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苦雨》 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
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
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
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与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还游遍了欧亚大陆。
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与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
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和思想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
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索与尝试上所表达的创新意义出发,感受其作品对文化所表达的积极意义,领略他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展现出情感真挚的表达,同时又婉约而含蓄地表达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批评与赞美并重,而且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敬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集批评与赞美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婉约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细腻,独特,人物心理,情感真挚,婉约,含蓄,批评,赞美,读者喜爱.1. 引言1.1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周作人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周作人小品散文常常情感真挚,婉约而含蓄,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文字风格既批判又赞美,并且常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尖锐观察,又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1.2 批评与赞美并重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批评与赞美并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人和事物进行歌颂和褒奖,更重要的是对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和揭露。
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世界,既能够看到人物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短处。
这种批评与赞美并重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更加有力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往往以平和、温和的语气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即使是批评也多是暗含在赞美之中,不刻意展现出刺耳的批评之词。
他善于用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常常令人深思。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情感真挚的表达,他刻画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

周作人的作品苦雨读后感读周作人先生的,初时只觉文字平淡,仿若老友在耳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场雨带来的烦恼。
然而,细细读来,却品出了其中别样的滋味。
周作人在文中描述的那场雨,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
那雨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也不是疾风骤雨,而是一场“缠缠绵绵无绝期”的苦雨。
雨不停地下,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淹没在它的“泪水”之中。
他说这雨“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了,并且碎了一块挺大的泥砖”,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却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面破败的墙和散落一地的砖块。
这雨可真是够“厉害”的,威力不小啊!文中还提到他住的那房子,因为这雨也遭了殃。
“书房的窗户已经被打得湿透,皱着眉头的纸糊窗也挡不住雨水的侵袭,滴滴答答地往屋里漏。
”我能想象到周作人先生看着那被雨水浸湿的书房,一脸无奈又烦闷的神情。
这哪是下雨啊,简直就是老天在故意捣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周作人先生写到他和友人的书信往来。
友人在信中说自己“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加上欸乃的橹声以及‘靠塘来,靠下去’的呼声,却是一种梦似的诗境。
”可周作人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在这漏雨的屋里,只有“苦”,没有“诗”。
这一对比,真让人忍俊不禁。
同样是雨,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的感受竟是天差地别。
还有他提到小孩子们,因为下雨不能出去玩耍,只能“苦闷地在屋里坐着”,“或者在乌木板凳上坐着,偷偷地剥着莲蓬”。
这画面感太强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孩子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心里肯定在埋怨这讨厌的雨,挡住了他们出去撒欢的脚步。
周作人先生在文中的抱怨,一点也不做作,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爱。
他说“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
第一是小孩们。
他们喜欢水,却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子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
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不肯上来。
”瞧瞧,把小孩子那种贪玩的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说说他自己,被这雨搅得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晚上蚊子又猖獗起来,叮得人不能睡觉。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是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外古今,伟人平民,宇宙昆虫,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鸟声,无所不谈,体现了自由随意的创作态度和广见博识。
二是真实、亲切、友好、恬淡,不作感情与笔墨的夸张,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缓自如。
三是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文学不事雕琢,简素但却十分耐读。
寓庄于谐,亦庄亦谐,有时出诸反语,使他的小品散文在“简单味”中又有相当浓郁的“幽默味”。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8ed56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e1.png)
[解读周作人小品散文中的文化情怀]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在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盛极一时,而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情怀更是为当时及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所激赏、神往。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中一以贯之的追求趣味、表现趣味的审美态度,亲切、自然地导引读者从平凡生活走进美的所在,在平淡冲和的文字中得到净化和启悟。
周作人“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的文化情怀贴近人性,自然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
一周作人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小品散文,诸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等,大都是谈人生与艺术的“趣味之文”。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一般都认为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代文人小品的“独抒性灵”的完美融合。
周作人作为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他所倡导的“言志”,是“抒我之情”、“载自己之道”,而非代人之言,“载他人之道”。
从1922年撰《自己的园地》起,周作人就与各种各样的“大名义”自觉保持距离。
1924年在《喝茶》一文中声言“茶道”。
即“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27,这成为日后周作人的生活信条。
现实人生注定是不完满的,然而周作人认为我们依然有可能体会生活之美和人生之乐。
他说快乐的真意是能在心灵放松的瞬间求得“美与和谐”。
他将这样的瞬间称作“偶然的片刻优游”,而获取的方式很多,你可以“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或者,坐在乌篷船里,以“游山的态度”(当然“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蓼和白口,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周作人有自己的坚持:我们在生活中,过于讲求功利和实用,做每件事,都事先计算好,希望能有实际效果,这样急功近利,没有意思。
无用的东西,比如游戏,对于生活来说,其实很有意义。
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第一,评析周作人“言志”的散文观,包括其核心观念(即以个人的自我抒发为中心)、文学理论资源(西方的“美文”概念的引入以及对晚明独抒性灵的小品文的融化),更深一步还可以分析其散文观的文学观基础(“人的文学”);
第二,概括评述周作人的小品文,主要是指他1924年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所写的大量寄托个人精神理想、表达个人趣味的“闲话体”散文,以“冲淡平和”为主要风格;
第三,可以结合个人感受,分析其小品文取材、文体、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如平凡琐碎生活(饮茶、听雨等)中透露着的情趣,与朋友闲谈般从容舒徐却内涵丰富的文体,富于涩味与简单味的语言等。
可以参考《关于周作人的闲谈体》和《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两篇节录。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1898-1973),原名周景涛,号迳庵。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故都的秋》、《散纸癖》等闻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散文大家”。
一、婉约清丽、温润典雅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清丽温润,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婉约的笔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细腻之美。
他的散文笔触轻柔温润,充满着文人的风雅情怀,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二、隽永含蓄、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作品隽永含蓄,情感真挚。
在作品中,他常常通过对生活中细微、平凡之事的刻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情感表达上,周作人的散文作品常常富有深情之笔,通过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与感悟,展现出一种宁静深沉的品格。
三、用典传神,富有比兴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兴手法。
他擅长通过典故和比兴来传神,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通过对古人的才情风采的赞颂和传承,周作人不但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也使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四、语言流畅优美,情感饱满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流畅优美,情感饱满。
他擅长用简洁清新的句式,清丽澄澈的文字,流畅优美的篇章,展现出大家风范。
在情感表达上,周作人的作品往往富有真挚、深情的情感,读来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共鸣和触动。
五、独特的叙述手法,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中,他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独特的叙述手法。
他善于通过纯熟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使散文作品展现出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深度观察和细致描绘,周作人以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塑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韵味的人物形象。
六、文学批评眼光独到除了自己的散文作品外,周作人还在文学批评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
他曾撰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瑰宝,对于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苦涩的人生品味——论周作人的小品散文风格

其 他 一 般 以 写 自 己身 边 人 、 的 散 文 相 比 . 了一 份 事 多 悲 天 悯 人 之情 和 大 彻 大悟 之 感 , 刻 而 富 有 哲 理 。 然 深
而 , 佛 的过 度 阐 释 , 对 以及 过 多佛 禅 的语 言 叛 徒 与隐 {正是 尤生 夫 了 自道 , 许 多 方 _『 现 出 对 “ 涩 ” ‘ 特 殊 爱 好 . 散 文 有 其 : 山衣 的 种 其
他 把 它 们 比做 盘 踞 于 心 的 两 个 鬼~ — “ 氓 鬼 ” “ 流 和 绅 许多 是 以“ ” “ ” 题 , 如 《 茶 随 笔 》 《 苦 或 药 为 诸 苦 、 苦竹 杂 士 鬼 ” 它 们 在 那 里 指 挥 他 的 一 切 言 行 . 时 流 氓 占 了 记》 《 昧 集 》 《 堂 杂 记》 《 口甘 口》 《 堂 杂 文 》 , 有 、药 、药 、苦 、药
作迭 出 , 与议 论 散 文特 圳 是杂 文 成 辉 映 之势 。
・
比较 他 的 两类 散 文 . 早期 的杂 文 思 想性 虽 高 , 影 格 。而 二 者 的相 互 消 长 .直 接 影 响 到 他 的 散 文风 格 由 但
浮 向平 淡 朴 文 的 闲适 风 格 变 化 . 其 是 隐 士 尤 响却 并 不 大 : 小 品散 文 . 思 想 上 虽 不如 杂 文 , 会 “ 躁 凌 厉 ” 而 在 社
影 响 却 大 得 多 。这 止 如 阿 英 昕说 “ 作 人 的名 字 , 和 性 格 的影 响 贯 穿 他 的整 个 散 文 创 作 , 使 是 早期 的 “ 周 是 即 浮
‘ 品 文 ’ 可 分 离 地 被 记忆 在 读 者 们 的心 里 . 的 前 躁 凌 厉 ” 作 也 只 是 “ 之 旨 , 情 就 理 . 以 和 顺 见 小 不 他 之 论 折 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苦雨》浅谈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艺术特点
------你姐姐的名字
内容摘要:近来得闲,小品一下周作人的《苦雨》,惊叹其以一种如清风般的书信体自然地表达自我情感,与他人无关,就如他最后写的“倘若有人说这所记的只是个人事情,与于人生无益,我也承认,我本来只想说个人的事情,此外别无意思”,颇具文人味道,抒发个人的寂寞和忧郁、爱好和兴趣,表现出闲适隐逸的情思。
关键词:周作人苦雨浪漫主义想象现实之苦苦雨翁
《苦雨》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文章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
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雨”与“风”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单位)意象”,以此为文题或书名的就有《雨天的书》、《雨的感想》、《风雨谈》、《风雨后谈》……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传世之作。
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题名书斋,称号“苦雨翁”,“苦雨”遂与周作人其人其文混然一体而不可分。
文题曰“苦雨”,“雨”是客观景象,“苦’是主观感受,不同的主、客体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意象。
文章即由此谈起。
于是,就有了:“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诗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以及“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快感。
以上三种“意象”,我们或许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与文题中的“苦雨”形成对比,而且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或悠然或壮阔的诗的境界。
但作者却一语点破:“这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原来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的想象(幻像)。
“或者你在骡车中遇雨,很感困难,正在叫苦连天也末可知”,这才是真实的现实。
在前面一连串的“佳趣”、“风趣”、“愉快”、“亲近”、“悠然”、“快哉”的“喜”词之后,第一次点出“苦”字。
这才自然地转入据说“叫我十分难过”的“这几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
这现实的(非想象中的)“雨”确实已经没有半点浪漫主义的诗情,却给人带来灾难,至少是不便,例如“将门外的南墙冲倒二三丈之谱”,给“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机之类,也让人心烦,夜里不断为单调的雨声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于雨后劫余的书籍湿成“一饼一饼的纸糕”之让人“不愉快”,“涨过大水后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无美感可言。
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无美感可言。
周作人平静地叙述着这一切,为人们描摹了一幅幅真实极了,也现实极了的人生图景,语气中略含几分幽默(如说“梁上君子将去川岛‘佢们’的窗下窃听”之类),也是对处于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有着凡人的苦恼的人自身的一种调侃吧,而那个“苦”字确也更加浓重了。
但周作人笔锋一转,却引出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的话题来。
文章的气氛又由“苦”转向“喜”。
哪两种人呢?“第一是小孩们”,“第二种”却是“蛤蟆”,这样的并列已经够有意思,而周作人不仅对小孩子们喜欢嬉水有几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与理解(更确切地说是欣赏),而且对于蛤蟆吠声之美,以及“听它一口气叫上十二三声,可见它是实在喜欢极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于如此真切,实在令人惊异。
但这正是周作人之为周作人的原因,在他的观念中,人(特别是包括儿童在内的自然形态的人)与生物原是沟通合一的,
他所追求的正是物我无间的体验。
──在前述无疑是全文最为入神的文字里,他把这种体验外化了。
而周作人自己,正是通过这种体验在现实的凡人的苦恼中寻找到了一种贵族式的精神超越的喜悦。
在周作人看来,这不同于本文第一部分所描绘的浪漫主义想象中的、终不免成为虚妄的喜悦,它是真正现实的、真实的、没有任何“代为悲叹”(以及其他一切类型的“代为”)的“虚伪”,它只是(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这就落实(归结)到周作人的哲学。
唯有人的个体生命才是真正现实与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周作人这里,个体的同时也是人类的。
这样,面对着同一个“雨”的客体,周作人的主体感受,经过“喜”的浪漫主义想象到平凡生活的现实之“苦”,最后“苦中作乐”,升华为“物我无间”的个体(人类)生命体“喜”。
──周作人最终自称为“苦雨翁”,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出于“意表之外”。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著.风雨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周作人著.雨天的书.北京:北京新潮社初版,1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