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时法的工时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工时测定方法总结

工时测定方法总结

一、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工时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员工在工作中所花费的时间,来计算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精确测定工时的情况,例如在制造业、服务业等现场工作中。

1.原理:直接观察法通过记录员工在执行任务时所花费的时间,来计算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

2.优点:直接观察法能够提供精确的工时数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任务,不受员工技能水平的影响。

3.适用范围:适用于重复性较高、流程相对固定的任务。

4.观察步骤:a.确定观察对象和任务;b.设定观察时间和周期;C.记录员工在执行任务时所花费的时间;d.分析数据,计算平均完成时间。

5.要求:观察者需具备专业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要确保员工不会受到干扰或压力。

二、工作日写实法工作日写实法是一种通过对员工工作日的实际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来测定工时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了解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的工作安排、时间分配等情况。

1.原理:工作日写实法通过详细记录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的各种活动,来分析员工在工作日中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效率。

2.优点:能够真实反映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的工作安排和时间分配情况,有助于发现时间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环节。

3.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工作日的时间分配进行详细了解的情况。

4.写作步骤:a.确定观察对象和周期;b.准备记录工具,如计时器、笔记本等;C.详细记录员工在一个工作日中的各项活动;d.对记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5.要求:观察者需具备良好的组织和记录能力,同时要注意保护员工的隐私。

三、工作抽样法工作抽样法是一种以随机抽样为基础的工时测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员工在一段时间内执行任务的时间进行随机抽样,来估计员工的平均完成时间。

1.原理:工作抽样法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原理,通过随机抽样来估计员工的平均完成时间。

2.优点:能够以较小的样本量获得相对精确的工时数据,适用于大型企业和复杂项目。

3.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员工在执行各项任务时的时间消耗进行估计的情况。

工时测定(时间研究)

工时测定(时间研究)

作业测定 - 14
© RAOZHONG 2002
工作阶次的划分原则与目的
工作阶次的划分应以研究方便为原则。低阶 次的工作可以合成为高阶次的工作,高阶次 的工作亦能分解成低阶次的工作。
工作阶次的划分,使我们能利用各种技术来 衡量不同阶次的工作,并在人力资源与工作 阶次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
作业测定 - 15
第一单元开始,开动秒表,第一单元结束时, 即按停秒表,读取表上读数然后使秒表回复 到零位。次一单元开始,再开动秒表。
使用这种方法测时时,如果观测者测量技术 不熟练,使指针回零的动作或快或慢,易产 生读数误差。对于长周期作业要素测定时, 该误差影响不大;对短周期作业要素测定时, 则误差相对值过大,因而不能忽略。
© RAOZHONG 2002
1.3 作业测定的主要方法与阶次
1.3.1 阶次:制定标准时间时,应首先决定研究 的阶次,工作阶次通常分成下列四种:
第一阶次:动作 人的基本动作是测定的最小工
作阶次.例如:伸手,握取等。
第二阶次:单元 由几个连续动作集合而成。例
如:伸手抓取材料,放置零件等。
作业测定 - 13
与标准化又是进行作业测定的基础。
工作研究的全过程是:利用程序和动作研究获
得最佳程序和方法,尔后再利用时间研究将所 有作业制定出标准时间。
作业测定 - 2
© RAOZHONG 2002
工作研究(Work Study)
方法研究(Method Study)
工作衡量(Work Measurement)
程序分析(Process Analysis) 流程图(Process Chart) 装配表(Assembly Chart)
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 细微动作分析(Therblig) 动作经济原则(Principles of Motion Economy)

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与步骤

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与步骤

标准工时设定方法与步骤标准工时设定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收集工时数据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工时测定。

一般可以通过观察法、测时法和问卷法等方式来收集工时数据。

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工人在工作中所花费的时间来确定标准工时;测时法是指使用计时器等工具来测量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问卷法是指向工人发放问卷,让其填写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二、确定标准工时在收集了足够的工时数据后,就可以对工作岗位进行标准工时的确定。

标准工时是指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合理时间,它是根据工作内容、工作难度、工作环境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确定标准工时时,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正常完成时间,避免设定过长或过短的标准工时。

三、制定标准工时计划在确定了标准工时后,需要制定标准工时计划。

标准工时计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工作所需要的标准工时。

在制定标准工时计划时,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需求来确定合理的工时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工作的流程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协调关系。

四、实施标准工时计划在确定了标准工时计划后,就需要将其付诸实施。

在实施标准工时计划时,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并熟悉标准工时的要求。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工时管理制度,通过考核和激励来促使员工按照标准工时计划进行工作。

五、监控和评估在实施标准工时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对工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监控工时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工作记录、考勤记录等方式来进行。

评估工时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来进行。

通过监控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时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六、优化和调整标准工时是一个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能会发现标准工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或者随着生产流程的变化,标准工时需要进行调整。

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标准工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和管理要求。

工时分析及标准工时测量方法

工时分析及标准工时测量方法
※宽放? 对作业必要而不可缺的延迟,作为补偿有必要包含在标准的延迟
12/130
1.8 标准工时的用语
名称
定义

主体作业



附属作业

准备作业
生理宽放

Personal

宽 放
疲劳宽放 Fatigue

作业宽放




工厂宽放
Job
特殊宽放
作业目的本身在进行中的作业 (让材料变形)
• 加工,组装,变形,变质,切割
观测每一瞬间并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是有效率 的,但在评价的精度上还存在问题
一面把与规则作业时不同的作业因素加以分类, 一面进行测定
在影片上用一般的速度记录并进行分析。通常连 续记录时间约为3分钟
在VTR和影像盘上以每秒30间隔或60间隔的通常 速度记录并分析
终日观测被测对象,并记录工作状态。观测效率 差,难于测定自然状态
跟主体作业以相同的CYCLE发生, 并附属于它的作业 (材料无变形)
每批次发生1回的 准备及整理时间
• 部品的附着、去除等的手工操作 • 机械操作 • 测量,检查
• 作业交替,作业准备,机械及工具的准备 • 作业场所的整理
在作业中出现的生理需求的行为补偿
• 上洗手间,喝水,擦汗等 生理宽放,工厂统一设定
为了恢复由作业环境/条件导致的身体上、精神 上的疲劳而制定的休息、作业速度减慢等延迟补偿
在作业途中不规则地、偶然地发生。由于发生频率 不定而很难包含在正规作业的作业补偿
• 为了恢复的休息 • 为了恢复的作业速度减慢
环境:热,温度,照明,GAS,灰尘,噪音,湿 气
•去除刀具上的铁屑 •细长线的缠成一团, 喷嘴堵塞等 •作业中的紧急联络, 协议

工时统计方案

工时统计方案

1. 选择作业速度平均或稍高于平均水平的作业员,以保证操作过 程中的一致性和系统性
五、记录时间值
1. 确定观测记录次数(暂定记录4次) 2. 按划分的工序分别记录(每段工序所用时间)和连续记录(此
工段内批量作业所用时间)时间值 3. 计算平均值
六、绩效评价
LOGO
由于每个单元的操作时间依赖于作业员的技能水平和努力程 度,因此必须对测定的实际结果给出一个公平合理的绩效评 比,将优秀者和略差者的时间调整到一个标准时间
评比 80% 100% 125%
操作情形描述 较慢 平均 较快
速度 S/件 60 50 40
七、适当宽放
LOGO
1. 增加足够的时间到正常生产时间上,从而使大多数工人达到标 准
2. 宽放类型一般有管理宽放、生理宽放和周转宽放
八、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观测时间+宽放时间
谢谢 THE END
工时统计目的
LOGO
确保公司生产运营的有序进行,不断标准化各种流程, 推行科学的工时管理,为做好产能分析提供依据,并用以控 制人工成本。
工时统计方法
LOGO
工时统计方法:利用秒表测时法,对产品进行分段测时完成标 准工时定制
S 70
60
பைடு நூலகம்
58
60
59
产品工时统计
50
45
43
42
40
30
25
22
23
20
三、测量准备
LOGO
1. 准备测量工具(秒表、计算器、工时统计表格) 2. 划分操作单元(将整个操作按工序单独划分) 3. 确认作业员保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稳定、正常的速度作业 4. 确认作业员的操作方法符合工序要求 5. 确认需要用到的原材料能保证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不受影响

标准工时测定方法

标准工时测定方法

标准工时测定方法一、标准工时定义标准工时指对于必要能力受过充分训练的作业人员,在适当的速度和作业环境下执行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即是在下列条件下,完成一单位作业所需的时间: 1.采用标准作业及标准设备 2.在标准化的作业条件下3.作业者均具备制程所要求的熟练度和适应度4.在不妨害生理健康的情況下熟练度与适应度5.以企业所设定的正常作业速度,完成一個单位作业量二、标准工时的角色三、标准工时的构成四、宽放时间种类a. 生理宽放:又称私事宽放。

标准工时标准准备时间标准主体时间净准备时间宽放时间净作业时间宽放时间一般时间特殊时间特殊时间一般时间标准工时工厂管理外包价格的決定标准价目格的決定进货价格的決定设备管理设备机种的选定设备台数的決定设备定位的決定生产管理生产计划日程计划作业管理适当的人员配置作业制程改善效率管理工程管理价格管理效率与生产性能的评价奖励津帖的策略价格的预估b. 疲劳宽放:分为体力疲劳和精神疲劳。

c. 管理宽放:又称连接宽放。

d. 以上三种宽放以外的各种情况,一般不列入标准工时宽放范围。

ILO国际劳动组织变动疲劳宽放表项目区分男女立姿操作1% 2%不自然姿势稍不舒适 2% 3% 悬挂向上 5% 5% 很不舒适 7% 7% 重量 5磅以上 0 1% 阻力10磅以上1%2%表1一般情况下的宽放率生理宽放疲劳宽放管理宽放 5%6% 4%表2五、标准工时测定方法a. 秒表测时法b. PTS测时法(多采用MTM法)c. MOD测时法标准工时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各IE作业者由于喜好及运用熟练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动作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操作中往往结合运用。

a. 秒表测时法秒表测时法是最古老、最常用的测时方法,目前多数企业广泛采用。

1.局限性1> 必须在生产效率达到一定水平时采集到数据才有效。

2> 评比比较困难,人为因素较多。

3> 采集数据周期比较长,时间成本耗费较大。

2.优势性1> 采集数据简单,较为直接,操作比较简单。

标准工时测算法

标准工时测算法

标准工时测算法
标准工时测算通常是指通过对工作流程、任务或项目的分析,确定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以下是的标准工时测算算法步骤:* 任务分解:
* 将整个工作任务或项目分解成更小的可测量和可管理的任务或活动。

* 确定任务要素:
* 对每个小任务或活动,确定影响完成时间的要素,如所需技能、资源、设备等。

*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每个任务都按照一致的标准进行。

* 时间测量:
* 对每个任务或活动进行时间测量,可以使用实际的工作时间记录或专业的时间测量工具。

* 数据分析:
* 分析收集到的数据,确定每个任务的平均完成时间和标准差。

* 制定标准工时:
* 根据分析的数据,确定每个任务的标准工时,这是完成任务所需的平均时间。

* 制订总工时:
* 将所有任务的标准工时相加,得到整个工作任务或项目的总标准工时。

* 考虑调整因素:
* 考虑额外的因素,如休息时间、紧急情况、工作环境因素
等,对标准工时进行调整。

* 建立标准工时制度:
* 在组织中建立标准工时制度,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和遵循标准工时。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工时测算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工作流程和环境的变化,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

同时,不同行业和组织有不同的标准工时测算方法。

工时测定与分析

工时测定与分析
3、瓶颈工程是哪个?
4、人工工时是多少Hrs?
5、制造工时是多少Hrs ? 6、生产效率60%,计划下月生产18000PCS,上班26天 ,每天8小时,请计算需求人数? 7、生产效率70%,计划下月生产24000PCS,上班10天 ,每天正常班12小时,请计算需求人数?生产计划能达 成吗?
计算(人力需求):
产量14000PCS,生产天数26天,每天工8
小时,标准工时0.119Hrs/PCS,需要多少
人?
N=14000* 0.119 /(26*8)
=8(人)
计算(加班率):
产量14000PCS,生产天数18天,每天正常
班8小时,标准工时0.119Hrs/PCS,人数数
11人人,加班率? N=(14000* 0.119 -(18*11*8))/
答案:
1、电枢生产线编制10人。
2、电枢线分5个工作群组。 3、瓶颈工程是整流子铣槽工程 4、群组1瓶颈工程是点焊工程26S,人员3人, TI1=3X26=78(S) 群组2工时TI2=0S, 群组3人员3人,工时TI3=33X3=99(S),
群组4工时,TI4=22S,
群组5瓶颈工程是铣槽工程,工时40S,人
员配置3人,TI5=40X3=120(S) TI=(TI1+TI2+TI3+TI4+TI5)/3600 =0.089(Hrs)
5、制造工时:
TM=21+22+28+14+32+23+22+26+18+1+……+ 26+20+27+20+27=558(S) 注592 TM=558/3600=0.155 (Hrs) 6、人力需求N: N=18000X0.0975/0.6/26/8 ≈14(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时法的工时分析方法
1.适用范围
测试法适用于研究以循环形式不断重复进行的施工过程。

这里有两个含义:a.观测施工过程行为而非工人休息时间。

b.施工过程应该是不断循环重复进行的,所以每个循环的产品应该是相等或近似的。

过程中以秒为单位计时,为了保证测试的准确性,测时测定的施工过程应保持连续不间断且延续时间不宜过长。

2.研究对象
可以制定劳动定额,即提供单位产品所必需的基本工作时间的技术数据;可以分析研究工人的操作或动作,帮助工人班组提高劳动效率
3.测定方法
总体分为测时记录、重复观测和数据整理三个步骤。

1)记录时间。

分为选择测试法和连续测试法两种。

a.选择测试法
该方法把整个施工过程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测时,每个部分都重新开动秒表。

该方法易于操作,且时间比较自由,测试的过程也具有选择性,但是记录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容易产生偏差。

b.连续测时法
该方法是一次性把整个施工过程循环组成部分不间断地记录下来,完成测时之后再通过计算得出每个循环部分的用时。

这样大大减小了起始结束的读书偏差,数据准确且效率高,但它只能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所有的组成部分而不能选择性地测试,难以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2)观察次数
观测过程中工人每次循环的时间会有浮动,测定人员也可能出现记录偏差,所以要多次记录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一味增加观测次数只会耗时耗力,效率降低,所以可采用测试次数和允许数列稳定系数表来确定观察次数。

(公式)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小,比较可靠;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程度,就需要重新测定。

(公式)算数平均值精确度越接近0越精确。

3)数据整理
建筑工程中一般参考巴辛斯基和彭斯基的方法。

下面介绍巴辛斯基方法。

算数平均值求得的时间即为所求时间。

为了使计算的算数平均值更加准确,要剔除错误的数据。

基本步骤是:先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再通过计算进一步剔除偏差极大的可疑数据。

a.什么是明显错误的数据?即非正常的极端数据。

应删掉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工作时跑神、材料供应不及时误时等),删掉施工因素造车的极大偏差(手工剖料遇到节疤极多的木料,挖土机挖土时土斗边齿刮到大石块等)。

此类数据可以另作为施工因素影响资料进行专门研究。

b.如何剔除可疑数据?要剔除偏差极大的可疑数据,可根据教材58页误差调整系数表()先确定调整系数,用此系数根据极限算式()算出最大最小极限,以此为范围删除范围外的数据。

注意:每次计算只能删除一个可疑数据,如果有两个误差大的可疑数据时应该先删去最大的数据进行检验,如果不行再删除第二大数据重新计算。

如果出现了两个以上可疑数据,需要重新观测。

4.例题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