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 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易错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2.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课件

2.选择:下列服饰中,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是( )
①中山装 ②长袍马褂 ③旗袍 ④西装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3.思考: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试答:
提示:(1)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了蓄辫陋习。 (2)政府推动服饰改革,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3)政府废除跪拜等礼节,改革称呼、称谓,体现平等、自由。 (4)革除旧的婚葬礼俗,推动近代婚葬变革。 (5)倡导女权,提倡男女平等。
装、军装、干部服 十一届三中全
女:列宁装、连衣 会
裙、军装 改革开放以来 异彩纷呈
政治色彩浓烈、朴 巩固独立、阶级斗争
素单一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美观大方、彰显个 性、色彩鲜艳、款 式多样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多 元社会
2.要语背诵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 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 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2)中国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 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3)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政府的政策等。 (4)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的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 后,生活时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深化拓展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四大阶段
1.近现代国人服饰变化
阶段
表现
男: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前
女:旧式旗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提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史实、原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影响)(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知识清单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梳理分为衣食住行、通信、传媒、社会习俗几个部分,大多在初中已经学过,同学们记忆史实即可)衣食住行互联网应用的事例: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社会习俗落后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社会新风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起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化,影响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2)具体原因:政府的改革,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西方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不断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兴起,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仁人志士的推动。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原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影响: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3.互联网的影响及其评价影响: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评价:(1)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缺陷:①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四单元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十页,共40页。
——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第三十六页,共40页。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变化的因素和特点。
提示:(1)因素 ①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 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 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 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 主动发生变化。
第三十页,共40页。
5.19 世纪,最早在中国大地修筑铁路的是外国侵略者。 19 世纪,最早在中国修建铁路和修筑铁路最多的都是外 国侵略者,并非清政府。
第三十一页,共40页。
考点突破
第三十二页,共40页。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 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 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 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 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第三十四页,共40页。
材料三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 令。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 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第三十五页,共40页。
材料四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 不完全统计,在 1895~1898 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 的领袖人物在北京、澳门、湖南等地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 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第九页,共40页。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________”“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 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史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近代史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知识回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 房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习俗
②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菜篮子工程”丰富了餐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基础知识回顾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④民众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 (2)现代因素 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 ③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高考真题例析
外国杂货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反映出中 国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问题可转化为社会习 俗的变革有何进步意 义?可从反封建、民 主、平等等角度回答
据上述材料可知近 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受到了民主革命和 民主思潮的影响
重点知识精讲
2.近代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②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的兴起 (1)历程 ①诞生: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 “第四媒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 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如交通和通信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交通和通
信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等。
03 社会结构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CHAPTER
社会阶层的变化
传统社会阶层的瓦解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近代化进程的 推进,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阶层逐渐 瓦解。
社会流动的加剧
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加剧了社会流动 ,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加多元和动态。
信息化社会到来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绿色环保成为生活理念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人们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垃 圾分类等环保行为。
谢谢
THANKS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取得了重要成果,为 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领导力量。
06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CHAPTER
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引进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 ,建立了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初步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
丰富了生活内容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如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同 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如智能手机、电子支付等。
提高了生活质量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如医疗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升。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趋势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 了显著改善。
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领袖倡 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 迷信,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进程。

2019版高考历史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8张PPT)

2019版高考历史A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38张PPT)
南京长江大桥
03 近现代水运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水上 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
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
上交通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水运发展较快;20世
轮船招商局
纪90年代以来,轮船运输业急剧下降
04 航空事业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开始)
第三部分 现代史部分
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00基础 考点&考法
考点6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67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68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66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法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保留中国文化 的精髓, 又顺应时代变革。
④生活: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 会的进步。
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
加快人们生活节奏,提高工作效率,提
30年代才有所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业发展迅速
高生活质量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电报局
福建巡抚沈葆桢 清朝邮票
考点68 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法1 考法2 考法3 考法4 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大众传媒的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落实主干知识----------------------------------------- 系统梳理有序识记点拨迷津弥补断裂----------------------------------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表现(1) 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 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特别提示中山装和旗袍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现代中国西装成为时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 饮食文化(1) 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 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 居室建筑(1) 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 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 主要表现(1) 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 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 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 交通工具的更新(1) 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 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 邮政通信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 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 大众报业①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 广播影视①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③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①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突破核心考点----------------------------------------- 謀此重点探究虫料提升蠢弄礦解方试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 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 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 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 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 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 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 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r史由证来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

■命题材料源1. 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

2. 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发现问题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考点二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1.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 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 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 影响: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⑵影响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获取材料信息要求: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

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

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