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第一法纳息

合集下载

01世第一法纳息3

01世第一法纳息3

世第一法。当言有寻有伺。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虽已说彼在色界系。而未分别彼在何地。今欲分别。如已知人所居国邑。而未知彼所居宅等。此亦如是故作斯论。复次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先说言。世第一法。唯色界系。然色界中。有三种地。一有寻有伺地。二无寻唯伺地。三无寻无伺地。而未显示世第一法定在何地。有诸善根唯在有寻有伺地。如词无碍解。有诸善根。唯在无寻无伺地。如净解脱。后四胜处。前八遍处。有诸善根。在有寻有伺。及无寻无伺地。如喜无量。有说。亦如初二解脱。前四胜处。勿有生疑。世第一法。唯在一地。或在二地。今成立彼定在三地。故作此论。世第一法。当言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耶。答应言或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问何故显示世第一法在三地耶。答为止余部执。此善根唯在一地。谓或有执。世第一法。唯有寻有伺。有相有警觉。非等引属异生缘诸行。唯有寻有伺者。思构转故。有相者缘名起故。有警觉者。有功用故。非等引者相续转故。属异生者。异生得故。缘诸行者。缘有为故。为止彼执。显此善根。通在三地。云何有寻有伺。答若依有寻有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谓依未至及初静虑。入正性离生者。所得世第一法。问此中依言。欲显何法。有作是说。此俱生定说名为依。谓世第一法。相应定以依声说。此俱生依。有成文证。如智蕴说。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于苦法智忍相应定。以依声说。此亦如是。有余师说。此等无间缘定。说名为依。谓增上忍相应定。以依声说。如是说者。即彼三地。说名为依。后所说依。应知亦尔。云何无寻唯伺。答若依无寻唯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谓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者。所得世第一法。云何无寻无伺。答若依无寻无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彼所得世第一法。谓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者。所得世第一法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关于《坛经》“西方极乐世界”的解说

关于《坛经》“西方极乐世界”的解说

关于《坛经》“西方”的解说《坛经》未否定西方说,而是从大乘根本来表述西方,并借以引导听者领悟大乘的根本思想。

《坛经》中有一则惠能与人谈西方的话:“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俗常念阿弥大佛,愿生西方。

愿和尚说得生彼否?言:… …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只为下根说近,说远只为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不一,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净心无罪,西方人心不净有愆。

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

但行直心,到如弹指。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六祖言:惠能与使君移西方刹那间,目前便见,使君愿见否?使君礼拜,曰: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

言:唐见西方无疑,即散。

大众鄂然,莫知何是。

曰:“大众作意听,世人白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即是地,性即是王。

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是弥勒,…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据此,有人认为:惠能否定了西方说,“实际上成为以诱胁推广道德正心”。

笔者认为,《坛经》未否定西方说,而是从大乘根本来表述西方,并借以引导听者领悟大乘的根本思想。

西方说是大乘的一种观点,分析《坛经》之语,应先辨明大乘中西方的本义,为理解这一点,我们从大乘的基本义理谈起。

大乘的核心义理是中道。

从义理角度而言,中道观可由空观和实相观初步分析。

以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因此都是相对的存在。

《释迦牟尼》感想之19

《释迦牟尼》感想之19

小知识:P134-P141
1、释迦牟尼的事迹都是在哪些书籍里记载的?
答: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记载初转法轮时情景的有《杂阿含经》;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游行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

太子八十岁:佛陀在吠舍离城外的大林精舍病倒,两三个月后才渐渐恢复。

2、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分别是谁?
答:释迦牟尼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

太子八十岁:佛陀在遮婆罗塔告诉弟子三个月后即将涅槃的消息。

3、释迦牟尼的四大弟子是谁?
答: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为四大弟子。

佛经说舍利弗、目犍连为佛左右弟子。

须菩提修无诤定,为行空第一,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为头陀第一,佛陀在世时,有人想成就佛缘,只要供养这四个人就能如愿。

太子八十岁:佛陀在波婆城接受金匠纯陀供养的旃檀耳,食后即感身体不适。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讲呼吸法门之六妙门(一):数息的方法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

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

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

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心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

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

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

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

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佛就告诉你“数”。

怎么数呢?你知道呼吸出去,注意它出去又进来。

一进一出叫一息,你数一;再来一进一出,数二;再来一进一出,数三;记这个数字。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以后,还有个方法,不数下去了;再呼吸一进一出数九,再一进一出数八,倒回去数。

如果呼吸一进一出数到三,中间想别的了,不算数,重新来过。

再数呼吸一进一出数一。

如果数到六,又有别的思想岔过来,不算数,再来从一数起,这叫数息的法门。

可是你想想看,我们的呼吸本来天性一进一出,本来有的,对不对?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作用,感觉到自己有没有注意呼吸。

哎呀,不对了,它又乱想了。

这一心就有三个作用。

所以我们普通骂人不要“三心二意”,三个心二个意,你看我们生命里头多么闹热啊。

三心二意合起来归一心,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你会感觉到的。

佛陀十大弟子摩诃迦叶简介

佛陀十大弟子摩诃迦叶简介

佛陀十大弟子摩诃迦叶简介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又作迦叶波、迦摄波。

意为饮光。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摩诃迦叶尊者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摩诃迦叶尊者简介摩诃迦叶在梵文中的摩诃是大的意思,所以又有人称呼他为大迦叶,是佛陀十个弟子中的一个,有上行第一的称号,他是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摩诃迦叶尊者的一生都在修行中度过,他出生在一个家庭情况相对来说较好的家庭中,随着他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父母逐渐将他的婚姻大事提上日程了,但是对于一心想要修行想要远离七情六欲的生活的摩诃迦叶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为了能够搪塞过去他随手指着一个金子做的佛像说,“你们想要我结婚也可以,只要你们能够找到和这一尊佛像长的一模一样的美女,我就答应你们结婚。

”,他的父母听后非常高兴于是花费大量的金钱托人寻找这个姑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父母终于在一个小村庄中找到了这个和佛像长的一模一样的美女。

摩诃迦叶尊者听说后只好遵守自己的诺言和这名女子成亲了,但是两个人结婚之后他的新娘子却并不开心,询问原因之后摩诃迦叶尊者才知道他的娘子也是一个一心想要修行的人,听到这样的回答摩诃迦叶非常高兴于是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分房睡,但是他的父母听说之后坚决不允许于是他们决定一人睡一天床,一个人睡的时候另一个人就打坐念经。

就这样一直到他的父母双双去世他们才决定出家,这是摩诃迦叶尊者比较出名的一段典故。

摩诃迦叶怎么读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一个,以苦行著名被人们称呼叫做苦行第一,虽然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但是有些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把这个名字念错,那么到底摩诃迦叶怎么读呢?摩诃念”mo he”这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迦叶有很多人都会把这两个字念作”jia ye”但是实际上这两个字念作”jia she”。

因为在经文中叶字念得是”she”,而且叶字在当做姓氏的时候是可以念作”she”的。

摩诃迦叶的名字中的叶字在梵文的原文中是”shyap”按照汉语拼音翻译出来的读音是”shye(b)”其实很多人都对于这个问题感到非常的疑惑,究竟摩诃迦叶究竟怎么读感到非常的纠结,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把叶念作”ye”但是在梵语中他的名字的正确读音却是”she”其实这和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古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讲叶在作为姓氏讲的时候是要读作“she”的,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开始忽略这一种读音。

[精华]305.蛙氏奥义书、曼都卡奥义书

[精华]305.蛙氏奥义书、曼都卡奥义书

305.蛙氏奥义书、曼都卡奥义书蛙氏奥义书1。

唵(Om),此字(aksara)即此一切;它的解释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唯此唵字。

此外,超越三世者,亦惟此唵字。

2。

一切皆此梵,此我即是梵,此我有四足。

3。

醒位即外慧,有七支、十九口,食粗食,是宇宙人;是为第一足。

4。

梦位即内慧,有七支、十九口,食细食,具炽热;是为第二足。

5。

睡眠中,欲无所欲,不见梦境,此为熟睡。

熟睡位是统一的智慧密集,具有喜悦,享受喜悦;以心思为口,是有慧,是为第三足。

6。

此乃一切主。

此是一切智,是内在的控制者,是一切之母,众生与之生与灭。

7。

非内慧,非外慧,非内外慧,非慧密集,非慧,非非慧;不可见,无所设施,无所执著;无相,不可思,不可名,一我缘真实,息灭戏论,寂静,吉祥,不二,以为第四;是为我,是应知。

8。

此我,依字说,即是唵字(aum);依音说,足即是音,音即是足——阿音(a)、乌音(u)、摩音(m)。

9。

醒位,宇宙人,代号是阿字(a),第一音,由于它的遍在,或者由于它居于第一。

如是知者,将会实现所有愿望,并得第一。

10。

梦位,炽热,代号是乌字(u),第二音,由于它的读音升高,或者由于它在二音之间。

他高声唱颂智之相续,并成为平等。

如是知者,不会投生于不知梵的家族。

11。

熟睡位,有慧,代号是摩字(m),第三音,由于它的建立,或者由于它的没入。

它的确建立这一切,并且没入其中。

他是如是知者。

12。

第四位,无音,无所设施,息灭,吉祥,不二,如是唵字即是我;如是知者,便能以我入我。

曼都卡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编者按:《曼都卡奥义书》产生于公元前六、七世纪,是印度古代吠陀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最精深的一种,又名《唵声奥义书》。

全书共分四章十二节,散文体裁。

本奥义书描述永恒的声音唵如何代表整个宇宙,以及唵又如何与清醒、作梦、深眠和超意识四种状态相关联,人们修炼本奥义书的义理,可获得最高的开悟,使个体与宇宙至上本体融合为一。

定智法师:什么是暖、顶、忍、世第一

定智法师:什么是暖、顶、忍、世第一

定智法师:什么是暖、顶、忍、世第一四种善根里面内外凡个别是世界悉檀,四善根就是暖法、顶法、忍法、还有世第一法。

暖法是作为凡夫地里面,它开始观察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境界,经常在修观,修观的时候,这里面一共有16种行相的位次。

他观察苦谛修无常、苦、空、无我这四种形象,再缘集谛再修因、集、缘、生这四种相;观灭谛的话修灭境妙离;观道谛的话修道集谛乘,通过这16种行相,通过修观,你的凡夫地转凡成圣之前有一种暖相出现。

虽然你在修四圣谛,但你在这16种修行过程中它会慢慢产生一种暖法,这种暖法就是说你的智慧火开始要启发的时候,一般来说有几种,一种是生理上有预兆,身上会发生一种热,感觉有一点热。

这个热不是夏天那个冷热的热,这种热就像那种很舒服、很温和的热相起来,然后你也会发现你的智慧和观照也有一种暖相出现。

这种暖相出现也就是说圣人的智慧火稍微有一点发生的感觉,一碰到这样的暖相之火,烦恼就会自动的消化掉。

但是无漏之火还没有完全现前,你还在凡夫地,在凡夫地有这个暖相。

顶相是什么呢,就是说这种暖相它会慢慢地增长,但是不是很极端的。

就是刚开始出现暖相,很舒服,然后再观自里面有一种和平常是不一样,甘回地的时候用功很枯燥、很乏味,但是在四善根里面它会让你生起非常殊胜的那种舒服。

这种暖的觉受是一种让人舒服的感觉,因为相似的圣人的感觉将在出现之前它有暖相现前。

当然这还属于藏教里面的四善根,是内凡位里面的四善根。

光是这一点,在凡夫地里面,你有这么一点四善根的善法出来的话,这也是一种验证。

所以说佛法是有实际利益的,并不是一个空头理论。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说道理是百分之一百,你也有这样的信心,这都很好,但是没有实际的功德利益,那就变成空的理论。

所以它实际上有它实际的念相,就证明你是不是暖法,是不是顶法。

顶法也一样,这种暖相的善根不但没有退,有些人他刚生起这种暖的善根,跟圣人无漏的妙法快要找到一点感觉了。

也就是修行有点上路了,这个时候大多数的人都会退转了很多,稍微获得一点暖相马上就退转了。

索忍尼辛演讲

索忍尼辛演讲

索忍尼辛演讲我始终认为,作为大乘行人应该了解很多知识,如果只懂某一个法门,比如只了解净土法门或者密宗法门,那不一定能度化很多众生。

佛陀之所以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也在于此。

虽然佛法的究竟密义是一致的,在《华严经》或者《大宝积经》等一部大乘经典中,就已经含摄了世尊的所有教言,从这个角度而言,世尊似乎只说一部经典就足够了,但是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世尊还是宣说了无量法门。

因此,大家要认识到,从自己修行的角度而言,专门研习一两部法是可以的,但从弘扬佛法的角度而言,还是有必要广泛地学习。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特别狭隘,要么只学习藏传佛教,其他什么都不接触,要么只学习汉传佛教,其他什么都不学习,甚至在汉传佛教里面也只学习净土或者禅宗,这样发展下去就危险了,到一定时候很可能排斥或者诽谤其他宗派,从而造下舍法的严重恶业。

其实,翻开无垢光尊者等前辈大德的传记,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在学习浩如烟海的经论后才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的。

这些大智者尚且如此,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就更应该广闻博学了。

现在我们能学习《观经》,这在百千万劫中都极其难得。

你们不要认为:我跟这么多人一起听法,这是偶然的机会,这是一种巧合。

《大宝积经》中说:“诸佛兴出世,玄远甚难值,人生在世间,亦甚难得遇。

诸人咸同志,俱信乐听经,于亿百千劫,甚复不可遭。

”因此,大家应该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如果我们对《观经》有强烈的信心,这样很容易往生净土。

《乐邦遗稿》中记载:以前有一个叫僧显的出家人,当时《观经》刚翻译出来不久,看到《观经》中所讲的净业三福以及九品往生之理,僧显非常欢喜地说:“我身居五浊恶世,为众苦所缠,现在得到了这部经,今后有解脱的希望了!”于是他依照《观经》精进修持了九个月。

有一天,僧显见到阿弥陀佛放光接引,于是登上金刚台安详往生。

有些人经常担心:自己一辈子造的业比较严重,死后会不会堕入三恶趣?其实,如果平时经常听闻思维佛法,自己的心尽量与佛法相应,命终时根本不用害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第一法纳息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杂蕴第一中世第一法纳息第一之三何故此法。

不应言无色界系耶。

答入正性离生。

先现观欲界苦为苦。

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

圣道起先辨欲界事。

后合办色无色界事。

若入正性离生。

先现观无色界苦为苦。

后合现观欲色界苦为苦。

圣道起先办无色界事。

后合办欲色界事。

如是世第一法。

应言无色界系。

然入正性离生。

先现观欲界苦为苦。

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

圣道起先辨欲界事。

后合办色无色界事。

是故世第一法。

不应言无色界系。

此中入正性离生。

先现观欲界苦为苦。

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者。

谓见道中。

先别现观欲界苦谛。

为苦行相。

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谛为苦行相。

问见道位中。

具观四谛。

何故但说观苦谛耶。

答见道位中。

先观苦谛。

以相粗显是故偏说。

问四种行相。

皆现观苦。

何故但说苦行相耶。

答理应具说而不说者。

当知此中是有余说。

有说此文但应作如是说。

先现观欲界苦。

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

不应言为苦。

而复言为苦者有何意耶。

答四行相中。

苦最居首故且说苦类显余三。

有说以苦行相久远所传。

过去如来应正等觉。

皆于谛首标苦名故。

有说以苦行相。

唯属苦谛故偏说之。

非常行相通属三谛。

空非我行相属一切法故。

有说此苦行相。

能违诸有能弃生死。

胜余行相顺厌心故。

乃至婴儿虽得种种上妙饮食。

适欲食时有人语言。

此食有苦即便弃舍。

是故偏说。

有说以苦行相易可信受。

谓内外道老少愚智皆信有苦。

是故偏说。

有说苦相粗显易以智知才说即了。

是故偏说。

如智于所知。

觉于所觉。

行相于所行。

根于根义。

能缘于所缘。

应知亦尔。

问何故行者。

见道位中。

先现观欲界苦。

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耶。

答粗细异故。

谓欲界苦粗易可观察故先现观色无色界苦。

细难可观察故后现观。

如习射人先射粗物后射毛端。

此亦如是。

问若尔色界苦粗无色界苦细。

何故行者俱时现观。

答以观行者。

于定不定二界差别起现观故。

谓欲界苦不定界摄故别现观。

色无色界苦俱定界摄故合现观。

如定不定界。

修不修界。

离染不离染界。

应知亦尔。

有说欲界苦于观行者。

现为逼恼犹如重担故先现观。

色无色界苦。

于观行者。

则不如是故后现观。

有说欲界苦是观行者现所执受故先现观。

色无色界苦。

则不如是故后现观。

有说欲界苦于观行者现生痛恼故先现观。

色无色界苦不尔故后现观。

有说欲界苦行者现见故先现观。

色无色界苦不尔故后现观。

问若色无色界苦不现见者。

行者云何于彼现观。

答现见有二种。

一执受现见。

二离染现见。

彼观行者于欲界苦具二现见。

于色无色界苦但有离染现见。

犹如商人有财两担。

一自担之。

二使人担。

于自所担。

具二现见。

谓轻重现见及财物现见。

于他所担唯有一种财物现见。

此亦如是。

有说欲界苦近故先现观。

色无色界苦远故后现观。

如近远与身俱不与身俱。

在自身在他身亦尔。

有说欲界苦有三种。

谓善不善无记故先现观。

色无色界苦。

但有二种。

谓善无记故后现观。

有说修观行者将入圣时。

必成就欲界异生性。

不成就色无色界异生性。

现观法尔于成就者先起。

于不成就者后起。

有说见欲界苦时断二种结。

谓不善无记故先现观。

见色无色界苦时唯断无记结故后现观。

如不善无记。

有异熟无异熟。

生二果生一果。

无惭无愧相应。

无惭无愧不相应。

当知亦尔。

有说如异生位。

谤苦谛时。

先谤欲界苦。

后谤色无色界苦。

今入圣位信苦谛时。

亦先信欲界苦。

后信色无色界苦。

如谤信迷悟疑决。

应知亦尔。

是故于欲界苦先别现观。

于色无色界苦后合现观圣道起先办欲界事。

后合办色无色界事者。

谓见道中。

先别办于欲界所应作事。

后合办于色无色界所应作事。

问现观办事。

有何差别。

有作是言。

此无差别现观即是所办事故。

故有说者。

亦有差别且名即差别。

谓此名现观。

此名办事。

复次通达所缘是现观。

断诸烦恼是办事。

复次现观者谓智现观。

办事者谓事现观。

复次现观者谓智遍知。

办事者谓断遍知。

如智遍知。

断遍知智作证。

得作证。

明解脱道道果。

应知亦尔。

复次现观者。

谓无间道所作。

办事者。

谓解脱道所作。

如无间道所作。

解脱道所作。

断系得证离系。

得除过失修功德。

出下贱入胜妙。

舍无义得有义。

尽爱膏油受无热乐。

应知亦尔。

复有说者。

刹那是现观。

相续是办事。

如刹那相续入数。

入应知亦尔。

若入正性离生等者。

反举非理。

顺成是义。

问如于色界苦非先现观。

而世第一法是色界系。

如是于无色界苦。

虽非先现观。

何妨世第一法是无色界系。

答以色界中有遍缘智。

能缘自地及缘上下。

故于色界苦。

虽非先现观而世第一法。

得是色界系。

无色界中无遍缘智。

虽缘自上而不缘下。

故世第一法非无色界系复次入无色定。

除去色想。

非除色想能知欲界。

若缘此法起苦法智忍。

即缘此法起世第一法。

问此中复次理不应说。

应但说言入无色定除去色想。

乃至广说。

所以者何是一门故。

有余于此以义正文应作是言。

何故此法不应言无色界系。

答入无色定除去色想。

乃至广说。

所以者何。

此于所问义是根本答。

故应作是说。

而不说者。

有何意耶。

答夫设言论法有二种。

一者方便。

二者根本。

先所说者。

是方便言论。

今所说者。

是根本言论。

根本异方便故。

复次言方便法在前故。

应如文说。

有作是说。

论道有二。

一者开纵。

二者遮夺。

此中前门。

是开纵论道。

后门是遮夺论道。

由此本文于义无失。

有余师说。

此中前门显苦法智忍但缘欲界。

后门显世第一法与苦法智忍同一所缘故。

彼定非无色界系。

以无色定有除色想。

必不缘下有漏色故。

除色想定。

在四无色及彼上三近分地摄。

问有多处说。

除色想言。

谓此处说入无色定。

除去色想。

乃至广说。

大种蕴说。

云何除色想。

谓有苾刍。

起如是胜解。

乃至广说。

波罗衍拏。

亦作是说诸有除色想能除一切身于内外法中无有不见者众义品中。

亦作是说于想有想非即离亦非无想非除想如是平等除色想无有染着彼因缘如是诸说。

义有何异。

答此蕴中说。

不缘下地流转诸色名除色想。

大种蕴说。

遣积集色令不现前名除色想。

波罗衍拏众义品说。

断色界爱名除色想。

有说此处除色想者通四念住。

大种蕴说除色想者。

唯身念住。

波罗衍拏众义品说。

除色想者。

唯法念住有说此处除色想者。

在七地摄谓四无色上三近分大种蕴说。

除色想者。

在第四静虑摄。

波罗衍拏众义品说除色想者。

亦在七地摄。

谓未至中间四静虑。

空无边处近分。

有作是言。

大种蕴说除色想者。

是不共唯内道有故。

余三是共。

有余师说。

此蕴所说除色想者。

是共内外道俱有故。

余三是不共。

如是名为诸说义异于此义中。

复有分别。

问何缘世第一法。

非无色界系耶。

答非田等故。

谓无色界于世第一法。

非田非器非地。

不能生长世第一法。

故于彼无。

复次若地有余顺决择分。

彼地可有世第一法。

无色界无余顺决择分。

是故无有世第一法。

复次若定。

容有遍观三界四谛善根。

彼定可有世第一法。

于无色定无此善根。

是故无有世第一法。

复次若定容有缘一切法无我行相。

彼地可有世第一法。

无色定中无此行相。

是故无有世第一法。

复次若地。

能修现观边世俗智。

彼地可有世第一法。

无色地中无如是事。

故彼无有世第一法。

复次若地有见道。

可有世第一法。

无色界中无有见道。

是故无有世第一法。

问因论生论。

何故无色界无见道耶。

答如前所说无世第一法因亦为此证。

复有别义。

谓无色界奢摩他增故。

要毗钵舍那增地。

能有见道。

有余于此双遮二界。

谓欲界极粗故。

无色界极细故。

俱无世第一法。

复次欲界善根极羸劣故。

无色界善根极沈昧故。

俱无世第一法。

复次欲界极喧动故。

无色界极寂静故。

俱无世第一法。

复次若地。

有遍缘智及断结道。

彼地容有世第一法。

欲界虽有遍缘智。

而无断结道。

无色界虽有断结道。

而无遍缘智。

是故俱无世第一法。

问颇有二圣者。

同生一处。

于世第一法。

一成就。

一不成就耶。

答有。

谓一依初静虑。

入正性离生。

一依第二静虑。

入正性离生。

彼俱命终生第二静虑。

依初静虑者。

不成就世第一法。

越地舍故。

依第二静虑者。

犹成就世第一法。

生自地故。

问颇有二阿罗汉。

俱在欲界于世第一法。

一成就。

一不成就耶。

答有。

谓一依初静虑。

入正性离生。

一依第二静虑。

入正性离生。

彼俱命终。

生第二静虑中。

有未离欲界。

俱得阿罗汉果。

依初静虑者。

不成就世第一法。

越地舍故。

依第二静虑者。

成就世第一法。

生自地故世第一法。

当言有寻有伺。

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虽已说彼在色界系。

而未分别彼在何地。

今欲分别。

如已知人所居国邑。

而未知彼所居宅等。

此亦如是故作斯论。

复次为令疑者得决定故。

谓先说言。

世第一法。

唯色界系。

然色界中。

有三种地。

一有寻有伺地。

二无寻唯伺地。

三无寻无伺地。

而未显示世第一法定在何地。

有诸善根唯在有寻有伺地。

如词无碍解。

有诸善根。

唯在无寻无伺地。

如净解脱。

后四胜处。

前八遍处。

有诸善根。

在有寻有伺。

及无寻无伺地。

如喜无量。

有说。

亦如初二解脱。

前四胜处。

勿有生疑。

世第一法。

唯在一地。

或在二地。

今成立彼定在三地。

故作此论。

世第一法。

当言有寻有伺。

无寻唯伺。

无寻无伺耶。

答应言或有寻有伺。

或无寻唯伺。

或无寻无伺。

问何故显示世第一法在三地耶。

答为止余部执。

此善根唯在一地。

谓或有执。

世第一法。

唯有寻有伺。

有相有警觉。

非等引属异生缘诸行。

唯有寻有伺者。

思构转故。

有相者缘名起故。

有警觉者。

有功用故。

非等引者相续转故。

属异生者。

异生得故。

缘诸行者。

缘有为故。

为止彼执。

显此善根。

通在三地。

云何有寻有伺。

答若依有寻有伺三摩地。

入正性离生。

彼所得世第一法。

谓依未至及初静虑。

入正性离生者。

所得世第一法。

问此中依言。

欲显何法。

有作是说。

此俱生定说名为依。

谓世第一法。

相应定以依声说。

此俱生依。

有成文证。

如智蕴说。

若依空三摩地。

入正性离生。

彼于苦法智忍相应定。

以依声说。

此亦如是。

有余师说。

此等无间缘定。

说名为依。

谓增上忍相应定。

以依声说。

如是说者。

即彼三地。

说名为依。

后所说依。

应知亦尔。

云何无寻唯伺。

答若依无寻唯伺三摩地。

入正性离生。

彼所得世第一法。

谓依静虑中间。

入正性离生者。

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无寻无伺。

答若依无寻无伺三摩地。

入正性离生。

彼所得世第一法。

谓依第二第三第四静虑。

入正性离生者。

所得世第一法若依未至定。

入正性离生。

彼修一地。

见道一地。

世第一法。

二地现观边世俗智。

若依初静虑。

入正性离生。

彼修二地。

见道一地。

世第一法。

三地现观边世俗智。

若依静虑中间。

入正性离生。

彼修三地。

见道一地。

世第一法。

四地现观边世俗智。

若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

彼修四地。

见道一地。

世第一法。

五地现观边世俗智。

若依第三静虑。

入正性离生。

彼修五地。

见道一地。

世第一法。

六地现观边世俗智。

若依第四静虑。

入正性离生。

彼修六地。

见道一地。

世第一法。

七地现观边世俗智。

有余师说。

若依初静虑。

入正性离生彼修二地。

见道二地。

世第一法。

三地现观边世俗智。

若依静虑中间。

入正性离生。

彼修三地。

见道三地。

世第一法。

四地现观边世俗智。

所以者何。

以彼三地。

皆一地故。

一随眠故。

此中善法互为因故。

依余地如前说。

评曰彼不应作是说。

所以者何。

若作是说。

则依静虑中间。

入正性离生者。

应得二地世第一法。

谓有寻有伺。

及无寻唯伺。

若尔便违此文。

所说云何。

有寻有伺。

若依有寻有伺三摩地。

入正性离生。

彼所得世第一法。

云何无寻唯伺。

若依无寻唯伺三摩地。

入正性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