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选修第二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礼仪 (2)ppt课件

中国古代礼仪 (2)ppt课件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 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 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 “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
8
后记
;.
9
;.
10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 部动,头不动。 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图片·Picture
;.
7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 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其中,只《仪礼》一书就记载 17种礼仪,可概括为六个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相见礼、跪拜礼)。
;.
3
《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 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 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 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 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
6
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揖礼
起 源
《通典·礼》:“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 备。”

【国学礼仪】少年儿童传统礼仪教程连载值得千万家庭收藏

【国学礼仪】少年儿童传统礼仪教程连载值得千万家庭收藏

【国学礼仪】少年儿童传统礼仪教程连载值得千万家庭收藏目录序言第一章个人仪容第一节、什么是仪容?第二节、举止有度第三节、出言有章第四节、服饰合宜第二章、家庭礼仪第一节、亲属称谓与五伦第二节、孝敬父母第三节、友爱同辈第四节、居家杂仪第三章、校园礼仪第一节、尊师敬长第二节、课堂礼仪第三节、同学间礼仪第四节、校园公共礼仪第四章、宾主礼仪第一节、提前准备第二节、到达见面第三节、双方交谈第四节、告辞回访第五章、餐饮礼仪第一节、尊卑次序第二节、饮食礼仪第三节、主客互动第六章、公共礼仪第一节、不干扰他人第二节、遵守公共秩序第三节、爱护公共设施、自然环境第三节、出言有章《大学》首重夫明新,小子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

——《幼学琼林》一个人不仅要讲求仪容的娴雅,还要注意言语的得体。

这是自古以来,每个中国人幼时就必须学习的。

或许我们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还在爸爸怀中撒娇时,他就会教导说:“当你询问陌生人姓名时,要说:您贵姓?要是别人问你,你要回答:免贵姓某。

”这时,我们大概会歪着脑袋想上一会儿,然后很认真地问:“为什么别人的姓贵?难道我们的姓贱吗?”爸爸大概会一时语塞,顾左右而言他了。

不管怎样,这大概是每个中国人必然要经受的礼仪启蒙。

下面我们就来解答为什么别人的姓最贵这个问题,并系统地学习言语方面的礼仪。

一、称谓的敬与谦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

谦虚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

这种美德在人际交往的语言中,就是谦语和敬语。

与人交往,首先涉及到彼此的称呼,“自卑而尊人”,是中华礼仪的基本原则。

所谓“自卑”,并不是心理自卑,而是指在交谈过程中涉及自己一方时要谦卑、低调,要用谦语;所谓“尊人”,是指涉及对方时,宜用敬语。

问对方“贵姓”,是一种对别人姓氏的尊重。

我们回答别人询问时,说“免贵”或“小姓”、“贱姓”,是表现委婉的谦语。

我们来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其中的谦语和敬语。

两个人下象棋,到了吃紧的时候,甲说:“某谨将敝帅踱出,以避尊炮之大轰,乙说:“某亦不揣冒昧,敢将贱炮挺进一步,以避尊车之巨扫。

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毋抟饭.”吃饭时不行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仆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足.“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简单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毋固获.”不要喜爱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假如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毋嚺羹.”饮用肉羹,不行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需用筷子夹取,不行直接用嘴吸取.“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便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肯定要等到饭后再剔.“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行哀叹.类似的'仪礼也曾作为很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让我们还是以张伯行《养正类编》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礼》为例,以下的这些话自然还是由《礼记》上演绎出来的:凡饮食,必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看,毋使失误堕地.……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传统礼仪学问篇2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大学生礼仪第2章6-8节

大学生礼仪第2章6-8节

• 注意: • 别砸自己东西 • 文明反日 • 不要对日本游客(尤其是百姓)无礼 (虎头要塞)
“He is interesting.” 考博么?——“可能考也可能不考” 2、把握对方心情 对方心情好可以多聊一会儿,心情不好早点打住。 3、语言幽默诙谐 不要刻意幽默(叫叔叔) 4、选择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5、把握好谈话时间 除非谈判、策划项目、论证等必要活动,在不是深 交好友的情况下,一般谈话不超过1小时。 6、谈话是互相的(失败:要电话、相亲变“采访”
• 筷子的十二忌 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 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 是, 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 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 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 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 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 并用筷子指人.
•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 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 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 养的表现, 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 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 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 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 的做法,令人生厌.
第七节 家庭
家庭礼仪的基本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以感情联络为目的, 以互相关心为原则, 以社会效益为标准。 父慈 子孝 兄友 弟恭 妻和
一、 关系礼仪 (一) 尊敬长辈
1、敬重长辈 (1)心怀感恩 家庭条件的高下不是对父母是否疼爱子女的标准。 (同学富晓光:我家连电视都没有——活出个样来 给自己看;侯魏:我要办杂志;老吴:我不能让我 妈去给老师采蘑菇;“你妈还有冰箱呢”) (4)一视同仁,不分彼此(亲,戚) 家里亲属有亲疏远近,也有那么一两个你不愿意看 的,成为亲属就是缘分,尽量保持和谐关系。 土话:“远了香,近了臭”

传统礼仪课件

传统礼仪课件

传统礼仪课件传统礼仪课件传统礼仪课件1一、教学目的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

二、教学内容1、见老师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敬队礼,分别时说“老师再见”。

排队在行进中遇见老师,由领队带领全体同学问“老师好”。

2、进出校及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要主动让行。

3、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4、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5、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6、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7、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8、与老师交谈时,要起立并主动给老师让坐。

9、老师在办事或与别人在交谈时,不可随意打扰老师,等老师办完事或谈完话后再找老师。

三、知识连接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毛主席尊师:毛主席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

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进行的启蒙教育。

1965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阔别了三十二年的故乡,他请来了韶山的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主席给毛禹珠老师敬酒,老人感激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传统礼仪课件2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2.知道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了解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选修(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6 黄冈竹楼记

选修(二) 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 课文6 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作文章敏捷迅速,词采富丽渊博,遇事敢于发言,喜欢品评 人物,以直道立身、履行道义为己任。他作文著书,多涉及规劝讽谏, 因此很不为流俗所容,所以屡次被贬斥。跟他交游的必定是儒雅之人, 对有文学才能的年轻晚辈,他总是极力称赞褒扬他们。
名楼反衬
吾所不取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
议竹楼
竹楼易朽:竹之为瓦,仅十稔 宦海沉浮:四年之间,奔走不暇 祝愿小楼:庶斯楼之不朽也
1.通假字
例句 被鹤氅
本字及意义 同“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幸后之人 ①同志
与我同志
古义:_志__同__道__合__ 今义: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 一个政党的成员;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第5段)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 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 9.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 ①稔(谷子一熟称作一稔, 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 引申指一年) 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 ②同志(志同道合) 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 ③嗣(继承、接续) 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④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3)戊戌岁除日 除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又称“_岁__除_”“_除__夕_”。 旧的一年至此而终,新的一年自此而始,这是旧岁向新年转换的关键时 刻,节俗活动也最为丰富。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咸平四年,州境二虎斗,其一死,食之殆半。群鸡夜鸣,经月不止; 冬雷暴作。禹偁手疏,引《洪范传》陈戒,且自劾。上遣内侍乘驲①劳 问,醮禳②之,询日官,云:“守土者当其咎。”上惜禹偁才,是日命 徙蕲州。禹偁上表谢,有“宣室鬼神之问,不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 止期身后”之语。上异之,果至郡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传统礼仪(课件)

传统礼仪(课件)

传统礼仪(一)主讲:孔维仕主要内容:•一、中国礼文明;•二、人生大礼;一、中国礼文明•1、人之初,即生礼。

人类交往的原初规则是双向对等。

•2、人类合群,需要分工和秩序。

礼增加了有别有序,用来善群利群。

•3、春秋时期礼坏乐崩,孔子整理传播周礼,为中国礼文明保留了根。

•4、礼文明的重生。

礼:有来有往,有问有答。

有呼有应,有施有报。

施报双向,平等对等。

古人训•《礼记》:“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礼记》:“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巴黎结论•1988年在巴黎会议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得出一个结论,叫作“巴黎结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礼文明由四个层面构成:A、礼是语言动作----日常言语动作双向对等,产生平等公平的价值规则、行为规则、交换规则。

B、礼是人伦----家庭人伦、社会人伦关系生名生职生分,规范人们的名分职责、行为准则。

C、礼是制度----国家、群体如何构建。

机构设置,分工管理,人员定位。

相互的促生关系和制约关系。

D、礼是祭祀----祭礼是教化之本,产生人们的大信,产生人们的形上世界。

二、人生大礼•1、怀子礼; 2、接子礼;3、命名礼;4、进学礼(开笔礼);5、成童礼;6、成人礼(加冠礼);7、婚礼; 8、荣礼;9、丧礼; 10、祭礼。

1、怀子礼•又叫“胎教礼”。

母亲怀子后,目不视恶色,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身不行恶事,心不起恶念。

居洁、视美、思善。

常与亲子对话。

可以参加当地礼馆举行的讲座,听雅乐,读《论语》。

生儿生女必健康、聪明、中正、健全、优秀。

•来源于周礼。

•孩子来到人间,做父亲的接子必行礼:“欢迎宝宝来到人间!”,此礼虽小影响深远,孩子懂事,即开始“还礼”,用毕生的努力来还父母礼。

其余的人不必对孩子施礼,但都要对孩子说一句爱和祝福的话。

男孩女孩平等。

来源于周礼。

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

传统礼仪知识礼仪,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礼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传统礼仪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际交往到家庭伦理,从社交场合到宗教仪式,无不彰显着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见面礼是最常见的一种传统礼仪。

古人在见面时,会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关系,行不同的礼。

例如,拱手礼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双手抱拳,微微弯腰,表示敬意和友好。

还有作揖礼,双手抱拳前推,身体略弯,这种礼节在一些重大场合或对长辈表示尊敬时使用。

而在现代社会,握手礼成为了主流,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传统文化活动中,拱手礼等传统见面礼仍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在家庭中,传统礼仪更是维系亲情和家族和睦的重要纽带。

孝道是家庭礼仪的核心,子女要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晚辈要在长辈面前保持谦逊和恭敬,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入座时长辈优先等。

家庭聚会时,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如长幼有序,互相尊重。

这些传统家庭礼仪,不仅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也传承了家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传统礼仪在社交场合也有着严格的规范。

比如,在宴请宾客时,座位的安排就有讲究。

通常,以正对门口的位置为尊,然后依次按照身份和地位排列。

在敬酒时,晚辈要主动向长辈敬酒,而且酒杯要低于长辈的酒杯,表示尊敬。

在交谈中,要注意言辞得体,尊重他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这些社交礼仪,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交氛围,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传统礼仪还体现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人生仪式中。

婚礼是人生中的大事,传统的婚礼仪式充满了庄重和神圣的氛围。

从纳彩、问名到迎亲、拜堂,每一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礼仪和寓意,象征着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婚姻的承诺。

而在丧葬仪式中,也有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如守灵、出殡等,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所以,传统的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一、恋爱仪俗•我国古礼森严,传统汉族的婚姻基本上和爱情绝缘,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早些的文献却能看到男女之情的记载。

•早在《诗经)中描述的年代,青年男女的交往还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大防还不那么森严。

他们可以自由来住,单独在一起,甚至在一起游玩。

如果两情相说、坠人爱河,就会互蹭信物,表示爱慕之情。

•《诗经·卫风·木瓜)一诗,就是写恋人的赠答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玫;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只要注意到这反复的一来一往,就不仅可以看出一往情深,也可以看出这种举动的礼节性。

投挑报李的这种礼节.正是恋爱的一个环节。

通过这种环节,男女双方以心相许.准备“永以为好”•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 chú)。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wěi),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怎么还不来呀?•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仲子”是她所爱的情人。

但她却不敢同他自由相会,且不准他攀树翻墙,只因父母可畏。

偷翻女孩家的墙会被打的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秦风·蒹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互赠信物•互赠信物这种仪俗尽管是封建礼教所否定的,但它仍然是恋爱的一个重要步骤。

汉族习俗中的信物诸如手帕、汗巾、荷包、绣鞋、剑袋、扇袋、以及各种金银珠玉装饰品。

•少数民族信物的品种更多,赠与的方式也各有特色,比如,崩龙族姑娘赠给小伙子筒帕,小伙子则回赠项圈、手镯、红漆腰箍;僾(ài)尼族姑娘以彩色鸡毛和丝绳编成的羽毛花送给小伙子,以示愿意幽会,并送亲手制的绣衣和一副绑腿给小伙子。

•壮族青年在歌会上抛绣球、赠布帕或以花糯米饭、布鞋、首饰、针线、布伞等物品互赠;湘西保靖的苗家青年则在挑葱会上以清明粑粑和一把胡葱结良缘。

•哈尼族姑娘的花带在定婚之前只能算是借给小伙子,小伙子也送一根自己搓的棕绳和一顶编织考究的草帽;到定婚这一天,必须有这两件信物作证,并从此成为定婚的公开凭证。

•苗族的“游方”就是这样的社交活动:游方又称赶坡会、会姑娘、踩月亮。

这种活动大多在节日进行。

苗家村寨附近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或游方坡,到时候本寨姑娘和外村小伙在这里对歌,通常是男女两两对歌,双方同意后,分别相邀心、唱歌、如果有意成婚、则互赠礼品作信物。

姑娘用一条彩带、一个项圈或一对手镯,小伙子用两条花巾。

二、人生大礼结婚礼1.三书:聘书订婚婚约,礼书礼品书信,迎书迎亲书柬.2.六礼结婚程序,纳采提亲求婚,问名名字出生年月,纳吉备礼定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选定婚期,亲迎新郎迎娶。

结婚礼“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礼记•昏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结婚年龄•历史上当婚、当嫁的年龄不一定。

根据先秦礼书的记载,周代婚龄是男子30岁,女子20岁,女子晚嫁最多不超过23岁。

但是,后来的婚龄显然是大大地提前了。

《韩非子》曾提到男子20而婚。

女子15而嫁:从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可知,汉代婚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

其后的情形大多如此,朝廷的法律大多是肯定早婚的。

•纳采。

也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传统中的婚姻是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对自己的婚事没有自主权,到了当婚的年龄,男方家长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家提亲,纳采要带礼物。

•尽管是婚聘的第一个步骤,纳采也要携带礼品的,古礼用雁,所以这个仪式也称作“奠雁”。

纳采用雁,有一定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

雁是候鸟,冬天飞往南方,夏季则生活在北方,来去有时,纳采用雁,实际上就是告诉女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适时选择其居所。

后代纳采的礼物就很丰富了。

•比如汉代的纳采礼物就有合欢、鸳鸯、墨、双石、五色丝、长命缕、蒲带、棉絮、卷柏、嘉禾、阿胶、干漆、鱼、鹿等。

这些礼物都有象征意义,第一类表示吉祥,像以羊代“祥”,以鹿代“禄”;第二类是夫妻好合的祝吉物,如胶、漆的和谐,凤凰的合俪,鸳鸯的和鸣。

第三类是象征以男性为主的夫妇关系,如以雁侯阴阳比喻妻从夫,以蒲苇比喻妇女的柔顺,屈从成性的卷柏比喻妇女的服从。

第四类是表示一般德行的,如孝顺,养育子女等。

•次是“问名”。

是女家接受男家的求婚意向后,男家乃具书遣媒人问女之名,女家出具其女之名氏、排行及出生年月日时。

问名当不专对女方,男方亦向女方出具其子的名籍所出。

•男。

乾造。

年。

月。

日。

时建生•女。

坤造。

年。

月。

日。

时瑞生•八字写在红纸上,宽约3厘米,长约24厘米,八字的字数习惯是偶数,如果是奇数,就增减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凑成偶数•男方先将八字写好后贴在左边,把右边留给女方,女方接到八字后回庚,贴在右边。

这一阶段,双方家长可以“相看”,但是当事男女不得见面。

纳吉•问名之后是纳吉,在纳吉和问名之间,有个内容并不算简单的“‘地下工作”,即合婚,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比如问神、卜告家庙等,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合婚,后世俗称“批八字”。

婚姻能否成立,这是最为紧要的一关。

若八字不合,条件再好,也只能拉倒,无法再走下一步,合婚看的远不止生辰八字,还要看面相、手相、骨相等等。

•男家得女子之名后,卜告于家庙,问此门婚姻吉凶,求取祖先神灵的认可和保佑,得吉兆后再往告女家,即合婚得吉,“复使使者往告”,接下来就是换帖,这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注唐律称作“报婚书”,宋代称作“过细帖”,近代称作“定亲”、“换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订婚”。

•换帖之后,双方婚姻关系才算敲定,不能随意否定。

同时,男方逢年过节都要向女方家送礼,并且要向女方提供四季衣物。

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

人们对这种帖子格外重视,好多地方称其为“龙凤帖”。

•六礼第四项为“纳征”,也叫“纳币”、“纳成”,是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下彩礼”、“下茶礼”、“过礼”、“定聘”,是正式的定婚仪式。

周代纳征礼物是玄纁、束帛、俪皮,礼物通常不重不丰,且多是礼敬的象征,表现出以礼为重的传统,同时具有契约征信作用,不能视作买卖婚姻。

就是到东汉聘礼多达三十物时,这些物品也是多重抽象意,而少重物质价值。

至于南北朝以来出现“嫁娶必多取资”和“索重聘”之风,已背离了婚姻六礼的初衷,当是后话。

•纳征之后是“请期”,由男家卜得迎娶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后世的“告期”、“下日子”。

请期过程中,要进行第二次占卜,选择良辰吉日,民间一般选取双月双日,同时,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迎亲、送亲的也不能犯属相的忌讳。

•晚近以来,请期和过礼、过嫁妆基本上是前后进行的,旧时北京的过礼大约在迎娶前的一百天进行,一般在上午,所谓“早礼晚嫁妆”。

礼的数量多是偶数:•1、龙凤婚书:喻龙凤呈祥,有报喜的意思•2、过礼大贴:等于迎娶的通知书。

红纸上面写“鸾音”二字。

•3、鹅笼,用活鹅一只或一对,以胭脂染红,装在一个六角形的筒子里,上面盖以圆锥形的笼盖。

据说,这是代替古礼的雁。

•4、酒海,笼子里装酒。

•5、绸缎尺头:皮、棉、夹、单、纱等四季衣服、鞋袜、金银首饰。

•6、龙凤喜饼•7、“喜干”:干鲜各四盘。

桂圆、荔枝、生花生、生栗子、红枣等,都用胭脂点红。

•8、鸡蛋、鸭蛋:用胭脂点红•9、茶叶:品种视季节而定,如夏送龙井或碧螺春•男家放定礼以后,迎娶之前,女家要过嫁妆。

在包办、买卖婚姻盛行的时代,嫁妆这种外在物也成了女方社会地位以及姑娘身价的标志,嫁妆基本上是随新娘子一道过门的。

旧时北京在迎娶前一天的下午过嫁妆,到时候,女家就请男宾四至八人,雇来抬夫,将娘家陪送的“陪奁”送往男家。

嫁妆送至男方门口时,男方照例出来四人至八人迎妆。

气派一些的还要有鼓乐吹奏,妆奁到了以后,当即由媒人和新婿前往女家“谢妆”,这个礼节比较简单,一般是新婿进至上房中间,循例向上三叩首,礼成。

•作为身份标志的嫁妆,确实是和女家的经济状况有关的:富者多些,贫者或许根本没有。

嫁妆的多寡没有多少礼俗的意义,但其品类的安排却是大有讲究的。

老北京的陪奁必须有座钟一架,盆景一对,帽镜一座,掸瓶一个(内插毛掸),烛台一对(上插红烛),“长命烛”一盏,茶叶罐一对,帽筒一对,花瓶一对,此外,脸盆、脚盆、尿盆(俗称“夜净儿”)、“子孙盆”(洗骑马布的),是必须要有的,那时候称女人出嫁有三宗宝,即夜净儿、子孙盆、长命灯。

这些物品除了妇女的专用品以外,另外一些则明显地标示了妇女的角色——主内,•亲迎,是婚姻六礼的高潮,礼数也最为周全。

亲迎指正式成婚礼仪,通常是男方迎娶,而女方相送。

在定好的吉日那天,新郎于黄昏时到达女家迎娶,黄昏娶女,据说就是婚姻之“婚”的本义,故婚礼称为“昏礼”。

也有认为,昏夜迎亲是抢劫婚的遗风。

后来则演化为按“八字”选择时辰,不再在昏夜了。

•《诗经卫风氓》一诗中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之句记载了当时的亲迎仪式,意即“你用彩车来迎,我就带着嫁妆随你归去”。

千百年来,亲迎一礼被发展成五花八门的仪式,形成仪式不一、热闹非凡的正婚大典。

•《礼记》等并未详尽记载亲迎前的准备议程,但后世却发展出了复杂的准备程序。

一般地,请期过后,女家要为女儿“开脸”、“上头”;临近婚期,男家要给女家“催妆礼”;婚典前一天,女方要派几位妇女来男家整理新房,称作“铺房”、“暖房”;新郎到亲戚朋友家行礼,称“行家礼”,有的表示成年的意思,叫“告冠”。

•催妆礼,催促女家装扮新娘过门儿。

这基本上是男女两家婚聘中最后的一项礼品往来,也是男家能否顺利迎娶的前提。

催妆礼除了一般礼品外,供女方装饰用的物品必不可少。

•婚姻六礼历来为古人所重视,夫妇被看作是人伦之始,“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周易•序卦传》)。

《礼记》对婚礼意义的认识更为明白:“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婚礼者,礼之本也。

”正因为如此,婚姻常被人们称为“婚姻大事”。

•汉代极重六礼,统治阶级都积极推行六礼,魏晋时期,因为社会动乱,六礼大为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