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4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小结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学习小结 Word版含答案

单元学习小结一、如何全面理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1)利: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改革的合理性,既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又有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2)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既没有自己鲜明的理论旗帜,也不可能真正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3.原因(1)康有为出身于世代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

(2)康有为游历了香港、上海,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目睹了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因为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广大人民心中影响深厚,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造成巨大阻力。

(4)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关于百日维新得以推行的历史条件1.社会条件: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走向殖民地的空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要求,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就为百日维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百日维新的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这是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5.爱国官员的推动: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除了康有为等先进知识分子以外,许多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甚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2019-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019-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是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救中国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 )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D[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军事技术先进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2.19世纪40年代的清朝出现“新思想的萌发”,“新”的主要含义是( )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开始摒弃“天朝上国”的理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故选D项。

]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

”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D[由“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可知,郭嵩焘认为,西方的立国之本是政治制度,故选D项。

“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为本,A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超越了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B项错误;郭嵩焘并非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项错误。

] 4.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向“维新变法”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西学的广泛传播C.新兴经济因素的成长D.民族资产阶级形成C[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转变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变化,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项正确。

]5.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开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A[材料反映出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课后限时作业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Word版含

姓名,年级:时间:(见课时作业P27)(建议用时:20分钟)1.“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振,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材料描述的是( ) A.强学会B.保国会C.兴中会D.保川会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变法形势高涨。

依据材料,该组织的宗旨是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由此可知该组织应当是维新派成立的保国会。

故选B项.2.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①精简机构,裁减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变法的内容。

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③④均是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项。

3.有人评价百日维新“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

直接导致维新派“同志太孤”的措施有( )①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选派学生到国外留学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变法的内容。

题干材料主要是指出了维新派改革措施带来的问题,②③是导致维新派“太孤”的措施。

故选B项。

4.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的“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变法的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③获得列强的理解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A.①③ B.②④C.①② D.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变法的特点。

康有为通过获取皇帝支持的方式进行变法,有利于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①②正确,故选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戊戌变法含解析岳麓版选修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戊戌变法含解析岳麓版选修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戊戌变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有学者认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化解析:选C 由材料中“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可知“中国知识精英”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

3.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该历史现象应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解析:选B 维新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

4.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解析:选A 本题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出答案为A。

5.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

”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解析:选B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4周专题训练(戊戌变法)-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下学期第4周专题训练(戊戌变法)-人教版高中全册历史试题

戊戌变法双向细目表一. 选择题(20个题、每个题3分,共6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3.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支持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B.巩固清朝统治C.巩固中央集权 D.实现民主共和4.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

下列关于梁启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康有为变法的得力助手B.提出“民权论”C.与康有为年龄相当,交情莫逆,并称“康梁”D.其主张动摇了君主专制思想5.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6.南学会是1898年在湖南长沙出现的一个团体,其成员大多数是青年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这个团体的性质属于( )A.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 B.资产阶级维新派组织C.地主阶级洋务派 D.地主阶级顽固势力7.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其中保“教”指的是( )A.天主教 B.路德教C.儒教D.佛教8.维新派和顽固派就教育制度曾展开过激烈的论战,但他们也有一致性,这主要指维新派的教育制度与顽固派的教育制度的相同点是( )A.都是培养所需人才B.都主张读“五经”、“四书”C.都主张发展西式教育D.都主张培养多种人才9.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九)(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洪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B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C.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D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解析:选B。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 .总统共和政体B .君主专制政体C.议会共和政体D .君主立宪政体解析:选D。

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 .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

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

这反映了()A .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B •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D •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解析:选A。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A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 •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 .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项。

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 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 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9 4 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4[戊戌政变]课时作业及答案此套题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1. (2021·烟台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 设立京师大学堂B. 废除八股C. 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 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2. 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A. 光绪帝没有实权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 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A. 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 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D. 与他国争夺在华的利益4.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 百日维新B. 戊戌政变C. 清末新政D. 预备立宪5. (2021·苏州高二检测)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6.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作业

第4课戊戌政变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图2图3(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运动失败的根源何在?“休止符”作为结束的深层次含义何在?(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实际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向西方学习的程度进一步深化。

理由: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下,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因此说它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戊戌变法传播了维新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2.《戊戌奏稿》一书于1911年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

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

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是基于( )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
C.洋务运动没有任何成效
D.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解析】材料中提到甲午战后国人有了民族危亡意识,这主要与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有关,故A项正确;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
项错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强、求富的目的,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在华北地区反洋教运动下兴起的,不具有广泛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2.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变法谕旨称:“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这表明( )
A.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B.清政府认识到了“变法”的重要性
C.清政府学习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D.清政府决定放弃纲常伦理
【解析】A项中“根本”明显不正确;从题干材料看,清朝政府对“近数十年积弊”不满,希望整顿“政事”,可知C项错误;从材料中“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可知D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希望通过“变法”以改变现状的情景。

【答案】 B
3.下图是一则晚清时期的报纸摘要,其记录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
A.维新思潮的兴起B.康梁公车上书
C.光绪帝“百日新政” D.慈禧太后“戊戌政变”
【解析】材料中报纸记录的是“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公告,这是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答案】 D
4.《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注意两点:一是《清史稿》,二是材料中的内容“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

材料主要表述了该皇帝亲政时有洗雪国耻、锐意改革、发奋自强的意向,符合题意的是光绪帝,故C项正确。

康熙帝、乾隆帝在位时没有“引新进小臣”的改革;宣统帝于1909年即位,未到亲政年龄即于1912年退位,也没有进行改革。

【答案】 C
5.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项。

【答案】 C
6.戊戌变法才103天就归于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
①光绪帝无权②康有为、梁启超缺乏政治斗争经验③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④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光绪帝与康、梁既无实权又缺乏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在以慈禧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变法运动昙花一现,终归失败,而这一切又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C
[能力提升练]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新学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
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

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第二小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围绕民权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8.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

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

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做出评价。

(2)材料三中对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信息不难概括;第二小问,应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第(2)问,围绕材料三“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句话,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答案】(1)看法:节奏过快。

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

(2)正确。

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
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

开始了一场“现代化”运动。

图三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政治运动?
(2)为什么说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相关内容的理解。

第(1)问,根据图片和释文,可判断三幅图片分别是公车上书、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谭嗣同等被杀害,反映了戊戌变法的兴起、高潮和结局。

第(2)问,从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等角度说明其现代化性质。

第(3)问,“休止符”的内涵是指“没有结束,后来还有新的发展”,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仍将会继续下去;说明的问题是现代化的步伐不会停止。

【答案】(1)戊戌变法。

(2)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3)含义: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并没有因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如后来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说明:现代化的潮流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尽管遭遇曲折,但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