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龙潭河墨砚岩方解石矿避灾线路图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

峨眉山市八益煤业有限公司苗圃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说明书四川省安全监管局(四川煤监局)安全技术中心二〇一二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1)第一节矿井筒介 (1)第二节矿井灾害情况 (3)第三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现状 (4)第四节避难硐室总体概述 (6)第三章永久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8)第一节系统概述 (8)第二节主要技术指标 (9)第三节硐室结构系统 (10)第四节环境控制及生命保障系统 (12)第五节供配电系统 (25)第六节通讯照明系统 (29)第七节相关接口 (30)第四章临时避难硐室设计方案 (32)第五章维护与管理 (38)第一节日常维护管理 (38)第二节救援应急管理措施 (39)工程概算 (42)前言峨眉山市八益煤业有限公司苗圃井(以下简称苗圃井)位于峨眉山市南西217°方向,距离峨眉山26.5km的龙池镇。
地理坐标东经103°19′50″~103°21′30″,北纬29°24′50″~29°26′50″。
主井口坐标X=3255370m,Y=34630328m,Z=+829m。
现有职工450人。
矿井始建于1958年,投改后矿井生产能力由90kt/a提高到150kt/a。
成乐(成都—乐山)高速公路,乐西(乐山—西昌)二级公路通过矿区两侧,北连峨眉、乐山、夹江、成都,南接峨边、美姑等地。
龙池镇距成昆铁路峨眉山火车站36km,交通方便。
根据2011年瓦斯鉴定情况,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3.48m3/min,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43.33m3/min,属于高瓦斯矿井。
但由于2012年5月5日苗圃井在+580米东翼采掘面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为突出矿井。
故本次设计按照突出矿井来设计。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立完善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者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以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为了有效预防矿井安全事故或者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对井下员工的生命安全进行紧急避险。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一、概况1.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马皇沟煤矿位于石柱县冷水乡玉合组,距石柏0.2公里,井田面积0.8447km2。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位于七曜山背斜北西翼,主井标高1450m,风井标高1600m,均高于最高洪水位线1300m以上,全年降雨多集中于3月、4月、5月等,年平均降雨量在320mm,最大降雨量在400mm。
2.水文地质矿区内主要含水层为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二叠系吴家坪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和二叠系的砂岩裂隙含水层。
其中灰岩的溶孔较发育,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其裂隙不发育,厚度变化较大,发育程度不等,属富水性中等含水层。
矿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0m3/h,最大涌水量为20 m3/h。
3.井田开发史、小窑分布及开采情况本矿于1998年建成投产,建矿以来,井田东翼1450米上已基本采完,现布置的作面在井田南翼。
本矿区内多有小老煤窑,矿区东接国坝煤矿,南临新星煤矿,根据调查现两煤矿已停产关闭。
临近矿界国坝煤矿,新星煤矿也已开采多年。
因此在矿井开拓布置时,应加强对周边采空区.老窑进行探放水。
4.水患威胁程度本矿区范围内尚无大雨水体,如大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对矿井的安全构不成较大的威胁,重点是雨季来临,雨水可能通过塌陷区透入井下,但能及时排出。
因井下开拓的大巷和采区要从原来老窑煤矿的采空区边缘通过,又处于槽底,如果出现漏探水或不按设计探水,可能发生透水事故。
且该采空区和老窑位于我矿回风(巷)顺槽往南500米段,回风(巷)顺槽掘进中如果掘进出现偏差,漏探水或不按设计探水,也可能发生透水事故,一旦发生透水事故,如果没有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避灾,会导致井下工作人员遭到人身伤害危险。
二、防治水规划1.规划依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五十一条,以及国家有关的法规文件,煤矿企业应检查矿区和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煤矿企业必须定期收集,调查和核对相邻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
恒发铁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2013.12新版 附图)

慈利县凤凰嘴铁矿恒发分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方案设计慈利县凤凰嘴铁矿恒发分矿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慈利县凤凰嘴铁矿恒发分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方案设计设计:***审核:***矿长:***慈利县凤凰嘴铁矿恒发分矿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目录1设计依据 (5)2矿山现状概述 (6)2.1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2.2开拓系统 (7)2.3通风系统 (7)2.4排水系统 (8)2.5供水系统 (8)2.6压气系统 (8)2.7通讯系统 (8)3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9)3.1监测监控系统 (9)3.2人员定位系统 (14)3.3紧急避险系统 (14)3.4压风自救系统 (16)3.5供水施救系统 (17)3.6井下通信联络系统 (18)4安全管理与维护 (19)4.1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管理及维护 (19)4.2出入坑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及维护 (20)4.3供水施救系统安全管理及维护 (21)4.4压风自救系统安全管理及维护 (21)5投资估算 (24)附图:1、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2、监测监控系统示意图3、通风、避灾路线示意图4、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系统示意图5、通讯联络系统示意图1设计依据(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2)《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0〕17号;(3)《关于印发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0〕168号;(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1]108号;(5)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切实加强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通知》湘安监非煤函〔2011〕176号;(6)《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AQ2031-2011;(7)《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AQ2032-2011;(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规范》AQ2033-2011;(9)《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压风自救系统建设规范》AQ2034-2011;(10)《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供水施救系统建设规范》AQ2035-2011;(11)《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信联络系统建设规范》AQ2036-2011;(12)《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2矿山现状概述2.1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水文地质条件矿山范围内地表未见大的河流及常年性溪流,仅在矿山以外西部有一条战马溪常年性溪流,由北向南流,日常流量4~8升/秒,最大洪水期对矿山无影响。
煤矿井下永久避险系统设计说明书

、概述重庆市荣昌县双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城南14km,方位角200°,行政区划隶属荣昌县双河镇岚峰村所辖。
双河煤业有限有限公司由荣昌县人民政府负责行政管理,荣昌县国土局、荣昌县煤炭管理局.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行业管理。
重庆市永荣双河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斜井开拓,主斜井井口坐标为:X=3240365, Y=35557070, Z=+383。
2m,倾角25° 长度502m.回风井井口坐标为:X=3240450, Y=35556592, Z=+384.3m,倾角26°长度220m。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采煤法, 回采工艺为放炮落煤,顶板管理采用矸石局部充填采空区和垮落法. 主运大巷采用蓄电池机车运输, 地面绞车采用2。
5 米直径双滚提升。
可采煤层为3#(火夹子)、4#(双连)、6#(独层子)8#(泡炭)煤层,主采4#、6#煤层,3 #、8#煤层为局部可采层暂未开采。
现开采范围+175 米至—200 米水平.2010 年矿井保有煤炭资源储量320 万吨,可采储量为119.3 万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精神以及《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要求,有序推进我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我矿井的抗风险、抗灾害能力和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广大职工的应急避灾、自救、互救能力,保证我矿安全生产,根据《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建设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和重庆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重庆市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技术要求》(渝煤监计装〔2010〕第359号), 结合我矿实际,我矿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进行设计.二、有关要求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在煤矿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安全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张家界市慈利县邓家凸白矾石矿“5.19”较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_2

张家界市慈利县邓家凸白矾石矿“5.19”较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_2张家界市慈利县邓家凸白矾石矿“5.19”较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2014年5月19日上午10时10分,慈利县邓家凸白矾石矿发生一起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90万元。
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杨光荣书记、许显辉市长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立即派员赶赴现场,协助慈利县做好事故处理工作,全力抢救被埋人员,查清事故原因,扎实做好善后工作;同时,要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按照主要领导指示,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刘越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桦等领导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指挥事故抢险救援工作。
国家安监总局、省安监局、省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领导到现场指导救援。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规定,5月26日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慈利县邓家凸白矾石矿“5·19”较大坍塌事故调查组(张政办函﹝2014﹞64号),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安监局局长邢川任组长,市安监局副局长张家武、慈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龚小进任副组长,市安监局、市监察局、市公安局、市总工会、市国土资源局、慈利县人民政府为调查组成员单位。
同时,邀请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调查。
调查组聘请了3名采矿高级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组成专家组参加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技术鉴定、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询问调查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认定了事故的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
同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事故概述1、事故发生单位:慈利县金坪乡邓家凸白矾石矿2、事故发生时间:2014年5月19日上午10点10分3、事故发生地点:慈利县金坪乡邓家凸白矾石矿一采场+200.5米生产运输平台4、事故类别:坍塌5、事故伤亡情况:死亡4人6、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490万元二、事故单位基本情况(一)企业概况(1)慈利县金坪乡邓家凸白矾石矿位于慈利县金坪乡龙溪村,距慈利县城直距22公里,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有乡村公路与省道S304连接,距枝柳铁路慈利站22公里,交通便利。
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

南桐矿业公司砚石台煤矿与东林煤矿矿界恢复方案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矿井简况一.位置砚石台煤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处重庆市南93km的万盛区,距区政府3.5公里,属万东镇、丛林镇和金桥乡所辖。
井田地理坐标:东经106°55′~106°58′,北纬28°29′~29°01′,南以寒心湾平硐为界与东林煤矿接壤,北以丛林沟河为界与红岩煤矿井田毗邻。
南北走向长7.0km,东西宽2~3km,面积约18km2。
二.交通砚石台煤矿矿部距万盛区行政所在地3.5km,距南桐矿业公司所在地清溪桥7km,距重庆市93km(高速路),距南川市40km。
矿区有32km的三(江)万(盛)铁路与川黔铁路接通;有34km的万(盛)南(川)铁路支线与南川市相连;有綦(江)万(盛)高速公路与渝黔高速公路接通,至重庆市93km。
矿井东侧的川湘公路基本贯穿井田南北,万(盛)红(岩)公路贯穿本矿中心;有铁路支线与万盛火车站接轨,交通极为方便。
是否说明东林矿的情况二.生产简况砚石台煤矿建于五十年代末,1959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t/a,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35万t/a。
井筒位于孝子河东岸,平硐口地层为嘉陵江四组。
采用平硐加斜井、水平集中运输大巷、采区阶段石门、两翼对列式开拓。
水平运输大巷布置于长兴组石灰岩中,用采区石门开拓布置各采区,现有+320m、+210m、±0m、-250m四个水平,+320m水平于1975年3月结束,+210m水平于1985年9月结束,±0m水平于 1998年2月结束。
现开采-250m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布置有四个采区,主采南翼四采区。
四采区-125m水平(第二阶段)6#煤层预计于2006年4月完成回采,4#煤层正在回采-125m水平(第二阶段)。
第二节地质条件一.地层砚石台井田位于鲜家坪背斜西翼中段,地层倒转东倾,总体呈一单斜构造。
地层走向近南北,并与背斜轴基本一致。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

3.1.6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选择及使用维护 矿山须制定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及监测监控人员岗位责任 制、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指定人员负责监测监控系统的日 常检查与维护工作。需绘制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图,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 时更新。 监测监控设备应定期进行调校,传感器经过调校检测误差仍超过规定值 时,应立即更换。系统发出报警信息时,监测监控中心值班人员应按规定程 序及时处置,处置结果应记录备案。 3.2 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措施 本矿井下最大班工作人数为 25 人,少于 30 人。根据建设规范,矿山可 不建立人员定位系统,但必须建立完善人员出入井信息管理制度,以便于准 确掌握井下各个区域作业人员的数量。 矿山井下人员出入井,由硐口值班人员负责登记并挂牌,登记内容包 括作业班组、作业人数、作业场所等组成。在各硐口设置人员入井公示牌, 入井人员及带班下井领导应将去向牌挂在公示牌,出井时及时收回去向牌。 3.3 紧急避险系统
信号。所选的监控总机符合建设规范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平台配置如表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 3-1
监测监控系统平台配置表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1 控制计算机
研 华 工 控 机 / 酷 睿 双 核 /19 英寸液晶显示器
2
天地自动化煤矿安全生产 综合监控系统软件 V1.0
TD-KJ-AQJK-KJ95N
3 矿用光端机
(完整版)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任务的由来 (1)1.2编制依据 (2)1.2.1任务依据 (2)1.2.2相关法律法规 (3)1.2.3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4)1.2.4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4)1.2.5投资估算依据 (4)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5)1.3.1指导思想 (5)1.3.2基本原则 (5)1.4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6)1.5方案技术路线 (6)第二章矿区概况 (8)2.1区域自然条件 (8)2.1.1地理位置与交通 (8)2.1.2气象气候 (8)2.1.3地表水 (9)2.1.4地下水 (9)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9)2.2.1地形地貌 (9)2.2.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2.2.3矿区工程技术条件 (10)2.2.4矿区地质构造 (10)2.2.5区域地层 (12)2.2.6矿带及矿床特征 (15)2.3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18)2.3.1人口及行政区划 (18)2.3.2社会经济概况 (18)2.3.3风景文物保护区划 (18)2.3.4环境功能区划 (19)第三章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20)3.1历史沿革 (20)3.2项目组成 (20)3.2.1主体工程及辅助工程 (20)3.2.2环保工程 (20)3.3生产现状 (22)3.3.1井田境界 (22)3.3.2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22)3.3.3总平面布置 (23)3.3.4生产工艺 (23)3.3.5剥离废弃土石排放系统 (25)3.3.6采场防、排水及供水系统 (26)第四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 (27)4.1调查方法概述 (27)4.1.1调查范围 (27)4.1.2调查内容 (27)4.1.3调查方法 (27)4.2矿区生态破坏情况调查及评价 (28)4.2.1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分布 (28)4.2.2矿区动物资源 (29)4.2.3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现状及评价 (29)4.2.4尾矿库、废石场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1)4.2.5临时性不稳定边坡 (32)4.2.6铁矿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33)4.3矿区环境污染调查及评价 (34)4.3.1矿区环保装备及运行状况 (34)4.3.2矿区环境空气质量及评价 (34)4.3.3矿区水环境现状及评价 (35)4.3.4固体废弃物现状及评价 (36)4.3.5矿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36)4.4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36)4.4.1矿山开采对矿区地表植被的影响预测 (37)4.4.2矿山开采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 (38)第五章目标与指标体系 (40)5.1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目标 (40)5.2阶段性目标 (40)5.2.1近期目标 (40)5.2.2中期目标 (40)第六章主要任务 (42)6.1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主要任务 (42)6.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汇总 (42)第七章重点治理工程及投资估算 (43)7.1采掘区植被恢复工程 (43)7.1.1工程背景 (43)7.1.2采掘区土地复垦工艺 (44)7.1.3整地 (44)7.1.4林地复垦技术措施 (49)7.1.5修筑简易道路 (52)7.1.6林地种植的生态安全性分析 (52)7.1.7投资估算 (53)7.1.8预期目标与可达性分析 (54)7.2选矿工业场地绿化工程 (54)7.2.1工程背景 (54)7.2.2工程方案设计 (54)7.2.3投资估算 (55)7.2.4预期目标与可达性分析 (56)7.3临时性边坡治理工程 (56)7.3.1工程背景 (56)7.3.2工程方案设计 (56)7.3.3投资估算 (57)7.3.4预期目标与可达性分析 (58)7.4开采区防风抑尘工程 (58)7.4.1工程背景 (58)7.4.2防护林的作用 (58)7.4.3防护林工程方案设计 (59)7.4.4废石场撒播草籽工程方案设计 (60)7.4.5投资估算 (60)7.4.6预期目标与可达性分析 (60)7.5运输道路硬化、绿化工程 (60)7.5.1工程背景 (61)7.5.2硬化工程方案设计 (61)7.5.3绿化工程方案设计 (61)7.5.4投资估算 (61)7.5.5预期目标和可达性分析 (62)7.6废石场、尾矿库治理工程 (62)7.6.1工程背景 (62)7.6.2工程方案设计 (62)7.6.3投资估算 (64)7.6.4预期目标和可达性分析 (64)7.7矿区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工程 (64)7.7.1矿区生态环境监控机构建设 (64)7.7.2矿区生态环境年审、季报制度建设 (66)7.8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工程 (67)7.8.1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的建设背景 (67)7.8.2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建设内容 (68)第八章方案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 (70)8.1生态环境效益 (70)8.2经济效益 (72)8.3社会效益 (72)8.3.1有助于增强企业实力,促进企业整体良性循环 (72)8.3.2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73)8.3.3安排在籍人员劳动就业,为社会安定做贡献 (73)第九章保障措施 (73)9.1领导保证 (73)9.2矿区生态环境监督体系建设 (74)9.2.1县政府监督 (74)9.2.2乡村级政府监督 (74)9.2.3矿区自身监督 (75)9.3资金保障 (75)附图1区域地理位置与交通图.............................................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