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分子靶向治疗

合集下载

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肺癌的靶向治疗:精准干预癌症的未来引言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手术、放射疗法和化疗,虽然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效,但也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和限制。

然而,近年来,肺癌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其中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式,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肺癌的靶向治疗,包括其原理、应用、优势和挑战。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1.1 癌症的分子机制为了更好地理解靶向治疗,首先需要了解肺癌的分子机制。

肺癌通常是由一系列基因突变和异常分子信号通路激活引起的。

这些异常导致癌细胞的异常增殖、生存和扩散,形成肿瘤。

不同类型的肺癌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因此靶向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的分子特征来制定。

1.2 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干预特定分子靶点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和生存的治疗方法。

这些靶点通常是与肺癌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酶或信号通路。

通过使用针对这些分子的药物,靶向治疗可以更加精确地攻击癌细胞,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

二、靶向治疗的应用2.1 EGFR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肺癌中常见的靶点之一。

在一些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导致该受体异常激活,促进肿瘤生长。

药物如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贝替尼(Erlotinib)被设计用来抑制EGFR,已经在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2.2 ALK靶向治疗酪氨酸激酶(ALK)突变是另一个肺癌的常见分子异常。

ALK突变可以导致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腺癌亚型。

药物如克立唑尼(Crizotinib)、依西美坦(Alectinib)和艾伯莎(Brigatinib)等针对ALK的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ALK突变患者的重要选择。

2.3其他靶向治疗除了EGFR和ALK,还有许多其他潜在的分子靶点,如ROS1、RET、MET和BRAF等,这些靶点的异常也与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

肺癌的靶向治疗

肺癌的靶向治疗

1.
2. 3.
4.
5.
Hale Waihona Puke 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 剂,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易瑞沙);埃罗替 尼(Erlotinib, Tarceva); 抗EGFR的单抗,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Erbitux); 抗HER-2的单抗,如赫赛汀(Trastuzumab, Herceptin);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如Bevacizumab (Avastin);
人NSCLC中
EGFR的阳性率为60% -86%。 其 中鳞状细胞癌阳性率为 86%,腺癌为 65%,大细胞癌为 60%。而小细胞肺癌罕 见EGFR 表达。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很多病人都存在着表皮
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并且肿瘤的 生长依赖着EGFR信号传导通路。酪氨酸激 酶抑制剂:易瑞沙(吉非替尼)和特罗凯 (厄洛替尼),能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胞内区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阻断 EGFR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好,但对于很多尚未发现驱动基因突变或虽 有基因突变却没有相应治疗药物的患者,疗 效仍亟需改善。
范德他尼(Zactima,ZD6474):是一种多
靶点药物,同时作用于三个靶点: EGFR \\VEGF\\RET。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范德他尼(ZD6474)
对甲状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日 本的一项研究显示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 效率高达44%,令人振奋,且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适用人群为接受过化疗的二线或三线治 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吉非替尼和厄 罗替尼治耐药。副作用:以皮疹为主,副作 用小。在中国还没有上市。

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策略,它通过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与传统的化疗方式相比,分子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低的毒副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寻找特定的分子靶点,这些靶点在癌细胞内部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通过抑制或阻断这些靶点,可以干扰癌细胞的生存和增殖信号传递,从而实现抗癌的效果。

分子靶向治疗的原理基于对癌症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分子差异进行利用,以实现治疗肿瘤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指能够与癌症细胞特定靶点结合并干扰其功能的低分子化合物。

这些药物通常能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给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和药物代谢特性。

单克隆抗体药物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能够与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靶点结合,并诱导免疫细胞的攻击。

单克隆抗体药物通常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给患者进行治疗。

除了以上提到的药物治疗方式,分子靶向治疗还包括其他一些策略。

例如,基于基因的治疗是通过操纵癌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来实现治疗效果。

这可以通过基因敲入、基因静默或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实现。

另外,肿瘤免疫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分子靶向治疗方式。

它通过强化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针对性和个体化治疗方面。

由于分子靶向药物针对癌细胞的特异性分子靶点,相比传统的化疗方式,它所引起的毒副作用更低。

此外,分子靶向治疗可以根据癌症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分子靶向治疗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分子靶向药物往往只能对一部分患者有效,对其他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的耐药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癌细胞的不断进化和适应,它们很容易产生对特定药物的抵抗。

肺癌治疗中的化疗和靶向治疗选择

肺癌治疗中的化疗和靶向治疗选择

肺癌治疗中的化疗和靶向治疗选择在肺癌治疗中,化疗和靶向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化疗是指通过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而靶向治疗则是利用靶向特定分子的药物来抑制肿瘤的生长。

本文将就肺癌治疗中的化疗和靶向治疗选择进行探讨。

肺癌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造成了很大的健康负担。

根据统计数据,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疗是肺癌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化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

化疗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全身性的作用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因此适用于肺癌的不同阶段和转移情况。

然而,化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化疗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等。

相比之下,靶向治疗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式。

靶向治疗是通过针对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或信号通路来选择性地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靶向治疗的好处是可以更为精确地攻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癌,靶向治疗选择也有所不同。

其中最常见的是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引起的非小细胞肺癌。

针对这种情况,已经开发出了一些靶向特定EGFR突变靶点的药物,如吉非替尼、埃克替尼等。

靶向治疗相比化疗的副作用较少,但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肿瘤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进行靶向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化疗和靶向治疗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治疗方式,而是可以结合应用的。

有些患者可能会在初诊时选择进行化疗,以缓解症状和控制肿瘤的生长。

而对于一些已经确定了靶向突变的患者,则可以选择进行靶向治疗。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治疗也逐渐成为肺癌治疗的新选项。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肺癌治疗靶向治疗的突破

肺癌治疗靶向治疗的突破

肺癌治疗靶向治疗的突破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传统的肺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靶向治疗成为了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一、靶向治疗的原理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分子靶点,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细胞,提高治疗效果。

二、靶向治疗的突破1. EGFR靶向治疗EGFR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它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EGFR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EGFR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EGFR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2. ALK靶向治疗ALK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它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也与肺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ALK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艾瑞莎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ALK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ALK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和PD-L1是一对免疫检查点分子,它们在肺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从而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尼伯替尼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PD-L1的活性,从而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三、靶向治疗的前景靶向治疗的突破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靶向治疗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和分子诊断,才能确定是否适合靶向治疗。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知情同意书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知情同意书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知情同意书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知情同意书患者姓名: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经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您被诊断为患有肺癌,需要进行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攻击肺癌细胞,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我们建议您接受全身靶向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方案:本次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其作用机制包括竞争EGFR-TK催化区域上Mg-ATP结合位点,阻断其信号传递;抑制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根据您的病情,我们建议您接受全身靶向治疗。

潜在风险和对策: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虽然可以有针对性地攻击肺癌细胞,但同时也可能会引起一些毒副作用,甚至导致严重并发症。

特此向患者或代理人说明靶向治疗可能存在的下列风险:1.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皮肤干燥、指甲异常、痤疮及脓疱性皮疹,过敏反应如血管性水肿和荨麻疹,极罕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多形红斑。

2.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口腔黏膜炎及继发的脱水口腔溃疡,偶可见胰腺炎。

3.全身反应:常见乏力、脱发、体重下降、外周性水肿。

4.肝损害。

5.眼科反应:常见结膜炎和睑缘炎、弱视,少见可逆性角膜糜烂,有时伴睫毛生长异常,极罕见角膜脱落、眼部缺血/出血。

6.出血。

7.呼吸系统反应:常见呼吸困难,少见间质性肺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甚至导致死亡。

8.药物过敏反应。

9.治疗无效。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根据您的性别、年龄和病历号等个人信息,除上述风险以外,还可能出现以下特殊并发症或风险。

一旦发生上述风险和意外,医生会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患者知情选择:我已经理解根据我个人的病情,需要进行靶向治疗,并已知晓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和风险,同时也了解可能存在的其他治疗方法。

我完全理解此次治疗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风险,并同意上述治疗方案。

我同意在治疗中医生可以根据我的病情对预定的治疗方式作出调整。

常见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常见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常见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这种治疗方式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能够更精准地抑制肿瘤生长,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

在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一个重要的靶点。

对于EGFR 基因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药物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药物能够特异性地抑制 EGFR 信号通路,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此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也是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针对 ALK 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

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个针对 HER2的靶向药物,它的出现显著改善了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此后,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等药物的相继问世,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同时,针对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内分泌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例如,他莫昔芬、来曲唑等药物能够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结直肠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也有了不少突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常见的靶点。

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 VEGF 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则是针对EGFR 的靶向药物,在特定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同样在不断发展。

HER2 阳性的胃癌患者可以从抗 HER2 治疗中获益,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这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此外,针对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如阿帕替尼,也为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

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

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人类健康产生着严重的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对肺癌的治愈率却并不理想。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一些与肺癌相关的分子标志物。

这些标志物不仅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还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基因和信号通路发生突变或异常表达,导致细胞失控增殖、转移和耐药等病理特征。

这些异常变化可以通过检测分子标志物来实现。

分子标志物是指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具体分子,在肺癌中,常见的分子标志物包括EGFR、ALK、ROS1、KRAS等。

EGFR是肺癌中最为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它的过度活化与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

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肺癌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例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奥妙曲星(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通过抑制EGFR的活化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但是,EGFR突变及抑制剂的耐药性依然是限制该治疗策略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相比之下,ALK、ROS1基因的突变在肺癌中较为罕见,但其作为靶向治疗的第二候选标志物备受关注。

针对ALK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克唑替尼(Crizotinib)和阿雷替尼(Alectinib)以及针对ROS1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盖洛替尼(Entrectinib)等已经在治疗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已经获得了肺癌患者的广泛应用。

此外,在肺癌的治疗过程中,KRAS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侵袭和耐药性密切相关。

然而,KRAS基因突变的药物靶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肺癌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难题。

虽然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KRAS抑制剂,但研究者们通过寻找KRAS突变介导的下游靶向信号通路,如MEK和PI3K等,已取得某种程度上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一肿瘤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随着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从细胞分子水平对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肿瘤生物治疗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具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把治疗作用或药物效应尽量限定在特定的靶细胞、组织或器官内,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从而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所谓“靶向治疗”,通俗地讲,就是有针对性的瞄准一个靶位,在肿瘤分子治疗方面指的就是针对某种癌细胞,或者是针对癌细胞的某一个蛋白、某一个分子进行治疗。

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是针对某个器官,例如某种药物只对某个器官的肿瘤有效,这个叫器官靶向;第二种叫细胞靶向,故名思义,指的是只针对某种类别的肿瘤细胞,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地与这类细胞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第三种是分子靶向,它指的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家族的某部分分子,或者是指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者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一个“闪光点”,凭着它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已取得很大成功,是目前国内外治疗的“热点”。

传统化疗可以理解为“枪打出头鸟”,主要是针对生长快速的肿瘤细胞。

可是除了肿瘤细胞外,正常人体内的某些正常细胞生长繁殖也较快,比如①血液细胞,由于自我更新活跃,也成为化疗药物打击的对象,所以化疗后会出现白细胞降低、血小板下降、贫血等。

②毛囊细胞、粘膜的细胞更新也很快,所以化疗后出现的脱发、恶心、呕吐等,就是毛囊细胞、粘膜细胞受化疗药物的攻击而引起的。

③肝脏细胞,被称为体液化工场,要代谢很多药物。

因此化疗后也会造成严重的肝功损害。

④生殖细胞,像精子、卵子这些细胞也会受到化疗药物的攻击。

因此,化疗药物在针对体内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对体内生长旺盛的正常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这样,肿瘤细胞灭亡的同时会造成体内很多细胞的“陪葬”,长此以往只会造成“两败俱伤”。

然而,随着机体免疫力被摧跨,肿瘤细胞势必“抬头”,所以,这化疗的盲目性不利于肿瘤的长期治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

同样,如所谓的靶向化疗、靶向放疗、靶向手术、氩氦靶向及射频靶向等治疗,不可避免也存在对正常组织有较大损伤或治疗不彻底性及问题。

细胞靶向这种治疗又称为“导弹治疗”,它主要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不同,具有高选择性,能稳、准、狠地打击肿瘤细胞。

rAAV-BA46/her2-DC/CTL治疗乳腺癌就是一例很好的细胞靶向治疗的例子。

BA46 几乎在所有的乳腺癌体细胞上表达,而且表达在细胞膜上,而在乳腺以外的正常组织内不表达或少量表达,以BA46抗原肽免疫转基因鼠,可在转基因鼠身上诱导出特异的细胞免疫,它是乳腺癌DC治疗非常理想的肿瘤抗原。

腺相关病毒(AAV)以其无致病性及能与特异位点整合等优点而成为目前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最理想的病毒载体之一。

构建重组的rAAV-BA46表达载体,制备高滴度的rAAV-BA46病毒,为以BA46为靶抗原,基因转导DC来治疗乳腺癌的有效的方法。

其他类似的治疗还有:治疗前列腺癌的rAAV-PSMA-DC/CTL,治疗多种肿瘤的TIL、A-LAK等。

这些细胞靶向治疗均能非常准确、高效地杀灭肿瘤。

分子靶向是靶向治疗中特异性的最高层次,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抗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使其完全消退的一种全新的生物治疗模式。

它是针对肿瘤细胞里面的某一个蛋白质的分子,或一个核苷酸的片段,或一个基因产物进行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只攻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影响非常小,所以说它“稳、准、狠”。

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地位的确立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大进展,主要是: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肿瘤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深入了解;②DNA重组技术的进展;③杂交瘤技术的广泛应用;④体外大容量细胞培养技术;⑤计算机控制的生产工艺和纯化等。

特别是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突破, 成为分子水平上理解机体器官以及分析与操纵分子DNA的又一座新里程碑,与之相发展并衍生一系列现代生物技术前沿: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

除此之外,计算机虚拟筛选、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都加速了分子靶向治疗新药研究进程。

1997年11月美国FDA 批准Rituximab用于治疗某些NHL,真正揭开了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序幕。

自1997年来,美国FDA批准已用于临床的肿瘤分子靶向制剂已有十数种,并取得了极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肺癌靶向治疗历史回顾(一)肺癌靶向治疗的萌芽阶段人们对肿瘤相关抗原的最早观察明显早于蛋白质化学的发展。

在1847年Bence Jones 成为第一个认识到存在肿瘤相关抗原的人。

1928年Brown 才描述了现在被称之为易位激素综合症与肿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有关。

Zondek于1929年成为第一个经实验室研究证实人类促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由正常和恶性滋养细胞分泌。

1932年,Cushing鉴定了ACTH。

1938年,Gutman首次提出前列腺癌与酸性磷酸酶之间的关系。

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的免疫测定是抗血清最早的应用之一,并刺激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抗原包裹的红细胞、乳粒、皂土被抗血清所粘着。

红细胞凝集素抑制素被广泛应用。

Yallow 和Berson 1959年提出放射免疫学观点前,用放射性核素氯胺T给蛋白示踪。

Hunter 和 Greenwood 提出,如果抗体能在体外得到证实和抑制肿瘤的产生,能否在体内得到应用。

综上所述,1847年 Bence Jomes 发现肿瘤相关抗原和1940 年Hunter 提出抗肿瘤抗原的抗体,是肺癌靶向治疗萌芽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

(二)肺癌靶向治疗新理论形成阶段1、靶向抗体的发现 1942年Gorner首先报告抗肿瘤抗血清能抑制动物体内的肿瘤生长。

这项研究工作早于人类对移植抗原的认识,并假设抗肿瘤抗血清不是作用于肿瘤相关抗原而可能是作用于肿瘤本身。

这个假设以后被其他科学工作者证实。

以后人们还发现抗肿瘤抗血清的作用是有限的,且作用于部分肿瘤细胞。

此外,亦有研究观察到抗肿瘤抗血清亦能刺激肿瘤生长。

因此,抗肿瘤抗体以“弹头”的方式附载在抗肿瘤载体上是符合逻辑和理想的。

在体内,抗血清直接作用于肿瘤产物的应用是可以预见它的发展的。

1967年,当Ghose等用131碘标记的抗体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开始充当角色。

随着1965年Gold 和Freenman发现癌胚抗原(CEA),肿瘤标记物研究也日益加速。

天然抗血清的纯化被Mach等用于抗CEA抗血清的制备。

Gold和Goldberg于1978年率先用131碘标记的多克隆抗血清和伽马相机做免疫闪烁扫描。

1980年,多个研究小组证实CEA 和HCG抗体存在于人的肿瘤里,在体内表达相应抗原。

这些研究证明,肿瘤中抗体的含量比较低,且这些抗体均保持循环状态。

如果抗体直接作用于肿瘤产物能在体内显示肿瘤的位置用于诊断目的,那么不管它是否能用于治疗都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实际上,发展新的和更多的治疗方法的动机只是保证在诊断领域能预知更多的可靠的进展。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早期,将各种细胞毒素与抗体结合直接作用于肿瘤相关细胞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

然而研究工作也遇到了许多难题,非肿瘤组织快速的分解代谢导致不良的药代动力学、不良的细胞内吞作用、药物释放和抗原表达的异质性等问题均限制了药物抗体集合物的疗效。

但是,临床前研究还是证实药物抗体集合物与单一药物比较,其疗效仍然优于后者。

80年代中期,药物抗体集合物的研究工作开始逐渐冷落。

此时,脂质体靶向运送药物和脂质体多聚体靶向药物研究开始兴起。

2、非抗原靶向受体的发现(1)碘与其他碘制剂早在1825年,已证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肿区域缺碘。

在20世纪30年代末从回旋加速器获得的放射性碘,很快就在甲状腺的问题上获得应用。

碘是第一个靶向介质,131碘是第一个靶向治疗介质。

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送达到对这些激素表达受体的器官,由激素受体组织发生的肿瘤继续表达这些受体。

业已发现许多化合物可以被某些癌选择性的吸收。

131碘标记的代谢性碘苯胍可用于监测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癌。

由于胰腺合成的酶来源于氨基酸,因此有人提出75Sr标记的硒代甲硫氨酸可在胰腺中沉淀。

还有一些能引起人们兴趣的复合物可作为对成像敏感的物质在肿瘤内聚积。

这些物质包括氯-苯二甲蓝等染料。

成像物质和抗体联系就变成聚合体。

(2)酶抑制剂对肿瘤细胞分泌的酶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

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到远处的能力说明它们分泌的酶能促进这个过程。

癌细胞侵入组织不得不克服各种障碍,如压力、移动、细胞溶解酶的作用。

肿瘤分泌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通过降解胶原质、层粘连蛋白、蛋白聚糖、蛋白酶,从而消除了肿瘤细胞侵袭的物理屏障。

(3)叶酸受体对叶酸的认识和它在细胞复制中扮演的角色始于1898年对蝴蝶翅膀蝶呤的研究。

自198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叶酸受体,主要是叶酸受体吸收叶酸类似物如甲胺蝶呤的影响上。

这些研究主要的贡献是证实了叶酸在细胞积聚和叶酸依靠这些受体发挥的作用。

叶酸进入细胞是通过载体蛋白,如简化的叶酸载体或通过叶酸受体,受体介导了内吞作用。

叶酸药物复合物能经过叶酸受体进入细胞。

当叶酸的伽马羧基与药物共价结合,与受体的亲和力不变,内吞作用继续。

业已证明叶酸受体在许多人类肿瘤过度表达,包括卵巢、肾、子宫、睾丸、脑和造血细胞的肿瘤。

叶酸受体高的亲和力使它们成为对放射药物具有吸引力的目标。

很明显,恶性肿瘤细胞不是唯一过度表达叶酸受体的细胞,正常细胞的更新对叶酸的吸收限制了叶酸复合物的特异性。

然而,叶酸受体是受欢迎的没有抗原的受体,它的灵活性能应用于靶向药物的开发。

3、肿瘤脉管系统用作靶向治疗靶点的发现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认识到移植瘤的生长有赖于宿主的血供。

1945年Algire 和Chalkey 提出引起毛细血管内皮在体内生长是肿瘤细胞的特质,但这些观点直到1971年Folkman 开创的研究证实了血管生成因子的存在,才被接纳。

Folkman提出肿瘤直径几毫米时抑制其血管生成可以阻止肿瘤的生长。

以后,肿瘤血管的结购、它们的渗透性、肿瘤血流、血管生成因子和肿瘤血管生长抑制物成为各种研究的主题。

肿瘤血管肌肉纤维德缺失是肿瘤对于血管活性因子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生血管抗原标记的认识,生长因子的认识,受体的认识导致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肿瘤坏死是由于缺氧和血供不足所引起,减少血流就会增加肿瘤坏死的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