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
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
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
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
②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量使用的一种特定词汇或短语。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迅速传播并在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平台上被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词汇或短语组成,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2. 幽默诙谐: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
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能够缓解压力和增加娱乐性。
3. 反映时事: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紧密相关,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和热门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4. 多样性: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既有来自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娱乐产业的流行语,也有来自社会现象、网络事件等的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社交媒体的推动: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人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促进了社交媒体的用户增长和活跃度。
2. 文化交流的桥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广告营销的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为广告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企业和品牌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制作广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流行语的演变趋势

流行语的演变趋势
流行语的演变趋势取决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流行语演变趋势:
1. 社交媒体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加快。
特定平台上的流行语可能在其他平台上得以流行,从而扩大流行范围。
2. 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网络迅速成为流行语的重要来源。
网络上的迅速演变和变异所产生的流行语,往往受到大众文化的推崇和欢迎。
3. 跨文化借鉴:全球化也对流行语的演变产生了影响。
人们能够从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借鉴流行语,造成新的流行趋势。
4. 反映社会变化和时事:流行语通常反映和评论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和时事。
它们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取代,以反映新兴的问题和关注点。
5. 年轻人的影响力:年轻人通常在流行语的创新和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
他们的选择和使用习惯能够影响流行语的演变。
总的来说,流行语的演变趋势与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变化密切相关。
它们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诞生和发展,并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得陈旧而被替代。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应对思路刍议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应对思路刍议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或短语,通常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讽刺性。
这些流行语往往是由网络社区共同创造和传播,通过不断重复和演变而使得它们在网络世界中迅速流行开来。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和心态,对于传播信息、表达情感、塑造社交关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包括图片、表情包、符号等形式,它们在网络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和表达的丰富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是网络社交活动的常见现象,反映了当今网络时代的语言演变和社交交流方式的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网上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1.2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 短小精悍:网络流行语通常是由简短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便于快速传播和理解。
这种简洁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和传播。
2. 创意丰富: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独特的创意和幽默感,在表达情感或观点的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识别度。
这种创意和幽默性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具吸引力,更容易在网络中传播开来。
3. 多样性与时效性: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而且,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网络流行语涵盖了各种主题和表达方式,符合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个性。
4. 社交性强:网络流行语常常是由用户共同创造和传播的,具有较强的社交性。
这种社交性不仅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也加强了用户参与网络文化的积极性。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简短精悍、创意丰富、多样性与时效性以及社交性强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网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内容。
1.3 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性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我国网络用语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用语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网络用语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既满足了新时代人们追求高效沟通的需求,也展现出了年轻人特有的创新和个性。
首先,我国网络用语的发展呈现出词汇的丰富多样化。
传统的中文表达方式往往需要使用较长的文字句子来表达一个意思,而网络用语则常常采用简洁的词汇和缩写,节省了阅读和表达的时间。
例如,"666"代表赞同或喜欢,"福"代表福利,"骚"代表性感等。
这些网络用语简洁明了,方便快捷,准确表达了人们的想法和情感。
其次,网络用语的发展也体现出创意的特点。
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频繁使用各种表情符号、颜文字和网络流行语,通过这些表达形式,展现了他们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流行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例如,"doge"、"orz"等特殊的表情符号,"吃土"、"懒癌"等独特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年轻人之间的共同认同和交流方式,让网络世界更加有趣和生动。
再次,我国网络用语的发展还体现出适应时代变化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平台的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网络用语也不仅仅限于文字的表达,还包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例如,"表情包"成为了网络用语中广泛使用的表达形式,"音频剪辑"和"视频剪辑"则成为了网络用语中热门的内容创作形式。
这些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交流和沟通。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用语呈现出词汇丰富多样化、创意十足、适应时代变化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用语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的沟通提供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成为文化产 业的一部分。
社会稳定的反映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和公众对政治经济 的态度,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5
中国网络流行语未来发展趋势与 展望
语言规范化和监管加强
语言规范化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语言规范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 社会和学术界将共同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一致 性。
03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流变特点与趋 势
从文字到图片、短视频
1 2
文字
早期的网络流行语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如 “886”(拜拜啦)、“MM”(美眉)等。
图片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图片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 的主要载体,如“暴走漫画”、“兔斯基”等。
3
短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方式 ,如“抖音神曲”、“短视频APP热梗”等。
第二阶段(2000s-2010s)
总结词
社交媒体繁荣,网络流行语井喷
详细描述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数量激增,涉及范围广泛。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基于社交媒体 平台的流行语,如“火星文”、“咆哮体”、“凡客体”等。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山寨” 、“雷人”、“打酱油”等词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二十年流变史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 特征。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 式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随着社交 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也更
流行词语发展趋势

流行词语发展趋势流行词语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反映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流行词语不断涌现并迅速传播,成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
下面就流行词语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流行词语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加迅速,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分享和传播流行词语的主要渠道。
通过分享和转发,流行词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球。
社交媒体还为流行词语的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创造新的流行词语,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和传播。
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成为流行词语发展的重要动力。
年轻人是时尚和流行文化的引领者,他们对于流行词语的敏感度和接受度较高,往往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新词的出现。
年轻人对于个性化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使得他们创造和使用的流行词语更加鲜活有趣,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反叛精神。
流行词语的发展也与社会现象和话题密切相关。
社会现象和话题的变化会引发人们对于相关词语的创造和使用。
比如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疫情”和“防控”成为热门的流行词语,人们在讨论和报道疫情时经常使用这些词语。
类似地,环境保护、女性权益、医疗健康等话题也催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流行词语。
流行词语的发展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流行词语也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外来文化对于流行词语的创造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元素,丰富了流行词语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比如近年来,“奶茶妹妹”、“韩流”等流行词语源自于外来的文化影响,成为了中国年轻人流行语中的一部分。
流行词语的发展趋势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
社交媒体的兴起、年轻人的文化消费、社会现象和话题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是流行词语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流行词语的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
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
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
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
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
②
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
他们在网络上显示了其特有的智慧和才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一)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产生新的诙谐活泼充满情趣的意义,大多数是运用汉字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某种意义。
(二)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三)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
(四)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
”③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596=我走了(数字谐音)
BS=鄙视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
:-D=笑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文字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又分为以下几种:
1.旧词新意这个不难理解,在新的时代或者是在某种场合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使之成为交流沟通的新工具。
2.由方言引申出来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传统语言中,方言只限于定的区域使用,但是在网路世界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自由交谈,一些有趣和生命力强的发言就被挖掘出来,成为网上流行语。
现在我们会经常听到“你也太二了吧”、“你真二啊”这样的话,如果不知道这个“二”的含义,你根本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意思。
“二”其实是由方言转变而来的。
在陕西方言中,“二”有三层意思: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分不清场合,掂不来轻重,说话不过大脑,做事不想后果,如“那个人二得很!”;形容自己听到惊人且不能理解的言论时的心理状况,如“我二了”;形容某方面比较强悍,带有戏谑,如“那打球二得很。
”在东北方言、保定方言中都有类似的意思。
3.由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演变而来影视作品的热播、文学作品的出版和春晚的播放等,是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中,成为流行语。
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天下无贼》中有一句“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对白广为流传,《国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模仿的标题也纷纷出现;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作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成为“全球第一畅销书”,这使得“谁动了我的××”格式的说法走红,网络、新闻出现大量类似格式的句子,如“谁动了我的生育权”等;2009年春晚上,小品《不差钱》令人捧腹大笑,其中的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没死,钱花完了”火到不行,“不差钱”这句流行语也火了整整一年。
网民的模仿能力在这种演变中得到深刻体现,影视文学作品、春晚等节目,为网络语言提供了很多很好的题材。
4.由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发展而来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一些事情被媒体曝光,或具有很强的娱乐调侃性,或具有深思性和启发性,被网友疯传,进而成为网络流行语。
2011年的流行语里,必不可少的一定有那句“我爸是李刚”。
10月16日,河北大学新区里两女学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者李启铭非常淡定地耍狠:“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于是,“我爸是李刚”这句话火了,人人争相调侃“我爸是李刚”。
接着,“李刚体”也疯行起来,成为唐诗三百首的百搭句式:“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日日思君不见君,我爸是李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爸是李刚……”。
还有XX门也是如此,这样的实例真的是恒河沙数,如去年无比火的“hold住”等。
一些被曝光的社会事件无论是因为具有娱乐调侃性还是发人深思性,已经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来源。
5.由重大事件发展而来此处说的重大事件并不等同于被曝光的社会事件,它是指那些本来就处于媒体的密切关注范围内的国家国际大事,高关注度使之成为网络流行语。
6.网络水军以及名人微博推动而来如曾经火了一时的“XXX,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是由百度魔兽世界吧的一个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被水军推动而产生扩散的一个网络流行语。
和此种情况相同的还有“讲内涵、造天亮”曾经是百度卢浮宫的李毅吧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屌丝”、“李菊福(有理有据使人信服/理据服)”等。
再如同【何安体】#韩寒#发展婚外恋爆红网络,而女方赵卓娜用“何安”来给韩寒写微博,而何安正是“韩”字的拼音读声。
按照“何
安体”,姓“李”的童鞋可以写成“乐怡”,姓“孙”的童鞋可以写成“斯文”。
三.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新奇求异性这符合修辞学上谈交际中心原则的一个概念:新奇求异性原则。
它指的是“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缺少了新鲜感,于是就去临时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④
2.不稳定性网络流行语的频繁更新表明它具有不稳定性。
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新人类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曾经的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踢出新一代的网络流行语词典,越来越多的新词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比日常用语更快。
3.省力原则在这一点,网络流行语和日常用语相同,即最有效、最直接的表达最大的信息量,许多网络流行语就是从省力原则出发并流传的。
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
霍开特在《现代语言学教程》中提到:“每种语言都定出一个语言社会,即通过共同的语言能直接和间接地彼此进行交际的一整群人。
”⑤那么网络流行语也定出这样的语言社会——网民群体。
但这个语言社会与其他语言社会有很大不同。
这个群体不稳定,从网络兴起之时到现在网民的中坚力量始终是35岁以下的人群,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种种原因使原来的网民脱离了这个群体,那么原来网民所用的流行语是否被新网民接受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另外调查表明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省时省力,生动有趣。
这正好符合网络快捷化的要求,但是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频率不高,只有少部分人喜欢使用,偶尔使用的占大多数,也就说明了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时间退役而消亡,另外国家政府部门也开始对一些不规范的用于加以规范。
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语言的本职是动态发展的,规范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衡量规范与否的标准是交际值,即交际到位的程度。
同时预压规范是有层次的,交际也是分类型的,对不同的语体的规范也不同,对于网络流行词的规范,我们相信在汉语本身的自律性的同时只要稍加规范,它们就不会对我们的交际带来很大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的特点暗示了它不可能很长时间的流行。
参考文献:
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第1版,第11页网易新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陈原《社会语言学》
钱冠连《语言全总论》
霍开特《社会语言学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