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合集下载

周作人,人的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

[方启智3100103811][汉语言文学1001班]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国人思想上的变革,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人”的解放,那么,为了解放“人”的“人的文学”,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和组成都是哪些?它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关键字:人的文学历史背景组成部分历史意义一、“人的文学”的历史背景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腐朽中国的国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为了挽救这艘将倾的大船,近代的国人们先后兴起了洋务、戊戌、辛亥等改革或革命,但它们都无一逃脱失败的厄运。

历史的教训告诉五四先贤们:这些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科技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冷静下来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思索,他们开始试着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五四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民主”与“科学”。

尽管那些文人信仰的主义不同,提出的主张各异,但有一个声音却是异常相同:把国人从封建依附制度和等级身份制度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能够独立思想、自主创造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陈独秀,他大声疾呼,号召中国青年以新的自觉迎接新的时代;呼吁广大青年自觉地抛弃奴隶依附的旧思想,树立独立自主的新意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是一个“以自身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而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其一切言行皆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如鲁迅,他提倡“立人”,希望“沙聚之邦,转成人国。

”“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

”……这匹先驱者的摇旗呐喊成功地在腐朽的旧中国开启了一缕“启蒙”的气息,推动了个性解放的思潮。

越来越多的五四作家逐渐认识到封建礼教、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对自由的扼杀。

然而,人们苦于没有一个足够系统和代表性的体系,来将社会上这些零落的呼声整合成一股变革社会的浪潮。

时代,似乎正在等待着“英雄”的出现。

二、时势造英雄,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提出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五四先贤们说,来一个人给出一套系统的文学救国之路吧,于是周作人在1919年初发表了《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的文学》是一篇重要的文学宣言,表达了他对文学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首先,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和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也不是任何人的奴隶和私有物。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所束缚。

因此,他主张文学应该以个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反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其次,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文学不仅应该关注个体,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死、爱情、家庭、社会公正等,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宣传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语言的美和韵律的美,以及通过形象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文学宣言。

它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价值。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析周作人“人的文学”

析周作人“人的文学”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析周作人“人的文学”薛婷 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分析了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的概念,此概念是其创作观念的表达。

”“人”即“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在周作人处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象征,即人性是具有自然的兽性与社会的神性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在必然要与个体和群体利益发生关系。

关键词:周作人;人的文学;创作观念[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52-011934年周作人出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书中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主张。

其所谓“人的文学”即“人道主义”文学,而人道主义在周作人的理解里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阐明了他对人性的理解:人是自然的兽性与社会的神性的结合。

人生而为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必然不可忽略其生物性,即周所言的“兽性”,但人之为人其与虎豹豺狼的区别在于除“兽性”之外人还具有社会性,或说“神性”。

在社会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束缚下人的自然性、“兽性”被压抑,而显出道德与秩序,其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调和是人性的基础。

在此前提下人的权利,尊严才应该且必须得到重视。

这样的人性,即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

那么他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文学”或者说“人的文学”必然涉及个体与群体的利益。

在《新文学的要求》一文中,周作人坦言“人道主义的文学,……就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

”从此处可分析首先,“人的文学”是用艺术的方法对个人感情的表达,艺术与创作者个体情感的关系是第一位的,由于每一位创作者都有其视域,其所表达必然是在其“视域”内之物之情,所以创作者用艺术的手法表达的作品是极具个体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谈龙集》中,周作人提出“创作不宜完全抹杀自己去模仿别人。

”强调的就是文学作品,在情感上,内容上,它的物主格都应是myself,是创作主体独特的,自己的。

浅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浅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持续不懈地翻译和介绍外 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 , 形成 了一场大 规模 的文化吸收潮流 。正是在这种文化引介的潮流 中, 西方 自文
人 陛。周作人在《 的文学》 人 一文中强调两点: ①人是从“ 动物” 进化 而来 的; ②人是从 动物 “ 进化” 而来 的。他从生物进化 阐述人性 : 第

作为现代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 文学革命运 动 的意义是巨大的 。首先 , 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 中国历史上一 五 次空前的思想解 放运 动 , 而文 学革命作 为这一 运动 的组成部分 , 以激进的态度否定 了以封建思 想为其 主导的传统 文化 体系 , 宣扬 了个性解放 、 人性 自觉 、 自由平等 等新思 想、 观念 , 新 为新文 化运 动的深入展开发挥 了巨大作用 。其次 , 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
的文学 ” 来概括新 时期 的文学 , 这是 区别就 文学 的本 质特征 。由 于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 向来忽视个人 的价值 , 而是更 多的发展虚 幻 的神性 , 或者 制定许 多的清 规戒 律去压抑人性 因此 产生 了大量
“ 非人文学” 。周作人极力批判 中国的封建文学认 为从儒 教道家
看来是有划 时代 的意义 。 要建立“ 的文学” 人 首先一点也是最重要 的就是发现人性 , 肯定
程中 , 白 最终成 为 中国现代 民族语言 奠定 了基 础。第三 , 它为 话
打破 中国文学孤立封 闭的格 局 , 建立 了与世界 文学 的密 切关 系。 文学革命完全改变 了对待外来文化 的态度 , 它以极 为开放 的胸 襟
活” 提 出以“ 道主义 为本 , 于人生 诸问题 , 以记 录研究 的 , 人 对 加
违背人性的不 自然的都习惯制度都应受排斥改正。第二 , 比 人应 别 的动物更高深复杂, 而且逐渐 向上 , 有改造生活的力量。因此周作人 认为兽性和神性的结合就是人性 。他要求人从 自然和社会的各种 限 制其 自由 健康发展的束缚 中摆脱出来 , 获得人的本有价值 , 即作为一 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人所应有的人格权利。 .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

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

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

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

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

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

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

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

”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

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

最新 周作人“人的文学”“自由”“宽容”的文艺思想-精品

最新 周作人“人的文学”“自由”“宽容”的文艺思想-精品

周作人“人的文学”“自由”“宽容”的文艺思想周作人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着名的散文家、民俗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但一直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批评理论一直为学界所忽视,尽管有国内着名学者钱理群等人对其着作和思想进行重新认识、整理和推介,但是学界对其文学地位和文艺思想的认识依然有限。

随着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周作人的文艺思想逐渐闪耀出他的光芒,到底应该如何重新评估、客观认识其文艺思想?本文从周作人先生的“人的文学”“自由”“宽容”的文艺思想出发,在对这三种文艺理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全方位展现周作人先生的文艺思想。

一、何谓“人的文学”在1918年12月刊的《新青年》里面有一篇题为《人的文学》的文章。

作者是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年仅33岁的周作人。

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我国新运动的主要阵地,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者和青年才俊,虽然胡适是最早提倡白话文写作并被尊称为领袖级人物的人,可真正开始对新文化运动在道德和心理方面进行尝试工作的却是鲁迅的弟弟———留日学者周作人。

周作人在1917年回国后便任教于北京大学,回国后的他以散文着称,对民俗学的研究以及儿童文学的研究颇深;可在他写作《人的文学》期间,他研究的方向却是心和西方文艺学。

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沐浴到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想。

至今不论是从何种眼光来看待《人的文学》,这其中闪耀的思想光芒无不令人叹服。

在美国着名的家、已故哥伦比亚大学东方系的夏志清教授的专着《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中曾介绍过周作人先生的《人的文学》一文,着作中认为人具有灵肉二重性。

而我们平时所谈到的灵肉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绝不是对抗的二元,即这两个方面绝不是对立的;而在我们的古人看来,这两个二元是根本对立并且永远是冲突不可能调和的。

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思想的反映,正因如此,这种不可调和的、灵肉对立的思想表现在我们的文学上就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个派别,第一个派别我们称之为“赞同理性的文学”,这种声称为理性、为文学的派别即是为集团服务的。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

简析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周作人更多地思考与探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建设,他提出“人的文学”的主张,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观和他的社会理想,他想通过文学把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主要是社会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家要以严肃的,而非“游戏”的态度,去描写“非人的生活”,为人们展示理想的生活,促进健全发展.要求文学中能够写出人性,文学内容的革新变得重要起来,毫无疑问,中国长久的礼教的束缚下,文学内容多是陈腐的,也是这些礼教的再现,缺乏人性的.因此,内容的革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其实质是人性的,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界提供了理论基础.周作人还明确提出思想革命的主张,他认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改悔,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强调“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他把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思想启蒙精神灌注于文学革命,把文学革命从偏重语言文字的变革推向思想内容的革新,对新文学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

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

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摘要: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中国新文学的巨匠,是开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一代宗师,创作了许多经得起历史淘洗的散文,他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有冲淡闲适和浮躁凌厉两种风格,本文认为冲淡闲适是他散文的基调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冲淡闲适的境界来调适与平衡自己的内心前期,他用冲淡闲适来慰藉“五四”落潮时的狂热、焦虑与烦躁的内心,冲淡闲适中浮躁凌厉的表现鲜明后期,他失足附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苦痛,又借助冲淡闲适来寻求内心的平衡,不过与前期相比,逐渐消隐冲淡闲适始终是他的艺术追求首先,文中论述了周作人散文中冲淡闲适的意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些正是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美学特点他的散文不做作,不矫饰,讲究思想感情的自发与真切的流露对于人生的现实,他保持着一种既积极又冷静的姿态,一种平静的心境,即使是有较为重大的或容易引发激烈的情思的主题,他也是力求用平和舒缓的语气来表达作品的语言朴素、精练,感情冲淡平和,读起来寻常平易,其实不失深厚隽永,经得起咀嚼与品味冲淡闲适的风格带给读者的正是滋润丰腴的心理感受他散文中的闲适并非纯粹的清闲与安逸,他赋予了闲适以新的美学内容他所说的“大闲适”是一种看彻生死的豁达,这中间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他的散文“虽有妍思,不掩萧瑟”文中的闲适是忧郁的,带给作者的是物有闲貌,情无闲意,心中之苦隐约而见的感受接下来,分析了周作人散文中冲淡闲适对浮躁凌厉的抑制冲淡闲适在抑制浮躁凌厉的过程中产生了二者的交融一是,在冲淡闲适中还存在着“叛徒”的声音如他曾经说过的“我希望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从他当年所标举的“寄沉痛于悠闲”这句话可以知道,他的闲适未曾忘却人间烟火色二是,表现在浮躁凌厉的文章中对感情的抑制周作人文章中“浮躁凌厉”的一面,因为受到冲淡闲适的抑制而大大弱化,已经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显得平和而舒缓最后,阐明了冲淡闲适所抒写的内容周作人在他那“拈花微笑”的闲适性的文字中抒写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这种孤独与寂寞是孤立无援的现代人的痛苦不过,这些苦的成分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它们是隐藏在文本的深层,而不是凸显在文本的表面苦是作为淡淡的底色和背景而存在着因为是淡淡的,不太明显,不易被人注意到周作人的散文“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在苦味之外,冲淡闲适中还有乐的存在一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文中的“苦”与“乐”构成了一对对应的关系这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停地跳荡着,给人以惊喜冲淡闲适是周作人文章的基调,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丰腴而滋润他在冲淡闲适的文章中写出了人生的苦与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这些都是周作人散文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关键词: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内容摘要】在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是一位具有重要和特殊地位的文学家、思想家。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投敌叛国,他成了人所不齿的民族罪人,而被文学史遗忘几近半个世纪。

新时期以来,周作人研究的禁区逐渐被打破,他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重又获得了公允得当的评价。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前后文学思想的描述,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文学思想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

“人学”理论体系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随着周作人“人学”理论体系的不断调整他的文学思想体系也日渐成熟完善。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

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理性分析,对他在新文化史和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做出正确评价,并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周作人;文学思想;“人的文学”引言周作人(1885-1967)是开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一代宗师,新文学运动的翻译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是对新文学理论建设有巨大贡献的理论家。

周作人曾经参与领导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首倡“人的文学”,确立了“五四文学”启蒙的理论纲领。

在革命文学兴起后,周作人又推崇晚明小品,主张“性灵说”,反对“载道”的文学观,多次提出“文学无用论”,这使得他的文学观点成为现代文学史中一个集聚着巨大矛盾的重大问题。

因此,要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就无法忽略周作人的存在。

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学术界对他不是绕过不提就是进行批判,而且偏于政治与道德评价的研究视角,无法将周作人的政治观与其文学观分开来进行讨论,有意忽略取消了对他文学理论与创作应有地位与贡献的肯定。

当然,周作人在政治上的附逆变节行为是不容掩饰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周作人是作为思想型的文学家毕其一生的,对其文学思想的探讨应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既要认清他的思想局限性,也要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进步意义,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一、“人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人学”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周作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人生,思考社会问题时,就强烈感受到了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危亡的现实威胁,并由此产生了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周作人也在积极思考着振兴民族的道路问题。

同时,作为东方古老封建大国的知识分子,他又敏锐地感受到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栽害人性、否定个体价值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渴求着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1908年前后,以《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和《哀弦篇》等文言论文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周作人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思想文化界。

在民族复兴道路方面,他力排众议,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竞言维新”和“竟趋实质”的“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指出作为民族构成的“二要素”,“精神”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质体”,因为“若夫精神之存,斯犹众生有魂气”,只要精神不灭,一个民族就仍有复兴的希望。

而由于几千年封建帝制和儒学思想的扼制,“中国国民思想”“类皆拘囚蜷屈,莫得自展”①。

因此周作人大声疾呼,要振兴民族必先启发“国人之自觉”,获得思想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发展,这些主张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周作人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特色。

在日本留学时期,周作人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知识,这一“发现”对他一生的文化选择产生了决定性意义,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我因了安特路朗的人类学派的解说,不但懂得了神话及其同类的故事,而且也知道了文化人类学”,而“我对人类学稍有一点兴味,这原因并不是为学,大抵只是为人。

”②正是出于对“人”自身的浓厚兴趣,周作人广泛涉猎了道德观念起源发达①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周作人文类编》,6史、生物学、性心理学、童话学、历史学、医学史、妖术史、民俗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这使得他对以“把人不当做人”为根本特征的中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的批判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取得了与20世纪“人”的觉醒与解放的世界性潮流的同步姿态。

出于对“人性”全面发展的要求,周作人考察了物质与精神在人的存在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健全发展只有在物质生存欲望和精神自由发展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充分满足后才能真正实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相当完整的“人学”理论体系,它是周作人首次超越了国家、民族的层面,以一个“世界民”的视角对“人”自身进行思考的理论成果,成为西方“人的发现”思潮在东方古老中国的最初回响,在当时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

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评价的,他的确是做了“辟人荒”的开拓性工作。

周作人认为:“我们的意见,是先要考究人是什么东西,与人类关系如何,对于自己及人类应该如何,有了这个解决,才好起手做人。

”①正如他在《人的文学》一文中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乃是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便是最透彻的活.……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那是超人间的道德,不是人所能为的了.”在肯定人、我、群己统一的同时,周作人又突出强调以个人为本位,认为个人的物质发展和精神自由具有至高无上性,这是因为群体的强大有赖于个体的健壮,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必须以个体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个人是社会人类存在的中心和联结的理由,所以,“我要幸福,须得先使人类幸福了,才有我的份;若更进一层,那就是说,我即是人类。

所以这个人与人类的两重的特色,不但不相冲突,反是相成的。

”②本着这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精神,周作人对他理想①周作人:《再论黑幕》,《周作人文类编·本色》,614中的“人”的生活做了如下的阐述:“第一,关于物质的生活,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

……第二,关于道德的生活,应该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够自由幸福的生活,这种人的理想生活,实行起来,实于世上的人,无一千利.富贯的人虽然觉得不免失了他的所谓尊严,但他们因此得从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为完全的人,岂不是绝大的幸福吗?……这可真说是二十世纪的新福音了。

”①在周作人描述这一幅美丽图景中,穷人与富人,被吃者与吃人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都“成为完全的人”之后的共同利益。

但他没有意识到人性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制度的体系所决定的,是不断改变的,而将人性视作超历史超时间的、凝固不变的、先验的本质和规定。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所理解的个人与人类,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也只能是一种超越现实阶级冲突的纯粹理念性关系,而不能科学地反映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

但周作人这一“人学”理论体系在五四时期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五四是中华民族和个体生命从封建传统的桎梏中全面觉醒的时代,“被称为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的中国刚刚从“中世纪的停滞状态”中“觉醒过来”②,就迸发出了巨大的生命活力,促生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以科学和民主为精神特质的思想和艺术。

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中以其敏锐而独到的发现,深刻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主张,为那个觉醒的时代增加了相当的重量。

“五四”是中华民族从没经历过的伟大变革,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也产生了时代所需要的巨人,从思维能力和学识渊博等方面而言,周作人的确无愧于“巨人”之称,他的文化思想体系在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发挥了极大的战斗作用。

周作人的“人学”理论体系是反封建的产物,主要来源是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正是凭借这一系统的人文主义理想并依靠科学的先进成果(如生物学、性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与明晰的理性分析,周作人以一种居高临下、从容自信的意志和深刻简洁的理论,将封建主义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封建伦理道德批驳得入木三分,获得了极大的理论深度,而没有简单地流于情绪性的呼喊和抗议。

从他这一思想出发的理论主张:“人的文学”的提出和建设、“思想革命”的主张①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文类编·本色》,33和实践、妇女儿童的发现和重视……都深化了五四“人的解放”的时代主题,真正显示了人道上义和科学理性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纵深发展,深刻启发了青年对自身和世界的觉悟,并在相当程度上补救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破坏激烈而建设不足,主张稍嫌空泛的弊病。

1935年,胡适在《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中说到:周作人先生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引起一班青年男女向上的热情,造成一个可以称为‘个人解放’的时代。

" 30年代的左翼文艺理论家阿英在谈到周作人这一思想体系时也认为它“对于当时的运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①这都不失为公允的评价。

二、“人的文学”的内涵“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周作人以一个理论家的姿态登上文坛。

他在《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中,阐明了关于“文学革命”的个人主张—即所谓“人的文学”。

这一命题的提出和诊释,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打出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具有明显的文学功利性。

它一方面具有思想启蒙的性质;另一方面,它对文学自身的规律也进行了初步的阐释。

可以说正是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张使“文学革命”的进程从理论上走向了深入、系统与规范。

什么是“人的文学”,周作人的解释是,“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②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1.“人的文学”的目的:发扬“人性”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基础是一种对人性即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的文学”直接源于周作人的“人学”理论。

和许多早期觉醒的知识分子一样,周作人最先关注的中国问题是“人的问题”。

从梁启超到“五四”运动,中国文化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人的发现。

把人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这意味着历史的进步。

要把中国从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挽救出来,致力于民族富强,人的觉醒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周作人正是从社会和历史的构成上,深入挖掘人之为人的价值。

①阿英:《周作人的小品文》,陶明志编《周作人论》,上海书店1987年重印,72周作人指出“人的文学”的理想:首先承认个人与人类、利己与利它原是一体,因此表达个人的情感欲求与表达人类的意志是统一的,于是个人的自我表现同时也就是人类普遍的思想感情与共同理想的表达,所以文学是能够沟通人们的心灵情感的;而人道主义文学的任务便是以富于人道主义理想的文学来感染人,并影响于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人道主义理想成为每个人的思想根基,以期达到人们共同改造生活与社会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