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让文章摇曳多姿
让你的文字“摇曳生姿”

让你的文字“摇曳生姿”作者:宋姝芳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2019年第07期文字是语言的血肉,也是文章出彩的关键,文字“摇曳生姿”,文章才能夺人眼球,脱穎而出。
每天睁开眼睛,缤纷的色彩扑面而来;打开耳朵,抑扬顿挫的音符轻叩耳膜;张开鼻翼,杂陈的五味撩拨嗅觉……生活中邂逅的美丽误会,也许会让我们的文字摇曳生姿。
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在路上边走边聊,寻找路旁出现的新鲜物:一朵开放在角落的花;一颗孤零零的银杏果偶尔蹿出来,吓我们一跳,然后逃窜的野猫……总能邂逅美丽或者意外。
忽然,听到身后有人说:你说,有风,在哪儿,有风在哪儿?转身,看到几个陌生的面孔,心里琢磨:我友锋只是一介草民,没有那么大的名声,谁认识我啊!可是,分明听到了他们在问“友锋,在哪儿”。
我刚想告诉他们,我就是友锋。
可接下来的回答让我感觉是自作多情了。
那个人说,我说有风就是有风。
风在林梢,风在水面。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在探讨夏日的傍晚,习习的凉风。
可我觉得回答的那个人真是智者。
他知道把无色无味无形的风,充满诗意而又无比形象地诠释给听的人。
“有风”“友锋”,因谐音产生的误会,使续写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巧用“误会”,可以化平淡为神奇,获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效果,同时也可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误会,是一种冲突,能使文章有趣,有了可读性,误会也美丽动人。
平凡的生活,有时需要幽默来营造氛围,幽默,也是一种智慧。
比如,下面一位老师的自我介绍:本人和东郭先生一家,和大侠郭靖同姓,但后面加上一个“娟”字,就让一个大侠沦为了平凡的女子。
一幅生动而丰富的画,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对比的手法尤其突出:好与坏,美与丑,上与下,明与暗,刚与柔,这些对立而统一的事物在一起比较时,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每个人的特点都毫无例外地得到了彰显。
明的更亮,暗的更黑;美的显得更靓丽,丑的被衬托得更是“愧疚”。
三个人,一个滥竽充数,一个武林大侠,一个平凡女子。
介绍者就是充分利用了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1.叙述角度: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叙述人称:我(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距离、便与抒情你(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他(第三人称):叙事自由、可深入人物内心、可展示不同人物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2.常见修辞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事物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给读者以亲切感对偶:形式上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有音乐美,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淋漓排比: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节奏鲜明,语势磅礴,痛快淋漓夸张:揭示特征本质;增添文采,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烘托气氛对比:把不同的事物区别的更明显,突出叙述之物设问:以设问开篇,点明主旨,领起下文,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3.常见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应,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扩展意境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半夜),突出极其安静的氛围正侧结合:直接描写为正面,对周围其他事物描写为侧面,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点面结合: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细节描写:对事物的细节进行描写,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个特点渲染烘托: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是情感表达更强烈,使哀情更哀照应:起合回环,使文章结构紧凑多角度描写:动静,远近,虚实,通感,视听结合明暗结合:一般体现为小说的双线结构4.小说的情节:线索安排(单线和双线)、情节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构技巧主要作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明暗结合:明显,暗隐,暗不直接,显隐结合,使文章摇曳多姿欧·亨利式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小说情节生动性叙述顺序:顺序:(按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倒序:(先写后发生的或结局)使文章产生悬念,引起读者兴趣;避免平铺直叙与结构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曲折有致插叙:(插入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充实,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补叙:(追叙,由一小段话对前文人或事进行补充交代)避免长篇大论出现情节拖拉现象;通过藏与亮造成情节的波澜;对上文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平叙:分叙(有条不紊,突出紧张氛围)铺垫:主要情节积蓄,酝酿的过程,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伏笔:在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照应:开头结尾照应;正文与文章标题相照应;行文中互相照应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实物线索;情感线索;一件事,一句话,一个细节;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上:(展现与人物、环境、主题、读者感受间的关系)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塑造形象,表现性格,刻画心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揭示或表达,暗示或寄托,丰富浑化,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设悬念;承上启下;总结全文;领起后文;照应前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呼应标题(与人物关系,突出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与主题关系:突出主题)5.开头段的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悬念;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奠定基调;渲染氛围;与下文形成对比;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展的环境或人物成长的背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暗示人物的命运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照应标题;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照应前文;总结全文;使情节发生逆转内容上: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寄托作者感情;丰富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有余味;具有喜剧效果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上:充实内容,丰富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短且写次要事物,一般结构上过渡,内容上衬托;长且主要物象,一般丰富人物性格,文章内涵,使主题得以升华)6.段落分析:看不透的: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引发读者思考更深层次;若看不出主题,则为强化作者情感)悲剧:深化主题;更好塑造人物形象;令人感动、回味、深思喜剧:想象空间,耐人寻味;给读者愉悦的感受;美好的人性,反映人类向往和平戛然而止:留白;想象空间;深化主题7.人物题:人物心理;概括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形象作用;分析行动原因或内涵;探究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个性特征+结合文本分析分析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情感找到概括人物形象的切入点(从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从塑造人物形象入手;依据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从分析环境入手;从作品中他人及作者的评价与介绍入手)8.对情节安排的作用:一波三折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倒叙式: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设疑问: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或主题写景式:渲染气氛,基调,心情留白式:给读者以想象空间9.主要人物:揭示、突出、深化主题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烘托或衬托作用;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主要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环境;揭示、暗示或丰富小说主题物象的作用: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主题(内容);成为文章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结构)10.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景物描写:景物特点: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瑟、冷清、孤寂、凄冷景物的含义:双关含义、表面义、本义、象征义、比喻义解题:描写了什么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什么做铺垫,烘托了什么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性格,暗示了什么,突出了什么(指向主题)作用: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暗示主题自然环境:突出季节特征或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营造氛围,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反映、暗示社会风情,揭示本质,展示风情;照应题目;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文章线索;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烘托映衬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心境,性格;暗示人物心理转变;象征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表示、寄托、象征、暗示、丰富、深化作品主题;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11.标题:寓意:本义、指代义、比喻义、主旨义、象征义、双关义作用:线索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引人回味思考;概括主要情节;突出主人公形象;紧扣主题;象征意味人物: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物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中心,突出文章主题事件: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时间、地点、环境:揭示主题,点明人物情节;线索,设悬念;象征义,双关义问题:设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思考12.主题探究:角度: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讽刺、批判、揭露、谴责;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解题思路:从标题入手(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命运变化;时代背景和环境描写;作者生平,知人论世;感情色彩;重要句子;小说的精巧构思13.传记:(抓住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侧面描写:使表达效果更好更有意蕴,营造环境表现传主,由点及面揭示更为深刻的主题引用:原话:更好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诗句:侧面烘托,丰富其思想精神,有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化底蕴故事:又活泼性,增强可读性书信日记摘录;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更为真实感人别人评价:侧面烘托,增强说服力对传主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对文本作用:丰富内容,增强文章真实性,可读性对结构作用:照应标题,设悬念,深化主旨14.新闻:导语:含主要信息(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背景:(说明、补充、衬托)深化主题,凸显新闻意义;客观表现新闻传播者的立场倾向;解释新闻事实;补充新闻事实;增加知识,提高新闻可读性。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升中考作文水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提升中考作文水平作者:王改莲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2期在中考中,语文的作文成绩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作文写得好坏是能否取得优异中考成绩的关键所在。
那么,一篇考场作文如何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抓住阅卷老师的心,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呢?笔者有幸几次参加过中考阅卷,现就阅卷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与感受,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交流如下:一、讲究章法——让文章看起来像一篇好文章很多学生可能有不错的才情,但作文全然不讲究章法,就像一件衣服,你面料再好,完全不顾剪裁的得体性,同样不受青睐。
而事实上,我们常常是先看“款式”,才进一步了解“面料”。
看到一篇全文三大段,开头段就有两三百字,前松后紧或后松前紧,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懂作文、会作文的人。
也就是说,是不是一篇好作文,首先,让人看起来像一篇好作文。
段落的疏密有致,详略的合理安排,书写的清楚美观,正确体现文体特点,篇幅达到750字左右。
如能在此基础上再注重一点设计感,如有一点过渡、衔接、悬念,结尾的设计等,那文章一定会因学生的“训练有素”而获得好感。
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是最好实现的,对于中上等及以下的学生是极为必要的。
而对于尖子生,那就可以源于规则,而高于规则。
就像时下流行的饭局,不再是中规中矩的菜式,而更看中环境与感觉,即使没吃饱,也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但最基本的章法,是所有作文都应遵循的,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要求全员过关。
二、注重立意——让文章富有思想的光辉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课程标规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因此,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就尤为重要。
一类文,必须有较为深刻独特的立意。
这一点是文章定类的首要因素,其他方面出再严重的问题只是硬伤而非致命伤,但立意错误,是要一票否决的。
这不难理解,做一件事,方向就错了,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当然,绝大多数学生的立意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主要是不够深刻、独特。
记叙文阅读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表达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能够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表达。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表达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实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方:“————”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方:划线句使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8:记叙文语言评析:能够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能够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假如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使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
让文章的开头像花儿一样摇曳多姿

让文章的开头像花儿一样摇曳多姿摘要:写好开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精彩的开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如下文章开头写法:开门见山,落笔扣题;引用佳句,突现中心;设问自答,主旨分明;故事开头,趣味横生;倒叙回放,逶迤动人。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技巧探索叶圣陶说过:“文章的开头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恰当,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专心看那下文的发展。
”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呢?下面,笔者依据教材中的课文,结合教学中的习作,谈谈作文教学中关于文章开头的几种写法,以期抛砖引玉,共同进步!一、开门见山,落笔扣题这是小学阶段中较常使用的一种写法,它紧扣文题,开门见山地点出要写的内容。
二年级《日月潭》的开头:“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四年级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鲁迅小时候在那里读过书,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类文章的开头较适合于写景作文或状物文章。
在一次游记习作中,我班有位德化来的孩子,他介绍了家乡的瀑布,题目为《观岱仙瀑布》,开头写道:“我的家乡在德化,那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而岱仙瀑布更是令人向往的名胜。
今年暑假,我观赏了岱仙瀑布。
”文章的开头不枝不蔓,开篇入题,同时也为后来仔细观赏瀑布的飞流过程,以及瀑布在飞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打下伏笔。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习作开头。
二、引用佳句,突现中心开头借用名言、谚语、警句、诗词等点明文题,可以有力地凸现中心,统领全文的内容。
这样的开头,清新脱俗,引人入胜。
四年级的《卢沟桥的狮子》,开头写道:“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以歇后语开头,点出卢沟桥狮子的多。
六年级的《桂林山水》开头写道:“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谚语开头,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美。
这种句式在表达上轻松自如,富有感染力,主要是俗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要和文章的内容协调一致,必须有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

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内容摘要:《呼兰河传》在人物形象和戏剧性的情节方面并没有多少看点,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首散文诗,一幅风俗画。
这跟作者的叙事角度、叙事速度与节奏、叙事场景营造上的声乐、诗画特点是分不开的。
在叙事角度上,《呼兰河传》分别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成人视角、童年视角和第一人称成人视角,这种视角间的转换使小说别具风味。
整篇小说使用了大量短句,节奏轻快,重复的大量使用延长了读者的感受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整篇小说具有浓浓的诗意。
山于作者特别注重对场景的时空性和色彩的把握以及简笔勾勒等绘画技法的使用,《呼兰河传》的确具有风景画、讽刺性漫画的特点。
关键词:叙事角度叙事节奏空间场景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品相比,《呼兰河传》并没有涉及到时代风云,没有轰轰烈烈、生生死死,没有大奸大恶之人,也没有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更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
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像一部小说,然而它有一些比“像” 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写的是家长里短、儿童趣事。
它是忧伤的,然而这忧伤也是单纯明晰的,没有愁肠白结、弯弯折折,自有一份单纯之美。
但是,这单纯并没有使读者感到内容上的单薄与空虚,相反,它是丰富而灵动的。
徐坤在谈小说创作的时候曾道出这样一句话:“写小说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若是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小说,那么在语言上就省了不少劲,刷刷刷往前走情节就是了;若是情节和场景不多,没有多少故事,那么就得考验作者的耐心和语言文字上的功夫,完全靠话语的力量将小说铺陈。
” [2]在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两方面,《呼兰河传》并没有多少看点。
它的看点在很大程度上依幕的是徐坤所谓的“话语的力量”,即作者独特的叙事视角、叙事速度和节奏、叙事场景的营造所达到的声乐、诗画之美。
一、叙事角度的转换从叙事角度讲,《呼兰河传》前两章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成人视角,分别描写了呼兰河人的卑琐、平淡的实际生活和跳大神、唱秧歌之类的精神盛举。
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

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导语:赵丽宏: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果然,你喜欢那几株腊梅了,我的来自南方的朋友。
你的钦羡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我的书桌上,停留在那几株刚刚开始吐苞的腊梅上。
你在惊异:那些看上去瘦削干枯的枝头,何以竟结满密匝匝的花骨朵儿?那些看上去透明的、娇弱无力的淡黄色小花,何以竞吐出如此高雅的清香?那清香不是静止的,它无声无息地在飞,在飘,在流动,像是有一位神奇的诗人,正幽幽地吟哦着一首无形无韵然而无比优美的诗。
腊梅的清香弥漫在屋子里,使我小小的天地充满了春的气息,尽管窗外还是寒风呼啸、滴水成冰。
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在腊梅的风韵和幽香之中。
你久久凝视着腊梅,突然扑哧一声笑起来。
假如下一辈子要变成一种植物的话,我想做一株腊梅。
你呢?你说着笑着就走了,却留给我一阵好想。
假如,你真的变成一株腊梅,那会怎么样呢?我默默地凝视着书桌上那几株腊梅,它们仿佛也在默默地看我。
如果那流动的清香是它们的语言的话,那它们也许是在回答我了。
好,让我试着来翻译它们的语言,你听着——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假如你乐意成为我们家属中的一员,那么你必须坚忍,必须顽强,必须敢于用赤裸裸的躯体去抗衡暴风雪。
你能么?当北风在空旷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当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的时候,你却应该清醒着,应该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要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严霜把它们包裹,一任飞雪把它们覆盖……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煎熬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你必须具备牺牲精神,必须毫无怨言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
你能么?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着风雪开放出你的小小的花朵,你一定无比珍惜这些美丽的生命之花。
然而灾祸常常因此而来。
为了在万物肃杀时你的一枝独秀的花朵,为了你的预报春天信息的清香,人们的刀斧和钢剪将会无情地落到你的身上,你能承受这种牺牲么?也许,当你带着刀剪的创痕进入人类的厅堂,在一只雪白的瓷瓶或者一只透明的玻璃瓶里默默完成你生命的最后乐章时,你会生出无穷的哀怨,尽管有许多人微笑着欣赏你,发出一声又一声由衷的赞叹。
写作文常用的写作方法

写作文常用的写作方法1、第一人称叙事法【特点】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故事情节法【特点】用第三人称故事情节,描述人既受空间、时间的管制,也受生理、心理的管制,可以轻易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出在读者面前,能够民主自由有效率地充分反映社会生活。
但第三人称故事情节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故事情节那么平易近人自然。
3、顺叙法【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难发生罗列现象,犯下平铺直叙的毛病,像是一本流水帐,并使人念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特点】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好像过来描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早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插叙与顺叙的切换处,必须存有显著的界限,还要存有必要的文字过渡阶段,努力做到自然贯通。
特别必须特别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并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采用倒叙一定必须顺从抒发中心思想的须要,努力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填入描述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过渡阶段、联结和贯通,无法存有脱落的痕迹。
6、补叙法【特点】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懂得写作的人都知道,写作记叙文的第一步,要先确定叙述视角。
作为文章的立足点,叙述视角不仅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从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而且叙述视角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截然不同。
根据“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文章的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
叙述者全知全能,超越作品中所有人物,了解事件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讲述极为自由,甚至可以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
故事本身的先后发展顺序仅仅是一个依托,讲述者可以根据故事的精彩程度将故事的情节打乱,或直叙,或倒叙,或将冗长的情节进行压缩,等等。
只有将情节的“起承转合”设计好,故事讲述才能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有限视角。
叙述者或为参与者或为旁观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因而也只能介绍故事的某一部分情节,而必须把故事的其他情节内容隐藏起来。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采用的就是有限视角。
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串,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给人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
由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叙述人称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第一人称
即用“我怎么怎么”的口吻,以“我”或“我们”的身份讲述所见所闻。
这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但所作叙述都好像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这种写法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对作者而言,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的文章中,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都应用第一人称叙述,如201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我的路我的门》。
另外,在不是讲自身经历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叙述得亲切真实,也可用第一人称叙述,如舒婷的《我儿子一家》一文:
妈妈高卧在床,左边一摞书一本一本飞快地移到右边去,不到天黑,全部看完。
立刻逼爸爸再去换,可惜图书馆已经关门。
我还不会说话就已迷上一切机动车辆,后来发展为热爱枪支刀剑和飞车走壁,爸爸说是由于妈妈的胎教。
作者是舒婷,儿子在作品中却成了第一人称,这是因为孩子的眼光与成年人的眼光存在很大的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用了错位的人称安排,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二、第二人称
即用“你(您)怎么怎么”的口吻,以当事人的身份及倾诉的方式与“你”或“您”交流情感,如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
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
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
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作者选取了一个最能发挥自己特色的角度――第二人称,抒情说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使得文章既饱含深厚的情感,又散发出理性的色彩,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第三人称
即用“他(她)怎么怎么”的口吻,以全知全能者的身份,直接把事件的变化和人物的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法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为了弥补情感上的亲切味不足,必须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比如他们口叙亲身
经历的事或他们的心理活动等。
应该说,三种人称各有千秋(见附表)。
虽然,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使用了第三人称的优秀文学作品,但文学素养有限的作者,使用第三人称叙述时往往会流于肤浅,极易给人虚假的感觉。
试举一例:
他和她第一次见面是在一辆公交车上,他刚上车看到门旁有一个空座便坐了下来,她就坐在邻座,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并向对方微笑,然后便拿出手机一边玩游戏,一边听歌。
(学生习作《公交车》)
作者只知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事情的发生,不会进行细致的刻画描写。
即便是作了描写,个别同学甚至还可能出现诸如“他想:……”等明显的常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