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_89的几点讨论
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在阳台等悬挑构件设计中…

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在阳台等悬挑构件
设计中…
张祖绵
【期刊名称】《宁夏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6)001
【摘要】大量震害调查表明,阳台和悬挑构件是地震中破坏较严重的部位,在设计中应重视。
诸如竖向地震使用效应增大系数等。
但在《规范》(GBJ11—89)中并未明确规定,笔者认为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考虑。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张祖绵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26
【相关文献】
1.悬挑构件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吴玉民;张爱萍
2.将悬挑北阳台改为内阳台的几个优势 [J], 马松龄
3.砌体结构中悬挑构件设计初探 [J], 孙晓东;殷中华;仲志鸿
4.阳台设计与旧房改造中悬挑阳台设置 [J], 周增仁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规范GB50011—2001与原规范GBJ11—89在几个方面的比较 [J], 袁文海;马武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与结构优化

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与结构优化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大楼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破坏和保护人员安全的重要部分。
抗震设计必须遵守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并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和结构优化的相关内容。
一、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的规范要求是基于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而制定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各自的抗震设计规范,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是相似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1. 地震力设计参数:根据地震区带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确定地震作用的设计参数,如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基本周期等。
2. 结构抗震性能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相应的抗震性能等级,如设定一定的抗震性能目标,确保建筑物在不同烈度地震下的安全性能。
3. 抗震设计方法:选择适当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等效动力法等,根据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抗震性能等级进行合理设计。
4. 基础设计: 设计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尺寸,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5. 结构材料: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满足强度、刚度和韧性的要求。
6. 结构连接:合理设计和选择结构连接的方法和材料,确保连接的强度和刚度。
7. 防火设计:考虑建筑物的防火要求,在抗震设计中兼顾防火安全。
以上仅为一些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例子,实际的规范要求可能更加复杂和详细,需要依据具体建筑物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
二、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设计和改进建筑结构来提高抗震性能。
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减少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从而减小建筑物的损坏程度。
1. 结构形式优化: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2. 结构材料优化:选择适当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3. 结构参数优化:通过对结构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如截面尺寸、墙体布置、柱间距、楼板厚度等,来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doc】几类反应谱的概念差异及其意义

几类反应谱的概念差异及其意义连及设并几类反应谱的概念差异及其意义一,前言李杰(化工部抗震防灾研究室)反应谱理论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近年来,关于反应谱的研究工作日趋复杂而广泛.例如,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给出的设计反应谱考虑了远,近震的影响,并将场地类别划分为四类而在"构筑物抗设计规范"(送审稿)中,则将场地参数连续化,通过场地指数给出具体设计反应谱在关于地震危险隆分析的研究中,提出了考虑震级,距离影响的基岩反应谱和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一致危险性反应谱.在城市抗震设防区划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了双参数标定谱和考虑场地随机性影响的均值反应潜等.上述反应谱还都是基于确定性结构的弹性反应谱而言的,如果再进一步考虑结构参数的非确定性和结构进入非线性的可能性,还能衍生出更多种类的反应谱在这种复杂背景的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设计规范中对地震动参数的取值规定存在着相对放宽约束,趋向采取双轨制或多种考虑的倾向.例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中就明确指出;"对做过抗震防灾规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区划(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般说来,经过批准的抗震设防区划,对区划范围内的场地都同时作出关于设防烈度和设计反应谱的具体规定.作者发现,在近年来一些藏市防灾规划7?1嘶中,规定的反应谱往往并未严格掌握不同类型的谱的含义,存在着误用,混用的现象,这种状况,有可能给工程设计带来混乱.有鉴于此,本文拟以确定性结构的弹性反应谱为背景,讨论几种常见类型谱的概念及工程意义,讨论的重点将放在关于反应谱概率意义的考虑方面.希望通过这种讨论,有助于澄清一些基本概念,为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些概念上的帮助二,地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众所周知,反应谱是指单质点体系地震最大反应与结构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一般意义的基础上,反应谱又有地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的概念区别.所滑地震反应谱,是指针对具体地震记录计算的反应谱,例如,绝对加速度反应谱:,lnsa(∞)一lIaO)e一…'lJ0sin[o~(t—t)+2旺]d'rl(1)式中:一∞tga一√r=地震反应潜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地震动强度与频谱特性,这是因为:任何一条地震反应谱曲线都是许许多多具有不同动力特性的单质点结构对一个地震动时程的动力最大反应按T排列起来的结果,因此,从总体上说,地震反应谱不反映具体的结构特陛,而是反映地震动的特性.换句话说,9地震反应谱是从动力特性沿频率方向"滑动"的单质点体系动力最大反应这个特殊角度来描述地震动特性的通过对不同地震记录的地震反威普的综合分析,将给出设计反应谱,在本质上, 设计反应谱是对设计地震力的一种规定. 这是困为,设计反应谱并不反映一次具体的地震动过程的特性,而是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在总体上把握地震动特性.这种把握, 可以是统计平均意义上的把握,也可以是严格概率意义上的把握将设计反应谱与地震反应谱在概念上区分开来,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背景下研究设计地震力.图1是两类谱的—个典型对比.周期(9)圈1.地麓反瘟谱与设计反应谱三,几类反应谱的概念差异工程上,常将反应谱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加以表示,即将反应谱除以重力加速度:1Oa—sa(2)g对上式加以变换Ⅱ:S—a.:K.8(3)g‰其中:K=‰称为地震系数8一sa/‰称为动力放大系数.这祥,就将反应谱分解为强度特性K和频谱特性日两个部分.由于实际的地震动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因此,地震动无论在强度还是在频谱含量上都具有强烈的随机性.在确定性结构弹性反应谱的框架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反应谱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这两个l逮机性的处理上面. 1?,规范设计反应谱这里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为背景讨论规范设计反应谱的基本思想是以地震区划给定的基本烈度作为设防烈度依据确定K,以历史地震记录的动力放大系数曲线的统计平均值为依据确定B.由于地震危险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对K值的规定是具有严格概率含义的.例如,对于设防烈度,地震动加速度幅值的超越概率一般取为10.在此基础上,进—步考虑"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思想,演绎出了两阶段设{十的方法.关于小震强度验算,地震动加速度幅值的超越概率为63.2,而关于大震变形验算,地震动加速度幅值的超越概率为2 ~3.然而,规范设计反应谱关于B的取值并无严格的概率含义,而只具有一种准概率含义的修正统计平均性.在规范的背景研究中,通常是将实际地震记录按场地条件,震级与距离条件分类,对于每_:类别内的地震记录样本,计算动力放大系数曲线, 进而选取一些离散周期点分别关于( (T),i=1,2,……}进行统计平均,以平均直的连线为基础进一步平滑,修整,使之成为标准的动力放大系数曲线.平滑,修整前后的0谱对比如图2.(b)修整后图2.反应港的修整规范设计反应谱合理地解决了关于地震动强度不确定性问题,面对频谱含量不确定性则只作了均随意义上的近似处理.并且,由于规范谱本质上是以加速度峰值标定反应谱(一般说来,这种标定仅适用于高频段),因此,设计反应谱所规定的地震力在不同谱值处的概率含义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对于不同周期结构,按规范反应谱求得的设计地震力的概率保证率是不一致的.2,-一致危险睦反应谱一致危险陆反应谱的基本含义是在不同周朔处的反应谱值具有相同的超越概率值.这一类反应谱源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工作,根据对基岩地震记录反应谱的统计分析,可以建立不同周期点的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通常,取震级与距离作为统计公式中的基本变量,在给定了震级与距离的前提下,可以由基岩反应谱的衰减关系中给出具体反应谱(图3),这样,便有了所谓考虑震级,距离影响的基岩反应谱的概念.从概率意义上看,这类反应谱只具有关于历史地震记录的统计均值含义,而不具有超越概率的含义.因此,可称此类谱为基岩均值反应谱.在地震小区划中,若采用危险震源法,即依据设防概率水平和地震动峰值的危险性曲线判断一组起控制作用的等效潜在震源,则可以基岩均值反应谱作为基岩地震动输入的依据.图基岩均值厦直谱在另一方面,若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关于主要周期点处分别计算参数Sa (T)的地震危险性曲线,则可以从这一簇地震危险性曲线中,按照统一设定的设防概率水准给出一致危险性反应谱(图4). 此时,反应谱曲线上的各点具有统一的超越概率.显然,这种做法所耗费的计算量是巨大的.1l图4-基岩●致危险性反应谱应该指出,基岩反应谱只反应了基岩地震动的特性.其中,基岩均值反应谱从统计平均意义上同时反映了K,13的随机性, —致危险性反应谱则主要是从幅值超越概率意义上反映了K,8的随机性影响.由于以统计平均的地震动衰减关系作媒介求取地震危险性曲线,一致危险性反应谱仍未完全考虑频谱特性的概率变化特征.12图5.随机场地反应谱3,考虑场地随机性影响的反应谱基岩反应谱只反映了基岩地震动的特性,因此不能直接作为设计谱.设计谱的获取尚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由于场地土层分布特征的不确定性,场地土层刚度的变异性,使场地地震反应谱表现出显着的随机性,图5是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的反应谱,土层参数的变异性使得反应谱的中民周期部分表现出巨大的离散性,这种离散性甚至高于不同地震动输入引起的反应谱变异(图8).这种对比,使我们可能直接从土层参数变异性的角度把握反应谱频率含量的变异性,而将地震动输入的变异性包括在其中而不单独考虑.固6.不同地菇输入的场地反应谱当采用均值反应谱概念时,可以以基岩均值反应谱为基础,利用随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确定场地均值反应谱f3(T). 而若采用基岩一致危险性反应谱作为输入,则可以采用随机场地反应分析方祛确定场地的等概率反应谱.从现有计算结果推断,由于土层剐度的影响,不同周期处0 (T)的分布将具有偏态分布(如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在考虑土层参数随机性影响时,场地地震动幅值亦有一定幅度的改变,这在规范反应谱中是难以反映的.4,双参数标定反应谮双参数标定反应谱将反应谱的蜘昔持征变化与橱值变化统一在一起考虑.其反应谱表达方式为(hn速度):r2laI+b】}T0≤T≤T】一1b2aLT】≤T≤T2()Lb3vjTT2≤T≤T式中,b,b,ba,r为标定常数,aj,Ⅵ为地震动0§值加遗度与峰值建度.T,T为反应谱拐点周期.Ts一3秒.根据拐点处连续条件可在T,T:与aJ,Ⅵ之间建立起定量关系.双参数反应谱,既适用于基岩反应谱,也适用于地表设计反应谱,所不同的仅在于,Ⅵ的取值和标定常数时的(T)的样本取值,即对于基岩反应谱,应取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定的一致危险陛地震动参数a,v{ 和基岩记录(T)样本{对于设计反应谱,则应取基于场地地震危陛分析结果的地震动小区划分av值和相应B(T)掸率.作为一般设计谱,也可以取历史强震记录样本岛(T)来确定标定参数.双参数标定谱图例见图7.图7.双参数标定匣应谱从概率意义上看,双参数标定谱主要反映设计地震动强度的超越概率特征,而对频率含量钓不确定性同样是从等效统计均值的角度把握的因此,双参数标定反应谱是与规范设计反应谱平行的一种反应谱.它不能从概率意义上反映场地参数随机陛造成的影响.四,不同反应谱概念差异的工程意义不同类型的反应谱的概念差异有两方面的工程意义.其一,是工程设计中谱的选用l其二,是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评定中对不同类型谱的要求.在工程设计中,规范反应谱,基于地震小区划的双参数标定谱,考虑场地参数变异性的均值反应谱,都可以直接应用于一般工程结构的设计之中,而基岩均值反应谱,基岩一致危险睦反应谱不能直接应用于一-般工程结构的设计之中.当工程结丰句的基础不是童接建于基岩之上时,尤其如此.在一些城市抗震设防区划中,以基岩一致危险性反应谱作为场地设计反应谱,是存在概念错误的.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评定问题是建立在如下的一般准则之上的.结构在使用期限内的失效概率(R<s)=IPf(R<s】y)(y)dyJ口(5)式中,S为结构地震作用效应}R为结构抗力,(y)为给定时限的地震动幅值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取等效变量R—R/YS—s/v(6)则式(5)可变为:(R<s)一I(R<s】Y)'(Y)dYJ口(7)等效变量S是与结构动力放大系数等价的一类变量,可以证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变异系数和框类似的概率分布密度.于是,地震动幅值的不确定性(Y)可以通l3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给出,而结构在给定地震动滴值条件下的抗震可靠度将与地震动频率含量的变异性取得联系a因此,在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评定问题中,不可避免地要求事先确立13(T)谱的概率分布或变异系数(在假定日(T)为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前提下)由前节分析对比中我们知道:规范设计反应谱,双参数标定谱对应的B(T)谱均不具备日(T)在诸周期点的概率分布或变异系数的信息;基岩均值反应谱与一致危险性反应谱也不具备这种信息.仅有考虑场地土层随机参数变异性的反应谱可以提供这类信息,因此,从结构抗震可靠度评价角度看,采用考虑场地土层参数随机性的反应谱是较为合适的.关于规范设计反应谱和双参数标定谱,近年来也进行了关于日(T)谱变异性的研究,但这类研究—般需要大量实测强震加速度记录,且由于将不同场地或不同震级与距离条件的谱统一加以平均,因此离散性较大.而采用考虑场地参数变异性的方法研究B谱的变异性,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从已有研究结果分析,作者倾向于认为,B谱的变异性,主要由于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的变异性引起,而震级与距离;l起的日谱变异性可以包含在前述变异性之中, 当采用基岩均值潜或基岩一致危险性谱作为基岩输入计算地表地震反应时,问题尤为如此.五,结语反应谱主要反映了地震动的幅值特性与频谱特性,这两类特性都具有强烈的随机性.从一般意义上说,关于幅值特性的随机性可以从地震动幅值超越概率的角度加以把握,而关于频谱特性的随机性则应从动力放大系数曲线的变异性角度来考察. 在确定性结构弹性反应谱的概念范围内, 目前存在几类概念上有明显差异的反应谱,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上述两类随机性的处理已无论在工程设计还是在结构抗震可靠度评价中,区分不同类型谱并适当地加以运用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 (上接第74页)算法,该算法可以看作纽马克13法的推广; 3,该算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能考虑坝一基,坝一库和库.基界面上的相互作用,而且能够考虑波在地基和库水边界的吸收效应;4,利用该算法所做的几个反应分析表明,与由其他研究者得到的已有的结果符合得很好,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5,通过几个反应分析,看来可以对坝一基一库系统的振动特性作出例如下列几点结论:(a)由地面运动冲击荷载产生的动水压力对第一阶振动反应的影响很小; (b)然而,动水压力趋于抑制高阶振型的振动并降低高阶振动频率;(c)地基与库水间的相互作用对动水压力的衰减有重大的影响译自:EarthquakeEngineeringand StructuralDynamics,v.22,n.3,1992.原题:AFE--BEMethodForD}mam—ieAnatysisofDam--Foundation——Rcserv—lotSystemintheTimeDomain.(卞启译)。
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要求的探讨

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要求的探讨摘要:2001年版设计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进行了新的调整,对规范运用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详细分析现行规范下抗震墙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设计框支层墙体的基本要求、高层框架建筑抗震墙结构设计基本要求以及抗震墙以及连梁的截面大小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现行规范;抗震墙;设计要求抗震墙的组成部分为墙肢以及连梁。
设计抗震墙的时候必须按照“强剪弱弯”、“强墙弱梁”的基本原则进行。
也就是连梁应当比墙肢的屈服更早、连梁以及墙肢都是弯曲屈服的形式。
现行规范的基本特点有:(1)底部加强区域的高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墙肢截面组合产生的弯矩。
设计的剪力值以及设计的连梁组合值有所提高;(3)钢筋配置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有所提高;(4)轴压比的限值(剪力墙)有所提高;(5)把边缘构件分成两种约束与构造边缘构件,其构造不一样,应该加强的部位得到了加强,应该放松的部位得到了放松,所设计的抗震墙更加科学合理;(6)新规范(2001年版)取消了旧规范(1989年版)中的“弱连梁”以及“小墙肢”的相关术语,而是采用了跨高比、墙肢的长度与厚度之比。
其实概念上是一致的。
尽管旧规范对于弱连梁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弱连梁的确定难度比较大。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相关要求。
1 设计抗震墙的基本原则抗震墙是基本的抗侧力构件,对其进行科学的布置使其具备优良的抗震性。
布置时应当按照八字方针进行,即,均衡对称、四周连续。
此外,还应当注意:(1)将长墙设计为墙段。
针对有些框支抗震墙结构,如果其内纵墙的长度比较长,并且连梁的跨高比相对比较小,刚度比较大,该墙的整体性能比较好,产生水平地震力的冲击时,墙产生的剪切变形非常大,使得墙肢产生破坏的高度将大于底部加强区域本身的高度。
根据新规范中第6.1.9.1条的规定,将长墙设计为墙段,从而使得墙的高宽之比超过2。
墙段的构成部分为墙肢以及连梁。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探讨 刘超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探讨刘超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舒适性、服务设施的完善和信息交流的便利性日益受到重视,导致对房屋抗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住宅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抗震技术与传统房屋建筑设计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功能,以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因此,现代住宅的抗震设计应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工程师的聪明才智,不仅要满足住宅抗震设计功能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还可以减少建筑设备的能耗和建筑材料的浪费。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防设计;问题;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施工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遵守相关流程和遵循一定的原则,重视技术方法,才能够保证施工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1.1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建筑结构需要一个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采用具有良好延展性的若干子系统的组合,进一步组成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部分组成。
剪力墙为第一道防线,框架为第二道防线,结构体系应具有尽可能大的内外冗余,吸收和消耗大量地震能量,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1.2 保证结构件具有必要的性能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结构部件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结构部件需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
如果设计不合理,则结构有可能出现相对薄弱的部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对于承受垂直载荷的主要部件,最好不要成为主要的耗能部件。
2建筑抗震设计现状的体会2.1 愈发完善的结构设计规范、标准和技术措施TJ11-74《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过了4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先后制(修)订颁布施行了以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基础的30多项抗震防灾为主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这些标准内容涵盖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建筑结构中非结构构件、设备设施抗震设计以及专项工程和结构的抗震设计(例如地铁轨道交通)。
XXXX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

XXXX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1. 什么缘故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因新规范是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编制的,在执行中需考虑设计、治理人员有一学习、适应和有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这也是新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起初89规范在执行时曾三年的过渡期。
2. 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有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运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新规范与89规范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过渡期内,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仍可采纳依据89规范编制的运算机软件,但关于不需运算的抗震构造措施则自2002年1月1日起要按新规范执行。
在各地开展的施工图审查也可按此要求开展有关设计审查工作。
3. 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此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已不包括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此部分内容立即归入修订的《构造物抗震设计规范》。
关于异型柱结构,目前工程抗震界业内专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异型柱结构属于抗震不利不的结构体系,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未将其列入。
若采纳异型柱结构又无地点法规者,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治理条例》第2 9条的要求执行。
4. 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不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什么缘故乙类建筑不是专门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按照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 B50223—95)条文讲明指出,对一样情形下,原则上能保证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阻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在3.0.1.5条中规定,“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明显不同时,可按照局部的单元划分类不”,故设置了抗震缝将结构分为若干单元后,可按照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答疑

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答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问答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156号文的通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新规范)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前,新规范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抗震规范管理组提出了许多问题,管理组对所提问题做了逐一解答。
现挑选一些共性的问题汇总如下,以期对有关人员学习掌握新规范有些帮助.1.为什么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2.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相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计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3.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4.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5.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突出屋面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6.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计算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基本振型指的是什么振型?7.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最小墙厚度是何含义?房屋抗震横墙是指什么样的墙体?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算不算抗震横墙?8.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总高度比表7.1.2稍高时是否算超出限值?9.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总高度应如何计算?10.对于新规范7.3.2条第5款的“接近”概念,以7度区为例,层数为多少时属于接近上限?10.对于新规范7.3.2条第5款的“接近”概念,以7度区为例,层数为多少时属于接近上限?11.砖墙基础埋深较大,构造柱是否应伸至基础底部?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多大的洞口算较大洞口? 12.填充墙的构造柱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有何不同? 13.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房屋中,有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是否应按7.1.2条第2款的要求降低层数? 14.新规范7.1.7条第5款“关于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指得是什么?16. 底层框架结构的计算高度如何取?若取到基础顶,抗震墙厚度取1/20层高,是否过大?20.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那么此时是否仍可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吗?25.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此种结构形式应如何设计?29.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为什么不采用山墙(砌体隔墙)承重?30.规范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是指什么情况?31.若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施工时哪部分的钢筋放置在最外侧?32.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规范表7.3.1中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的最低层数,其构造柱应如何设置?33.随着墙体材料的改革,一些城市已经禁止或限制使用烧结普通粘土砖,代之以烧结多孔砖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对于±0以下部分的砌体可有哪些替代材料?34.规范7.1.3条规定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而某些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如变配电室,虽然总层数未达到规范限值的要求,但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应如何处理?35.规范7.1.6条中,房屋中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限值与墙体是“一”字还是“T”字形状有无关系?46.多层砌体房屋的墙体是否可以采用粘土砖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合承重?47.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方案存在错层时,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48.规范7.3.13条要求砌体结构房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采用桩基时若桩长度不同时应如何调整?49.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如何设置?50.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上部砌体部分采用多孔砖时侧移刚度比有无变化?51.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上部钢筋锚固按框支梁要求,其框架柱的配筋是否也按框支柱要求?52.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时所布置的抗震墙如何协调侧移刚度比限值和承载力计算的要求?59.砌体结构房屋的构造柱箍筋在纵向钢筋搭接区有无特殊要求?60.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范围可否按7.3.14条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其高度和层数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61.底框结构中上部砌体结构部分,是否可以采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62.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考虑了墙梁组合作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是否可以考虑共同作用对地震作用进行折减?解答:1.为什么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由于新规范是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形成的,在执行中应考虑到设计、管理人员有一个学习、适应和实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这也是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当初89规范在执行时曾有三年的过渡期。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引言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是指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标准,旨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地基处理、结构设计、抗震构件、材料选择等方面,全面探讨建筑物抗震设计规定的相关要求。
一、地基处理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地基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地基处理上需严格遵守以下规定:1. 地质勘察:在设计建筑物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勘察,包括地层情况、土壤类型和承载力等。
这些数据将为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地基改良:对于地层承载能力不足的区域,需要进行地基改良,采取加固措施,如灌注桩、土石方加固等。
地基改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二、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核心部分,设计应遵守以下规定:1. 荷载计算:在结构设计中,需要准确计算荷载。
荷载计算应基于当地地震烈度、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等因素,并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合理分配。
2. 配筋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配筋设计是确保其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地震荷载和构件受力状况确定合理的配筋率,并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3. 剪力墙设计:在多层建筑中,剪力墙是提高抗震性能的重要构件。
剪力墙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包括墙的布置、厚度、箍筋等方面的要求。
三、抗震构件抗震构件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规定如下:1. 柱设计:柱是承受地震荷载的主要构件之一。
柱的设计应考虑其承载能力、屈服强度和变形能力等因素,并满足相关规范中的要求。
2. 横向连接设计: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横向连接是保证整体结构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横向连接的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确保构件之间的刚性连接。
3. 预制构件设计:预制构件在抗震设计中起到关键作用,其设计应满足相关规范,包括构件的强度、刚度和连接方式等。
四、材料选择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材料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1. 钢材选用:在钢结构中,应选用具有良好延性和抗震性能的钢材,如低合金高强度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