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合集下载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点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点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点
1.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那叫一个随性啊!就像咱平时跟朋友闲聊似的,比如在《雨天的书》里,他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讲述着生活琐事,毫无做作之感,这多亲切呀!
2.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特别注重个人感受的表达,哎呀,那简直就是把内心袒露得淋漓尽致嘛!像《乌篷船》里对水乡生活的细腻感受,不就像咱自己回忆美好经历时一样吗?
3. 它的文字质朴得很嘞!就如同一位老街坊在和你唠嗑,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照样吸引人。

你看看《故乡的野菜》,那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呐!
4.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还很有生活情趣哟!仿佛能看到他在琐碎日常中发现小确幸,就像咱在平常日子里找到那点小乐趣一样。

《喝茶》中对喝茶这件小事的书写,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
5. 这里面的意境也营造得很妙呀!哎呀呀,就好像把你拉进了一个特别的世界。

像《苦雨》里营造出的那种氛围,是不是让你也感同身受啦?
6. 周作人言志派散文还有一种隐隐的闲适在里面呢!可不就像咱没事时那悠哉的状态嘛。

《北京的茶食》就透露出这种感觉,你说是不是?
7. 还有啊,它常常会有些小幽默小调侃呢!就跟咱朋友间开玩笑似的。

你瞅瞅《苍蝇》里面,那调侃苍蝇的样子,多有意思呀!总之,周作人言志派散文就是这么有魅力,让人读着读着就陶醉其中啦!
我的观点结论:周作人言志派散文以其随性、注重个人感受、质朴、有生活情趣、意境妙、闲适以及幽默调侃等特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非常值得一读。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

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

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

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

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

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

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

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

”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

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凝练而深刻,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些特点:1.深入浅出:周作人的散文通俗易懂,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2.传达情感: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读者的心灵。

3.思辨哲理: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以生活为素材,但他总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象,通过深入思辨揭示人生的真理。

4.寓教于乐:周作人的散文不仅欣赏性极高,还常常蕴含着强烈的教育意义。

他善于通过故事和寓言,传递他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5.自然主义:周作人的散文通常以自然为背景,他喜欢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

6.崇尚真实:周作人的散文注重真实与真诚,他喜欢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面貌,反对虚伪和伪装。

7.文学性和艺术性:周作人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他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安排。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以深入浅出、情感传达、思辨哲理、寓教于乐、自然主义、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等特点,将读者引领到一个思考和感悟的世界中。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也值得一提:8.反思现实: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深刻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9.注重生活细节:周作人的散文细致入微地描绘生活的细节,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氛围和细枝末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而独特的生活场景。

10.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充满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他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描绘。

11.倡导人文关怀:周作人的散文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情感需求,他呼吁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博爱精神。

12.反思人生意义: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通过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探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说起周作人,不得不先提一提他的兄弟鲁迅。

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重点篇目还是考试时候必出的考题。

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恰恰与其相反。

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比起鲁迅的凶狠周作人显得温和了许多。

我们暂且撇开其在政治上错误的选择,单单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

本文,笔者就想围绕他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

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

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

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

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

周作人总是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

这种平淡,在他的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

如〈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

”还有〈北京的茶食〉中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

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而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

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尖锐。

因此单纯的用“平和冲淡”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不是最为确切。

就连他自己也不太认同自己真正做到了平和冲淡,在他《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如此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

周作人散文“平淡”风格的文体学分析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如果要推选一名最杰出的文体家,大概非周作人莫属。

而他的文体,主要的特色是平淡。

有人曾将他创造平淡美的艺术造诣同古希腊“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之美相提并论,说:“我们景仰希腊艺术的不朽的美,可是它在时间空间上都离我们太远,只有周作人在我们的国土上,为我们创造出活生生的希腊式的美,其它任何人都没有做到这个”。

[①]一定文体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但都必须通过语言的因素(所谓“语言的指纹”),所以本文主要从语言和文章方法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就是一种比较狭义的文体学分析。

一周作人文体的平淡魅力,首先表现为语言的简单本色。

他十分欣赏文潞公为一竹园题榜,“想了半天才丢开‘绿筠潇碧’等语,找到了一个平凡老实的‘竹轩’,”为作文提供了“极大的经验”。

他认为,文章的至难之境是“本色”,文章的最高标准是“简单”:“本色可以拿得出去,必须本来的质地形色站得住脚”,而“华绮便可以稍容易,只要用点脂粉工夫就行了”。

[②]语言的本色简单,实际上包含着很复杂的内容,是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造诣的表现。

且不论朱光潜说的“作者的心情很清淡闲散,所以文字也十分简洁”这一要“人格底子”做基础的方面,即只就语言形式本身而论,就至少包括语气、词藻、结构、修辞等项,我们试举最著名的“以极短之文达到极淡之美的典型”《雨天的书·自序一》予以分析: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

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

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

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象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作为曾一度沦为民族罪人的周作人,其人生的思想道路,确是被他自己的性格和文化传统里的消极因素所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但我们不应该由此而拒绝他一生所留下的的蕴藉丰厚的文化遗产。

周作人曾经与其兄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初期站在第一线上冲锋陷阵的骨干分子,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过积极的贡献。

并曾在《新青年》《新潮》《语丝》“文学研究会”等重要社团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周作人最早是作为翻译家出现的,其翻译作品,曾一度成为广大青年人的精神食粮和向外看世界的窗口,在1924年之后,周作人将写作的重心转向了散文,并一发不可收相继出版了《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几十部散文集,成为现代散文的开山大师。

今天,曾一度被封杀的周作人的散文又再次热了起来,从而再一次证明了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更显示了散文大家周作人的深湛艺术造诣。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他的后期散文的语言特点谈几点拙见。

本论周作人曾引戈尔特堡评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的话以自喻,说他的灵魂里有“叛徒和隐士”“流氓和绅士”两个鬼【1】,20年代,他既写过针砭种种社会时弊的杂感,说着“流氓似的土匪似的话”而差不多同时,又主张宽容,提倡中庸和“费厄泼赖”。

这就很自然的使他的散文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

前者固然也力求和平委婉,但尖锐泼辣,剑拔弩张之语频出,思想意义较强,后者则纯粹以平淡闲适为主了,但艺术成就较高。

语言特色鲜明。

舒徐自在的语言周作人的散文因为本着“说自己的话”的宗旨,故而比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简素质朴的文笔。

周作人散文语言朴素平易,不中藻饰,不刻意求工。

其散文大多为小品文,篇章短小简洁,一般六七百字,最短的甚至不到150字儒如《知堂说》,信笔写来。

《赞成大团圆》,作者有几个外行朋友谈论戏剧写起,写出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文笔简洁但叙事清晰明白,最后一句意见一致,感觉很是愉快。

周作人的散文观

周作人的散文观

周作人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平淡”的特色。

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

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

周作人的散文特色作为一个思想家型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文化、社会历史审美等多种价值涵量。

而对于形成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他的审美观。

他作为京派重要代表人所追求的京派文学的审美理想,就是崇尚和谐、崇尚节制。

他的全部散文创作体现着一个鲜明而矛盾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追求。

他向往冲淡闲适,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不喜欢强烈的感情,不喜欢夸张,尤其憎恶作态,喜欢平易宽阔,不喜欢艰深狭窄。

在这些趣味里包含着好些东西,如雅朴、涩、重厚、清朗、诙谐、委婉、腴润等。

然将这一切统驭起来的就是他的中庸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的两种似乎矛盾的特色统一起来。

而他又多次声明自己的中庸主义并不是中国儒家的中庸主义。

他心目中最高的美是古希腊的均衡节制之美,认为它是调和了智慧与美的艺术。

他用“中庸”这个中国哲学范畴来表达之。

在散文艺术上,毕生追求这种中庸之美。

而在真正选择人生道路时,他又何尝不是追求这种中庸之美。

他胸中自有强烈的愤慨,却从不以激进的方式表达之。

当真正需要拿起武器针锋相对地指向敌人时,他又显得退缩了,回归到田园生活中。

他自己认为“文学不是实录,而是一个梦”。

周作人正是带着这种佛教、儒家思想相互渗透的人生哲学去完成他的隐逸之梦。

同时,在他所描写的田园风光中体现的形式感和美感,为更多没有名士气而又闪避现实的新进作者所亲近。

上文所列出的周作人散文中种种艺术特色,各种意匠经营,全都可以统一在这极复杂又极深刻的中庸之美的追求里面。

他的一切成功,都是中庸之美得以实现的成功,并且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直起着巨大的影响。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展现出情感真挚的表达,同时又婉约而含蓄地表达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批评与赞美并重,而且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敬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集批评与赞美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婉约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细腻,独特,人物心理,情感真挚,婉约,含蓄,批评,赞美,读者喜爱.1. 引言1.1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周作人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周作人小品散文常常情感真挚,婉约而含蓄,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文字风格既批判又赞美,并且常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尖锐观察,又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1.2 批评与赞美并重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批评与赞美并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人和事物进行歌颂和褒奖,更重要的是对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和揭露。

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世界,既能够看到人物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短处。

这种批评与赞美并重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更加有力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往往以平和、温和的语气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即使是批评也多是暗含在赞美之中,不刻意展现出刺耳的批评之词。

他善于用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常常令人深思。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情感真挚的表达,他刻画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周作人散文风格
前言
以往提到周作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其在政治上的偏离,直到上学期偶然借阅了钱理群所著《周作人》传,莫名的被这个追求平淡、孤独苦寞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所吸引。

于是开始借阅其作品。

觉得其散文也是别有味道。

尤其喜欢他在“闭户读书”时期的作品。

于是选择浅析其散文风格作为期末论文。

一方面是出于对其散文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一直将其散文风格形容为“平淡”稍有疑义。

文章概要
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研究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以往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评价往往都是“平淡冲和”,或者“平实冲淡”,但我本人对此并不是很赞同。

打算先了解前人对其散文风格的看法,找到自己与前人观点的异同。

通过分析周作人作品《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苍蝇》等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味及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希望能以此证明,用“平淡冲和”来形容周作人的散文是不准确的。

正文
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研究
1、以金燕《灰色天空下的温暖一评周作人散文的创作风格》,孙艳平《论局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和刘春香《周作人散文的冲淡美》为代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周作人散文中“平淡”、“冲淡”等艺术特征都给予充分言述。

2、吴仁援的《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则开篇便明确指出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认为“周作人散文中透溢弥漫出的是苦涩味、流氓态、人文性、平民化、浙东气,由此而形成的其散文的显著特征是平缓、平正、平实、平易、平质”。

3、阿英在《周作人小品序》中所提到的:“平淡冲和”这正是周作人小品文的最显著的特色,也就是田园诗人所必然采取而发展到高度的形式。

就现代的小品文成果上看,在“新小品”还没有成长,而“杂感文”不能算主要的小品文的时候,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史的发展上,我们是不能不予以重大的估价的。

我个人我比较赞同吴仁援在《论周作人散文的风格》中所提出的观点: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都是不准确的。

他的散文简洁却不平淡,透溢弥漫出的是知识性、趣味与苦味。

一、简洁却不平淡
周作人许多作品都是简洁却不平淡的。

如《雨天的书》。

朱光潜曾说:“这书的特质,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十简洁。

”1周作人的散文确实是简洁的,没有装模作样堆字积句,清淡,闲散。

但却有着常人达不到的知识性,知识结构全面,古今中外的知识随手捏来,读其散文称得上是开卷有益。

正如徐志摩所说:他是个博学的人;他随手引证,左右逢源;但意见和见解都是自己的,和他的文章一样。

”2拿《故乡的野菜》一文来看。

文中既有民谣如“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充满了趣味。

又引用诸多古籍,如“《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彦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多种野菜的科普知识,名称,药用食用价值等。

如“黄花麦果通称鼠麴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

文中还提到了日本的《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怕未必有吧!包含如此丰富的知识,囊括古今,充满趣味的散文用“平淡”来形容当然是不准确的。

二、清淡中充满情趣
在《苍蝇》篇里,周作人引了小林一茶的一句诗:“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虽是引用,也让读者感觉趣味横生。

朱光潜曾感慨道:“小林一茶的那种闲情逸趣,周先生随还不能比拟,而现在中国作者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得第二个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

他究竟坏死有些年纪的人,还能领略闲中情趣。

如今天下文人学者都在那儿著书或整理演讲集……以后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一口一口啜着清茗,看院子里的花条虾蟆戏水,听他讲‘故乡野菜’、‘北京的茶食’、二十年前的水师学堂和请坡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确实一
1《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7页
2《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27页
三、平淡文字里的浓浓情谊与苦味
“最有苦味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4他在《药味集自序》中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其苦”。

可见周作人的散文中是充满了苦味的。

爱罗先珂离开后的第二年,周作人写了《苦雨》。

文中提到了院子里的积水与蛤蟆的叫声:“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喜欢。

第一是小孩子们……第二种喜欢下雨的则为蛤蟆……蛤蟆在水田里群叫,深夜静听,往往变成一种金属音,很是特别……”字里行间没有牵挂、惦念和担心。

但不禁令人联想到:爱罗先生如果在,他一定会如川岛等大人一样加入到孩子戏水的队伍中去,也一定会和周作人一起细听蛤蟆的叫唤…虽是淡笔却饱含浓浓的情谊。

而钱理群在《周作人传》对此评价道:也许周作人什么也不会想,因为他早就表示过:“漂泊孤独的诗人,我想你自己的悲哀也尽够担收了,我希望你不要为了住在沙漠上的人们再添加你的忧愁的重担也罢。

”再苦的酒也得独饮,悲哀的重负只有自己背起来。

这其中透出的苦味也是浓厚的。

四、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
周作人自己曾说过,“我近来极羡慕平淡自然的景地。

但是看古代或魏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像我这样偏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的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

5周作人一直在追求平淡,他的性格中,确实有一种“居家和尚”式的淡漠,对亲情和世事都看得很淡,时时要把自己从所属的一切人事纠缠中,解脱出来,遗世独立,以获得一种逍遥出世的自由和安宁。

另外相比较鲁迅的性格比较峻急,热烈而又冷峻。

周作人则比较安静、和缓、低调。

但他的性格中有强硬和固执的部分。

如他与鲁迅绝交后却拒不相见,一直到鲁迅死去,似乎兄弟也没有和解。

决绝、固执可见一斑。

再有,与弟子沈启无翻脸。

沈启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周作人“知堂四弟子”之一,后来,却因为1943年8月27日,片冈铁兵的一次演讲而与沈启无反目,并于1944年3月15日发表《破门声明》,将沈启无逐出师门,致使沈启无“使我一切生路断绝”。

当时许多人背后议论,但周作人同样是固执不纳。

可见,周作人的性格中有其固执决绝
3《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第8页
4《周作人概观》(舒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34页
5《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第26页
的部分,绝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温文尔雅,一团和气。

文如其人,他的文章中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他自身的性格特点。

如《苍蝇》中描写对苍蝇的玩儿法:我们把它捉来,摘一片月季花的叶,用月季的刺钉在背上,便见绿叶在桌上蠕蠕而动……我们又把他的背竖穿在细竹丝上,取灯心草一小段,放在脚的中间,他便上下颠倒的舞弄,名曰“戏棍”;又或用白纸条缠在肠上纵使飞去,但见空中一片片的白纸乱飞,很是好看。

倘若捉到一个年富力强的苍蝇,用快剪将头切下,它的身子便仍旧飞去。

从这段描写中也可以窥见他的冷漠。

仅用平淡来形容实在太过单薄了。

其次周作人的散文中包含了他对人生的忧患,对现实的忧虑,及自我的孤独与苦寂。

《结缘豆》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什么这样的要结缘的呢?我想,这或者由于不安于孤寂的缘故吧。

富贵子嗣是大众的愿望,不过这都有地方可以去求,如财神送子娘娘等处,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

孔子曾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

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

”周作人的人生,多半时候也都在寂寞中度过,他把自己的居处题为苦雨斋。

对于他来说,读书也是以结缘来摆脱人生寂寞的方法。

平淡要求的是内容和情感的闲适,从整体来看,周作人的散文绝大部分是不能平淡的。

周作人的散文确有其平淡之处,《鸟声》、《故乡的野菜》等文章也确实是平淡而丰腴,但用“平淡”来总结归纳周作人散文的基本特质或者整体风格却是不准确的。

他的散文简洁却不平淡,透溢弥漫出的是知识性、趣味与苦味。

参考文献:《周作人传》(钱理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周作人传》(止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谈龙集》(周作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
《周作人散文名篇》(周作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周作人人生笔记》(周作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看云随笔》(周作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周作人评说八十年》(程光炜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怀旧》(周作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
《周作人经典作品选》(周作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回望周作人知堂先生》(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其文其书》(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周氏兄弟》(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国难声中》(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回望周作人研究评述》(孙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周作人经典作品选》(周作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周作人概观》(舒芜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