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记文学中的传统人生哲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文学与旅行我对中国文学中旅行主题的研究与解读

文学与旅行我对中国文学中旅行主题的研究与解读

文学与旅行我对中国文学中旅行主题的研究与解读文学与旅行:我对中国文学中旅行主题的研究与解读旅行,作为人们追求新鲜体验与文化交流的方式,经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中国文学中也不乏以旅行为背景的作品,展现了作者对旅行经历的思索与感悟。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中旅行主题进行研究与解读,通过分析几个经典作品,探讨旅行在文学中所呈现的多重意义。

一、《红楼梦》中的旅行主题《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旅行在情感、人生观等方面的意义。

例如,贾宝玉的出游经历带给他美妙的感受,增加了他对人生追求的向往和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另外,林黛玉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痛苦与离别,显示了旅行作为生命之旅中短暂而重要的部分。

二、《西游记》中的旅行主题《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作,以取经之旅为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冒险经历。

旅途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与唐僧等人面对困难与考验,通过对僧教的信仰与坚持,表达了对信仰与正义的追求。

他们的旅程也是向内心深处的探索,逐渐成长与修行的过程。

这些旅行经历既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又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感悟。

三、《边城》中的旅行主题《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边疆地区的描绘与人物的命运,展示了旅行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冲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小说中的旅行不仅是身体上的迁徙,更是心灵的触动与成长。

其中的旅行者在进退两难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面对着自己内心的困惑与挣扎,同时也在旅途中发现了别样的生命力与力量。

四、旅行主题的多重意义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分析,不难看出旅行在中国文学中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旅行是身体和心灵的一次迁徙,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重新认识。

其次,旅行是对人性探索与自我修行的过程,通过旅行的经历,人物在对外界万象的认知中反思自我,达到内心的成长与升华。

此外,旅行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与表达,作者通过旅行者的视角揭示社会的弊端与不公,并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

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

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古代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文学艺术为媒介,以自己的言行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思考。

他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精神的升华与境界的超越。

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思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思。

生活态度一: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代文人具有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特点。

对于他们来说,自由意味着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层面的解放与境界的超越。

他们喜欢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远离尘嚣,寻找灵感和创作的空间。

他们常常选择隐居山林或僻静的地方,例如修道观、庐山、黄山等等,以便沉思、悟道和创作。

生活态度二:崇尚自然古代文人对自然怀有崇敬之心,他们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存在,包含着世界万物的真理。

他们喜欢亲近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的美景,领悟自然的规律与哲理。

他们经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用山水画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用诗词来咏史抒怀。

他们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描绘,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生哲思的思考。

人生哲思一:孤独与清心寡欲古代文人的孤独与清心寡欲是他们人生哲思中的重要一环。

在尘嚣世界中,他们选择独行独思,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满足。

他们认为,只有淡泊名利,摒弃尘俗之物,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他们通过隐居山水之间,通过诗词文学的创作,表达对尘世的厌倦与超脱,呼吁人们在纷繁险恶的世界中追求心灵的平静和思想的升华。

人生哲思二:追求真理与理想古代文人追求真理与理想是他们人生哲思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们对人类社会、人生命运、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思考,寻找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他们关注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行文抒怀,批评时政,通过艺术创作来点明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言行,唤醒人们的良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以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人生哲思三:对于生死的思考与超越古代文人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超越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哲思。

从《中国游记》看鲁迅对芥川龙之介的态度

从《中国游记》看鲁迅对芥川龙之介的态度

从《中国游记》看鲁迅对芥川龙之介的态度从《中国游记》看鲁迅对芥川龙之介的态度我们要比较鲁迅之后的作品创作方向,艺术手法及思想特色来进一步推测鲁迅的创作受到了芥川龙之介作品的影响。

提到外国作家对鲁迅写作的影响,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芥川龙之介了,众多的对比研究中,大多都是侧重于芥川与鲁迅的作品比较,如芥川的《蜜桔》和鲁迅的《一件小事》,本文则将通过芥川的《中国游记》来探讨鲁迅对芥川的态度及所接受到的影响。

20年代20年代初,鲁迅先生最早译介芥川的作品。

对芥川龙之介在译介中含有保留和批评,最早始于鲁迅,鲁迅在1921年写的《〈鼻子〉译者附记》中,坦率的指出:不满于芥川氏的,大约因为这两点:一是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一是老手的气息太浓厚,易使读者不欢欣。

芥川的《中国游记》写于1921年,1921年3月30日午后,搭乘筑后丸抵达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走出日本游船码头后这样描述着眼前的景象。

他不断地用“不洁”、“怪异”、“可怕”等词语形容着眼前的人力车夫们,并把“贪婪”的马车夫和“厚颜无耻”的老太婆作为上海以至中国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日本国民的优越感和对中国底层民众的蔑视心理跃然纸上。

经历了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的1921年,中日关系相当紧迫。

此时,距鲁迅弃医从文已有数十年,这一年他在校队《嵇康集》的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

此前大部分的工作在于译文及古籍校队、研究拓本。

但值得注意的是,《狂人日记》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已经问世。

而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文坛的一颗新星,在1921年之前早已完成了诸多奠定他小说家无可动摇地位的名篇,如《鼻子》《山药粥》《猴子》《蜘蛛之丝》《地狱变》《邪宗门》等等。

在日本留学并深受日本文学影响的鲁迅,看过芥川作品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按理说,在当时的敏感时期直至之后,任何中国人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大概都会义愤填膺,如韩侍桁、冯乃超、巴金就有过代表性的评论。

而鲁迅,虽然有过上文中提到的对芥川作品的评价,在1921年之后还是不断的介绍译者来翻译芥川的作品。

中国游记文学

中国游记文学

参考资料中国游记文学(梅新林、俞樟华)游记作为一种纪游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因素:第一,即作者游程;第二,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从结构上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游”是“记”的文学内涵,“记”是“游”的文学体式。

游记的历史演进轨迹:1、诞生期:魏晋。

同时并置的有赋、书、序、记四种体式。

2、成熟期:唐代。

以诗心观照自然,以诗情创造意境,亦文亦诗的“诗人游记”。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经典之作。

3、高峰期:宋代。

由古文运动与理性精神的两相结合而形成了“哲人游记”。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4、复兴期:元明。

小品游记,“才人游记”。

重在“独抒性灵”。

《徐霞客游记》把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它与晚明小品游记双峰对峙。

5、衰变期:清代。

“学人游记”。

姚鼐的《登泰山记》取得了清代游记文学的最高成就。

6、新生期:现当代。

“人生派”游记、“艺术派”游记、西部游记、乡土游记。

游记文学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而且以此为中心向哲学(《赤壁赋》)、政治(《岳阳楼记》)、宗教(山水胜景往往与佛道的寺庙、道观以及种种宗教传说密切地连为一体)、道德、科学(《水经注》)、民俗(《兰亭集序》)、文化(《文化苦旅》)等全方位拓展。

成功的游记作品往往以“纪行”为基点依次延伸到写景、抒情、述志、说理,合之为五项功能。

魏晋游记文学的正式诞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览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文人之游,佛徒之游,道士之游。

初期游记文体:1、赋——《赤壁赋》2、书——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3、序——《兰亭集序》4、记——《荆州记》柳宗元游记创作的独特贡献游记就其本质而言,乃是空间转换的艺术。

通过“游”的行踪转换,把“记”的文字记录连结成一个整体。

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与人生哲思

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与人生哲思

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与人生哲思引言中国古代文人是指以文学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展现了对人生、道德、艺术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在追求与人生哲思方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1. 追求自由和独立精神中国古代文人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的价值。

他们在政治、社会和家庭等层面上,都提出了诸多反对束缚和限制的观点。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倡导“安土重迁”的态度,表示不愿随波逐流;宋代理学家朱熹则强调个体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且通过经典学习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追求真理和道德古代文人关注真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生活中存在着纯洁、美好之事物。

例如,先秦诸子提出了不同的哲学观点以回答生命意义问题;唐代文学家韩愈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义的高尚,对任何违背正义和公平的行为进行批评。

3. 追求艺术与审美中国古代文人对艺术和审美有深入的研究和追求。

他们通过诗歌、绘画、音乐等形式表达内心世界,并以此寻找精神自由与情感的升华。

例如,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注重写生活中细微之处,将普通事物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出来;明代画家文徵明则将山水画推向了极致,并主张“以形传神”。

4. 追求存在与虚无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哲思中也探讨了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关系。

他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转变和流逝都有着深思熟虑的见解。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笔下的“登鹳雀楼”以及宋代词人辛弃疾描写战争场景的作品,均展现了生命短暂和世事变幻的主题。

结论中国古代文人在追求与人生哲思方面有着丰富而多元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自由、真理、道德、艺术以及存在与虚无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独立精神和追求美好人生的价值观。

这些理念不仅影响了古代文论和文学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注意:本文内容均为百科全书小助手原创编写,未从任何其他来源复制或粘贴。

徐霞客游记的文化意义分析

徐霞客游记的文化意义分析

徐霞客游记的文化意义分析徐霞客(1573-1645)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游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准的地理测量而闻名于世。

徐霞客游记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还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一、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

它采用了“从简入奇”的手法,通过简单清晰的叙述引出奇妙的事物,让读者能够一步一步地了解和领悟其中的奥妙。

同时,徐霞客在游记中也采用了众多的比喻、联想、借鉴等修辞手法,让游记不仅是一篇简单的叙述,还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学作品。

二、科学价值徐霞客是一位旅行家和地学家,其游记中不仅有大量的地理测量和现场考察的记述,还有对当地环境、社会、气候、风俗等方方面面的详细记录。

这些记录不仅能够帮助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了解当时的地理情况和文化状态,也对今后的地理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徐霞客游记中所记录的山川河流、风土民俗等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共同记忆,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传承和挖掘这些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并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和参考。

2. 增强国家认知徐霞客游记作为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纪实文献,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国家文化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徐霞客对于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全方面记录,可帮助增强国家对于自身地理位置、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认知,促进国家整体历史及走向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3. 学术探索徐霞客游记中的科学成果,是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资料和方法。

总之,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当时中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丰富细节,不仅对于后代了解历史文化、探索学术研究有着深刻的意义,也是继承中国文化、加强国家认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

它们在描绘人类存在的同时,启迪着读者的思考,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生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探讨其所展现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代智慧的光芒。

庄子的《齐物论》给我们带来了对待人生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哲学小品中,庄子以循环的自然现象,揭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万物自有其定数和规律,在这个宏大而有序的宇宙中,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为而治。

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强调顺从天道,摒弃功利的追求,以达到心境的宁静与人生的自在。

《红楼梦》则展现出了一种忧伤的人生哲学。

曹雪芹以富丽堂皇的词藻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勾勒了贾宝玉一生的起伏和辗转。

贾宝玉作为书中主角,他的人生经历着家族的兴衰、爱情的纠葛和生活的无常。

作品中所表达的忧伤,是对人生脆弱和无常的真实感受。

藉由贾宝玉的遭遇,曹雪芹将人们的人生之路比喻成红楼梦,暗示着人生如梦幻般虚幻而逝去。

这种人生态度告诫人们珍惜当下、珍惜幸福,不要轻易放弃与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态度不仅出现在小说之中,诗歌亦是重要的形式之一。

例如杜甫的《登高》。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在乌台边所抒发的无限忧伤和病痛的时刻。

他以登山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剖析了人生中的挫折与痛苦。

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反思与哲思,追求人生的宽慰与宁静。

这种人生哲学意味着人们不应被生活中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应积极面对困境,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康乐。

再者,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是以特殊的形式诉说人生态度。

白居易以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一幕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心情。

通过触景生情,白居易让读者感受到人生如同季节更迭的自然律。

他的人生观不拘一格,认为人生无常,但也无需困扰,因为万物皆生于自然,亦应以自然为师。

这种人生观提示我们要虚怀若谷,顺应人生的起伏,不忧不惧,放眼大千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

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中国古代文学与人生哲学:人生智慧的源泉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宝库,汇聚了许多人生哲学的智慧。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人生的真谛与智慧,为我们的人生旅程提供指引。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

一、《论语》:仁义道德的根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哲学价值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认为“仁者,人也”。

“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行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和谐与公正的社会关系。

这一理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宝贵的人生智慧。

二、唐诗宋词:人生苦乐之间的感悟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深情、质朴的表达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在不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苦乐之间的深刻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以登高望远的方式,抒发了对短暂而宝贵的人生的思考与珍惜。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则借叙述弟弟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亲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悟。

这些作品在表达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意义。

三、红楼梦:命运与人生哲学的探讨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丰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命运与哲学思辨。

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具有复杂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人生起伏和命运变迁,小说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宿命力量。

小说中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既是现实生活的缩影,也警示着人们对于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四、诸子百家:多元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仅仅有诗词和小说,还有丰富多样的哲学著作。

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思想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6月皖西学院学报Jun.,2008第24卷第3期Journal of West Anhui U niver sity Vol.24NO.3中国游记文学中的传统人生哲学思想探析涂伟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想。

游记文学中所蕴含的/比德0的道德取向观念、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强烈情感及所表达的中国人独特的山水审美情趣,都反映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思想。

关键词:游记文学;道德取向;天人合一;审美情趣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35(2008)02-0118-03由古而来,赏山悦水即视为一大快事,所谓/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天下之乐宜无此逾者。

0中国乃是世界上最爱山水的国度,山水游记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遂蔚成大宗。

在中国,游记就是中国人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里,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的影子,或强或弱地侧射出传统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态意、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

众多文人才子以感性的笔触描绘了中华壮丽河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山水游记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即开始走向自觉,六朝时即有郦道元5水经注6传世,人性思潮兴起,人与自然融合,玄谈与佛理结合,山水游记独立出来,走向成熟和繁盛。

自六朝下,/江山代有人才出0,柳宗元之5永州八记6,状物工妙,以抒胸臆,为唐人山水的游记杰出代表;白居易5冷泉亭记6涤人心尘:王禹偁5黄冈竹楼记6暗喻不平;欧阳修5醉翁亭记6幽洁清丽,优游而乐,以至苏轼、王安石、范成大、陆游等文学大家亦各涉足,游记文学因此名作迭作,姹紫嫣红。

标志着中国古代旅游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旅游艺术思想日臻成熟。

明中叶,王阳明/心学0兴起,士大夫主观意识勃发,独抒心灵,以释困缚,游记文学空前鼎盛。

5徐霞客游记6更是卓绝不凡,与5水经注6双峰并峙,其中作家如袁宏道、钟惺、王思任、刘侗、袁枚、张岱等,亦都是写景名家,风格各异、精彩纷呈。

朱自清有句名言/游记里满是梦0。

而据此体现出隐藏于中国人身后印着历史传统烙印的游记文学及山水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游记文学中/比德0的道德取向观念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0使远游出门与伦理道德有了联系,但孔子也须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主张,所以他又加上一句:/游必有方。

0孔子其实也是酷爱山水的,5论语6中记载孔子与曾皙、子路、公西华谈有关志向抱负的讨论,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0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0。

可见一斑。

孔子垂范后世的山水游乐之道的格言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0它赋山水以仁、智的高贵品德,士人君子通过游玩从自然中学习道德规范,使人性得以熏陶和净化,因而形成游记文学及游赏山水中的一个重要功利观念)))/比德0。

名山大川也就成了儒家锻造道德的手段之一。

朱熹在5论语集注6中讲道:/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0刘向5说苑#杂言6中言道:/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0如此,将自然完全道德化了。

万物与道德品质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0,撰5五柳先生记6,柳为隐逸之物,以此来自喻之意。

孔子所提倡的旅游,必须符合修身养性、治国齐家的礼乐教化和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唐韩愈以恢复儒家为已任,行文痕迹就很明显了。

他的5燕喜亭记6中说游玩广东连北山之事,118*收稿日期:2008-01-14作者简介:涂伟峰(1972-),男,湖北汉川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宁波浙东旅游规划研究院规划师。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为山水取名:如山丘为/俟德之丘0;山谷为/谦受之谷0;池塘为/君子之池0;泉之源为/天泽之源0,便是显著的/比德0观念了。

文人士子进而常借游览山水之景,阐述人生哲理,其意亦在修德。

这在宋人游记中更为明显。

宋人受理学之教,文中长议论。

王安石的5游褒禅山记6、苏轼的5石钟山记6为此中的名篇。

王安石游褒禅山,因游伴怯步,而未能一览深洞,进而感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0这种不畏艰险的品德,/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0苏东坡与其子夜游石钟山,探究其命名缘由,以亲身之历指出前人之说谬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0以此育人之德。

以上所列的游记,自然流畅,各尽情致。

轻松游赏之中生发道理,以自然为现实伦理的延伸,由小及大,理顺成章,运思缜密,简洁隽永且教益于人。

0/比德0的游记道德取向观念与儒家的传统人生观也有一定联系。

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0君子达如不成,多半隐居山林,纵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保持节操,升华品德,以养其浩浩之气。

进退而不失所。

从陶渊明及柳宗元等游记中可见中国古人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儒家审美的道德取向。

在这里,山水之间成为了教育哲学的范畴。

二、游记文学中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强烈情感中国人生性爱山悦水,追其源头,与古人所持的/一元论0也不无联系。

因为是/一元0,因此人与自然即是和谐统一,而非割裂。

大自然的山川草木,悬泉飞瀑,哀猿怪石,大河奔涌,云海漫漫,鸟鸣花落,皆与中国人的心灵相通。

他们迷恋于大自然的摇曳多姿,缤纷灿烂和无私赐予,这里是他们的心灵家园,可逃避世事纷杂和混浊,回归清纯和恬淡。

中国人在山水间隐没之处,实践着/天人合一0的理想,寄托他们各自的情感而至物我两忘。

所谓/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0现代诗人卡之琳的名作5断章6中写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0。

已分辩不出画与人,而是人中画,画中人了。

这正是此种观念的延续。

而古代西方人的世界观为/二元论0,人与自然是对立起来的,如此观念差异较大。

就好象西方的园林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中国园林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0,个人情感不露痕迹的融入其中而为一体,呈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写意园的特色,处处显现出中国古人与自然山水的乳水交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为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理想。

多半贤人壮志难酬,命运多桀,唯有退隐山林,寄情山水,以抒胸中抑郁之气,不乏消极反抗混浊世事之意。

在他们的游记中,山水己经人格化了,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载体,这首推游记大师柳宗元,柳宗元数次被谪,一次比一次来得猛烈,他尝言道:/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

0托寓之意可谓明白矣!韩愈的5送孟东野序6中言道,/不平则鸣。

0柳子厚则借山水而发不鸣。

以名篇5钴鉧潭西小丘记6为例,小丘本是:/唐氏之弃地0,/余怜而售之0,/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0则/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0。

正如柳宗元被朝廷贬黜,弃而不用一样。

篇末,柳宗元云:/书于名,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0小丘得到他的垂青,可谓有幸了,以此反衬他的怨恨之情。

中国人的情感与山水是不可分的,中西文化比较大师林语堂在5吾国吾民6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的艺术家是这样一个人,他与自然和睦相处,不受枷锁束缚和金钱的诱惑,他的精神深深地沉浸在山水和其他自然景象之中0。

辛弃疾词中尝言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0因此可见,中国人对自然山水永不倦意的流连,是中国人的精神特质之一。

三、游记文学中的中国人独特的山水审美情趣中国人的山水游记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山水审美情趣,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使生活诗化、艺术化的催化剂,是中国人对自然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创造的结晶,是精神力量的追求,因此,陶渊明虽食不裹腹,酒樽常空,却悠然自适,恬静淡泊;李白虽怀才不遇,愁丝绵长,却明月相邀,清影共舞;苏轼虽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却豁达从容,洒脱开朗。

本来与人对应的大自然,成为了中国人的品格情感的化身和精神寄托。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观是对抗物质生活的困乏,社会对个性的压抑,争取心灵自由的钥匙,是摆脱功利与世俗纠缠的妙方。

它不只是生活的点缀,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中国人独特的以美为价值取向的人生哲学。

审美观也伴随着中国的游记文学经历了数番变化,魏晋南北朝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分离出来,但依旧保留了很强的伦理观念。

明朝中叶时,又经一大变,王阳明的/心学0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后归有光等唐宋派主张/心地超然0,力求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三袁的公安派独抒性灵,质朴真挚,这些种种主张给予游记文学以很大的影响,是一种审美上更为纯粹意义的品山119鉴水,明、清两朝游记文学的空前繁荣与思想上的转变有着必然的关系。

中国人对于山水之爱是刻骨铭心,有趣的轶事也是很多,于是乎有谢灵运喜爱登山,遂制/谢公屐0,声名远游;有嵇康常连日四处遨游,不知其终;有李白的/梦游0,一夜飞渡镜湖月。

明代袁宏道曾说天下三件事大败兴: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及,二败兴也;游非其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可见看山观水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事情了。

中国人于山水己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层意识上的满足,是一种持久性的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

在游记中,中国人也是足之蹈之,富有情趣。

王徽之雪夜访戴安道,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心见戴?0中国人在秀美的山水面前往往表现出童心重萌的举止。

人年龄日长,入理越深,束缚越强,山林是世外净土,人入其中便无忧无虑,如孩童般自由散漫,除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0的淡泊雅士,也不乏嗜水山如饮烈酒的豪放之趣。

东方独特的文化使中国人品味山水之趣时与西方有许多差异。

西方人多侧重于向外探求,以发展世界,改造世界为获得自由的途径,游览山水时,较容易满足于感官的娱乐而显得心无芥蒂。

中国人则不然,他向内探求,把追求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个人身心和整体环境的相融,看作是自由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审美是很细腻的,因此,中国有许多审美山水时的独特的山水审美观。

他们似乎更喜爱清静淡远、含蓄幽雅、玲珑精致的意境。

凡赏山水,必从不经意处发现意趣,从细小微处发现真味,/无处不曲尽其致0只要真心寻觅,总能发现真美。

中国游记文学是中国人生活的大观,它所寓含的人生哲理与审美情趣,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上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这正是现今世界的潮流。

中国人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消闲游玩,而是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文化旅游,一种追求高层次精神愉悦的境界。

从深层来看,中西对待自然万物上都有偏颇,中国人过于消极,而西方人又具有太强的征服欲。

两者的价值观都在改变,互为借鉴。

现代人则认为勤奋工作加上休憩方是完美的人生价值,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爱山爱水、万物和谐的先进观念时,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