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法律硕士综合课试题

合集下载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

2003法律硕士(法学)联考专业基础课真题及答案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 A 涂黑,错误的将答题卡上的字母 B 涂黑。

每题 1 分,共 10 分)46.保证合同应当由保证人与债务人以书面形式订立。

( )【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保证合同主体。

保证合同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达成的就第三人保证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协议。

也就是说,保证合同是作为第三人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方式。

因此,保证合同当事人不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也不是债务人和保证人,而是保证人和债权人。

故此,本判断错误。

【考生注意】考生的眼光不要单纯的落在“书面形式”字眼上,审慎地看清楚保证合同的当事人。

本题陷阱设置在“保证人和债务人”方面。

债务人之“务”,债权人之“权”,一字之差,谬矣。

47.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违约方可以在违约金和定金之间进行选择。

( ) 【答案】B【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违约金和定金选择适用时的选择权归属。

一份合同,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和担保该合同履行的定金条款,为了减少违约方因违约而受到的损失,合同法规定两者只能选择适用。

关键的问题是谁有选择权呢?《合同法》第 116 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

据此,可以认定选择权在守约方。

而本题的错误在于选择权属于违约方,故表述不正确。

【考生注意】该题设置的陷阱在选择权的归属,通过前后语句的正确表述麻痹考生,可见,考试除了考基础知识外,还考察个人的做事态度。

48.以股票出质的,质押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时生效。

()【答案】B评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押合同的成立。

质押合同是出质人和质权人订立的就出质人的动产或权利移交质权人占有而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质权人处分质物或者权利并从其变价中优先受偿的协议。

质押合同的成立因质权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质权标的是动产的,根据《担保法》第 64 条规定,质权于质物交付时起成立。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基础课刑法学真题和答案_2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基础课刑法学真题和答案_2

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基础课刑法学真题和答案笔者考研考试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03年法律硕士全国联考基础课刑法学真题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答案】D【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又聋又哑的人、盲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这一规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生注意】在法律硕士入学考试中,法条题的重复率较高,例如本题就曾多次考到,因此,考生对于类似于本题的重点法条一定要准确记忆。

2.某甲在一胡同口抢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该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答案】D【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中止的时空性特征。

《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自动放弃犯罪的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犯罪活动开始实施至该犯罪构成要件完成为止的动态过程之中。

这是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客观特征,从行为人开始犯罪预备行为,一直到犯罪既遂发生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是自动放弃犯罪的有效时区。

如果犯罪行为已经达到既遂程度或者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进入终局的,尽管行为人出于悔过心理而自动恢复原状的,也不能再视为中止,只能表明犯罪人的悔罪态度。

如盗窃、抢夺、贪污犯罪既遂之后主动返赃的,便不能再认定为犯罪中止。

同样,行为人在尚未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之前,即自动放弃犯罪意图的,也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生注意】在犯罪中止的时空性特征问题上,许多考生都有这样的疑问:行为人在犯罪既遂之后出于悔过心理而自动恢复原状的,不能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在量刑时是否可以从宽处罚?回答是肯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出于悔过心理而自动恢复原状的或者挽回损失的,属于酌定量刑情节,可以从宽处罚。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综合试卷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综合试卷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综合试卷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综合试卷2003年MPA逻辑试题部分真题1.雄孔雀漂亮的羽毛主要是吸引雌孔雀的,但没人知道委身漂亮的羽毛能在求偶中具有竞争的优势。

一种解释是雌孔雀更愿意与拥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为偶。

以下哪项陈述准确描述了上文推论中的错误?A.把属于人类的典型特征归属于动物。

B.把对一类事物中的个别种类断定为真的结论推广到这类事物的所有种类。

C.这种解释,使用了一种原则上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的前提。

D.把所提供的需要做出解释的现象本身作为对那种现象的一种解释。

E.毫无根据地假设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有其他吸引雌孔雀的特征。

5.某体操队有些队员来自广西。

以上判断的对象是:A.某体操队。

B.某体操队有些队员。

C.体操队。

D.体操队员。

E.某体操队的所有队员。

6.三班的一次联欢活动有学生没有参加,何捷、小马、丹丹、小珍中有一人没有参加,其他三人都参加了。

老师在询问时,他们做了如下的回答。

何捷:小马没来。

小马:我不但参加了,而且还表演了节目。

丹丹:我晚来了一会儿,但一直到晚会结束才走。

小珍:如果丹丹来了,那就是我没来。

如果他们中只有一个人说了谎,则以下哪项成立?A.何捷没参加。

B.小马没参加。

C.丹丹没参加。

D.小珍没参加。

E.不能推出谁没有参加。

11.这所大学的学生学习了很多课程,小马是这所大学的一名学生,所以她学习了很多的课程。

以下哪项论证展示的推理错误与上述论证中的最相似?A.这所学校里的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功课,小马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所以他也学习数学这门课程。

B.这本法律期刊的编辑们写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文章,老李是其中的一名编辑,所以他也写过许多法律方面的文章。

C.这所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小贞是这所大学的一名学生,所以她的学习成绩很好。

D.所有的旧汽车需要经常换零件,这部汽车是新的,所以不需要经常换零件。

E.独立的大脑细胞是不能够进行思考的,所以整个大脑也不能够进行思考。

2003法硕联考综合课考试试题

2003法硕联考综合课考试试题

2003法硕联考综合课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 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 2.能被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物B.原告C.被告D.未成年人 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 4.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救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 5.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A.指引作用B.美国C.法国D.德国 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员长C.国务院D.国家民委9.据《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11.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A.大理B.大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12.中国古代把具律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D.北齐律13.《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D.德本刑用14.宋朝为加强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在皇宫中设立()。

A.大司徙B.《宣政院》C.大理院D.审刑院15.明初皇帝泉元璋亲自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A.《大明律》B.《明大诰》C.《明会典》D.《问刑条例》 16.1911年清末政府公布的第一部专门刑法典是()。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新型律》D.《暂行新型律》1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是()。

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2003年

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2003年

[真题] 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2003年单选题第1题: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

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考点] 法本质问题上的神意论神意论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其典型代表人物是中世纪经院主义神学家、法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没有关于法本质的具体论述,大体属于早期自然法和城邦法思想;法国思想家、法学家卢梭是理性论的代表,他把法律作为人的意志的体现来阐述,认为“法律乃公意的行为”;康德也是理性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故选B。

第2题:能铍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物B.原告C.被告D.未成年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考点] 法律关系客体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区别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义务客体或权义客体。

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1)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被认为具有价值;(2)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和利用; (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以占有和利用。

本题选项中,只有“物”才符合上述条件,故选 A。

而另外几个选项,原告、被告和未成年人,都是法律关系主体,即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与题意不符。

第3题: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

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点] 法律制定的程序根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的立法实践,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

比照本题各选项,故选D。

第4题: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考点] 法定免责条件和意定免责条件的区别免责条件是指对于行为人免除法律责任的条件,在私法上包括法定和意定两种情形。

2003法律硕士综合课样题

2003法律硕士综合课样题

2003法律硕士综合课样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2分,共36分) 1.在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法的要素的是()。

A.法律原则B.法律概念C.法律效力D.法律规范2.在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绝对法律关系的是()。

A.婚姻关系B.所有权关系C.债权关系D.诉讼关系3.中国公民出国旅游时,他(她)应当遵守的法律是()。

A.所在国的法律B.中国的法律C.国际法D.中国法律以及所在国的法律4.以下各项中属于私法的有()。

A.宪法B.民法C.国际法D.刑事诉讼法5.国内某着名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B.有权解释C.无权解释D.司法解释6.近代宪法的发源地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7.()是我国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指导方针。

A.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B.邓小平理论C.“一国两制”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8.()是我国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的内容。

A.公民的人身自由B.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C.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D.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9.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A.非眚与眚B.非终与惟终C.误与故D.不端与端为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春秋时期()。

A.邓析的竹刑B.郑国的刑书C.晋国的刑鼎D.楚国的刑器11.中国古代确立以身高为标准承担刑事责任的这一刑罚原则的朝代是()。

A.西周B.隋代C.秦代D.汉代12.“十恶”首次规定于()。

A.《晋律》B.《开皇律》C.《唐律》D.《北齐律》13.宋代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关称为()。

A.提点刑狱司B.提刑按察司C.理刑司D.肃政廉访司14.形成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为法典结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典是()。

A.《永徽律》B.《大明律》。

2003年法硕联考法制史真题及解析

2003年法硕联考法制史真题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9. 据《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答案】C【考点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周朝的立法状况。

西周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包括制定周礼和编定刑书。

其中刑书主要包括“九刑”和《吕刑》。

九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周朝初年制定的刑书,《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逸周书》中说“太史箧刑书九篇”,或指九刑,其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二或是指西周的刑罚,即墨、劓、剕(刖)、宫、大辟五刑加上赎、鞭、扑、流等刑罚,合起来称“九刑”。

其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生注意】禹刑成于夏朝,《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刑不是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朝的法律和刑罚,即大致为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汇集而成的习惯法。

汤刑成于商朝,《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汤刑是商代法律是总称,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和国王发布的“誓”、“诰”“命”等。

“吕刑”是西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令当时吕国的诸侯兼周王朝司寇的吕侯所作,它是一部刑事法律规范和刑事诉讼法性质的法律文献,通篇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答案】D【考点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战国时期法典编篡体例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名称先后历经“刑”、“法”“律”等变化。

夏、商、西周时期,法律称为“刑”,如九刑、吕刑;春秋中后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法律特权,要求以“平之如水”的“法”代替“有差等”之“刑”,以强调法律的公平与正直。

于是刑改称为“法”;但到战国时期,随着封建法律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经验的进一步积累,人们已不仅仅满足法的公平性,进而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2003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专业综合课试题

2003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专业综合课试题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专业综合课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2 分,共36 分)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

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2.能被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

A.物B.原告C.被告D.未成年人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

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枢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4.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

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C.自愿协议p.不可抗力5.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经济作用D.强制作用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A.1954 年宪法B.1975 年宪法C.1978 年宪法D.1982 年宪法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家民委9.据《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

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11.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

A.大理B.大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12.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

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D.北齐律13.《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

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辅D.德本刑用14.宋朝为加强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在皇宫中设立( )。

A.大司徒B.宣政院C.大理院D.审刑院15.明初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

A.《大明律》B.《明大诰》C.明会典D.《问刑条例》16. 1911 年清末政府公布的第一部专门刑法典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法律硕士综合课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对应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

每题2分,共36分)1.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指的是()。

A.故意犯罪B.过失犯罪C.惯犯D.偶犯2.李悝在制定《法经》时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

A.不孝B.盗贼C.贪墨D.权制独断3.“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前身,它确立于()。

A.北魏律B.南陈律C.北齐律D.开皇律4.《唐律疏议》完成于()。

A.武德年间B.永徵年间C.贞观年间D.开元年间5.中国古代第一部刻版刊行的法典是()。

A.九章律B.曹魏新律C.宋刑统D.大元通制6.廷杖制度出现在()。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清末修律活动中最先制定的刑事法律是()。

A.大清新刑律B.大清现行刑律C.暂行章程D.暂行刑事8.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于()。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B.北洋政府袁世凯统治时期C.北洋政府曹锟统治时期D.******政府时期9.南京国民政府(******政府)实行()。

A.四级三审终审制B.四级二审终审制C.三级二审终审制D.三级三审终审制10.革命根据地时期,规定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的土地法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B.《土地暂行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关于改变对富农的策略》1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缺位时,由()。

A.国家副主席代理B.国家副主席继任C.国务院总理代理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12.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宪法是()。

A.1787年美国宪法B.1791年法国宪法C.清末钦定宪法大纲D.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1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应当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是()。

A.中央军委B.国务院C.国家主席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4.构成法的基本单位,也可以称为法的“细胞”的是()。

A.法律条文B.法律规范C.法律原则D.法律术语15.公民的纳税义务是一种()。

A.积极义务B.消极义务C.一般义务D.民事义务16.人民法院判决乙向甲偿还债务,甲考虑乙家庭困难,决定免除其部分债务,这种情况称之为()。

A.协议免责B.不可抗力免责C.时效免责D.不诉免责17.以社会形态为标准对法的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被称为()。

A.部门法B.法的渊源C.法系D.法的历史类型18.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

A.实体法和程序法B.一般法和特别法C.成文法和不成文法D.公法和私法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对应正确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每题2分,共16分)19.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A.选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20日以前公布B.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15日以前公布C.选举日必须停止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D.各级人大代表均实行差额选举20.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特别行政区行使下列权力()。

A.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B.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C.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D.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进行解释21.下列人员中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的是()。

A.教育部部长B.审计署署长C.国务院秘书长D.国家税务局局长22.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全国人大B.国务院C.地方各级人大D.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有()。

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B.国家主席C.最高人民法院院长D.国务院总理24.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

A.改变直辖市人大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B.撤销直辖市人大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C.改变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D.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相抵触的行政法规25.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组成包括()。

A.省、自治区选出的代表B.军队选出的代表C.直辖市选出的代表D.特别行政区选出的代表26.根据我国宪法,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的重大事项有()。

A.决定特赦B.决定战争与和平C.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D.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论断的正误,正确的将答题卡上对应的字母A涂黑,错误的将答题卡上对应的字母B涂黑。

每题1分,共23分)27.西周时期的借贷契约为“质剂”。

28.西汉文景时期的“废肉刑”并未废除奴隶制社会遗留的全部肉刑。

29.在《晋律》中,确定了“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

30.“十恶”中的“谋大逆”指的是“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

31.依照《唐律》的规定,赎刑的适用必须以特定的身份为前提。

32.宋朝的法律赋予女子一定的财产继承权。

33.元朝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典是《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

34.清朝的条例就是则例中的一种。

35.南京国民政府(******政府)的“六法”指的是:宪法、民法、商法、刑法、诉讼法、行政法。

36.《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宪法性文件。

37.国务院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38.我国宪法规定,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

39.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0.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享有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权。

41.我国现行宪法已经进行了三次部分修改,共通过了15条宪法修正案。

42.出版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重要文化权利。

43.不成文宪法就是没有形成书面文字的宪法。

44.我国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不属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5.是否具有强制力是法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重要特征之一。

46.允许法律关系参加者自行确定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属于任意性规范。

47.法治原则要求司法人员严格依法办案,不得进行自由裁量。

48.参加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有权利能力。

49.法律一经公布,立即生效,人人必须遵守和执行。

四、简称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我国宪法关于财产权保护的规定。

2.简述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五、分析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每题10分,共20分)1.某政府管理机构在处理一行政事件的决定书中称:“XX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决定自即日起撤销XX公司”。

你认为国家机关在作出上述类似的处罚决定时,是否有必要说明具体的法律依据,请运用法学原理加以分析。

2.张律师在代理一起中外合资经营纠纷案时,发现本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外商投资条例》的有关规定与我国宪法的原则精神相抵触,并与宪法的具体条款不一致。

如果按照该《条例》的规定,势必对自己的委托人产生不利的后果。

请问,张律师可以寻求何种救济途径以保护委托人的宪法权利?3.解释下面这段文字的含义并加以评析。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六、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5分)试论法律渊源的识别。

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包括全民所有制财产和集体所有制财产。

(2分)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2分)国家同样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分)国家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2分)今后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规定国家补偿制度。

(3分)2.(1)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必须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反映;必须以维护和促进全体公民的综合利益为目标。

(3分)(2)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3分)(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分)(4)法律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

(2分)五、分析题:1.(1)由于处罚的决定影响到公民、法人的权利和义务。

(2分)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明确处罚的事由。

事由既包括经查证的事实,也包括所适用的具体法律条款。

(2分)(2)法律的公开性是法治的一个重要条件。

它不仅包括法律规范的公开、审理过程的公开,也包括审理(处理)结果及其依据的明确和公开。

(3分)(3)明确适用法律的具体依据,既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分)也有助于提高适用法律的国家机关的工作责任。

(1分)同时,也便于人民群众的法律监督。

(1分)2.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条例》是地方性法规,其效力低于宪法。

如果《条例》与宪法不一致,甚至抵触,张律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请求对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条例》进行审查。

(2分)(1)张律师可以写信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条例》进行审查。

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经审查,确实发现《条例》违宪,可以撤销该《条例》。

(3分)(2)张律师可以写信建议或者通过省人大代表提案,请求省人民代表大会对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条例》进行审查。

省人大经过审查,如果发现《条例》确实违宪,有权改变或者撤销该《条例》。

(3分)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审查法规和条例是否合宪、合法的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健全,尤其在宪法监督的程序方面需要改进。

(2分)3.(1)“礼”是正面、积极的规范(2分);(2)“刑”多指刑法和刑罚(2分);(3)礼刑关系自西周时起贯穿古代法制始终(2分);(4)“礼”“刑”二者相辅相成(2分);(5)“礼”“刑”构成西周法制的完整体系(2分)。

六、论述题(1)法律渊源的识别是指法官等职业法律群体对什么样的法律性资料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2分)法律性资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立法机关创制的各种法律文本以及认可的习惯和国际条约等;另一类是通行于社会中的各种正义观念、善良风俗和法理学说等。

(2分)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法官等首先要对各种法律性资料进行识别,以确定其在个案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具有哪一级别的法律效力。

(1分)(2)法律渊源的识别深受法源理论的影响。

(2分)法源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主义的法源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只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性资料才可视为法律渊源;(1分)另一种是非国家主义的法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识别法律性资料的效力时,除了注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性资料外,还应注意在社会中实际通行的各种规范和理论。

(1分)(3)从法律识别的具体思维方法来看,大陆法系首先考虑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性资料;(2分)而英美法系一般要经过普通法、衡平法及制定法的三重思维才能确定某一规则的法律效力。

(2分)(4)我国的法源理论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因而制定法被视为第一位的法源,判例至今在理论上仍不被认为是法律性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