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 (1840— 1919年)
1.1898戊戌变法走 君主立宪道路 2.1906“预备立宪” 3.1912辛亥革命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结果:戊戌变法 遭封建顽固派镇 压;“预备立宪 ”假立宪真专制 ;辛亥革命推翻 了君主专制统治 ,但是袁世凯窃 取革命成果真正 的民主政治并没 有建立起来
联系点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 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社会生活 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蒋介石独裁统治、日本侵华
治
1905中国同盟会、1911武昌 起义、1912中华民国、清帝 退位、1912《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 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 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1921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民革命 1927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建立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1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4红军长征、 1935遵义会议、 1937全民族抗战 1945中共 “七大” 1946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意义。 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确 立多党合作、协商制度、人民民主专 政
1949)
新民主主义经 济(1927--1956 )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十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_改革开

711.56
A.对外开放拉开序幕
C.中美关系适度改善
92.82
295.05
117.54
337.90
119.93
395.20
128.05
497.47
142.58
568.98
B.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解析:选 D。观察表格,1992 年之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 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故 选 D 项。对外开放拉开序幕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 后,故 A 项错误;1994 年到 1998 年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与史实 不符,这一阶段人民币保持稳定,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适度 改善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
2.从政治外交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恢复 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 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 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 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3.从思想角度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 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对点训练] 1.(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
美国进出口贸易表(部分)如下,其中顺差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
是( )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1994—1998)
中国对美出口
中国对美进口
顺差
1994
387.87
1995
455.43
1996
515.13
1997
625.52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和安定的环境。
三、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
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经济工业化 :英法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
特征: (1)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
发展,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 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2)仅仅停留在表层,政 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3)向西方学 习(4)过程艰难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5年)
经济现代化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思考五:
在政治领域里欧美现代化 的道路各有不同,试结合18- 19世纪后期的有关史实,概括 不同道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思考六:
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动荡的 过程,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 变过程。以美国和中国为例,简述 这一过程的主要表现,比较其异同。
(4)曲折发展阶段:(1919——1949)
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
(一)孕育阶段(15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 经济:各国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兴起 政治:王权兴起及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和中 央集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 思考1: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为什么? 它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四、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
思考题: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 位20世纪的历史巨人在中国近代化方 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 资产阶级共和国; 毛泽东: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为我国的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探索出一条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6专题史_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以下均为李鸿章关于创办洋务的言论: 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 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 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
比较早期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的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 • 明清之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能力有限; •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希望获得海外市场,对外扩张的能力 大大增强。 双方地位不同: • 明清之际,中国未被外国侵略,中外双方地位平等; • 清末民初,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双方是殖民国家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传入内容不同: • 明清之际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 • 清末民初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影响不同: • 早期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读书人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实现民族独立(前提、基础) • 建立民主国家(目的、要求)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 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 •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 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 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 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 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 革命性的变化。 • 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 “欧风美雨”的产物。
3、以政权性质划分
(1)清朝后期(1840-1912年)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 光绪帝、宣统帝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 南京临时政府阶段(1912年) • 北洋政府阶段(1912.3-1927年) • 国民政府阶段(1927.4-194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1861—1895
主持洋务运动
1895-1898
主持戊戌变法
1894兴中会 辛亥革命
1901-1911
参与清末新政 1840-1912 长期存在
立宪派
顽固派
地主阶级 倭仁、慈禧 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内容或过程
性质
影响
洋务运动
挽救清朝 次保中国
挽救中国 次保大清
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 封建地主 局、京师同文馆,派遣 阶级自救 留学生
新文化 运动
思想救国
《新青年》、民主、科 资产阶级 学、文学革命、马克思 思想解放 主义传播
打击封建旧思想, 为传播马克思主 义和五四爆发奠 定基础
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索救亡的阶段
历 程 器 物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 命—商品输出 两次鸦片战争 事 件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辛 亥 核心内容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 长生(代表企 业、双重性)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手段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A、政治侵略:从单国发动战争到各国配合瓜分狂潮 B、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C、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治经济政策,共管中国)。 19世纪40到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急需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用两轮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和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推行商品倾销。 19世纪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政治上 掀起瓜分狂潮,经济上推行资本输出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西方入侵
不平等 条约体系 对华影响C
民族危亡 四轮战争 六个条约 半殖民化 西学东渐 对华影响C
不同阶级 探索救亡 三阶段 五事件
中国社会 现代化转型C
西方入侵的影响?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阶段:
1. 改革开放初期: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三个现代化建设: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提出了“三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和发展国防力量。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 世纪初,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环境保护等。
4.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是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和指导。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专题提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政治上: • 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 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 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反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 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 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 动,横扫清朝半壁江山。 经济上: •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经济开始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中国 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思想上: •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思潮”的萌发,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
第四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 阶段特征: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极为尖锐复杂的历 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知识梳理:
政治上: • 现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井冈山斗争、工农武 装割据、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 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经济上: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改定新约运动,收回“关税主权”, 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思想上: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 展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以下均为李鸿章关于创办洋务的言论: 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 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 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 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
比较早期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的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 • 明清之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能力有限; • 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希望获得海外市场,对外扩张的能力 大大增强。 双方地位不同: • 明清之际,中国未被外国侵略,中外双方地位平等; • 清末民初,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双方是殖民国家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传入内容不同: • 明清之际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 • 清末民初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影响不同: • 早期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读书人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 • 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 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诸如《耶酥订十字架论》、《马 太福音传注释》、《圣书择锦》、《使徒行传注释》等,占总 数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 占总数的31%。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 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 国伦敦传教士合信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 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 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赠医所。 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 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塾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从1844年到1860年,传教士在上海共出版各种书刊171 种,属于基督教义 教史 教诗 教礼等宗教内容的138种,占 总数的80.7%;属于数学 物理 历史科学知识方面的33种, 占总数的19.3%。
第二阶段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 (1860——1895)
阶段特征: •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洋务派“中体西 用”思想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中国现 代化开始起步。随后主 阶级,现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特征:
•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 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 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 略性质。 •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学“器物”到学“制度”到学“思想文化”不 断深化的历程。 •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 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 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 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专题史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基本线索: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 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
理清概念:
• 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
1、以社会性质划分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 •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49年至今)
中国近代多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影响: • 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 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国 社会一步步地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 奋斗才取得成功。 •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第三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
阶段特征: •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 化的中坚力量; •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近 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 治领域。
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 实现民族独立(前提、基础) • 建立民主国家(目的、要求)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 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 •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 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 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 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 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 革命性的变化。 • 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 “欧风美雨”的产物。
近代中国 第一阶段 中国现代化的孕育 (1840——1860)
阶段特征: • 1840年至1860年,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 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 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 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知识梳理:
经济上: • 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中国被 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与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 开设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 19世纪60、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 政治上: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民族 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想上: •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希望引进西方科技维护清政府封建统 治,挽救中国的危亡; • 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中分化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变革中国的 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 社会生活上: • 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 开始起步。
经济上: • 以民族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 发展。 •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 输出,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国 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思想上: “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 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进化论为 理论基础,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 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 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 亥革命。 • 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掀起新文 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 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 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 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 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社会生活上: • 教育:现代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 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沿海城市人的 衣食住行渐趋西化。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 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 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 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 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 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闪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 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 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救国救民 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 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 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 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以上材料均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 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56年) • 外国资本主义(19世纪40年代-1949年) • 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1895年) • 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年) • 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1949年) • 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年)
2、以革命任务划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中共诞生时期(1919-1923年) •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 •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3)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至今) •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1957-1966年)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