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I)卷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I)卷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47分)1. (7分)把音节补充完整。

c________________ìj________j________k________l________采戏江间可莲2. (6分)我是拼音小能手毕业________ 协议________ 实践________3. (8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更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4. (14分)根据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内容填空。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________的声音!雷奈克________,声音果然________。

”这时的感叹号和“果然”表现出________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雷奈克________,他从孩子司空见惯的跷跷板游戏中受到启发。

由此可见,________是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础。

5. (3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词语。

①明明一边搭积木,一边________:“这个给爸爸住,这个给叔叔住。

”②弟弟向我们扬了扬手里的书,________地说:“我的作文在这里发表了!”③妈妈________地对我说:“孩子,光读书,不记笔记,这是不行的。

”6.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B . 《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情节是《三打白骨精》。

C .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的童话。

D . 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7. (2分)“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是()A . 川流不息B . 人来人往C . 人山人海D . 密密麻麻8. (5分)完成填空①《圆梦飞天》这篇课文按________顺序记叙了“神舟________号”飞船载着航天员________首次太空飞行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________。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8题;共47分)1.读拼音,写词语。

song dúhéng xīn suǒwèi quēyībùkě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bùchǐxiàwèn huìrén bújuàn qǐbúsh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读句子,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________也。

②默而识________之,学而不厌,诲________人不倦。

③心既到矣________,眼口岂________不到乎?④第三要有恒________。

3.解释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__。

好:________。

耻:________。

下问:________。

(2)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计。

漫浪:________。

决:________。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________。

恒: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记亦________。

(3)有志则________;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________。

5.对号入座。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既有学习方法,又有学习态度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C.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D卷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D卷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文(八)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47分)1. (7分)选一选,组成词语摇遥 ________晃渴喝 ________求晴睛 ________朗敞蔽遮________2. (6分)看拼音,写字词。

wǒ men hǎo de hǎo rén cháng duǎn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短3. (8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难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4. (14分)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

(填序号)《羿射九日》的起因是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①大地上重现勃勃生机②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非常艰难③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5. (3分)学会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龙一鸣对“私塾”一词很感兴趣,他利用课文插图,知道“私塾”是指________。

(2)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壮壮利用课文插图,知道“戒尺”是指________;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厉声”的意思是________。

(3)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物的品质。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表现了孙中山________的品质。

6. (2分)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的主要事情是()。

A . 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第25课《古人谈读书》配套练习(基础+阅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25课《古人谈读书》配套练习(基础+阅读)-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节选自《古人谈读书》)
18.“识”在字典中的解释 有:①认识:②知识、见识。语段中“识”的意思是( )。
19.“此三者缺一‘不可’”中的“此三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D .饱览胜景 饱读诗书 饱含美食 饱尝艰苦
4.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犹恐失之(仍然 担心) 不耻下问(耻辱 通“瞎问”)
B.终夜不寝,以思,无益(睡觉 好处)漫浪诵读(随意)
C.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 曾经) 眼口岂不到乎?(难道)
D.记亦不能久也(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紧,重要)
20.作者在文中引用了两个寓言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1.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三、拓展提升
(一)阅读理解。
偷看小说
季羡林
那时候,在我们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爱看闲书。
高级的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我们都是小学水平,秋妹更差,只有初小水平,我们认识的字都有限。当时没有什么词典,有一部《康熙字典》,我们不会也不肯去查。经常念别字,如把“飞檐走壁”,念成了“飞yàn走壁”,把“气往上冲”念成了“气住上冲”。反正,即使有些字不认识,内容还是能看懂的。
14.选择加点字的正确意思,并在下面画“”。
(1)漫浪诵读(A.随意 B.像漫天波浪一样)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耻:chǐ(雪耻、耻笑、羞耻)诲:huì(教诲、训诲、诲人不倦)谓:wèi(所谓、无谓、谓词)诵:sòng(背诵、传诵、诵读)岂:qǐ(岂不、岂敢、岂能)恒:héng(恒星、恒久、恒定)窥:kuī(窥视、窥探、窥测)皆:jiē(皆大欢喜、有口皆碑、比比皆是)二、我会认组词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三、多音字为:wéi(认为)wèi(为何)好:hào(爱好)hǎo(好人)识:zhì(附识)shí(识别)四、理解文言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以……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这里读zhi。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译文】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二【注释】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三【注释】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五、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五年上册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一、基础与运用1.在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敏而好.(hǎo hào)学默而识.(zhì shí)之诲.(huǐ huì )人不倦岂.(qí qǐ)有此理管中窥.(kuī kuì)豹草木皆(jié jiē)兵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诲.人不倦韬光养晦.B.管中窥.豹成王败寇.C.皆.大欢喜琴瑟和谐.3.下列不属于古人用功读书的一项是()。

A.头悬梁锥刺股B.囊萤夜读C.铁杵成针4.“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中“急”的意思是()。

A.关键、重要B.急忙C.紧急5.下列句子能体现好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A.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有志者事竟成。

6.“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句话中两个“谓”的意思是一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课文内容填空(1)朱熹提出的读书“三到”是指,其中最重要的是(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是指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识之,,。

(2)敏而好学,。

(3)读书有三到,。

(4)心不在此,,心眼既不专一,,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

心既到矣,?(5)盖世人读书,第一,第二,第三。

二、阅读与理解9.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作者所说的“三到”指的是、、,其中最重要,因为(用原文回答)(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张雪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来劝劝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基础题一、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粗体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

2.心不在此,,,却,,记亦。

3.有志则;有识则,,如,如,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四、重点段落学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对号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自己读书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题五、课外阅读练习(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一、基础达标1.找出下面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敏(mǐn ǐng)________而好(hǎo ào)________学默(mò mè)________而识(shī hí)________之论(lún lùn)________语诲(huǐhuì)________人不倦(juàn iàn)________2.读拼音,写词语。

song dúhéng xīn suǒwèi quēyībùkě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bùchǐxià wèn huìrén bújuàn qǐbúsh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解释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__。

好:________。

耻:________。

下问:________。

(2)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计。

漫浪:________。

决:________。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________。

恒: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 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5.下面句子的“下流”与“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的“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A. 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能说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B. 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C. 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5课《古人谈读书》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达标 1.找出下面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敏(mǐn ǐng)________而好(hǎo ào)________学默(mò mè)________而识(shī shí)________之
论(lún lùn)________语诲(huǐ huì)________人不倦(juàn iàn)________
2.读拼音,写词语。

song dú
héng xīn
suǒ wèi
quē yī bù kě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ù chǐ xià wèn
huì rén bú juàn
qǐ bú s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解释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________。

好:________。

耻:________。

下问:________。

(2)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计。

漫浪:________。

决:________。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________。

恒: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请教。

B . 朱熹认为“三
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 . 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一不可。

D . “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5.下面句子的“下流”与“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的“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A . 他居然连
这种下流的话都能说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B . 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C . 这种行径只
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D . 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好。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_,记亦________。

(3)有志则________;有识则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如___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________。

7.解释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
(2)第三要有恒。

________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________
8.课文整体梳理。

《论语》这三则,让我们明白了读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有_____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要有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9.重点段落品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写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 . 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10.课外阅读巨变
几年没回老家了。

去年暑假,妈妈提议:“咱们回趟老家吧!”我本想在暑假里和小伙伴们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这下又完了。

老家是山区,什么也没有,吃不上好东西不算,连《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也看不上了,我很不高兴。

可是不能违背妈妈的意愿,只好跟着爸爸、妈妈坐上了火车。

快下车了,我心里不免嘀咕起来:唉,又该爬山了,老家离县城还有几十里路,走到老家也该累死了!可没想到,这次舅舅是开着汽车来接我们的。

上车后,我问舅舅:“这汽车是大队的吧?”“不,是咱家的。

”舅舅一边开车一边对我说。

“真的?咱家能买得起吗?”“怎么买不起?有了党的好政策,你姥姥这几年光养猪的收入就有几千元,加上你舅妈养的那些鸡呀、兔呀,再加上农业收入,这几年每年的总收入上万元哩!”“啊!姥姥家是万元户啦!”我心里高兴极了,农村人家现在有这么多收入,比我们城市可强多啦!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村边。

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站在村头一望,真是万家灯火。

我不禁问舅舅:“现在咱们村家家都用上了电灯了吗?”“嗯,村里建了小水电站,不仅点上了电灯,连碾米磨面都电气化了。

”这可真是没想到的事。

上次来,家家点的煤油灯,屋里暗得什么也看不清,进门不小心,我还摔了一跤呢!进了村,舅舅领着我们朝姥姥家走去。

走到门口,我借着灯光一看,记忆中的那两间小草屋不见了,代替它的是一排整齐的大瓦房。

舅舅看我脸上惊讶的神色,就说:“去年咱家盖了这十间大瓦房。

小辉,你看这房子好不好?”“好,好,太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挤着睡在一起了!”我拍着手高兴地说。

走进屋子里,我一下子惊呆了。

屋子里摆着崭新的家俱,正中央的桌子上放着一台十四英寸的彩色电视机,旁边还摆着一架双喇叭的收录机。

我跑进左面的卧室一看,一台“航空牌”洗衣机正隆隆作响。

“哎呀,真好!我家还没有洗衣机呢,这里却已经用上了!”我羡慕地赞叹着。

过了一会儿,姥姥和舅妈摆上了丰盛的饭菜,“呀,真香啊!”我连忙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瘦肉。

记得上次来的时候,我们只能吃稀饭窝窝头。

那时,我还小,不懂事,顺手把窝窝头扔了,姥姥很伤心,当时就哭了。

为这,妈妈还打了我一顿呢!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真不敢相信,可这一切又是的的确确的事实。

开饭了全家围坐在一起爸爸端起酒杯说家乡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可是件大喜事来为了全家的幸福日子一年比一年更好我们干了这杯酒吧我听了赶忙举起我面前那个盛满了桔子水的酒杯说我也干一杯
晚上,睡在床上,我高兴地搂着妈妈说:“妈妈,明年我们还回老家,行吗?”“行啊!”妈妈瞧着我笑了,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1)给本文第八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全文按照“路上——村边——大门口——进屋——吃饭——睡觉”这一思路,用“‖”把全文分成6段。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__分段的。

(4)本文通过作者一次回山区老家的经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________
(5)本文在写作方法上,作者采用了________对比,________对比的手法,把________、________词语渗透在各段之中,使文章的条理________主题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