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与方法归类一、答题要点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良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

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初中阅读理解常见题型解题思路与答题技巧汇总

初中阅读理解常见题型解题思路与答题技巧汇总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常见且重要的题型。
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回答问题。
本文将汇总初中阅读理解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技巧,以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常见题型一: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要求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题思路包括以下几步:1. 首先,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注意作者可能通过标题、首尾段或者关键词语来暗示主旨。
2. 其次,根据题目中的选项,选择与文章主旨最相关的选项。
注意排除那些离题的选项。
3. 最后,再次快速浏览文章并核对所选答案,确保选项与文章的核心思想一致。
答题技巧:1. 有时候,题目中的关键词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学生应该注意这些线索。
2. 题目中的细节信息不是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选项应该排除。
常见题型二:事实细节题事实细节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特定的细节信息。
解题思路包括以下几步:1. 首先,读题目并确定需要查找的具体信息。
2. 其次,扫描文章并寻找包含所需信息的段落,注意细节词或关键词。
3. 最后,确认所找到的信息与题目相符。
答题技巧:1. 阅读文章时要有重点,注意找到题目中所需要的具体事实或细节。
2. 注意排除那些与题目无关的信息。
常见题型三: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解题思路包括以下几步:1. 首先,综合考虑文章中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识,理解文章的意思。
2. 其次,在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线索,通过推理判断来回答问题。
3. 最后,选择与推理判断一致的选项。
答题技巧:1. 综合运用文章中的信息和自己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
2. 注意区分推理和直接事实,不要被干扰选项迷惑。
常见题型四:态度观点题态度观点题要求学生判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
解题思路包括以下几步:1. 首先,读懂文章并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2. 其次,注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句子语气等线索来判断态度或观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总结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掌握有效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得分至关重要。
以下将详细解析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以及例文分析。
一、答题方法(一)通读全文,把握主旨首先,学生在答题前必须通读全文,以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通读全文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在通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部分,这些部分通常包含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时,学生应首先注意文章的标题,这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接着,学生应仔细阅读文章的开头部分,了解作者如何引入话题,以及他对友情的初步看法。
最后,学生应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如何总结全文,以及他对友情的最终评价。
(二)仔细审题,明确问题在通读全文后,学生需要仔细审题,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
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题目类型有不同的答题侧重点和解题技巧。
学生应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以确定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例如,对于一道关于文章细节的题目,学生需要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的段落和句子,仔细比对原文和题目中的信息,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而对于一道关于文章主旨的题目,学生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提取关键信息,组织答案在明确问题后,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来组织答案。
关键信息可能包括主题句、关键词、转折词等,它们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和回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提取信息时,学生应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遗漏重要内容。
以一道关于文章人物形象的题目为例,学生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关于该人物的描写和评价信息,如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的描写。
然后,学生需要将这些信息组织成一段通顺的答案,描述出该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组织答案时,学生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使答案易于理解。
(四)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在阅读理解中,很多题目都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目录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2)做题的步骤 (4)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6)文本知识备忘录说明文阅读 (19)议论文阅读 (20)记叙文阅读 (21)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23)议论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28)【关于“关键词”这个考点】 (33)【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36)【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39)【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39)答题要点 (42)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二、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三、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四、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论证2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5、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26、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27、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做题的步骤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初中

一、审题准确语文阅读理解是学诞辰常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且在中考等重要考试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在进行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
审题准确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回答问题。
二、抓住关键词在阅读理解题中,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问题,更准确地定位答案。
很多时候,关键词所在句子或段落中就包含了答案。
三、理清逻辑关系阅读理解题通常会考查文章中的逻辑关系,要能够理清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准确回答问题。
四、注重细节阅读理解题中往往会涉及一些细节问题,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注重细节,注意文章中的具体描述、数据、时间等细节信息。
只有将这些细节信息掌握到位,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五、多做题多练习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来提高的,要多做各种类型和难度的阅读理解题,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要多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自己的阅读面,积累更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
六、总结归纳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要及时总结归纳,检查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不足,找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七、多向老师请教在学习阅读理解方面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老师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你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要想提高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更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课外的练习。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取得更好的阅读理解成绩。
八、注重文章结构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我们需要注重文章的结构。
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了解文章的基本脉络,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理清每个段落的中心内容和承上启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理清文章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在回答问题时更加有条理,并且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避免答非所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专题一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步骤:联系表层含义+体会深层含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例如: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因此文题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例3.《变色龙》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深层含义: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变色”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联系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
(结合主旨)总结: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比如变色龙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拔掉那颗蛀牙并不是写拔掉生病的牙齿,而是用标题来比喻,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二、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1、结构上:(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贯穿全文的线索。
2、内容上:(1)概括主要内容。
(2)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4)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5)富有诗意,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6)确定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等。
3、表现手法上: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象征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1.文章写的是岳麓书院,为什么却以“山间小路”为题?①从结构层面看,“山间小路”是全文的线索,与开头和结尾有关小路的叙写相呼应;(2分)②从内容层面看,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同时“山间小路”也使人们联想到朱熹的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毁历史;(2分)③从表现手法看,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文明的书院,见证过那么多文明的兴衰,它上面还走过那么多贤者,所以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
(2分)三.更换标题好不好或哪一个合适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
回答用语用“好” 或“不好”,“行”或“不行”。
第二步:分析语言特点及风格。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第三步:标题作用:吸引读者、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优劣点。
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风格、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上回答,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例题:例1:文章标题“住在母亲的掌心”换成“母亲的爱”好不好,为什么?1、不好。
(观点)2、虽然两个题目都能紧扣文章中心“住在母亲的掌心”这样的题目含蓄而富有深情,既表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语言特点、内容)3、“母亲的爱”太直白,不含蓄。
(比较)四.品味标题妙处的答题方法标题风格+ (标题特点) + 标题作用标题风格:准确鲜明、新颖巧妙、简洁凝练、含蓄隽永。
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标题特点:运用某种手法,比如修辞、符号等。
标题作用:吸引读者、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种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某物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心理描写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的......(样子、神态、心理),揭示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精神、情感、形象)。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补充:1.景物描写释义: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活情景,人的思想感情。
世界上,除了人,就是物(人其实也是一种物)。
物,包括景物、器物、建筑物等等,这些统称为景物。
所以文学描写的对象,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人物与景物。
至于细节描写、细部描写、场面描写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
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包括: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作用:一、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二、深化主题;三、推动情节的发展;四、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常考题型: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
/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题技巧:一、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分析、正面描写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文中××(言或行),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考点六:分析句子或语段的作用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答题技巧:评价某语段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开头段的作用结构上:1.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2.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内容上: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3.开篇点题,照应题目;4.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5.开篇景物描写,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6.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7.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1.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2.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1.文章由……转为……(如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由写物转为写人;由历史转为现实;由感性转为理性等)2.丰富内涵,深化主题。
结尾段落的作用结构上:1.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2.使文章前后照应;3.层层深入,总结全文.内容上:1.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2.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3.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4.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5.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入深思。
考点七:品味字词、句子、语段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回答模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注意:如果运用了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要指出来。
2.问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回答模式:①回答“不能删去”②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中的含义③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好,或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使论证缺少说服力”之类的表述。
3.某句话中某个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回答模式:①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是不可以。
②解释该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
③如果调换,语境有什么变化:如果不用某词语,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回答出某一方面即可);如果运用了某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某句话中的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回答模式:①先回答能还是不能,一般情况是不能。
②然后回答这样安排先后顺序的原因(调换后语境有什么变化)。
原因有三个,一是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等)规律不一致;二是某两三个词语与上文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调换后就不能一一对应了;三是这两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回答模式:(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修辞要领及作用: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修辞手法+内容+作用)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