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7)》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简案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 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2.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深圳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背后有哪些政策支持?2. 新课讲授(1)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介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2)介绍经济特区的设立及其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3)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等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探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小论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课标要求: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重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学案见附件一)三、交流助学: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

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

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文明特点;
2. 掌握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
2. 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
3.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复杂性;
2. 如何分析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影响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课堂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介绍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文化成就,包括雅典民主制度、雕刻和建筑艺术等;然后介绍古罗马的帝国建立和法律制度,包括斯巴达克和自布罗夫战争等。

三、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展示:通过展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总结:总结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文明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阅读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有关的文章、书籍等,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2、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3、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的进程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理解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对比1972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变化,通过视频的直观感受,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用图片展示邓小平访问日本和美国的场景,从小平的话中了解到我们中国需要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打开局面,但是当时中国的国情让我们必须依托助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于是,小平爷爷1979年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并结合课本P44的示意图找出我国在1980年设立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分属哪些省?3、继续出示邓小平如此出牌的理由,让学生再结合地理知识思考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

4、让学生阅读课本P45“知识拓展”,了解“特区”一词的由来,探究: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并给出两段材料作为佐证。

5、学生观看微课,感受深圳在设立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并点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6、出示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题词,强调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认识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7、学生讨论思考:今天的改革开放和过去的开放通商口岸有何不同,通过问题的探讨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经济特区是我们的主动对外开放,是为了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国之路。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内容,观看微课,了解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观看完微课后做导学案关于本子目的题,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对外开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主要讲述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以及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实例,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和影响,掌握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和影响。

2.难点: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外开放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和成果。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开放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影响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案例:准备一些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案例,如经济特区、外资企业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在1978年以后进行改革开放?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形式,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基本情况。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发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对外开发的概念和背景;2. 掌握中国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分析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2.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2. 归纳总结法:通过讲解、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国的对外开发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对外开发的概念与背景;2. 中国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3. 对外开发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开发的历史过程及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向全班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交流(10分钟)学生就对外开发的影响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观点。

五、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对外开发的相关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小组呈现成果和个人阅读作业,评价学生对对外开发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各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教学目标:
1. 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和介绍国家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等情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历史(15分钟)
1. 介绍中国自清朝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包括鸦片战争、开埠、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

2. 介绍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罗斯的对外扩张,以及欧洲列强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

三、探讨影响(15分钟)
1. 分组讨论各国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四、实践应用(10分钟)
1. 分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情况,体验历史事件。

2. 小组展示表现,分享感受。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各国对外开
放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内容来源】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对外开放》【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人教版2018 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 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共有三部分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部分内容呈现递进关系:时间关系上的递进、开放领域的递进、开放成效的递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步骤。

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

从1984 年到1992 年,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边境城市。

中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对外开放格局。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进一步完善了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内容】1、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建立概况及意义。

2、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进程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时间、及意义。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及其意义。

重点突破:对于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重点的突破,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学生先自学教材,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相关的基本知识,然后,教师出示动态地图,结合地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展示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提问① “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 课对外开放。

一.讲授新课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学
1. 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跨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的?
2. 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3. 我国首先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分别是哪里?
4. 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
5. 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
6. 对外开放领域扩大的过程?
7. 对外开放的格局?
8.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和意义?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对外开放第一步——经济特区的建立出
示地图:经济特区建立
师:请学生在图上指出,最早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
学生: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窗口”是深圳。

师:结合地理知识说一说为什么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毗邻港澳、重要侨乡,交通便利。

师: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生: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教师强调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

展示图片对比深圳特区设立前后的变化,了解深圳速度。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史实材料: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

1984 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
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教师: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有哪些?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1) 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2) 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3)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4) 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养管理人才。

(5) 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
窗口。

展示材料:
邓小平书写文字:深圳的发展和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教师强调: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第二篇章: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地图展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教师: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各抒己见:
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1: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生2: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无法独立自主;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

学生3: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学生4: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第三篇章,拥抱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料2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是什么?
学生: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影响?
学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学生:
机遇: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

挑战: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等。

(三)课堂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进一步推动国内的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

1992 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四)板书设计
第9 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
附:评测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