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政府收取“侵街房廊钱”说明当时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
2.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这反映出元朝()
第1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
,
2.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A.政府重农抑商B.商人勤俭持家
C.徽州山多地少D.南方经济衰弱
解析:选A顾炎武赞同徽商富裕,他们的子弟却纷纷赴京考试,主要与当时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有关,故A项正确;商人节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C项是徽商形成的客观原因;D项材料并未涉及。
5.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
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商地位堪比王侯将相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盐商发达后,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3.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吴(今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燕齐楚秦晋百货之所聚……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该材料说明当时()
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

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新课改瘦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古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加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 “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生产,压制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2.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日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 )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起先进入铁器时代解析:选C 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对比关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

违者师身死,主子门诛。

”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意爱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官府对工匠人身限制特别严格D.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解析:选C 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子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限制特别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注意对工匠的管控,既不是为了爱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也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全部的私立学校,故D项错误。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7讲 课题46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7讲 课题46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返回
聚焦高考热点
(2020·7月浙江选考,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
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
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
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
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
10世纪 13世纪
14世纪
商朝城市初具规 模;周朝营建城 市形成制度
两 元朝 明清集镇进一步发 宋 运河 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集 沿岸 民居类型主要有北 镇 兴起 方的窑洞、四合院, 发 很多 南方的徽派民居、 展 工商 福建土楼等
起 业集
来镇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史实解释 世界各地的民居 材料一 福建客家土楼
材料二 多幕斯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围墙与外界隔开,只 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多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 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 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 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 幸运。 ——《古罗马繁荣的“地产业”:富人与平民,等级分明的住宅建筑》
(1)带有列柱围廊的 中庭 是民居的核心
(2)混凝土普及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 古希腊罗马
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3-4世纪时,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出现
北美地区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南美地区
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①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4)水利灌溉①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②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成就①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教材补遗]“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

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

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教师用)六第17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教师用)六第17讲含解析

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1.商业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名师导语』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尤其是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市与坊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包括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属于高频考点。

从考查方式来看,一直寻求创新突破,或采用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材料创设情境,或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审视热点话题。

知识点一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________流通。

4.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1)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________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________势力最强。

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知识点二“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________”。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2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 国制有度。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
(4)瓦解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私。田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 转关让 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井
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
破坏。
13
3.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
①公元前 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 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 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 际上承认了 土的地合私法有性。
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 一处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8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 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
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评价: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
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2
理解升华 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 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北宋时四川等地区商品经 济的发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元朝:交通发达, 大成都为国际性的商业大 都会。 5.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等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 为商品。 (2)区域间 长途贸贩易运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 徽商和 。晋商
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有人认为,这
个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荒唐可笑的想法,其实也有
其中的道理。”能够支撑“也有其中的道理”的论
据不包括
()
27
A.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根本,而工商业的发展必然 地将与资本主义萌芽联系在一起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六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77张)(浙江专用)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六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课件(77张)(浙江专用)
考点一 考点二 储备素材·提升素养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历史(RM)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 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 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 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考点一 考点二 储备素材·提升素养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历史(RM)
二、“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____草__市_____”。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 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 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提示: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
筑上的反映。
考点一
考点二 储备素材·提升素养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历史(RM)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根据史料三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提示:(1)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2)思想:出现了一个以 “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3)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 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大一轮复习·历史(RM)
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 的新气象?
提示:(1)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2)商业观念有所改 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3)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4)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八单元第17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教程讲义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八单元第17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教程讲义

第八单元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阶段表现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春秋战国①________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_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③________________贸易发展较快;出现“④________”,如徽商和晋商巧学识记商业的发展【点题训练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考点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及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

市与⑤________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⑥________”也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

(4)唐朝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⑦________”的说法。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场所先在城市中进行,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宋元时期,打破⑧________和经营时间的限制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一般人民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真题速递
1.(2019.4·浙江高考·4)“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迎江货……税海商”,诗中描述的江、海贸易,不能断定是否为“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草市迎江货”,表达了草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草市迎江货”,结合所学,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的商业中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迎江货……税海商”,表明草市迎接着源源不断的来自江、海的货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3.(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
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D项。

4.(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B
【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

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
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 D项;大运河是
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且明朝仍旧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 C 项。

6.(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规模的扩大促使资本的集中,故选C项;古代商人地位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地位较低,且“根本性改变”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且“明显松弛”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D项。

7.(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