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记忆

合集下载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记忆中的美食。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县城里,那时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而在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就是家乡的美食了。

首先,我记忆中最美味的美食莫过于妈妈做的红烧肉了。

每逢节日或者家庭聚餐,妈妈总是会炖上一大锅红烧肉,那肥瘦相间的猪肉,入口即化的口感,还有那浓浓的酱香味,简直就是我童年的味道。

每每想起那满满的幸福感,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其次,还有一道让我念念不忘的美食就是家乡的豆腐脑了。

清晨,妈妈总是会早早地起来,去街边的小摊上买一碗热腾腾的豆腐脑,再配上一点酱油和葱花,那滑嫩的豆腐脑,清香扑鼻的味道,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我记得那时的豆腐脑,总是那么地细腻,那么地美味,每每一想起,都会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还有一道让我念念不忘的美食就是家乡的酸菜鱼了。

每到夏天,家里总是会做一大锅酸菜鱼,那鲜美的鱼肉,配上酸菜的酸辣味道,简直就是夏日里的一大享受。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吃酸菜鱼,总是要喝好几碗米饭,那种满足感,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除了这些家常美食,家乡还有许多小吃让我念念不忘。

比如糖油果子,那金黄酥脆的外皮,配上软糯的内馅,简直就是小孩子的最爱。

还有豆皮,那薄薄的一张,裹上酱汁和葱花,一口咬下去,清香四溢。

每每想起这些小吃,都会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总的来说,家乡的美食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滋养了我的身体,更滋养了我的心灵。

它们让我在异乡思念时,可以闭上眼睛,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简单而美好的时光里。

愿家乡的美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我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关于记忆中的美食作文5篇

关于记忆中的美食作文5篇

关于记忆中的美食作文5篇关于吃,我总认为人生最高境界就是“食”,要不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呢。

而所谓“美味”,那就见仁见智,各有表述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记忆中的美食作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一:记忆中的美食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喜欢吃的是蚕豆炒鸡蛋。

那一年,我一回家,就有一股香味扑鼻而来。

我立马问外婆:“外婆,您做了什么呀?这么香?”“这不,给你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蚕豆炒鸡蛋!”我过去一看,外婆正在炒蚕豆鸡蛋。

绿绿、青青、脆脆的蚕豆,放入锅里去和金黄的油在快乐地做游戏。

炒了一下,脆生生的蚕豆就变软了,鸡蛋的蛋清一下变白,再加一些白开水焖一下,炒好后,一股甜甜的香味一下子窜入你的鼻子里,让你胃口大开。

每次吃这道菜,都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吃完了还想再吃,而且口里不时还有点清清的甜味儿呢!可能你还不知道,如果你还想更好吃的话,你可以加上一点甜甜的酱,吃起来心里会有一些奇妙的愉悦感。

每次我吃完了,都像一种飞天的感觉,像人见了金子那样开心。

每次我吃这道菜的时候,都看见外婆看着我在笑,好像看见我很爱吃,打心眼里很高兴,那笑一样很温暖,很回味!如果天天能吃到这“人间美味”,那不是飞天是什么?每次我想到这道菜,就会想到外婆那慈爱的笑。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二:记忆中的美食你们肯定吃过云南呢过桥米线吧,我也是最喜欢吃啦,你们给喜欢?喜欢么就多来几碗,多来吃噶,我的家乡就是云南,真呢好吃呢噶,算了,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嗯……我口才不好,不过,我认得过桥米线这个名字的来历,是我哥告诉我呢,听好:以前,洋人来中国吃美食,洋人把那边的冰激凌给中国人吃,中国人单会吃米线,所以怕烫,吹了半天才吃,洋人笑中国人不会吃冰激凌。

然后,中国人让洋人吃我们的米线,洋人不知道米线烫,所以一嘴吃了好多,烫了舌头的没有知觉,中国人又笑洋人不会吃米线。

所以,这种米线称为过桥米线啦!我还认得过桥米线的材料听好:一碗鸡肉汤,鸡蛋一个,黄芥菜,葱,韭菜,鸡肉,菌,香菜。

lunch巧记方法

lunch巧记方法

lunch巧记方法
午餐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一餐,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午餐吃了什么,这时候午餐记忆法就能帮助我们记住每天的午餐,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

1. 分类记忆法
将午餐分为主食、饮品、副食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每天都可以换一种不同的食物,这样不仅有助于营养均衡,还能让自己的午餐更加丰富。

2. 记录方法
每天在手机或者笔记本上记录自己的午餐,可以写上吃了什么、在哪里吃的、和谁一起吃等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

3. 同事交流
在午餐时间和同事交流自己的午餐内容,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让自己更好地了解别人的饮食习惯,有助于自己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

午餐记忆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每天的午餐,还能帮助我们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让自己更健康、更有营养。

希望大家能尝试一下午餐记忆法,让自己更健康、更有益。

- 1 -。

三代人的童年餐桌记忆

三代人的童年餐桌记忆

三代人的童年餐桌记忆有一次,我和妻子带孩子回去看望父母。

中午吃饭时,孩子问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小时候一日三餐都吃什么?”孩子的一句话,瞬间打开了三代人的童年餐桌记忆。

我的父母童年时,正赶上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

当时农民的餐桌上连窝头、地瓜都很少见,甚至有人靠吃野菜、谷糠、树皮维持生命……回忆起那段时光,我的母亲眼里含着泪水说:“那时候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和妻子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

在我们的童年同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家里的餐桌上逐渐有了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记得那时候,只有夏天才能吃到自家地里种的蔬菜,一到冬季,餐桌上很难再见到新鲜蔬菜,一家五六口人经常就着母亲腌的咸菜吃馒头。

还有好多次,家里连咸菜都没有了,母亲只能在盘子里滴上几滴油,撒上一点儿盐,让我们用馒头蘸着吃。

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才能吃上肉?每当我向母亲念叨时,她就会说:“能吃饱穿暖不再挨饿受冻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你吃着馒头还想吃肉,别做梦了!”我的孩子是“00后”,从他小时起,家里的餐桌上一年四季各类蔬菜、鸡鸭鱼肉从不间断。

为了让孩子多吃点儿饭,我变着花样给他做各种美食。

孩子上幼儿园后,除一日三餐外,我每天还要往他的书包里放上牛奶和面包,用来课间加餐。

每到吃饭的时候,我的母亲总是督促孩子多吃点儿。

也许是鸡鸭鱼肉吃腻了,一桌子的菜,孩子总是吃上一两口就喊着吃饱了。

这时候,母亲总说:“再多吃点儿啊!你爸爸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能吃上肉,现在天天都能吃上肉、天天像过年了。

这么一桌子菜你就吃这么一点儿,真是生在蜜罐里、长在甜水里,没过过挨饿的日子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没有小家的美满幸福。

从父母童年时盼着有一天能吃饱饭,到我童年时解决了温饱盼着有一天能吃好,再到儿子的童年丰衣足食、吃少了还要挨唠叨变成了幸福的“烦恼”,三代人童年餐桌上的巨大变化,正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那些有关吃的记忆作文

那些有关吃的记忆作文

那些有关吃的记忆作文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在乡下爷爷奶奶家看见奶奶从外面抱了一些新鲜的玉米回来,我好奇地问道:“奶奶,您是预备煮玉米么?”“不是的,这些是新掰下来的玉米,预备烤着给你吃,可香了!”奶奶慈爱地跟我说。

我一听兴奋极了,连声催促奶奶“快点快点”,想到即将吃到从未吃过的烤玉米,嘴里的口水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大灶的火生了起来,奶奶和我将裹着绿色外衣的玉米用火钳架在了灶膛里木头火堆上,玉米的“胡须”很快被火焰燎燃,玉米的外衣被烤得嗞嗞作响,不中断渗出液体,并披发发出植物的清香气息。

我牢牢地盯着炭火上的玉米,时不时地凑上去闻闻味道,焦虑地等待烤玉米出炉。

奶奶则用火钳时不时地将玉米翻个身来继承烤。

大约七八分钟以后,绿色的外衣已经变得黢黑,奶奶笑盈盈地钳出玉米,剥掉烧焦的外衣,里面透出了黄澄澄的玉米粒,屋里瞬间弥漫着烤玉米的香气。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就咬了下去,“啊!真烫。

”我连忙丢掉了烤玉米。

奶奶过来捡起玉米拂去灰尘放到一边,又剥了一根新的烤玉米递过来,笑着对我说:“烤玉米是很香,但是也很烫啊!心急是吃不了热玉米的!”
固然,烤玉米一般都要在玉米成熟的季节才能吃到,但是它的厚味和香气却一直深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成为难以磨灭的童年趣事和美食记忆。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

记忆中的美食作文记忆中的美食。

小时候,家里的味道总是最令人怀念的。

每当我闭上眼睛,都能清晰地回想起那些美味的味道,仿佛时间停留在了那个美味的瞬间。

我记得,最让我难忘的美食是妈妈做的红烧肉。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明媚,家里弥漫着红烧肉的香气。

我在书房里写作业,闻到香味后,便忍不住放下手中的笔,跑到厨房去看。

妈妈正在锅里翻炒着肉,一股浓浓的酱香扑面而来。

我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妈妈笑着说,“等一会儿就好了,先去写作业吧。

”我点了点头,回到书房继续写作业,但是心里早已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晚餐的到来。

终于,晚饭的时候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前,看到了一盘红亮油润的红烧肉,我忍不住咽了口水。

妈妈将红烧肉盛到我的碗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入嘴中。

那一瞬间,浓浓的酱香和肉的鲜美在口中蔓延开来,让我感到幸福无比。

我一口接一口地吃着,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了。

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红烧肉,也是我记忆中最美味的美食之一。

除了妈妈做的红烧肉,我还记得外婆做的酥糖。

每当我去外婆家,她总会拿出一盒酥糖款待我。

那酥糖外脆内软,甜而不腻,让我每每流连忘返。

外婆总是笑着说,“孙子,再吃就胖了。

”但是我总是忍不住再吃一块,因为那是我在外婆家的美好记忆之一。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去了一家小饭馆,尝到了一道令我难以忘怀的菜肴——鱼香肉丝。

那是我第一次尝到鱼香肉丝的味道,而那道菜的酸甜可口让我深深着迷。

从那以后,每次去饭馆,我都会点上一份鱼香肉丝,仿佛那是我和爸爸之间的默契。

美食是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它们承载着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每一道美食都是一段美好的记忆,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

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

每一次回忆起这些美食,我都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美味的瞬间。

愿这些美食的记忆,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形容食物与记忆的成语

形容食物与记忆的成语

形容食物与记忆的成语
回味无穷: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特别是食物,让人在品尝之后仍然回味无穷,仿佛可以一直品味其中的美妙滋味。

这个成语非常适用于描述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美食体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

垂涎三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口水流得有三尺长,用来形容对某种食物或物品的极度渴望和喜爱。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与之相关的强烈记忆。

念念不忘: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深深地记在心里,时刻不忘。

在形容食物与记忆的关系时,它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与美食相伴的难忘回忆,这些回忆让人时常想起,难以忘怀。

津津有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事物充满兴趣,特别是指对食物的享受和品味。

它可以用来描述人们品尝美食时的愉悦心情,以及这些美食如何与美好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意犹未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活动或经历还没有尽兴,还想要继续下去。

在形容食物与记忆的关系时,它可以用来描述那些令人意犹未尽的美食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如何成为难忘的回忆。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食物与记忆之间的紧密关系。

美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可以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

通过品尝美食,人们可以感受到与之相关的美好记忆和情感,使这些记忆更加鲜活和深刻。

老地方吃饭回忆从前的说说句子

老地方吃饭回忆从前的说说句子

老地方吃饭回忆从前的说说句子1、吃小笼包也是诀窍了。

我先得轻轻轻轻咬一小口,顿时有鲜美的汤汁流入口中。

2、我以前也是个美食编辑。

你以为我职业小三儿啊。

出处:北京遇上西雅图3、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觉,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4、喜欢吃小笼包的人各取所需,有的人喜欢吃馅,有的人喜欢喝汤汁,还有人喜欢嚼小笼包的皮,有韧劲,一个美味的小笼包含有如此大的滋味,想不让人喜欢都难!5回忆过去吃饭的句子———过去,在饥饿的年月里,只要等到顿数(饭点)上有饭吃,无论什么饭,吃起来都是津津有味的。

6尤其是杂粮面饭,一下两下扒上两碗,狼吞虎咽,一看锅里有,再想吃,没了,才意犹未尽地放下碗筷。

7在饥荒的岁月里,全天再没有啥吃的,眼巴巴地就等着吃两顿饭,大部分农村人基本上生活是这样子的,这还是条件好一些没,有的农村人到饭点上没饭吃,只是两顿汤,吸的“噗嗤嗤”、“哗啦啦”一口气一碗汤,知道锅底朝天,才放下碗,那时候,真是一片饥饿啊8回忆过去吃饭吃的回忆过去吃饭吃的什么饭?,过去吃的饭,我现在真的是没法比较,过去吃的窝窝头在地里挖的野菜烧成粥,每天吃的都是一些这样的饭,现在想想真的是难以下咽,现在吃的是什么?,各种肉类,各种素食不纯嘞,那真的是以前和现在真的是没法比较9回忆过去吃饭的句子,虽然每天都在吃饭,但是哪里的饭都比不过妈妈做的,只有妈妈做的饭最好吃,只有妈妈的味道最难忘。

10记的小时候家里穷,妈妈总是能把最简单的食材做的有滋有味,每天放学,妈妈总是做好饭在家里等着,一进门,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记忆里,妈妈做的饭是最好吃的。

11想起小时候跟家人一起围在桌子上吃饭,尽管只有白米饭和鸡蛋,一家人还是吃得很开心,那时候真的很容易满足。

12跟你吃饭还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们开怀畅饮,一起讨论着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多么难得有这么美好的时光,说出心里所想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的记忆
——副食篇
就在七几年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住在了远离父母千里之外的姥姥家。

姥姥家的南面有一条河,只隔了一堵墙和一条路,近得夜夜都要枕着流水声入睡。

可我不烦,或许是因为我太小,睡得又太死的缘故。

那时候的农村交人民公社,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管理,农民呢,就叫公社社员。

劳动的时候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劳作,那时候挣得也不是钱,而是公分。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生气的时候,都会有人敲响井边那棵老槐树上吊着的那块铁板,清脆的敲击声督促着大人们拿起工具,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大人们走了,我们这些几岁的孩子们便如同刚刚被放出笼子的小鸭、小鹅,不用召唤,也不用事先约定,欢呼着,雀跃着,先后来到小河边,也开始了我们快乐的一天。

我们的快乐来源于小河,来源于小河赐予的一切。

在小河边长着一蓬蓬的剌草,叶子细细的,长长的,锯齿状的叶边尖尖的,利利的(就说当年的鲁班就是根据剌草的叶子发明了木工所使用的锯子)。

我们可是不畏艰险的,经常会冒着被剌伤的风险,挤进剌草的中间,费劲地抽出被叶子紧紧包裹着的、还未见天日的嫰穗儿,然后放在嘴里慢慢的嚼,仔细的品着那微微的甜味,然后趁着那甜味还没散尽的时候,连同那嫰穗一起咽下。

这几乎是我们每天早晨的第一道甜点,虽然并不那么可口,但是总比没有的强。

那时的日子真的很苦,所有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都被大人们混合着做进饭里,借以填饱肚子,可是,往往能吃饱的却只有我们这些最小的孩子们。

肉类是别想了,就连食用油也少得可怜。

每次做饭的时候,大人们就会用筷子头蘸一下保存在瓶子或坛子里的油,然后滴在锅里一两滴,就算放过了。

为了绝了我们对油的贪念,大人们还编出一句顺口溜来对付我们:一滴香,两滴光,三滴腻得慌。

现在想起来,这顺口溜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们的,其实同时应付的还有他们——那些大人们。

饱,似乎是饱了,可我们小小的嘴巴和肚皮却并不满足。

大人们上工时是不允许带孩子的,所以,当大人们走了之后,我们辩解放了。

吃完那剌草的嫰穗,欢叫着,相继跳进小河里,清澈、温凉的河水在瞬间便浸透了我们。

我们笑着,闹着,嬉戏着。

等我们疯过之后,大伙就低下头来,仔细的观察着河里游动着的生物。

无论是谁,也说不清楚这种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由谁发明的,但等我们会应用的时候已经是炉火纯青了。

而那些所谓的浮游生物,其实只是一些一、二厘米左右的小鱼小虾。

我们兵分两路,一帮人泡在水里,看准了那些小鱼小虾,然后使劲往岸边轰,另一帮人则在刚出水面的岸上,以最快的速度用河泥筑起一座高十几公分、直径约七、八十公分的围城。

筑好后,大家一起动手,将那些早已看好的小鱼小虾们,连同河水一同捧进围城,直至盛满为止。

水满之后,我们便用一根细细的树枝,从围城的底部捅出一个小小的孔,让水慢慢的流出来,使围城里只剩下那些小鱼小虾,这些小鱼小虾便是我们的战利品了!
看着围城里那些脱离了水的、却仍在跳跃、挣扎着的小鱼小虾们,我们一阵狂喜,一阵欢呼,小心翼翼的、用小小的手指捏起一条小小的鱼或虾,在清清的河水里轻轻地洗去它们身上的泥沙,美美的放进嘴里,使劲的一咬——脆脆的,惺惺的,咸咸的••• •••
一阵风吹过,小河两旁浓密的芦苇刷啦刷拉的响成一片,似叹息,又似无奈,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跟着它们一起摇。

没有人会笑话我们,也没有谁会责怪我们,因为那个年代的我们太小,根本不懂得什么清洁与卫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慈悲心;也因为那个年代的我们太饿,既顾不得什么清洁与卫生,更没有了什么慈悲心。

小河赐予我们的吃,是一种快乐,而大人们赐予我们的吃,却是一种亲情,一种温馨。

当时所有的资产都是集体的,所有的粮食也都要归公,哪怕是地里落下的一粒粮食,如果是谁捡到了没有交公,而是私自拿回了家,那就要挨批斗了——井边的大槐树下就是一个特定的、展示“赃物”和批斗人的地方。

但是,总有总还是有一些东西不归集体、不用交公的——那就是地里的那些害虫!
那是的女人们穿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大襟衣服,上工时挎的是用柳条编成的篮子,但这并不是我们所会注意的,我们只会注意大人们收工回家是,大襟衣服的第二个扣门上所吊着的几串、或是在一篮子青草的下面所掩盖着的东西——几串嘴里吐着绿汁、胡乱弹着腿的蚂蚱!
蚂蚱其实就是蝗虫,为了更好的与人类争夺口粮,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多少代的进化,终于把自己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一副犹如剪草机般的铁齿铜牙,一对会飞的翅膀,两条强劲有力、善于弹跳的后腿,还有一个近乎完美的“护脖”装备:一个套在蝗虫头和躯干的结合处外面、用以保护软组织的半圈硬壳。

现在想来,如今医学上使用的保护颈部的装备,很可能是受到了蝗虫的启发后而发明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仿生学。

但也正是由于这个“护脖”装备,才使得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口福。

说实话,在不妨碍田地里正常的劳动之余,顺手抓几只眼前蹦跳过的蚂蚱,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而难就难在如何携带上:上工时,人们带的都是一些锄头、镰刀之类的劳动工具,没有、也不允许带其他多余的物件。

所以,你不可能因为双手抓满蚂蚱就停止劳动,你也不可能先将蚂蚱放回家一趟,然后再继续劳动,你更不可能索性就不抓蚂蚱,因为那样一来,你将无法面对家里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

毕竟天天劳动的环境不一样,蚂蚱也就不是天天能抓得到的。

我们的祖辈们虽然没有过高的文化知识,但是为了孩子们,他们也把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注意到了蚂蚱脖子后面的“护脖”装备——那半圈硬壳。

于是,蚂蚱就被大人们用狗尾草那带有毛穗的长莛,从背后那半圈硬壳的内侧,自上而下一气穿出,然后一个摞着一个,个个面朝外,使蚂蚱们既无法啃食那细弱的长莛,又无法飞、蹦而走。

就这样五、六个为一串,牢牢的,被拴在大襟衣服的第二个扣门上。

呼呼抽动的风箱,灶堂里疯狂跳动的火苗,还有那灶堂上方无法阻拦的气浪,以及那诱人的、特定的爎烤气味••• •••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足以让我们谗心大动、口水四溢。

我清楚的记得所有的细节。

焦焦黑黑的、面目全非的、沾满了草木灰的蚂蚱被扒拉出了灶堂。

大姨用她那长满老茧的双手捏起一只蚂蚱,轻轻地搓掉上面已经焦脆掉的翅膀,然后掰掉一条后腿,递到我的手中,再掰掉一条后腿,又递到我的手中,再掐掉蚂蚱那大大的脑袋,肥壮的躯干再次被递到我的手中。

剩下的就只有一段带着粪便的肚子了,即便是这样,大姨也没舍得扔掉它,而是小心翼翼的抠净里面的粪便,一掐两节儿,一节儿填进我的嘴里,另一节儿递给了身后正眼巴巴看着这场分餐仪式的、仅仅比我大十岁的小姨。

大姨在笑眯眯的做这一切的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的念叨着:给你一条大腿,再给你一条大腿,再给你一大块肉肉,来,这块肉肉你吃,这臭巴巴让你小姨吃••• •••
小小的一条大腿,小小的一块肉肉,无论是在我的眼里还是心里,都被仔细的端详过了一万遍,然后连同十万分的舍不得和十二万分的馋,一起被放进我小小的嘴巴里——紧紧地闭上嘴巴,使劲的嚼,慢慢地咽,而眼睛,却依旧盯在大姨那双忙碌的手上,贪婪的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
月亮升起来了,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温柔的替那些点着煤油灯的小村庄照亮这一切。

南面的小河依旧欢快的唱着歌,怀里又给我们准备好了各种礼物,明天的,后天的,甚至很久很久以后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