
(1)近体诗(格律诗、五律)、赊、花、斜、家(3分)春天(1分)开阔幽静(1分)悠游闲适(热爱大自然春天)(1分)(2)“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

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

(2分)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2分)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

(2分)或:“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

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
燕的轻盈。

(2分)“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2分)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
四(1)傍晚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

(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
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
沉。

(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
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
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
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分)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2分)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1分)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的。

(指出想像1分,解说想像画面2分)六(1)运用比喻,把清溪比作“明镜”,把
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写出行人和群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清溪的清澈。

[4分。

其中,比喻手法简析,1分;
表现清澈,3分。


(2)本诗先用第二、三联,对清溪的江水进行描写,突出了一个“清”字。

然后,在第四联中,又用傍晚时的猿啼声,突出了环境的静寂,从而营造了一个静寂凄清的环境气氛,这样的环境气氛,正反映“游子”那悲凉孤独的心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分。

突出环境之“清”,1分;突出环境之“静寂”,1分;营造一个“静寂凄清”的环境气氛,1分;反映游子“悲凉孤独的心情”,1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