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之典故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高山流水的意思及故事

高山流水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高山流水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高山流水【拼音】:[gāoshānliúshuǐ]【解释】:“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出处】:《列子·汤问》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⑴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⑴之。
【举例造句】:这种高山流水之乐,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成语典故】: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导读: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琴艺精进。
不久,老师见他已经学成,便让他自行离去。
于是,俞伯牙开始四处游历。
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中有所感受,便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他暗自吃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
他故意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他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于是,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并约好明年中秋十五在此相约赏中秋。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钟子期却死了。
俞伯牙到他的.坟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便将琴摔碎了,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抚琴。
【成长心语】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原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
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
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为知己而活。
知己,能彼此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贫陋;他们从来都不刻意隐瞒自己,因为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高山流水历史典故

高山流水历史典故“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山流水历史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介绍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介绍导读:本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高山流水的典故: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的启示: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许多友情都是掺杂了勉强的,所以知音难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仅有的友谊。
高山流水四字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四字成语故事高山流水四字成语故事 1【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典故】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列子·汤问》【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用法】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结构】联合式【近义词】知音难觅【押韵词】谋逆不轨、独擅其美、槌骨沥髓、美益求美、眉南面北、藏头露尾、舔唇咂嘴、成人之美、七舌八嘴、打牙犯嘴。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
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
两人结为知己。
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成语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成语造句】今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悬挂在灵堂中间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并非如此。
来双扬的一番话,倾泻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
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
如《光明行》、《喜洋洋》、《步步高》、《春天来了》、《雨打芭蕉》、《阳关三叠》、《啊,莫愁》、《高山流水》等。
《鹧鸪飞》来自民间,通过几代人加工而成,在乐界与琵琶曲《十面埋伏》、古筝《高山流水》等齐名。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高山流水四字成语故事 2【出处】《列子》。
传说,有一对好朋友,一位叫伯牙,一位叫钟子期。
伯牙弹得一手好琴,他能把心里所想的事物,用琴声完美地表达出来。
高山流水典故

高山流水典故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
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