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素质》职业理念1
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江南博哥))。
A.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B.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C.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D.必须坚持学校的主导地位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单选题]5.()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终身学习B.学校学习C.交流学习D.探究学习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相关知识点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相关知识点导语:关于职业理念的相关内容你清楚了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综合素质》中职业理念的相关知识点吧。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开展”。
1.学生是开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开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开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完全否认,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开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开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开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1.儿童是开展的人(1)儿童的身心开展具有规律性(2)儿童具有巨大的开展潜能(3)儿童身心开展具有快速性、幼稚性和全面性2.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1)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2)儿童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开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立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2.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观察者2.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3.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4.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学习者、创造者以上介绍了《综合素质》职业理念知识点,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学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即认识到职业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并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制定并实施未来职业发展的计划。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要求和发展前景,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学生应该具备职业操守、诚信守法、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素养,注重职业道德的实践和提升。
在培养中学生的职业理念方面,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和教育。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进行职业规划。
其次,可以组织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知。
此外,还可以邀请职业人士来校进行职业讲座,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和成功之道,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追求。
总之,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涉及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培养职业道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并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综合素质1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第三节、教师观1、(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2)拓展专业知识,(3)提高专业能力2、终身学习的意识3、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7月1日实施;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教师不准体罚学生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1月1日执行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纲要的三大战略: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3、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1、师生关系:①师生平等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③宽容学生的缺点;④慎用惩戒;⑤拒绝体罚第四章:文化素养中国历史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汉安帝时,张衡浑天仪,132年,又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西汉: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东汉: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南朝祖冲之求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创立“大明历”,一年365天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农学书隋朝废九品中正制,设三省六部、创立科举;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第二节:世界历史1、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10、斯巴达克起义: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制2、英国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自此进入“蒸汽时代”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节:中外科技发展史(1)四大发明: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火药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1、科学的教育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素质教育观。
2 、1997 年 10 月 29 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3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的含义: (重点记忆)(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是实施素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强调因材施教)(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5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大要义”。
(重点记忆)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大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6 、教育素质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国家实施素质教育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 “坚持育德为先”,立德树人;二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三是“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 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8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第二章 学生观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也是确立科学学生观的理论基 。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2021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考点总结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三节教师观知识点总结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讲师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

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教育观: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影响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二)素质教育观: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核心部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发展、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成为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
时代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纵向—-幼儿小学中学高等教育;横向——普通、职业教育《决定》的产生标志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1999。
6.29(三)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心理成熟化;造就平等公民;培养个体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法律意识;科学精神和态度(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五)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一①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②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③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中④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⑤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对象、方法、学生评价、教学内容、能力培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途径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概念: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人的道德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在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②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完整资料).doc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