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萌méng发销声匿nì迹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3.多音多义字辨析衰(shuāi)草连天——鬓毛衰(cuī)连翘(qiáo)——翘(qiào)尾巴差(chā)异——差(chāi)遣——差(chà)劲——参差(cī)观(guān)测——道观(guàn)播种(zhŏng)——耕种(zhòng)落(luò)叶——丢三落(là)四——落(lào)枕4.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二、解题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及有关资料介绍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5.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常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引用等。

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他结合我国的实际,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基本原理、我国古代的物候知识、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物候学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预告农时的方法等。

自主探究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本文的标题有何妙处?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1.本文讲了哪些内容?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分析讨论1.阅读第一部分(1—3),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

说明草木枯荣、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关联。

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阅读第二部分第4段,说一说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什么。

“这里”具体指代物候观测的手段复杂灵敏,物候观测的数据综合性强,应用到农事活动中简单而易掌握。

3.阅读第三部分(6—10),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

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说明。

(2)第7—10段说明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3)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笔记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事理说明文”为主题,所选课文主要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1. 作者。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 说明对象及特征。

- 说明对象:物候现象。

- 特征:物候现象反映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 说明顺序。

- 逻辑顺序。

- 从现象到本质:先描绘了大自然中四季更替时动植物等的变化(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等)这些物候现象,然后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即物候与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 从主要到次要:在阐述影响物候的因素时,按照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的顺序,纬度因素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最主要因素,然后依次阐述其他相对次要的因素。

4. 说明方法。

- 举例子: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通过具体的事例,准确地说明了物候现象与气候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 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将济南和烟台的苹果开花时间进行比较,突出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 打比方:“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将大地当作人来写,“沉睡”“苏醒”形象地说明了大地回春的物候变化,使文章生动有趣。

1. 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 说明对象及主旨。

- 说明对象:“大陆漂移学说”。

- 主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 说明顺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详解5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二、字音词义萌méng发:1.种子或孢子发芽。

2.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从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海棠táng:落叶乔木。

春季开花,花未放时深红色,开后淡红色。

悬殊shū:相差很远。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三、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五、鉴赏品读1.课文第1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描述具体情态,或概括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铺垫。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二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二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文学常识竺可桢(1890年—1974年),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重点字词萌méng发翩piān然冰雪融化孕yùn育簌(sù)簌悬殊shū连翘(qiáo)销声匿nì迹农谚yàn海棠(táng)风雪载途(zài)草长(zhǎng)莺飞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风雪载(zài)途:风雪,形容气候非常恶劣。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及其凋敝的样子。

衰草,枯草。

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复,又。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

莺:黄鹂。

文章重难点1.这篇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标题的妙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巧妙地点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通俗易懂,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7—10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中的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

这里运用了逻辑顺序。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4.文艺说明文:所谓文艺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与普通说明文的区别主要是语言。

如本文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尤其是开头两段的描写,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文采斐然,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的句子,都值得逐句研读。

5.文章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能,因为“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一、课文内容概括。

- 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文章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然后通过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引出“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的疑问,进而根据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一事实,推理出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由此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 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观点。

文章先提出关于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通过对斯石英的分析,因为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会产生,并且在高温下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而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撞击说”。

- 这篇课文是利奥波德的一篇观察笔记。

作者通过对大雁的描写,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

文章描写了大雁的归来、觅食、集会等活动,如大雁归来时的欢快场景,它们在沼泽地觅食时的小心翼翼,以及大雁集会时的喧闹等。

作者在文中还介绍了大雁的一些习性,如大雁的孤雁现象是因为它们的家庭中其他成员被猎杀等,从而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大雁生存的影响。

-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以充满诗意的语言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作者通过讲述岩石的侵蚀、沉积、化石等现象,说明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例如,岩石的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反映时间的先后,不同类型的化石也可以标记不同的地质年代。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历史、古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等。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臀(tún):人体后面两股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

- 骨骼(gé):人和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

- 漂移(piāo yí):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洛阳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

洛阳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

洛阳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总结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保持缄默。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

答案:DD项用语不当。

洗心革面指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物彻底悔改。

D项用来形容刊物不恰当,使用有误。

故答案为:D【点睛】词语的使用要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搭配要恰当,更要符合文体、语体及感情色彩。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词语和熟语的意义和用法并在写作中学会使用。

如B句中“目空一切”指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

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

符合B句语境,使用正确。

2、下列带点词语的拼音有误的一项是()。

A.褶(zhě)皱劫(jié)难B.遗骸(hái)蟾蜍(yú)C.两栖(qī)深渊(yuān)D.追溯(sù)衍(yǎn)射答案:BB项“蜍”应读“chú”。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主要特征。

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B.⑤④②③①C.⑤④③②①D.④⑤①②③答案:B⑤句“中国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开启话题,属于总说;④句“造型以线条为主的主要特征”,紧承⑤句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②句举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的例子,强调“造型以线条为主”;③句介绍《李白行吟图》中的细节。

①句作结,又一次强调“中国画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字词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目光灼灼(zhuózhuó)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二、课文中心
《雪》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

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江南的雪:一方面作者惋惜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另一方面暗示如江南的雪的美好事物经不起环境外了的打击,不能过于眷恋。

北国的雪:用了一连串动词,展现出北国的雪的奋斗和向上,决不妥协的个性,以及铺天盖地、横扫千军的气势。

北国的雪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当时极度黑暗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第7课.※《雷电颂》】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pì)(nì)
咆哮(páo)(xiào) 波澜(lán) 鞺鞺鞳鞳(tāngtāngtàtà)
污秽(huì) 犀利(xī) 眩目(xuàn) 稽首(qǐ)
迸射(bèng) 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
雷霆(tíng) 鞭挞(tà) 祈祷(qí) 罪孽(niè)
《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这部历史剧是郭沫若同志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部历史剧,它借古讽今,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传达了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真实意愿。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分段1(1-8)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木偶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拟人、夸张、反复、比喻、排比、呼告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
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
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旸谷(yáng)宁愿(nìng)倘使(tǎ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姮娥(Héng)
《短文两篇》中的《日》和《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着名文学家。

写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这一笔名。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达了作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奉献一切的人生追求
【第9课.《海燕》】
苍茫(máng ) 飞窜(cuàn) 呻吟(yín)
胆怯(qiè) 翡(fěi)翠掠(lüè)起号(háo)叫
蜿蜒(wān yán) 吼叫(hǒu)
《海燕》是一篇着名的散文诗,作者高尔基,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全文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一曲无产阶级战斗的颂歌。

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假革命者和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

【第10课.※《组歌》】
炽(chì)热祷(dǎo)词执拗(niù)
长吁(xū)短叹礁(jiāo)石馈(kuì)赠
夜阑(lán)人静彻夜不寐(mèi) 憔悴(qiáocuì)
天穹(qióng ) 千山万壑(hè) 璀璨 (càn) 镶嵌(qiàn)
翱翔(áo) 酷肖(xiào)
《组歌》中(《浪之歌》《雨之歌》选自《泪与笑》,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

着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即《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写出了海燕矫健的姿态。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写出大海强大的力量,浩大的声势。

它在大笑,他又在号叫……表现出海燕的乐观自信、坚强勇敢、慷慨豪迈
他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表现出了反动派是纸老虎,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强化海燕兴奋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革命的到来。

海燕是: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艺术形象,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以上三者象征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者。

海燕与以上三者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