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2023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学习生字词,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字词;2.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结构;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4.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5. 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

3. 情感目标: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3. 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投影设备;2. 生字词卡片;3. 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资料;4. 学生自备的课文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双龙洞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生字词:通过卡片或投影设备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3.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所见所感。

5. 学习观察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中对双龙洞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6.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1. 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2. 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孔隙、折扣”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游览顺序,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然后写外洞的宽敞和景色,再写内洞的黑暗和奇观,写洞中探险的趣事。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和内洞的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双龙洞在哪个地方吗?课文中提到的金华是哪个省的城市?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分享自读心得。

3.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A.学生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B.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

C.出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解释“孔隙、折扣”等词语的意思。

D.学生造句。

(2)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A.学生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外洞的宽敞和景色,再写内洞的黑暗和奇观?B.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C.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六、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沿途美景——双龙洞——探险趣事七、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双龙洞的景色。

3.以“我眼中的双龙洞”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读、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4、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2、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指名说)2、有什么收获吗?3、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4、板书课题4 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多媒体显示)(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2)句子读通,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

(读好了?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1)出示生字词(多媒体显示)指名读,齐读。

罗甸杜鹃油桐臀部石笋蜿蜒(2)记住字形,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的?这些词语会写吗?(3)听写词语。

(4)对照屏幕或课本,批改一下。

(全对的请举手)4、多媒体显示:(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4月份正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联系前后文字,理解“明艳”的意思。

在这风景如画的季节里去游玩,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用愉快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读。

师:“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多像溪流的欢歌,谁来再读读?“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谁来模拟一下,变换什么调子?师: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啊。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3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字。

正确读写13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详略,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2、感受溶洞的奇观。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一、预习:1新知铺垫:1)查找双龙洞的资料,了解双龙洞的特点,形成图片、文字等资料。

2)扫清阅读过程中生字、新词的障碍。

3)课文读通读顺。

2问题分析: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找出好词佳句,体会好处。

3典型归纳:1)课文的主要内容。

2)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并在书上做批注。

4疑问反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二、讲学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曾经观赏过神奇秀丽的溶洞吗?今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爷爷来到金华的双龙洞,一起欣赏这绮丽的大自然美景。

二、、检查朗读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四人小组比赛读每个自然段。

3、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三、了解游览的路线。

我们上路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课文中找相应的句子四、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把路线图和课文内容对照着看,那些段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呢?(4567段)2、那为什么还要写123段?路上已是风光无限了3、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4、全班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看到什么景物?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5、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

体会作者的心情。

读第三自然段6、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师范读,全班读六、我们来到洞口了,想对洞内的美景一览为先吗?展示美图,想继续学吗?下节课我们再细细欣赏。

统编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课件

统编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课件

我能读懂句子
时间
地点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写法点拨:文章开头就交待游览的人物 时间和地点就叫开门见山法。
我能读懂句子
形容山势险峻、 树木茂盛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我能读懂句子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说明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思考作者重点描写了哪几处景色。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写法点拨: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写下 来,印象不深刻的简单记录,文章才能 详略得当。
课堂小结,悬念铺垫
这节课我们通过找到作者行踪变化的句子理清了 叶圣陶先生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那文中的景色又各 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用“ ” 划出相关句子,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 (内洞) 出洞
写法点拨:根据自己行踪变化来描写不 同景色的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体现行踪 变化的句子过渡自然。
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泉水
文章里有个来自大自然的“朋友”全程默默地陪伴着 作者的旅行,同学们能找到它吗?
感谢观看
记,记录的意思。
这种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就叫“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标记不理解的词语。
我能读准词语
zhè
浙江 罗店
山势 孔隙
移动 额头
sǔn
石笋 石钟乳
杜鹃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10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三、好朋友,手拉手。

雄伟的 好奇的 美妙的 高高的
心情 石顶 泰山 感觉
缓缓地 高高地 慢慢地 渐渐地
升高 移动 流着 举起
四、选词填空。 明艳 鲜艳 1.少先队员戴着( )的红领巾去参加活动。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 山势 气势 形势 3.我们国家的经济( )越来越好。 4.随着(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 5.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 )。
自学检测二: (3分钟)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 去。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 密。 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多 样, 变化很大。
自学指导二(10分钟)
1、默读课文 ,想想这篇课文
按什么顺序写的?
2、给文章划分段落,说说每
段的意思。
检测三
本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路上→洞口→ 外洞 → 内洞 → 孔隙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
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指导一: (8分钟)
1、听录音,根据录音在书中给生 字注音,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要求坐姿端正, 声音响亮。
自学检测一: (8分钟)
浙江(zhè ) 一簇(yí cù ) 臀部 (tún bù) 稍微( shāo wēi ) 擦伤(cā ) 石钟乳 (shí zhōng rǔ ) 呈(chéng )粉红色 漆(qī )黑 仿佛(fú ) 油桐(yóu tóng ) 或浓或淡(nóng ) 上源 (yuán) 额角(éjiǎo ) 蜿蜒 (wān yán ) 依据(yī jù ) 盘曲(qū )而上 系(jì)绳子
)。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词。

(2)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谈谈自己的旅游经历。

(2)引出课题,介绍双龙洞。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认读生字词,正音。

(3)齐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讲解生字的写法和注意点。

(2)理解词语,如“蜿蜒、突兀森郁”等。

4.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2)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5.课堂小结
(1)总结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活动
补充内容
一、导入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课时备课
周次第课时累计课时2016年月日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1)
课型
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3、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发现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师生活动
补充内容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
2.
师生活动
补充内容
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3
师生活动
补充内容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
设计
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