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单元检测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测试三(牛顿运动定律)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含解析)及解析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含解析)及解析

高考物理易错题专题三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含解析)及解析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1.利用弹簧弹射和传送带可以将工件运送至高处。

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度角,顺时针匀速运动的速度v =4m/s 。

B 、C 分别是传送带与两轮的切点,相距L =6.4m 。

倾角也是37︒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且与传送带上的B 点良好对接。

一原长小于斜面长的轻弹簧平行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上端放一质量m =1kg 的工件(可视为质点)。

用力将弹簧压缩至A 点后由静止释放,工件离开斜面顶端滑到B 点时速度v 0=8m/s ,A 、B 间的距离x =1m ,工件与斜面、传送带问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均为μ=0.5,工件到达C 点即为运送过程结束。

g 取10m/s 2,sin37°=0.6,cos37°=0.8,求:(1)弹簧压缩至A 点时的弹性势能;(2)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所用的时间;(3)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的过程中,工件和传送带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答案】(1)42J,(2)2.4s,(3)19.2J【解析】【详解】(1)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2P 01sin 37cos372E mgx mgx mv μ︒︒=++ 解得:E p =42J(2)工件在减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过程中,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1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a 1=10m/s 2 工件与传送带共速需要时间为:011v v t a -=解得:t 1=0.4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20112v v x a -= 解得:1 2.4x m L =<因为tan 37μ︒<,所以工件将沿传送带继续减速上滑,在继续上滑过程中加速度为a 2,则有:2sin 37cos37mg mg ma μ︒︒-=解得:a 2=2m/s 2假设工件速度减为0时,工件未从传送带上滑落,则运动时间为:22vt a = 解得:t 2=2s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 3? 1n n n n n 解得:x 2=4m工件运动到C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故假设成立。

高三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高三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一、运动状态的分析:1、 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小 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大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2、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受到水平恒力F 的作用而运动,在其正前方固定一个足够长的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如图所示.当物块与弹簧接触且向右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块在接触弹簧的过程中一直做减速运动BC D3状态。

若力A .在第B .在第C .在第D .在第4、板上,A.B.C.D.5、如图(a )、(质量分别为M 、m ,大小为F ,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F 作用于Q A 、N 1 =N 2 6把A 从B A. μm 1g 7、在水平面上向右匀加速运动,设A 、B 间的摩擦力为1f ,B 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2f ,若增大C 桶内沙的质量,而A 、B 仍一起向右运动,则摩擦力1f 、2f 的变化情况是 ( )A .1f 不变,2f 变大B .1f 变大,2f 不变C .1f 和2f 都变大D .1f 和2f 都不变三 、瞬时问题 8、如图2-25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轻弹簧相连的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

两小球均保持静止。

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 与下面小球B 的加速度为 [ ]A .a 1=g a 2=gB .a 1=g a 2=gC .a 1=2g a 2=0D .a 1=0 a 2=g 9、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一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60°的光滑木板ABPQF(a)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 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 )A .0B .大小为g ,方向竖直向下C .大小g3,方向垂直木板向下 D .大小为2g ,方向垂直木板向下四、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图像问题10、物体A 、B 、C 均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A m 、B m 、Cm ,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A μ、B μ、C μ ,当用水平力F 拉物体A 、B 、C 时得到的a 与力F 关系图线如图4所对应的直线甲、乙、丙所示,甲、乙直线平行,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μ A <μB m A =m B ②μ B >μC m B >m C ③μ B =μC m B >m C④μA<μC m A <m C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D .①④11、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 。

高中物理第二轮复习 回扣练 三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高中物理第二轮复习 回扣练 三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大二轮·(经典版)
大二轮·物理(经典版)
三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2
大二轮·物理(经典版)
1. (人教版必修 1 P82 做一做改编)(多选)用计算机辅助 实验系统(DIS)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把两个测力探 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 现的结果,如图所示,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随着时 间变化的曲线,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C.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 压力
D.盒子沿斜面上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 压力
7
大二轮·物理(经典版)
解析 取小球和盒子为一整体,不计一切摩擦时,其加 速度 a=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下,因此小球随盒子沿斜面向 上或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加速度 gsinθ 均由其重力沿斜面向 下的分力产生,故球对盒子的左、右侧面均无压力,但在垂 直于斜面方向,因球受支持力作用,故球对盒子的下底面一 定有压力,故只有 A 项正确。
14
大二轮·物理(经典版)
5.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 验时保持小车(含车中重物)的质量 M 不变,细线下端悬挂钩 码的总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 F,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小车 运动的加速度 a。
15
大二轮·物理(经典版)
(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调节滑轮高度,使滑轮和小车间的细线与 木板平行 B.平衡摩擦力时,在细线的下端悬挂钩码,使小车在 线的拉力作用下能匀速下滑 C.每次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后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D.实验时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
5
大二轮·物理(经典版)
2. 如图所示,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量分 布均匀的小球,小球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面正方体的棱长 相等,盒子沿倾角为 α 的固定斜面滑动,不计一切摩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单元评估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单元评估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总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单元评估检测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单元评估检测(三)(第三章)(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5题为单选题,6~8题为多选题)1.就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某同学试图从惯性角度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一级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机,这表明可以通过科学进步使小质量的物体获得大惯性B.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这表明它的惯性变小了C.货运列车运行到不同的车站时,经常要摘下或加挂一些车厢,这会改变它的惯性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转弯的目的【解析】选C。

物体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

2.如图所示,吊篮P悬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托住,当悬挂吊篮的细绳烧断的瞬间,吊篮P和物体Q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 )A.a P=g a Q=gB.a P=2g a Q=gC.a P=g a Q=2gD.a P=2g a Q=0【解析】选D。

原来平衡,弹簧弹力F与Q重力mg相等,细绳烧断瞬间,弹簧弹力不变,故Q所受合力仍为零,故a Q=0;P受到重力mg和弹簧向下的压力mg,故加速度a P===2g,故D正确。

3.如图所示,水平桌面光滑,A、B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可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物体质量为2m,B和C物体的质量均为m,滑轮光滑,砝码盘中可以任意加减砝码,在保持A、B、C三个物体相对静止共同向左运动的情况下,BC间绳子所能达到的最大拉力是( )A.μmgB.μmgC.2μmgD.3μmg【解析】选B。

因桌面光滑,当A、B、C三者共同的加速度最大时,F BC=m C a才能最大,这时,A、B间的相互作用力F AB应是最大静摩擦力2μmg,对BC整体来讲:F AB=2μmg=(m B+m C)a=2ma,a=μg,所以F BC=m C a=μmg,选项B正确。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阶段检测卷三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含答案)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阶段检测卷三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含答案)

高考物理基础知识综合复习:阶段检测卷(三) 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仪器中不能直接测量出国际单位制中对应的三个力学基本物理量的是()2.关于物理学史及单位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伽利略首先提出惯性概念,并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B.重力单位牛顿是国际制基本单位C.牛顿、千克、秒属于力学中的基本单位D.如果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写作F=ma3.在空气阻力不计的情况下,地球上有一物块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向前滑行位移x1后静止;在月球上,相同的物块以相同的初速度在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向前滑行位移x2后静止,则()A.x1=x2B.x1>x2C.x1<x2D.无法比较x1和x2的大小4.如图所示,甲和乙进行拉小车比赛,比赛时小车放在水平地面上,甲、乙二人用力向相反方向拉小车,不计小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拉小车的力和乙拉小车的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B.甲拉小车的力和乙拉小车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若小车加速向右运动,表明小车拉甲的力大于甲拉小车的力D.若小车加速向右运动,表明甲拉小车的力小于乙拉小车的力5.如图所示,在行驶过程中,如果车距不够,刹车不及时,汽车将发生碰撞,车里的人可能受到伤害。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碰撞引起的伤害,人们设计了安全带及安全气囊。

假定乘客质量为70 kg,汽车车速为108 km/h(即30 m/s),从踩下刹车到车完全停止需要的时间为5 s,安全带及安全气囊对乘客的作用力大约为()A.300 NB.420 NC.600 ND.800 N6.如图所示为一架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它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小型遥控飞行器,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无人机的质量m=2 kg,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f=4 N。

2011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编解析版复习资料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1页word附解析)

2011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编解析版复习资料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31页word附解析)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一天,下着倾盆大雨.某人乘坐列车时发现,车厢的双层玻璃窗内积水了.列车进站过程中,他发现水面的形状是下图中的(C)解析列车进站时刹车,速度减小,而水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较大的速度,所以水向前涌,液面形状和选项C一致.2.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C)A.物体的速度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B.物体的位移不断增大,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C.若物体的位移与时间t2成正比,表示物体必受力的作用D.物体的速率不变,则其所受合力必为零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速度不断增大,表示运动状态有所改变,故必受力的作用,A选项正确.物体位移增大,但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如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不一定受力的作用,B选项错.物体位移与时间t2成正比,说明物体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有变化,必受力的作用,C选项正确.物体速率不变但速度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即运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就会受到力的作用,D选项错.3.(2009·山东临沂期中)下列关于惯性的各种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D) A.材料不同的两个物体放在地面上,用一个相同的水平力分别推它们,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B.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惯性将消失C.把手中的球由静止释放后,球能竖直加速下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D.抛出去的标枪、手榴弹等是因为惯性向远处运动的解析由于两物体材料不同,摩擦力可能不同,因此不能判断其质量关系,A选项错;惯性由质量决定,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力也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B、C错;选D.考查惯性的概念.4.如图6所示,将两弹簧测力计a、b连结在一起,当用力缓慢拉a弹簧测力时,发现不管拉力F多大,a、b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相等,这个实验说明(C)图6A.这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B.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析实验中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C正确.5.(2009·内江市三模)沼泽地的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泥炭,泥炭是沼泽地积累的植物残体,它的纤维状和海绵状的物理结构导致人在其上面行走时容易下陷(设在下陷过程中,泥炭对人的阻力不计).如果整个下陷的过程是先加速再减速最后匀速运动,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当在加速向下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B.当在减速向下运动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小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对沼泽地的压力是先大于后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D.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小总是等于沼泽地对他的支持力6.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如图7(a)所示,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向拉动,观察显示器屏幕上出现的结果如图(b)所示.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得到以下实验结论(ACD)图7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7.请根据图8中的情景,说明车子所处的状态,并对这种情景作出解释.图8答案从图(1)可以看出,乘客向前倾,说明乘客相对车厢有向前运动的速度,所以汽车在减速.从图(2)可看出,乘客向后倾,说明乘客有相对车厢向右运动的速度,说明列车在加速.【反思总结】第2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1.(2010·海南华侨中学月考)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滑动时留下的痕迹.在某次交通故事中,汽车的刹车线的长度是14 m ,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7,g =10 m/s2.则汽车开始刹 车时的速度为 ( C )A .7 m/sB .10 m/sC .14 m/sD .20 m/s解析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a =μmg m=μg =7 m/s 2,则v 20=2ax ,v 0=2ax =14 m/s ,C 正确.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如图6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物块1、2、3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相同.现用大小相同的外力F 沿图示方向分别作用在1和2上,用12F 的外力沿水平方向作用在3上,使三者都做加速运动.令a 1、a 2、a 3分别表示物块1、2、3的加速度,则( C )图6A .a 1=a 2=a 3B .a 1=a 2,a 2>a 3C .a 1>a 2,a 2<a 3D .a 1>a 2,a 2>a 3 解析 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 1=F cos 60°-μ(mg -F sin 60°)m=(1+3μ)F 2m-μg a 2=F cos 60°-μ(mg +F sin 60°)m =(1-3μ)F 2m-μg a 3=12F -μmg m =F 2m-μg ,比较大小可得C 选项正确. 3.如图7甲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物块A 在水平向右的外力F 的作用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C )图7A .在0~1 s 内,外力F 不断增大B .在1 s ~3 s 内,外力F 的大小恒定C .在3 s ~4 s 内,外力F 不断减小D .在3 s ~4 s 内,外力F 的大小恒定解析 在0~1 s 内,物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外力F 恒定,故A 错.在1 s ~3 s 内,物块做匀速运动,外力F 也恒定,B 正确.在3 s ~4 s 内,物块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所以外力F 不断减小,C 对,D 错.4.如图8所示,物体P 以一定的初速度v 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与一个右端固定的轻质弹簧相撞,并被弹簧反向弹回.若弹簧在被压 图8 缩过程中始终遵守胡克定律,那么在P 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中( C )A .P 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化,方向也不断变化B .P 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化,但方向只改变一次C .P 的加速度大小不断改变,当加速度数值最大时,速度最小D .有一段过程,P 的加速度逐渐增大,速度也逐渐增大解析 P 的加速度由弹簧弹力产生,当P 压缩弹簧时弹力增大,然后弹簧将P 向左弹开,弹力减小,因此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方向始终向左,A 、B 两项错;加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压缩量最大,P 的速度为零,C 对;向右运动时,加速度增大,但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向左运动时加速度减小但与速度同向,速度增大,D 项错.5.在某一旅游景区,建有一山坡滑草运动项目.该山坡可看成倾角θ=30°的斜面,一名游客连同滑草装置总质量m =80 kg ,他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在时间t =5 s 内沿斜面滑下的位移x =50 m .(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 2).问:(1)游客连同滑草装置在下滑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F f 为多大?(2)滑草装置与草皮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多大?(3)设游客滑下50 m 后进入水平草坪,试求游客在水平面上滑动的最大距离.答案 (1)80 N (2)315 (3)100 3 m 解析 (1)由x =12at 2得a =4 m/s 2 由mg sin θ-F f =ma ,得F f =mg sin θ-ma =80 N(2)由F f =μmg cos θ可求得μ=315(3)在水平面上:μmg =ma ′得a ′=μg =233m/s 由v =at ,v 2=2a ′x ′,可得x ′=100 3 m6.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在F =200 N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如图9所示.力F 作用2秒钟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 图9 物体的总位移x .(已知sin 37°=0.6,cos 37°=0.8,g =10 m/s 2)答案 0.25 16.25 m解析 设力F 作用时物体沿斜面上升的加速度为a 1,撤去力F 后其加速度变为a 2,则:a 1t 1=a 2t 2 ①有力F 作用时,物体受力为:重力mg 、推力F 、支持力F N1、摩擦力F f1在沿斜面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cos θ-mg sin θ-F f1=ma 1 ②F f1=μF N1=μ(mg cos θ+F sin θ)③ 撤去力F 后,物体受重力mg 、支持力F N2、摩擦力F f2,在沿斜面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F f2=ma 2 ④F f2=μF N2=μmg cos θ⑤ 联立①②③④⑤式,代入数据得a 2=8 m/s 2 a 1=5 m/s 2 μ=0.25 物体运动的总位移x =12a 1t 21+12a 2t 22=⎝⎛⎭⎫12×5×22+12×8×1.252 m =16.25 m7.(2009·杭州市模拟5)如图10所示,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倾角为θ=30°,斜面AB 与水平面BC 连接,质量m =2 kg 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的D 点,D 点距B 点d =7 m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当物体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 =8 N 作用t =2 s 后撤去该力, 图10 不考虑物体经过B 点时的碰撞损失,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撤去拉力F 后,经过多长时间物体经过B 点?答案 1 s 1.8 s解析 在F 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1,由牛顿运动定律得F -μmg =ma 1解得a 1=2 m/s 2F 作用2 s 后的速度v 1和位移x 1分别为v 1=a 1t =4 m/sx 1=a 1t 2/2=4 m撤去F 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2μmg =ma 2解得a 2=2 m/s 2第一次到达B 点所用时间t 1,则d -x 1=v 1t 1-a 2t 21/2解得t 1=1 s此时物体的速度v 2=v 1-a 2t 1=2 m/s当物体由斜面重回B 点时,经过时间t 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 3,则mg sin 30°=ma 3t 2=2v 2a 3=0.8 s 第二次经过B 点时间为t =t 1+t 2=1.8 s所以撤去F 后,分别经过1 s 和1.8 s 物体经过B 点.【反思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 —同时关系—瞬时关系—独立关系—因果关系—同体关系—应用―→⎪⎪⎪⎪—由运动求力—由力求运动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09·宁夏、辽宁·14)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B .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C .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 .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解析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B 正确;笛卡儿《哲学原理》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比较完整地第一次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着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D 正确;行星运动的规律是开普勒发现的,A 错误;伽利略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 错误.答案 BD2.(2008·广东·1)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 )A .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B .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 .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D .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解析 设斜面的长度为L ,倾角为θ.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x =12g sin θ·t 2,故选项A 错误;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v =g sin θ·t ,故选项B 正确;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v =2gL sin θ,小球到达底端时所需的时间t = 2L g sin θ,即小球到达底端时的速度及所需时间与倾角θ有关,故选项C 、D 错误.答案 B3.(2009·许昌二调)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 ( )A .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B .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C .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D .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受力解析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停止运动,与此观点相反的选项是D.答案 D4.(2010·江苏南通期末)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B .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则一定处于静止状态C .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D .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时,可能不受力的作用解析 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改变,故A 错;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只要速度发生变化,必有加速度,必受外力,故D 错,C 对.答案 C5.(2010·吉林长春调研)竖直向上飞行的子弹,达到最高点后又返回原处,假设整个运动过程中,子弹受到的阻力与速度的大小成正比,则子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的变化是() A.始终变大B.始终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解析子弹上升速度减小,阻力变小,加速度变小;下降时向上的阻力变大,向下的合力变小,加速度仍变小.答案 B6.(2009·上海杨浦期末)如图1所示,给出了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和μ2时,紧急刹车时的刹车痕(即刹车距离x)与刹车前车速v的关系曲线,则μ1和μ2的大小关系为()A.μ1<μ2B.μ1=μ2C.μ1>μ2D.条件不足,不能比较图1解析由题意知,v2=2ax=2μgx,速度相同的情况下,μ1所在曲线的刹车痕小,所以μ1大,C正确.答案 C7.(2009·广东江门模拟)如图2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 kg、m2=3 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秤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 N、F2=20 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图2A.弹簧秤的示数是10 NB.弹簧秤的示数是50 N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弹簧秤的示数不变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不变解析以m1、m2为整体受力分析得,F1-F2=(m1+m2)a,求得a=2 m/s2;再以m1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得,F1-F=m1a,则F=26 N(弹簧秤示数),故A、B错;突然撤去F2的瞬间,弹簧不会发生突变,仍保持原有的形变量,弹簧秤的示数不变,故C正确;突然撤去F1的瞬间,F1消失,m1只受弹簧的弹力F=m1a1,得a1=13 m/s2,故D错.答案 C8.(2010·福建福州质检)商场搬运工要把一箱苹果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推上水平台,如图3所示.他由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0开始将箱推出(箱与手分离),这箱苹果刚好能滑上平台.图3箱子的正中间是一个质量为m的苹果,在上滑过程中其他苹果对它的作用力大小是()A.mg B.mg sin θC.mg cos θD.0解析以箱子和里面所有苹果作为整体来研究,受力分析得,Mg sin θ=Ma,则a=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下;再以苹果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得,合外力F=ma=mg sin θ,与苹果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相同,由此可知,其他苹果给它的力应与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相等,即mg cos θ,故C正确.答案 C9.(2010·鹤岗市模拟)如图4所示,用绳1和绳2拴住一个小球,绳1与水平面有一夹角θ,绳2是水平的,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当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右做加速运动时,小球相对于小车仍保持静止,则绳1的拉力F1、绳2的拉力F2与小车静止时相比() 图4 A.F1变大,F2不变B.F1不变,F2变小C.F1变大,F2变小D.F1变大,F2变大解析小球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小车静止时,F1sinθ=mgF1cosθ=F2向右加速时,F1sinθ=mg,F1cosθ-F2′=ma所以B正确.答案 B10.(2009·江苏盐城大丰、建湖联考)如图5所示,粗糙的斜面体M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块m恰好能在斜面体上沿斜面匀速下滑,斜面体静止不动,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F f1;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推动物块,使物块加速下滑,斜面体仍静止不动,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F f2;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推动物块,使物块减速下滑,斜面体仍静止不动,斜面体受地面的摩擦力为F f3.则()图5A.F f2>F f3>F f1B.F f3>F f2>F f1C.F f2>F f1>F f3D.F f1=F f2=F f3解析三种情况下斜面所受物体的压力均为mg cos θ,所受的都是方向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均等于μmg cos θ,所以三种情况斜面受力情况相同,故地面所给的摩擦力均相等,选项D正确.答案 D二、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第11、12题各16分,第13题18分,共50分)11.(2009·江苏·13)航模兴趣小组设计出一架遥控飞行器,其质量m=2 kg,动力系统提供的恒定升力F=28 N.试飞时,飞行器从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设飞行器飞行时所受的阻力大小不变,g取10 m/s2.(1)第一次试飞,飞行器飞行t1=8 s时到达高度H=64 m,求飞行器所受阻力F f的大小.(2)第二次试飞,飞行器飞行t2=6 s时遥控器出现故障,飞行器立即失去升力.求飞行器能达到的最大高度h.(3)为了使飞行器不致坠落到地面,求飞行器从开始下落到恢复升力的最长时间t3.解析 (1)第一次飞行中,设加速度为a 1匀加速运动H =21a 1t 2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g -F f =ma 1解得F f =4 N(2)第二次飞行中,设失去升力时的速度为v 1,上升的高度为s 1,匀加速运动s 1=21a 1t 2 设失去升力后加速度为a 2,上升的高度为s 2由牛顿第二定律mg +F f =ma 2v 1=a 1t 2s 2=2221a v 解得h =s 1+s 2=42 m(3)设失去升力下降阶段加速度为a 3;恢复升力后加速度为a 4,恢复升力时速度为v 3 由牛顿第二定律mg -F f =ma 3F +F f -mg =ma 4 且42233223a v a v =h v 3=a 3t 3解得t 3=223s(或2.1 s) 答案 (1)4 N (2)42 m (3)223s 12.(2009·盘绵调研)一架军用直升机悬停在距离地面64 m 的高处,将一箱军用物资由静止开始投下,如果不打开物资上的自动减速伞,物资经4 s 落地.为了防止物资与地面的剧烈撞击,需在物资距离地面一定高度时将物资上携带的自动减速伞打开.已知物资接触地面的安全限速为2 m/s ,减速伞打开后物资所受空气阻力恒为打开前的18倍.减速伞打开前空气阻力大小恒定,忽略减速伞打开的时间,取g =10 m/s 2.求:(1)减速伞打开时物资离地面的高度至少为多少?(2)物资运动的时间至少为多少?解析 (1)设物资质量为m ,减速伞打开前物资所受空气阻力为F f ,物资的加速度大小为a ,减速伞打开后物资的加速度大小为a 2,不打开伞的情况下,物资经t =4 s 落地.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mg -F f =ma 1H =12a 1t 2 解得a 1=8 m/s 2,F f =0.2mg物资落地速度恰为v =2 m/s 时,减速伞打开时物资的高度最小设为h ,开伞时物资的速度设为v 0,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18F f -mg =ma 2H -h =v 202a 1,h =v 20-v 22a 2解得a 2=26 m/s 2,h =15 m(2)由上面的求解过程,可得开伞时的速度v 0=28 m/s开伞前的运动时间t 1=v 0a 1=3.5 s开伞后的运动时间t 2=v 0-va 2=1 s故物资运动的时间至少为t 1+t 2=4.5 s 答案 (1)15 m (2)4.5 s13.(2008·上海·21)总质量为80 kg 的跳伞运动员从离地500 m 的直升机上跳下,经过2 s 拉开绳索开启降落伞,如图6所示是跳伞过程中的v —t 图象,试根据图象求:(g 取10 m/s 2)图6(1)t =1 s 时运动员的加速度和所受阻力的大小. (2)估算14 s 内运动员下落的高度及克服阻力做的功. (3)估算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到着地的总时间. 解析 (1)由v —t 图线的斜率可知加速度: a =Δv Δt =16-02 m/s 2=8 m/s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 -F f =ma 阻力为:F f =mg -ma =160 N(2)v -t 图线与横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该位移的大小为所求的下落高度,格子数为39.5h =39.5×4 m =158 m根据动能定理:mgh -W f =m2v 2克服阻力做的功为:W f =mgh -m2v 2=80×⎝⎛⎭⎫10×158-362 J =1.25×105 J (3)14 s 末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H=h+v t2,t=t1+t2总时间为t=14 s+57 s=71 s答案(1)8 m/s2160 N(2)158 m 1.25×105 J(3)71 s第3课时超重与失重瞬时问题1.(2009·佛山市质检二)图6是我国“美男子”长征火箭把载人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宇航员在火箭发射与飞船回收的过程中均要经受超重与失重的考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A.火箭加速上升时,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B.飞船加速下落时,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C.飞船落地前减速,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大于其重力D.火箭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小于其重力图6解析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加速度均是向上,处于超重状态;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加速度均是向下,处于失重状态,由此知选项B、C正确.2.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竖直加速度器,如图7所示.把轻弹簧上端用胶带固定在一块纸板上,让其自然下垂,在弹簧末端处的纸板上刻上水平线A.现把垫圈用胶带固定在弹簧的下端,在垫圈自由垂下处刻上水平线B,在B的下方刻一水平线C,使AB间距等于BC间距.假定当地重力加速度g=10 m/s2,当加速度器在竖直方向运动时,若弹簧末端的垫圈(BC)A.在A处,则表示此时的加速度为零图7B.在A处,则表示此时的加速度大小为g,且方向向下C.在C处,则质量为50 g的垫圈对弹簧的拉力为1 ND.在BC之间某处,则此时加速度器一定是在加速上升解析设AB=BC=x,由题意知,mg=kx,在A处mg=ma A,a A=g,方向竖直向下,B正确;在C处,2kx-mg=ma C,a C=g,方向竖直向上,此时弹力F=2kx=2mg=1 N,C 正确;在B、C之间弹力F大于mg,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但加速度器不一定在加速上升,也可能减速下降,故D错误.3.如图8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轻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B)图8A .0 B.233g C .g D.33g解析 撤离木板时,小球所受重力和弹簧弹力没变,二者合力大小等于撤离木板前木板对小球的支持力F N ,由于F N =mg cos 30°=233mg ,所以撤离木板后,小球加速度大小为:a =F N m =233g . 4.(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如图9所示,A 、B 两小球分别连 在弹簧两端,B 端用细线固定在倾角为30°光滑斜面上,若不计弹簧质量,在线被剪断瞬间,A 、B 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D ) 图9A .都等于g 2 B.g2和0C.M A +M B M B ·g 2和0 D .0和M A +M B M B ·g 25.(2010·福建厦门六中期中)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由此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体重为m =50 kg 的小芳在校运会上,以背越式成功地跳过了1.80 m 的高度,成为高三组跳高冠军.若忽略空气阻力,g 取10 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小芳下降过程处于超重状态B .小芳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C .小芳起跳时地面对她的支持力大于她的重力D .起跳过程地面对小芳至少做了900 J 的功6.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的电梯里,某同学把测量加速度的传感器固定在手提包上,.在计算机上画出手提包在此过程中速度v 、加速度a 、手对手提包的拉力F 、位移x 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象,请根据上表数据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g 取10 m/s 2)( C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知,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0.4 m/s 2,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也为0.4 m/s2,匀加速运动时手提包受到的拉力为F1=m(g+a)=10.4 N,匀减速运动时手提包受到的拉力为F2=m(g-a)=9.6 N.由图象可以得出,A图中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均为0.5 m/s2,B图象中,0~2 s内,加速度越来越小,10 s~12 s,加速度越来越大;D图象中,物体分段做匀速直线运动.综合分析得出,C正确.7.消防队员为缩短下楼的时间,往往抱着竖直的杆直接滑下.假设一名质量为60 kg、训练有素的消防队员从七楼(即离地面18 m的高度)抱着竖直的杆以最短的时间滑下.已知杆的质量为200 kg,消防队员着地的速度不能大于6 m/s,手和腿对杆的最大压力为1 800 N,手和腿与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设当地重力加速度g=10 m/s2.假设杆是搁在地面上的,杆在水平方向不移动.试求:(1)消防队员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消防队员下滑过程中杆对地面的最大压力.(3)消防队员下滑的最短时间.答案(1)12 m/s(2)2 900 N(3)2.4 s解析(1)消防队员开始阶段自由下落的末速度即为下滑过程的最大速度v m,有2gh1=v2m消防队员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 f=μF N=0.5×1 800 N=900 N.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a2=F f-mgm=5 m/s2减速过程的位移为h2,由v2m-v2=2a2h2又h=h1+h2以上各式联立可得:v m=12 m/s(2)以杆为研究对象得:F N=Mg+F f=2 900 N(3)最短时间为t min=v mg+v m-va2=2.4 s.8.(2010·福州综合练习)如图10所示,游乐场有一斜面长为x1的滑梯,与水平面夹角为θ,在滑梯下端的水平地面上铺设有塑胶垫.小孩从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不计在衔接处速率的变化,他还可以在塑胶垫上再滑行x2的距离停止.已知小孩与滑梯表面的动摩擦因数μ1,试求:(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图10(1)小孩在斜面上滑行的时间.(2)小孩与塑胶垫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的值.答案(1)2x1g(sin θ-μ1cos θ)(2)x1x2(sin θ-μ1cos θ)解析 (1)设小孩的质量为m ,在滑梯上他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θ-F f1=ma 1 F f1=μ1F N1=μ1mg cos θ 所以mg sin θ-μ1mg cos θ=ma 1 得a 1=g (sin θ-μ1cos θ)由运动学公式x 1=12a 1t 21得t 1= 2x 1a 1= 2x 1g (sin θ-μ1cos θ)(2)由v 2=2a 1x 1得滑到斜面末端速度 v =2a 1x 1=2gx 1(sin θ-μ1cos θ)在塑胶垫上滑行时,有F f2=μ2F N2=μ2mg =ma 2得a 2=μ2g由运动学公式0=v 2-2a 2x 2得μ2=v 22gx 2=x 1x 2(sin θ-μ1cos θ)【反思总结】超重与失重―→⎪⎪⎪⎪⎪—超重―→⎪⎪⎪⎪ —a 向上—视重大于重力—失重―→⎪⎪⎪⎪—a 向下—视重小于重力瞬时问题―→⎪⎪⎪⎪⎪—分析条件变化前受力↓—分析变化的条件↓—分析条件变化后受力第4课时 二力合成法与正交分解法 连接体问题1.(2010·芜湖市模拟)如图7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块 A 、B 用轻质弹簧秤相连,两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今对物块A 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 ,使A 、B 一起向左匀加速 图7。

2011届高考物理单元考点总复习课件 牛顿运动定律

2011届高考物理单元考点总复习课件 牛顿运动定律

• 3.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改变.如:将一物 体斜抛出去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的运 动. • 出现上述三种情况之一,我们就称物体的 ( ) 运动状态(即速度)发生了改变.
• 1.牛顿第一定律不像其他定律一样是由 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它是牛顿以伽利略 的理想实验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加之丰富的想象而提出来的. • 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 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 3.牛顿第一定律是独立的一条规律,绝 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 注意:判断一对力是否是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 (1)看作用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作用 在两个物体上. • (2)看产生原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由 于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相互性和异体 性,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而平衡力具有 同体性,是指物体在某方向上处于平衡状 态时,该方向才会有平衡力.
• 解析:甲用拳头打乙胸口时,甲的拳头打 乙的胸口的力是作用力,乙的胸口对甲的 拳头产生的力是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 律知,这两个力是相等的;但乙受伤,甲 未受伤是因各自部位能承受的外力是不同 的,且甲主动伤人,其行为是错误的,应 负致人伤害责任.所以法院的判决正 确.A、C、D选项对判决依据的说法错误, B选项对判决依据的说法正确.答案为B. • 答案:B
•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因”.这里所说的“力”是指物体所受的 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该同学推不动物 体,是由于物体还受到摩擦力作用,其合 力仍为零的缘故,故选项A错误. • 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是质量,惯性大小与 运动速度大小、运动时间长短无关,故选 项B也错. • 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 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能继续上升是由于 物体具有惯性的缘故,而不是抛出后物体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汇编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物理汇编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T2 ,已知下列四个关于 T1的表达式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一
定的分析判断正确的表达式是(

A. T1 (m 2m)m1g m 2(m1 m2 )
B. T1 ( m 2m)m2 g m 4(m1 m2)
C. T1 (m 4m)m1g m 2(m1 m2 )
D. T1 ( m 4m)m2 g m 4(m1 m2)
的运动状态,取 B 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左 【答案】:A
f AB = mB g mB a 常数 ,物体 B .
18.( 2011 年北京理综) “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
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 .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 F 的大小随时间 t 变化
9.( 2011 年江苏物理)如图所示,倾角为 α 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
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放在斜面的两侧,绸带与斜面间无摩擦
.现将质量分别为 M 、
m(M>m) 的小物块同时轻放在斜面两侧的绸带上 .两物块与绸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 且最大
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在 α 角取不同值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kt
a1 a2
.木块和木板相对运动时, a1
m1 m 2
m2 g 恒定不变, m1
a2
kt m2
g .所以
正确答案是 A.
2.( 2011 年天津理综)如图所示, A、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
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
B 受到的摩擦力(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试三(牛顿运动定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用恒力作用于质量为m 1的物体,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 1,该力作用于质量为m 2的物体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 2;若将该恒力作用于(m 1+m 2)质量的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a 1+a 2B .a 1-a 2 C.a 1a 2 D.a 1a 2解析:对m 1,F =m 1a 1①对m 2,F =m 2a 2②对m 1+m 2,F =(m 1解得a =a 1a 2a 1+a 2,D 答案:D2.μ,在下( )A .mg sin θ C .mg 竖直向上 解析:C 正确.答案:C图13.如图1所示,有两个相同材料物体组成的连接体在斜面上运动,当作用力F 一定时,m 2所受绳的拉力 ( )A .与θ有关B .与斜面动摩擦因数有关C .与系统运动状态有关D .F T =m 2F m 1+m 2,仅与两物体质量有关 解析:只要m 1、m 2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对整体和隔离m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F T =m 2m 1+m 2F ,答案D. 答案:D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静止的火车比高速奔驰轿车的惯性大B .蹦极运动员离开蹦床上升过程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车速越大,刹车滑行的距离越长D.相互作用中,作用力可以大于反作用力,也可以小于反作用力解析:质量大惯性大,A对;蹦极运动员上升过程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B对;从初速度v0运动的汽车在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a时,其刹车距离s=v202a,故C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满足牛顿第三定律,故D错.答案:ABC图25.如图2,一个盛水的容器底部有一小孔.静止时用手指堵住小孔不让它漏水,假设容器在下述几种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动,且忽略空气阻力,则() A.容器自由下落时,小孔向下漏水B.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容器向上运动时,小孔向下漏水;容器向下运动时,小孔不向下漏水C.将容器水平抛出,容器在运动中小孔向下漏水D.将容器斜向上抛出,容器在运动中小孔不向下漏水解析:容器抛出后,容器及其中的水均做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容器中的水处于失重状态,水对容器的压强为零,无论如何抛出,水都不会流出.故D项正确.答案:D图36.如图3中a、b是两个位于固定斜面上的正方形物块,它们的质量相等.F是沿水平方向作用于a上的外力.已知a、b的接触面,a、b与斜面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正确的说法是() A.a、b一定沿斜面向上运动B.a对b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C.a、b对斜面的正压力相等D.a受到的合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等于b受到的合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解析:因F>0,但大小未知,故a、b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难以确定,故A错.分析a、b 的受力情况可知B、C错误.因接触面均光滑,且a、b质量相等,无论F多大(方向向右),a、b都有共同的加速度,故a、b受到相同的合外力,无论哪个方向.故D正确.答案:D图47.(2010·徐州模拟)物体A 、B 、C 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m C ,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 、μB 、μC ,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F 分别拉物体A 、B 、C ,所得加速度a 与拉力F 的关系如图4所示,A 、B 两直线平行,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 )A .m A <mB <mC B .m A <m B =m CC .μA =μB =μCD .μA <μB =μC解析:对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 =ma ,解得:a =1mF -μg ,在a —F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质量的倒数,由图可以得出图线A 、B 的斜率相同,大于图线C 的斜率,即:m A =m B <m C ;在a 轴上的截距的绝对值等于动摩擦因数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从图象可以看出,图线B 、C 在a 轴上的截距相等,图线A 在a 轴上截距的绝对值最小,即:μA <μB =μC ,正确选项为D.答案:D8下:如图5m 的滑块B 放在A sin θ,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 ) A .当θ=0°B .当θ=90°C .当M ≫mD .当m ≫M 解析:D 项中a =g sin θ,当θ<90°时,sin θ<1,此时a =g sin θ>g ,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D 项错误,为应选项,A 、B 、C 均正确.答案:D图6 9.(2009·北京高考)如图6所示,将质量为m 的滑块放在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上.滑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若滑块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重力加速度为g ,则 ( )A .将滑块由静止释放,如果μ>tan θ,滑块将下滑B .给滑块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如果μ<tan θ,滑块将减速下滑C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拉滑块向上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2mg sin θD .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拉滑块向下匀速滑动,如果μ=tan θ,拉力大小应是mg sin θ 解析:本题考查力学中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基本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是否形成了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对放在斜面上的滑块受力分析,当mg sin θ=μmg cos θ,即μ=tan θ时,滑块受力平衡,若先前静止,则滑块静止;若有向下的初速度,则做匀速运动.A 中,μ>tan θ,滑块静止在斜面上不会下滑;B 中,滑块要加速下滑;C 中,拉力沿斜面向上,滑动摩擦力向下,则拉力的大小为2mg sin θ;D 中,滑块沿斜面向下匀速滑动,不需要外力作用.答案:C10.(2009·全国卷Ⅱ)以初速度v 0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假定物块所受的空气阻力f 大小不变.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物块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返回到原抛出点的速率分别为 ( ) A.v 202g ⎝⎛⎭⎫1+f mg 和v 0mg -f mg +f B.v 202g ⎝⎛⎭⎫1+f mg 和v 0mg mg +f C.v 202g ⎝⎛⎭⎫1+2f mg 和vD.v 202g ⎝⎛⎭⎫1+2f mg和v 解析:1,由运动学知识得:v 20=2a 1h-f =ma 2,由运动学知识得:v 2=2a 2h 答案:A二、实验题(11图711.如图7所示,甲、乙两同学用同一实验装置探究加速度a 与F 的关系,分别得出不同的图象,则甲、乙两同学实验时选取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且大小关系是______.解析:由a =F m知,当F 甲=F 乙时,小车和小车上砝码的质量m 乙<m 甲. 答案:小车及车上砝码的质量 m 乙<m 甲图8 12.(2009·全国卷Ⅰ)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8.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 、B 两点,B 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实验步骤如下: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 ,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量A 、B 之间的距离s ,A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 1,B 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 2;③将滑块从A 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t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 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 α;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做出f -cos α关系曲线.图9(1)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cos α=________;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________;(2)解析:(1)cos α=s 2-(h 1-h 2)2s; v =d t;a =v 22s =d 22s t 2; 所以f =m (g sin α-a )=mg 12s -2s t2 (2)游标卡尺读数时,主尺读数为36 mm ,游标尺的第二条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故游标尺读数为0.2 mm ,所以d =36.2 mm =3.62 cm答案:(1)①1s s 2-(h 1-h 2)2 ②d t ③d 22s t 2 ④mg h 1-h 2s -m d 22s t2 (2)3.62 cm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图1013.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金星国际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金星教学考试力F 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 与小环速度v 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11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1)小环的质量m ;(2)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α.图11解析:(1)0~2 s 内F 1-mg sin α=ma ①由题图知a =0.5 m/s 22 s 后F 2=mg sin α②由①②得F 1-F 2=ma ,所以m =0.50.5kg =1 kg. (2)由②式得α=30°.答案:(2)30°图1214.如图所示,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设经过B 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 点.每隔0.2 s 通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t /s 0.0 0.2 0.4 … 1.2 1.4 …v /(m·s -1) 0.0 1.0 2.0 … 1.1 0.7 …(1)斜面的倾角α;(2)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3)t =0.6 s 时的瞬时速度v .解析:(1)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为匀加速运动a 1=g sin α由题知a 1=Δv =1.0-0.00.2-0.0m/s 2=5 m/s 2,所以α=30°. (2)物体在平面上运动时为匀减速运动,a 2=-μga 2=Δv Δt =0.7-1.11.4-1.2m/s 2=-2 m/s 2 所以μ=0.2.(3)物体在平面上运动时,有1.1-v B 1.2-t B=-2 得v B -1.1=-2(t B -1.2)①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有v B -0.0t B -0.0=5 得v B =5t B ②由①②解得t B =0.5 s即t =0.6 s 时物体在平面上,设其速度为vv =1.1 m/s -(-2)×(1.2-0.6) m/s =2.3 m/s.答案:(1)30° (2)0.2 (3)2.3 m/s15.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在F =200 N 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从粗糙斜面的底端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斜面固定不动,与水平地面的夹角θ=37°.力F 作用2秒钟后撤去,物体在斜面上继续上滑了1.25秒钟后,速度减为零.求: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和物体的总位移x.(已知sin37°=0.6,cos37°=0.8,g取10 m/s2)解析:物体上滑的整个过程分为两部分,设施加外力F的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为a1,撤去力F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v,撤去力F后物体上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1=F cosθ-mg sinθ-μ(F sinθ+mg cosθ)ma2=mg sinθ+μmg cosθm物体在外力F作用下上滑t1=2 s,v=a1t1撤去外力F后上滑时间t2=1.25 s,0=v-a2t2由以上各式可求得μ=0.25,a1=5 m/s2,a2=8 m/s2由x=12a1t21+122t22得x=16.25 m.答案:μ=0.25x=16.25 m图1316.如图13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B长度为16 m,传送带以10 m/s 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运动到B所需时间是多少?(sin37°=0.6,cos37°=0.8) 解析:物体的运动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在物体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之前,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二个过程是物体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以后的运动情况,其中速度刚好相同时的点是一个转折点,此后的运动情况要看mg sinθ与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若μ<tanθ,则继续向下加速;若μ≥tanθ,则将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分析清楚了受力情况与运动情况,再利用相应规律求解即可.本题中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阶段,由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传送带给物体一沿传送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F f,物体受力情况如图14甲所示,物体由静止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θ+μmg cosθ=ma1,得a1=10×(0.6+0.5×0.8) m/s2=10 m/s2物体加速与至传送带速度相等需要的时间t1=va1=1010s=1 s,t1时间内位移x=12a1t21=5 m由于μ<tanθ,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速度时,传送带给物体一沿传送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F f.此时物体受力情况如图14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θ-μmg cosθ=ma2,得a2=2 m/s2设后一阶段物体滑至底端所用的时间为t2,由L-x=v t2+12a2t22解得t2=1 s,t2=-11 s(舍去) 所以物体由A→B的时间t=t1+t2=2 s.答案:2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