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1
【散文】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初稿)1️⃣ 引言:周作人与散文艺术的独特融合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散文创作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质,通过对其散文风格、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散文艺术的独特魅力。
2️⃣ 散文风格的闲适与自由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闲适、自由著称。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以平淡无奇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能在平实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韵味。
这种闲适自由的风格,使得他的散文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在散文结构上,周作人同样追求自由与灵活。
他不受传统散文格式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散文形式。
他的散文往往没有固定的开头和结尾,也没有明确的主题线索,但却能在看似散乱无序的叙述中,展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这种自由灵活的散文结构,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语言运用的精炼与传神周作人的散文语言以精炼、传神见长。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他的文字虽然简练,但却能够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内涵。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在语言表达上,周作人还注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在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真挚的情感力量。
这种情感的真挚与深沉,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人性的温度和深度。
4️⃣ 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深邃周作人的散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深邃的特点。
他善于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外在的事物之中,使得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领略到一种深刻的情感内涵。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有人说周作人散文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不过是在散文中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显示学识;也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苦涩难懂、令人费解;还有人说周作人曾做过汉奸,他的文章是反动文学……带着文学史及人们对周作人的种种评价,我怀着一种疑惑而又好奇的心理开始走进周作人的世界。
徜徉在周作人所创造的文学氛围中,我对作品里的风俗人情开始着迷;走近周作人,我发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优美的散文艺术境界。
正是在这种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我开始了对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的探寻……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之一。
其小品散文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是对其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的文抄体是周作人散文独具的特色。
其文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周氏独到的评点,达到了文我合一、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
其次在其闲适艺术风格中所表现出的平和冲淡的意境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渗透于文章的淡淡的苦味。
再次是周作人用特殊的笔调把读者引入其境的意境美和作品中流露出的平淡而有韵致的故乡情绪美。
另外,周作人散文语言平实质朴,却不乏精炼,平实冷静中包含着幽默,也是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一)、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式的“文抄公”的文体。
周作人自幼饱学诗书,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加之他在留学日本时又广泛涉猎了外域文化。
他能够对古今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学养。
周作人这种特殊的读书经历所形成的文学涵养,使其在文章中经常大段地抄引古书内容,使“文抄”成为其文章的一大特色。
钱玄同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写道:“研究院式的作品固觉无意思,但鄙意老兄数年来之作风颇觉可爱,即所谓‘文抄’是也。
”对于周作人这类文抄体,许多人似乎很难接受。
他们甚至认为周作人这类文章脱离现实,躲入书中以书本知识济文章,文中没有自己,其文抄只不过是显示其学识,给人故作高深之态,让人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
面对此类批评,周作人很不以为然。
简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贡献

简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贡献
周作人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周作人散文艺术贡献的几个方面:
1. 思想深度的展现:周作人散文的内容不仅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文化历史等方面,还常常深入探讨人性、情感、自我等哲学问题,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2. 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周作人散文采用了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还善于运用幽默、讽刺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 散文形式的多样化:周作人散文形式的多样性,如新闻报道、笔记、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使作品更具多样化和创新性。
4. 散文风格的个性化:周作人散文风格的个性化,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个性和艺术风格,也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启示。
周作人散文的贡献在于,不仅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内涵和文学形式,还展现了周作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的散文特点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凝练而深刻,充满了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些特点:1.深入浅出:周作人的散文通俗易懂,他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2.传达情感: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读者的心灵。
3.思辨哲理: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以生活为素材,但他总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现象,通过深入思辨揭示人生的真理。
4.寓教于乐:周作人的散文不仅欣赏性极高,还常常蕴含着强烈的教育意义。
他善于通过故事和寓言,传递他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5.自然主义:周作人的散文通常以自然为背景,他喜欢描写大自然的美景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
6.崇尚真实:周作人的散文注重真实与真诚,他喜欢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面貌,反对虚伪和伪装。
7.文学性和艺术性:周作人的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他注重语言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以及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安排。
总之,周作人的散文以深入浅出、情感传达、思辨哲理、寓教于乐、自然主义、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等特点,将读者引领到一个思考和感悟的世界中。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也值得一提:8.反思现实: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深刻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9.注重生活细节:周作人的散文细致入微地描绘生活的细节,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言行举止、环境的氛围和细枝末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而独特的生活场景。
10.情感真挚:周作人的散文充满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他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描绘。
11.倡导人文关怀:周作人的散文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情感需求,他呼吁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倡导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博爱精神。
12.反思人生意义:周作人的散文常常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通过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探索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艺术有其獨特的風格與特色,其作品展現了文學藝術的細膩性、審美性、表達性和感染力。
首先,周作人對自然的描繪非常情感化,他用簡單的詩抑或平靜的景物勾畫出了一段
段美好的心情,把生命中最純淨和真摯的情感們放在詩中,細細勾勒出生命中最純潔的美。
其次,周作人能夠用詩加入宗教色彩,他詩中的主題帶有一種審美的思維,非常的
精神和深遠。
同時,他的詩有著沉穩的風格,不僅使讀者感受到一種靈性的清新,也深
深吸引到讀者。
再者,周作人的詩中常會包含對於古代的懷念,他的詩行裏常常有散發著浪漫而儒雅
的氣息,那股強烈的原生性風景似乎將現代與古代融為一體。
另外,他的文字中帶著一
種輕聲細語的氣息,柔美地傳達出一份深沉之情,讓人深深地著迷。
最後,周作人的文學藝術從他的藝表中也可以看到,他以淺靜的描述賦予文字以醇厚
的風味,他細膩微妙的詩行也展現出 he的細膩情感。
他把文字化為一種純淨的詩歌,讓讀者領略到一種全然的安定與愜意,實現真理的聯想與萬事萬物的集中,為人們帶來了
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
為此,周作人的散文藝術不僅是近代文學界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流派,更是人們山水
情思心血結晶,用純粹的詩意抒出一種優雅感受。
它簡潔大膽,堅定而柔和,將文字的魅
力與幽微的情感密不可分的糅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學和藝術。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摘要】周作人的小品散文具有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展现出情感真挚的表达,同时又婉约而含蓄地表达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批评与赞美并重,而且深受读者喜爱。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敬畏,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集批评与赞美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婉约而含蓄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细腻,独特,人物心理,情感真挚,婉约,含蓄,批评,赞美,读者喜爱.1. 引言1.1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周作人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周作人小品散文常常情感真挚,婉约而含蓄,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描写,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文字风格既批判又赞美,并且常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呈现,使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的尖锐观察,又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周作人小品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1.2 批评与赞美并重周作人小品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批评与赞美并重。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对人和事物进行歌颂和褒奖,更重要的是对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和揭露。
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世界,既能够看到人物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不足和短处。
这种批评与赞美并重的态度,使得周作人的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更加有力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周作人在小品散文中往往以平和、温和的语气对人和事进行评价,即使是批评也多是暗含在赞美之中,不刻意展现出刺耳的批评之词。
他善于用文字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常常令人深思。
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情感真挚的表达,他刻画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试析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家之一,鲁迅称之为中国现代"最好的散文家"中的第一名。
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是"流氓鬼"和"绅士鬼"的文章。
"流氓鬼"是针砭现实,文风激昂凌厉,如《死法》等;"绅士鬼"是指叙事抒情的小品散文,如《故乡的野菜》等,相应地形成了周作人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
不过,纵观周作人的散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在文学史上影响也最大的还是以冲淡为特色的小品散文。
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独立、独树一帜,且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其艺术风格表现为:1,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文章的笔势是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特征在艺术上最自然最成熟的表现。
周作人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洞彻犀利,也不同于冰心的委婉清丽,他的散文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不会因为构思、结构而拘谨,不会因为文短而板滞,读起来,就像是一番闲聊,而往往在这种闲聊中能够触到某种道理,仔细体会,却又深藏在我们的脑海中,如周作人早期的《碰伤》一文中,作者意在抨击反动暴警任意殴杀各校在新华门前索薪的教职员一事,作者没有拘泥于枯燥的说理,也没有大肆的指斥,而是持一种随意闲谈地说:"我从前曾有一种计划,想做一身钢甲,甲上都是尖刺,刺的长短依照猛兽最长的牙更加长二寸。
穿了这甲,便可以到深山大泽里自在游行,不怕野兽的侵害。
"我想如果对于鲁迅而言,写起来肯定会用尖锐泼辣,透彻犀利的笔势来指斥这件事,而这也正是周作人和他的区别。
继而作者又谈到了佛经里说蛇的几种毒种最厉害的"见毒",谈到《唐代丛书》之一《剑侠传》所写的剑侠的飞剑可以"取人头于百步之外"等等,之后,作者才引出了"近日报上说有教职员学生在新华门外碰伤"的事情,进行了委婉的抨击,文章读起来不会浮躁,没有让人觉得特别尖锐的言辞,然而文章的激愤之情,作者的批判态度都淹没于这种飘放洒脱的笔势中,使自己的散文有一种慑人的魅力,这是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及的,也是后市作家所不能及的,它不仅给人一种艺术上美得愉悦,也陶冶了人的情操。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简述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一是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外古今,伟人平民,宇宙昆虫,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鸟声,无所不谈,体现了自由随意的创作态度和广见博识。
二是真实、亲切、友好、恬淡,不作感情与笔墨的夸张,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缓自如。
三是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文学不事雕琢,简素但却十分耐读。
寓庄于谐,亦庄亦谐,有时出诸反语,使他的小品散文在“简单味”中又有相当浓郁的“幽默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
说起周作人,不得不先提一提他的兄弟鲁迅。
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鲁迅的文章不仅仅是重点篇目还是考试时候必出的考题。
鲁迅在中国文坛上是以辛辣讽刺批判的风格著称的,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恰恰与其相反。
可以讲兄弟二人都是文学改革浪涛中的先驱,但两人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比起鲁迅的凶狠周作人显得温和了许多。
我们暂且撇开其在政治上错误的选择,单单在散文创作这一领域,周作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他为中国散文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并且首次引入了美文这一概念。
本文,笔者就想围绕他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人谈起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都会用上平和冲淡这四个字。
对于散文创作而言,平淡的的确确是其最高的境界。
可以说平和冲淡是周作人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的或者说是努力靠近的创作方向和心境。
他的文章无论是随笔还是文理评论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确实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他的平淡,不是不用技巧,相反倒是匠心独运,只是不露痕迹而已。
这就是为何人们说周作人散文中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平和冲淡”了。
周作人总是以平淡作为他孜孜追求的理想。
这种平淡,在他的著作中是到处都找的到的。
如〈喝茶〉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又抵十年的尘梦。
”还有〈北京的茶食〉中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
”
然而周作人终究还是一个复杂的人。
在其不少文章里面都寄托着正统的思想,而并不是一味的平淡无味,这些虚实,抒情性的散文不仅仅在描述真实的生活还临摹了真实生活的美与丑。
还有不少正经之作,内容相当严肃与尖锐。
因此单纯的用“平和冲淡”来概括他散文的艺术特色也不是最为确切。
就连他自己也不太认同自己真正做到了平和冲淡,在他《我的文章》中周作人是如此来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他说“平淡,这是我所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绝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
”至于自己文风他只是觉得“在于未能平淡闲适处,即其文字多是道德的”。
事实上,对现实的忧患,即使是建立在对人生悲观基础上的“乐生主义”,但是都不能使他做到真正的平和冲淡。
对于《故乡的野菜》这样的纯散文来说,他在表面上的确是追求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但实际上却表达了他的精神寄托以及内心深处最最深刻的伤悲。
一开始,他并没有用很浓烈的语句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反而说自己对故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但到了后面又流露了“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的失望与伤感。
显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情绪,只是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不那么张扬而已。
就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般,文字很清新很脱俗,是一篇美文,但是事实上却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代偿,有着极其忧伤的情调。
可是,为什么周作人在中国百年散文的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呢?在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上真正吸引到大众的目光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推翻那平和冲淡的定论,那又如何去为这独特的艺术风格加以新的定论呢?
毕竟周作人所处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相对来说动荡的年代。
作为一个敏锐的文人,周作人和鲁迅一样都抱着忧国忧民的心态。
只是周作人力求用平淡的风格为人们揭示一些深刻的东西。
就如《初恋》这样的作品。
作品的表面不仅仅是对人物的描写也好对心理活动的捕捉也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之平淡的。
初恋的梦幻与浓烈在周作人的笔下却写成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也仅仅就是使他对于自己以外感到对于别人爱着、引起他没有明了的性之概念的、对于异性的恋慕的第一个人了。
而说起那姑娘他也只是说那是个“尖面孔、乌眼睛、瘦小身材而且有尖小的脚”的少女。
最后听说那姑娘死了也不过就是“觉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
”看上去的确很平淡,平淡到让人初读会觉得不过是饮了一杯白开水。
可是,就其写作背景而言,或许《初恋》的意义又不在于仅仅是回忆一段过去的情感了。
他真正的高敏却在于潜藏在这淡淡之味背后那深深的思虑。
可以说崇儒的周作人的灵魂深处并不反对教化。
但是他又不愿意像鲁迅那样呐喊式的教化,立足于散文这一题材,他选择的是温和的教化。
他力求用平和的语言向人们播撒新的思想。
《初恋》中当他听到宋姨太太说“阿三那小东西,也不是好货,将来总要流落到拱辰桥去做婊子的。
”他并没有写过多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只是写了一句,“她如果真是流落做了,我必定去救她出来。
”虽然不过就是一句话,但却有一种点到为止的感觉。
他不削于拉拉撒撒的说上一大堆。
如果他写上一大堆的心理描写,那他就不再是周作人了。
也就是他这样轻轻落下的一笔将《初恋》的意义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即彻底的表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
因此我觉得于其说他的作品“平和冲淡”,不如说是“在平淡中不失意义和感情”来的更加的确切些了。
善于将生活方式和情趣与散文小品相结合可以说又是他的散文艺术的第二大特点。
这个特点也集中表现在其中年时期的散文创作。
那时他的取材面很广。
又很擅长捕捉生活中那些很容易被人所忽视的小情趣,然后用轻松而又毫不压抑的笔调将其展现于读者面前。
因此“趣”也是周作人散文创作中的本体意识,徘徊于大俗大雅之间。
然而他的“趣”又多多少离不开他的“博”。
此间的“博”的意思是讲周作人的博学。
当然也与他看到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连他自己也说“少年时浪漫地崇拜好许多英雄,到了中年再一回顾,那些旧日的英雄,无论是道学家或超人志士,此时也都是老年中年了,差不多尽数地不是显出泥脸便即露出羊脚,给我们一个不客气的幻灭。
”于是这时的他便能够更加理性的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他写喝茶,论茶道,而且也在文中谈及了自己对茶道的一些看法与理解。
也写茶食,谈到北京的茶食,毫不掩饰的表明自己对于北京茶食的不喜爱之情,同时也讲到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
他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如果要深究他的写作目的的话,我想他还是想通过这些东西拔高人们思想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根本看不到浓重的教化的笔墨,但是他所写的这些东西只是用了另一种方式将其高超的思想境界展现于广大读者面前。
然而我们也不可否认周作人内心的孤寂。
在他所创造的散文艺术世界里,他又常常以宇宙万物、异邦、古人为友,看似显示了他胸襟的通达与博大,但在更深层次上,却又表现了他内心的寂寞。
因此他在落笔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排遣内心的寂寞,于是他选择在纸上与别人交谈,就像在与别人说话一样。
这样一来“说闲话”自然成了他散文又一大明显的特点。
他把每一个读者都看成了自己的朋友,而笔和纸就成了与他们交流的一个媒介。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说闲话”风格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说闲话”的作用也直接表现了其散文艺术风格上的“从容”。
也正是因为“说闲话”,他更加用不着去过多的推敲文字的用意。
只是在寂寞时候找个人聊天般的从容不迫。
特别是在〈乌篷船〉一文中,他更是以书信体的方式给自己写了一封信。
于是那娓娓道来的感觉在不经意之间又给文章增添了一种亲切感。
描写故乡的乌澎船时感觉是那么的从容。
没有刻意述说的成分,节奏也非常之缓慢。
可以说写给自己只是个形式,文章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群依旧是他的读者。
不知不觉谈了那么多。
为了使得整篇论文有个有始有终之感觉,我决定引用何其芳对于周作人和鲁迅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终结。
――“读鲁迅、周作人的散文,总有不同的感觉。
一个使你兴奋起来,一个使你沉静下去。
一个使你像晒着太阳,一个使你像闲坐在树阴下。
一个沉郁地解剖着黑暗,却能够给与你以希望和勇气,想做事情,一个安静地谈说着人生或其他,却反而使你想离开人生,去闭起眼睛来做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