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第5课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赵普》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赵普》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赵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能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能掌握一些文言句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富有实效、勇于荐才、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句,进一步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预习导学】1.为下列字注音。

寡( ) 阖( ) 箧( ) 薨( ) 龌( )龊( ) 循( ) 牍( ) 掷( ) 缀( )粗词的意思。

少习吏事寡学术每归私弟阖户启箧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岸谷虽多忌克卒用其人【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物介绍:赵普(922—992),北宋大臣。

字则平。

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

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1.教师组织学生用X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自译,画出不懂之处。

3.学法指导。

如何翻译文言文?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3)添加省略成分。

(4)调整语序。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赵普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 赵普学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赵普学案苏教版一、目标导学1.掌握重点字词,准确翻译全文(重点);2.了解特殊句式特点(难点);3.初步了解赵普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吏.事_____ 寡.学术______ 阖.户_____ 启箧._____ 既薨.___循.默_____ 龌龊..________ 奏牍.____ 掷.地_____ 补缀.___ (2)文学常识积累。

《赵普》选自《》,赵普,字,代著名家,自古有“”的说法,文中“太祖”指。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寡.学术()手不释.卷()每归私第.()既.薨()阖.户启箧()发.箧视之()龌龊..()碎裂..()及.为相()(2)解释下面句中的“以”字太祖常劝以读书()以天下事为己任()又以其人奏()跪而拾之以归()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少.习吏事()(2)寡.学术()(3)及.为相()(4)晚年手不释.卷()(5)每归私第.()(6)阖.户启箧取书()(7)读之竟.日()(8)及次日临政..()(9)处决如流..()(10)既薨.()(11)家人发箧视之.()(12)则.《论语》二十篇也()(13)普性.深沉有岸谷..()..()()(14)虽.多忌克()(15)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16)未有其比.()(17)尝.奏荐某人为某官()(18)普明日复.奏其人()(19)碎裂奏牍掷.地()(20)太祖乃.悟()(21)卒.用其人()2.一词多义。

为:(1)以天下事为己任()(2)奏荐某人为某官()之:(1)读之竟日()(2)家人发箧视之()(3)跪而拾之以归()(4)至之市()以:(1)太祖常劝以读书()(2)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3)跪而拾之以归()(4)岁以大穰()习:(1)学而时习之()(2)普少习吏事()而:(1)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2)跪而拾之以归()如:(1)处决如流()(2)匠师如其言()3.古今异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1(2课时)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1(2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两相比照的结构。

2.体会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3.初步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重点知识及能力讲解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叙事写景,井然有序,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用词准确生动,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预备训练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确凿()菜畦()攒()成秕()谷蝉蜕()倜傥()拗()过去锡bó()桑shèn()斑máo()脑suǐ()2.文学常识填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集《______》。

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籍贯),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家。

课堂达标训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晨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①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本段中写出许多植物和动物,请分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指明它们分别是哪一季的景物。

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该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原名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古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大环节。

一、说教材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

具体采用如下方法: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包括四个小环节)【一】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l、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2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打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课件 (新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课件 (新版)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 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 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从上天 接受的。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
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 不如罢了。
分析本文
• 第一部分:(1-2)以叙事为主 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 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 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第二部分:( 第3自然段)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 层意思
三、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 道理?
一个人的成才与否,不仅 取决于天资,更重要的是 后天的教育。
几个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 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令(其)作诗” 3.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 么?方仲永终“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
(4)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3.阅读鉴赏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3.阅读鉴赏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赵普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文言文《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普少习吏事()及次日临政()尝奏荐某人为某官()碎裂奏牍掷地()2.翻译下边两个句子。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3.说说文章写了赵普哪两件事,分别用4个字概括。

①②4.本文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5.古往今来,“刻苦读书”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成语及其故事很多,你能试着举出一个吗?并谈谈他对你成长的影响。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习”“裂”等字的释义。

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写出文章发生的事件,分别是:读书刻苦;人才推荐。

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找出细节描写,读出含义,读出细节描写写出的性格特点。

5.此题考查学生的课外积累,根据本文反映的“刻苦读书”的主题,写出有关故事。

【答案】1.熟悉处理政务曾经把…撕碎2.①刻苦读书;②奏荐人才3.“跪而拾之……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写出了赵普的沉着镇定;写出了赵普超人的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

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

4.程门立雪凿壁借光读书破万卷开卷有益然荻读书玉不琢,不成器(故事略)。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1.语言基础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一单元第5课1.语言基础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赵普1.语言基础1.【题目】诗歌默写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出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诗句是:,。

2.杜甫的《登岳阳楼》,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

3.《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如用“,”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4.《赵普》一文中写赵普刻苦读书的语句:,。

5.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答案】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3.“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 4.晚年手不释卷,读之竟日; 5.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考点】诗歌默写【难度】简单题【题型】填空题【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仁”和“礼”,故选A。

【答案】A【考点】语言基础【难度】简单题【题型】选择题【来源】【批注】【视频】3.【题目】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普少习( )吏事家人发( )箧视之每归私第( ) 太祖乃悟( )【解析】该题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答案】熟悉打开府第,大的住宅明白,清醒【考点】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难度】中档题【题型】填空题【来源】【批注】【视频】4.【题目】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句子有什么特点。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读之竟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shangzhongyong lesson 5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2、篇章2:伤仲永模板通用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导学案学科:七年级下语文准印份包科领导签字
主备人:课型: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备课组长签字: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
知识链接: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有能与他相比。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