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_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_李令军
北京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论北京大气环境质量摘要: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曾一度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与此同时,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重视。
本文通过评价近几年来北京大气环境质量来预测今年的大气环境,分析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改善北京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北京大气环境质量指数大气污染发展趋势大气质量是城市或区域环境质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大气污染是复杂的现象, 是自然和人为环境条件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特定时间、空间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为此, 分析与总结北京近年来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关的大气环境变化情况, 探索大气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对北京的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大量调查与研究, 对北京市大气环境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归纳, 对这种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评价区域与方法1.1评价区域概况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尤为明显。
北京的地形地貌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西北地形高、东南地形低。
而综合气象条件的分析表明:北京从气流上讲实际上是一个大盆地,形成了特殊的大气环流效应,很难依靠自然环境来净化,这就使得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1.2 评价方法由于受到人类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认识仅局限在大气环境被污染的程度上,因此,当前所有进行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常是大气环境的污染评价。
下面按照大气污染指数的使用目的,将其分为三类:(1)主要用于评价大气质量逐日变化的指数:美国污染物标准指数(PSI)PSI考虑了CO,NO2,SO2,氧化剂和颗粒物5个参数,并反映了SO2和颗粒物协同作用的SO2与颗粒物浓度乘积(在PSI值相同时,此乘积远比单列的该两个指标值乘积为小)。
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与浓度的关系采用分段线性函数来表示。
2000-2010年北京空气持续污染特征研究

2000-2010年北京空气持续污染特征研究2000-2010年北京空气持续污染特征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2000-2010年间北京空气持续污染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在这一时期,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不理想的状态,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
可能的原因包括车辆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大气循环和天气条件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推广清洁能源、改善交通管理、加强环保意识和跨区域合作等。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北京空气污染问题的认识,并为未来改善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数据收集和分析2.1 数据来源2.2 数据处理方法第三章空气污染特征分析3.1 PM2.5浓度变化趋势3.2 主要污染物来源分析3.3 大气循环和天气条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第四章潜在原因探讨4.1 车辆尾气排放4.2 工业废气排放4.3 生活污染源第五章解决方案提出5.1 清洁能源推广5.2 改善交通管理5.3 加强环保意识5.4 跨区域合作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 结果总结6.2 存在问题和不足6.3 未来研究方向第一章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北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的PM2.5浓度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对2000-2010年间北京空气持续污染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北京空气污染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大量的数据和先进的模型进行研究,探讨了北京空气污染的来源、特征和影响因素。
然而,对于2000-2010年间的持续污染特征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章数据收集和分析2.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气象局。
北京空气污染问题对策研究

系统预测
• 定性分析
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分析,发现大气中的废气主要由生活废气与工业废气两部分组成,为了确 定治理大气的重点,我小组采用定性分析,确定治理重心。
德尔菲法是根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直接经验,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判断、预测,也称专家调查 法。它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滚动式函询调查,征求专家的意见,是专家会议法的发展。预测领导 小组对每一轮的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 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意见日趋一致,结论的可靠性越来越大。
将方案从得分高到低进行排序得到A3,A2,A4,A1,方案A3,每季度采用普查方式,对北京范 围内的各家企业的废气排量进行测量,对排污量前10%的企业进行公布与惩治,最优。
返回
系统决策
• 系统决策 为了使治理方案充分落实,我小组决定对超标企业制定惩治方案。
但由于惩治措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随环境变化变化较大而且前期政 府环保部门的惩治措施不科学,存在不少问题。根据经济与环保两个 不同侧重点惩治方案有两种不同方案。 • 方案一:对超标排放的企业罚款并勒令企业主停止生产 • 方案二:对超标的企业按超标量进行罚款,并督促其减排,并提供
• 级别划分
L1:1
L2:2,11,7,13
L3:3,4,5,6,12,8,9 L4:13,10
可达集
1 1.2 1.2.3 1.2.4 1.5.11 1.6.11 1.7 1.7.8 1.7.9 1.6.10 1.11 1.11.12 1.2.3.13
系统建模
起始集
4 5
8 9 10 12 13
终止集 1
收入10个亿 5
1000万元 5
好 4 一至三个月
一般 3
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影响因子的地学分析研究

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影响因子的地学分析研究近年来,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环境科学家通过地学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的现状受到多个主要影响因子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人类活动以及地形地貌等。
首先,气象条件是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北京地处于平原地形,夏季气温较高,风速较大,湿度较低,这种气象条件导致大气稳定层较低,容易形成温度逆渐层。
而温度逆渐层可以阻止空气对流,使得空气污染物在低层大气中停留时间增加,从而加剧了空气污染程度。
此外,北京地区冬季存在的烟雾和雾霾天气,与降温、暴露时间等因素有关。
大气稳定层下的大气污染物无法通过扩散释放,造成了空气质量恶劣。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经济活动的集中,导致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地区工业化和交通化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
工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
此外,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成为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辆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贡献不可忽视。
最后,地形地貌也是影响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地区东西两侧的山脉起到了一定的屏障作用,使得湿度和温度出现差异。
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得污染物在山脉之间的空气中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形成严重的雾霾天气。
此外,地势较平坦的平原地区,风向变化较为缓慢,这也导致了污染物在交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周围积聚,进一步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
综上所述,北京地区空气污染现状及其影响因子的地学分析发现,气象条件、人类活动和地形地貌是导致北京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因素。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政府和公众应加强对空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措施,减少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加强能源的清洁利用,推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点分析

北京市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点分析作者李佩悦指导教师王升堂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北京市2000—2004年的空气质量日报(包括首要污染物,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以及空气质量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其年变化和月变化的特征以及中重度污染日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中,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的污染颇为严重,其平均的污染指数为113和112。
北京市一年中,冬季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12和1月两个月份,这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2001年是中重度污染日最多的年份,为23天;中重度污染日持续天数最多的是8天,是在2002年4月份;中重度污染多发生在3月份、4月份以及11月份,北京市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关键词:北京市空气质量时间变化中重度污染日首要污染物Beijing air quality tim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The author Peiyue LiGuides teachers Shengtang WangAbstract : This paper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Beijing 2000 -2004, the air quality daily reports (including primary pollutants, pollution index, Air quality levels and the air quality status, etc.) for analysis and study, come to their change and chang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ate to severe pollution day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0 to 2004, Beijing in 2001 and 2002, the pollution is quite serious. The average API of 113 and 112. Beijing year, the win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12 and January 2 months This is Beijing's energy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2001 is heavily polluted days in the year up to 23 days; Moderate to severe pollution days sustained the maximum number of days is eight days. in April 2002; Heavy contamination occurred in March, April and November. Beijing is the primary pollutant PM10.Key word:Beijing city air quality time variation specific weight pollution date most important pollutant1.综述上世纪中叶以来,北京市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地区,工业、能源、交通(特别是机动车保有量)等方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建筑业也蓬勃发展。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篇一标题: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环境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十年间,即2000年至2010年,北京经历了严重的空气重污染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现状在2000年至2010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PM10、PM2.5等颗粒物浓度超标,以及由此引发的雾霾天气频发。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大气重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业企业进入北京地区,这些企业的排放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 交通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 建筑扬尘: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4. 气象因素: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风、逆温等,使得污染物难以扩散,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
四、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大气重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PM10和PM2.5等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其次,大气污染还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气候变化等问题。
五、应对策略及效果分析为了应对大气重污染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结论在过去的十年间,北京的大气重污染问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对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和气象因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000年北京沙尘暴源地解析

2000年北京沙尘暴源地解析
李令军;高庆生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研究》
【年(卷),期】2001(014)002
【摘要】2000年我国北方春季干旱少雨,气温回升快,低涡频繁侵入,4月3~9日连续3次冷空气活动,造成了北京地区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笔者利用卫星云图和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分析了该次沙尘暴源地及沙尘输送机制.结果证明,北京沙尘暴初始源地为蒙古高原及冷涡移动路径上的沙漠戈壁地区;北京周边地区裸露地的沙尘在气旋尾部上升气流的扰动下,亦形成了边界层的近距离输送.
【总页数】3页(P1-3)
【作者】李令军;高庆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6
【相关文献】
1.中国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及日本、韩国黄沙的源地研究 [J], 宋连春;韩永翔;张强;奚晓霞;叶燕华
2.2000年,北京更美好──200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观后感 [J], 张轶群
3.那曲可能成为下一个沙尘暴源地 [J], 方小敏
4.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影响沙尘暴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李彰俊;姜学恭;程
丛兰
5.中国沙尘暴源地探明 [J], 阎德仁(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范文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篇一一、引言自21世纪初以来,北京大气重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经历了连续的大气重污染事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研究现状和治理措施。
二、背景与现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重污染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建筑扬尘等多种因素。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主要表现为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超标,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们的呼吸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三、研究方法与成果为了解决大气重污染问题,北京在这一时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首先,通过建立大气污染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变化。
其次,针对不同污染源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
此外,还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探索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和治理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发现了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是PM2.5的主要来源;提出了针对不同污染源的治理措施;开发了新型的空气净化技术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北京大气重污染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治理措施与效果针对大气重污染问题,北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了工业排放的监管和管理,严格限制高污染企业的排放。
其次,优化交通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减少交通尾气的排放。
此外,还加强了建筑扬尘的治理,要求工地严格落实扬尘控制措施。
这些治理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PM2.5、PM10等颗粒物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得到了明显降低。
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保护美好的生活环境。
五、总结与展望自2000年至2010年期间,北京在大气重污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科学 2012,32(1):23~30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李令军1*,王英2,李金香1,辛连忠1,金军2(1.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 100048;2.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及气象部门公布的气象资料,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大气重污染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重污染可分为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4个类型,2000~2010年各类型发生次数分别为69、53、23、6次.从季节分布看,北京大气重污染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其中春季以沙尘型为主,而秋冬季大部分为静稳积累型.从年际变化看,21世纪初期沙尘天气活跃,造成了北京大气重污染的高峰期,2003~2005年大气重污染有所回落,2006年受沙尘天气明显增多及大规模奥运建设的共同影响,北京大气重污染再次出现明显峰值;2007年北京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但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相对突出;2008年奥运减排措施效果显著,全市静稳积累型重污染降至历史最低,其后则呈缓慢上升趋势.大气重污染既呈现区域共性,也受局地环境影响.定陵站大气重污染全部为沙尘型;近年来随着首钢的减产、搬迁,石景山区古城站大气重污染明显减少;而受周边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奥体站大气重污染表现相对突出.关键词:北京;大气重污染;静稳积累;沙尘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12)01-0023-08The analysis of heavy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during 2000~2010. LI Ling-jun1*, WANG Ying2, LI Jin-xiang1, XIN Lian-zhong1, JIN Jun2 (1.Beijing Municip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Beijing 100048, China;2.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2,32(1):23~30Abstract:Using air pollu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published by the local authorities, heavy air pollution, which means the Air Pollution Index >200, were closely examined in Beijing by means of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re were 4 types of heavy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namely the meteorological stagnant-accumulated, the sand-dust caused, the combined, and the special, which happened 69, 53, 23 and 6 times respectively, during 2000~2010. The four types of heavy air pollution presented in different seasons. Most of the sand-dust caused occurred in spring and the stagnant-accumulated mainly in fall and winter.There were yearly variations i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heavy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Since sand-dust storms were in an active period, the occurrence became frequent during 2000~2002, then fell off during 2003~2005, followed by a peak in 2006 due to both dust-storm and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for the 2008 Olympic facilities. In 2007, the stagnant-accumulated remained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and in 2008 it occurred the least times because of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aken before and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to cut down emission. Nevertheless, the present of stagnant-accumulated bounced back slowly afterwards although its occurrence was still less than before 2008. Heavy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was not only a regional scale problem, but also affected by local pollution sources. The heavy pollution at Dingling Station was all sand-dust caused, and its frequency dropped obviously at Gucheng St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tting of producing and finally moving out of a big steel plant nearby, while it became more severe at Aoti Station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city construction around.Key words:Beijing;heavy air pollution;stagnant-accumulated;sand-dust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是人类死亡或致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死亡率会明显上升[1-3];大气污染造成我国每年有几十万城市居民的早逝[4],经济损失达上千亿元[5].北京因大收稿日期:2011-04-18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项目(CUN985-3-3),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B08044)* 责任作者, 高级工程师, lilj2000@24 中国环境科学 32卷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已占到GDP的3.6%[6].北京经过多年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由2000的117d增加至2010年的286d,但PM10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特别是每年都出现一些重污染[7].国内学者做过北京大气重污染的个例或类别研究[7-9],但缺乏对北京市大气重污染的整体了解.本研究利用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大气污染数据及气象部门公布的气象资料,全面分析北京大气重污染的类别特征、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并进一步阐述北京大气重污染的成因.1数据及方法大气污染数据来自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资料,监测项目包括主要污染物PM10、SO2、NO2、NO x、CO逐日浓度,以及API(空气污染指数).站点包括背景点定陵,市区的东四、古城、奥体站,以及利用国控站点计算的全市平均状况.气象数据包括重污染日的逐时温度、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及天气现象等.我国目前以API指数来评价每日空气质量状况,以PM10、SO2和NO2作为分级污染物.API 指数范围在0~500之间,按API指数大小将空气质量划分为5级[8].本文以API指数大于200作为重污染的分类标准.北京大气污染来源于局地排放和外来输送[9-11],同时又受气象条件的制约[8,12].利用大气污染特征和气象要素影响差异,将北京大气重污染分为4个类别: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静稳积累型主要指遇大气扩散条件不利,局地甚至区域污染明显积累而成的重污染;沙尘型是由沙尘天气造成的重污染;复合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重污染,主要是指局地或区域污染积累叠加沙尘影响而致的重污染;特殊型主要为区域秸秆焚烧及春节鞭炮燃放等特殊因素造成的短时极端大气污染形式.具体判别标准:1)利用卫星遥感图像[13]分析大气污染区域分布特征,判识是否出现区域性的雾霾或沙尘天气,雾霾天气一般是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的表征,沙尘天气是沙尘型重污染的直接影响因素.2)察看重污染前后天气现象的逐时记录,是否出现雾霾或沙尘等特殊污染天气,期间天气现象若出现明显差异变化,进一步判断是否为复合型重污染.3)利用不同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差异,判定大气重污染的污染类别.沙尘天气往往伴随大风而出现,PM10浓度明显升高,SO2和NO2等气态污染物浓度反而降低[14];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爆发时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往往同步升高.复合型重污染一般是前期污染局地明显积累,后期伴随沙尘天气的到来转为沙尘型污染,有时无风浮尘叠加到前者中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秸秆焚烧及鞭炮燃放,也有明显的污染特征[15-17].2结果与讨论2.1北京重污染总体特征2000~2010年北京共出现151次大气重污染,年均14次,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分别为69、53、23、6次.从季节分布看,重污染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冬季,3~5月份75次,11~12月份39次,而7~9月份未出现重污染(图1a).北京大气重污染春季以沙尘型为主,而秋冬季大部分为静稳积累型.3~5月份75次重污染中50次完全由沙尘造成,受沙尘影响的复合型重污染14次.11~12月39次重污染中30次为静稳积累型,只有3次完全由沙尘影响所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大气重污染时首要污染物全部为PM10,主要表现为颗粒物污染.2000~2010年上海大气重污染共计26次,主要集中在前期,2000~2003年出现18次,2004~2010年年均仅为1次.从月份分布看,上海大气重污染更为集中,仅出现在1、3、4、11和12月,其中3月和11月为8次和7次,占重污染总次数的一半以上.与上海相比,北京大气重污染更为频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上海受沙尘影响明显弱于北京;二是秋冬季上海没有北京及周边的大规模采暖现象.因此上海春季的沙尘型重污染和秋冬季的静稳积累型重污染明显少于北京.2000年以来,北京大气重污染年际变化较大.2000~2002年北京大气重污染相对突出,且以沙尘型为主.2003~2005年沙尘型重污染明显减26 中 国 环 境 科 学 32卷显缓解作用.此外,工业源排放受季节影响相对较小,夏季遇不利气象条件也会出现重污染,古城站是唯一7月份出现过大气重污染的站点.2004年以前奥体站点周边污染源排放较少,大气重污染在市区站点中处于较低水平.2005~2007年紧邻北侧的奥运场馆及周边相关配套建设进入高峰期,局地源排放明显增加,大气重污染在市区站点中相对突出.东四站点位于居民区,周边源排放相对稳定,大气重污染次数基本处于全市平均水平,年际变化起伏较小.月份次数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10年份次数图2 2000~2010年北京4个站点大气重污染月际变化及年际变化Fig.2 Monthly and yearly variations of heavy airpollution at 4 different stationsa.平均月际变化;b.年际变化从全市整体水平看,21世纪初期沙尘天气活跃[22],形成了北京大气重污染的高峰期;2003~2005年北京大气重污染有所回落;2006年北京沙尘天气突然增多,同时受奥运前城市大规模建设影响,北京大气重污染明显回升;2007年沙尘天气减弱,但局地污染源排放造成的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相对突出;2008年奥运减排措施使得全市静稳积累型重污染降至历史最低.近年大气重污染整体水平较低,但静稳积累型呈缓慢上升趋势. 2.3 大气重污染特征分析 各类大气重污染特征差异较大,主要在于污染来源的不同及气象因素影响的差异.以下分别统计分析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大气重污染的污染物浓度差异及气象影响要素特征. 从图3中可以看出,静稳积累型重污染时,能见度低、风速小、相对湿度大;沙尘型重污染时,能见度升高,风速增大,相对湿度明显降低;复合型和特殊型大气重污染时,相关气象要素介于静稳积累型和沙尘型之间. 从图4中可以看出,静稳积累型重污染时,CO 浓度绝大部分在4.5mg/m 3以上,PM 10浓度大部分集中在350~450μg/m 3;沙尘型重污染时CO 浓度全部低于4.0mg/m 3,但PM 10浓度分布较为分散;复合型重污染由于受不同污染源影响差异较大,PM 10与CO 浓度分布都较为分散;特殊型重污染时PM 10与CO 浓度介于静稳积累型与沙尘型之间. 2.3.1 静稳积累型重污染 统计了2005~2010年北京发生的28次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结果显示,静稳积累型重污染天气现象一般为雾霾或烟雾,平均风速为1.5m/s,平均相对湿度72.7%,平均能见度为 2.5km.说明静稳积累型大气重污染发生时风速小,湿度大,能见度较低.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的出现还往往伴随明显的近地层逆温[7],致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形成明显的污染积累过程. 2005~2010年北京静稳积累型重污染发生时,PM 10、SO 2、NO 2、NO x 和CO 平均浓度分别为414,128,139,262μg/m 3和7.5mg/m 3.静稳积累型大气重污染过程中,各种污染物浓度基本同步升高,污染物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各类高浓度污染物的协同作用,致使污染危害更严重.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爆发时,虽然呈明显的污染积累过程,但高污染时段污染物浓度变化相对稳定,可吸入颗粒1期 李令军等: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 27 物超过600μg/m 3的比例不高.0.00 0.25 0.500.75 1.000.00能见度图3 2005~2010年北京大气重污染时能见度、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的三元相图Fig.3 Distributions of visibility, wind speed and humidityin triangular diagram during heavy air pollution periods36912150.00.20.40.60.8 1.0PM 10(mg/m 3)C O (m g /m 3)图4 2005~2010年北京大气重污染时PM 10与CO 浓度的散点分布Fig.4 Scatter plot between PM 10 and CO concentrationsduring heavy air pollution periods北京城市源排放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在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差别,北京采暖年用煤量(600~700)×104 t,约占全年煤炭用量的20%~25%.同时,采暖期多出现静稳、逆温天气[7],两者共同作用使采暖期,特别11~12月份频发大气重污染.遇持续静稳天气时,大气污染物浓度会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出现连续几天的重污染.2000~2010年出现了4次连续4天的重污染过程,分别为2000年1月15~18日、2004年10月7~10日、2005年11月2~5日以及2007年12月25~28日. 2.3.2 沙尘型重污染 北京的沙尘型重污染往往伴随大风而出现,气象条件异于静稳积累型. 2005~2010年18次沙尘型重污染污染特征统计显示:沙尘型重污染的天气现象一般表现为浮尘或扬沙.沙尘型重污染的平均风速为4.5m/s,平均相对湿度24.9%,平均能见度为11.3km.相对于静稳积累型重污染来说,沙尘型重污染风速大、湿度小,能见度相对较高.沙尘重污染时大气颗粒物以粗颗粒为主[9],且湿度小,消光作用低于静稳积累型重污染,能见度明显偏高. 沙尘型重污染发生时,因沙尘粒子的大量增加而使颗粒物浓度迅速升高,但伴随大风的出现,气态污染物迅速扩散,浓度较低.2005~2010年北京沙尘重污染时PM 10、SO 2、NO 2、NO x 和CO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0,35,48,62μg/m 3和1.9mg/m 3.与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相比,PM 10浓度有所增加,但CO 、SO 2、NO 2等气态污染物明显偏低.PM 10/CO 比值为0.24,为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的 4.3倍.沙尘型重污染一般以地壳源粗颗粒为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低于静稳积累型. 持续不断的风沙天气影响,也会造成连续的沙尘型重污染.2000~2010年出现连续3天以上沙尘型重污染的时段统计如下:2001年3月22~24日、2001年5月1~5日、2002年4月7~9日、2008年5月27~29日.近年来随着沙尘天气的减弱,持续性沙尘重污染明显减少. 2.3.3 复合型重污染 大气重污染有时是由多种因素先后或同时影响所形致,一般是静稳积累型及沙尘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数情况下,复合型重污染前期,各种大气污染物逐渐积累,大气污染呈显著静稳积累型特征;后期伴随沙尘的出现而表现为典型的沙尘型重污染.有时近地面大气污染出现明显积累,与此同时外来浮尘由高空输送而至,但风速不大,基本表现为无风浮尘,两者的叠加往往造成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2006年4月9日和10日的复合型重污染,API 都高达500,PM 10浓度分别为722,621μg/m 3;CO 浓度8~10日分别28 中国环境科学 32卷为1.9,2.5,3.1 mg/m3,呈缓慢增长趋势.复合型重污染期间天气现象往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雾霭转烟霾或烟雾转沙尘等,平均风速为3.1m/s,平均相对湿度47.0%,平均能见度为6.8km,介于静稳积累型和沙尘型重污染之间.2005~2010年北京复合型重污染共计15次,PM10、SO2、NO2、NO x和CO平均浓度分别为49,80,97,171μg/m3和5.9mg/m3.复合型重污染的颗粒物浓度高于静稳积累型和沙尘型重污染,气态污染物浓度介于两者之间.2.3.4特殊型重污染特殊性重污染是指由特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频率较低的大气重污染,污染的形成及结束都较为突然,主要为秸秆焚烧及春节鞭炮燃放所形成,2000年以来全市共发生3次.华北冬小麦产区每年都会出现秸秆焚烧现象,短期内大规模的麦秸焚烧配合合适气象条件就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北京每年都会或多或少受其影响[15].2006年以来春季期间的鞭炮燃放解禁造成短时燃放污染排放的大量增加,特别是除夕夜及元宵夜鞭炮燃放相对集中,大气污染物浓度会短时剧烈升高,短时PM10浓度甚至超过1000μg/m3 [16],5年中出现了2次由鞭炮燃放造成的大气重污染.2.4大气重污染个例分析2.4.1 2005年11月2~5日静稳积累型重污染过程 2005年11月2~5日北京出现了连续4天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从污染物浓度变化看,11月1~5日,各种污染物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5日污染达到最高后,迅速降至极低水平(图5a).期间各种污染物浓度都有较明显的日变化,一般是零时前后污染较重,午后降至较低水平.各类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CO浓度与NO2、NO x以及PM10浓度相关系数高达0.85、0.90 和0.81.NO x中NO 比例相对较高.从气象条件看,重污染期间天气现象表现为烟雾、霾以及霭等,2日12:00~5日12:00平均相对湿度为71%,平均能见度为1.9km.气象条件呈明显日变化,一般是白天湿度降低,能见度升高,午后湿度降至最低而能见度达到最大;夜间反之,湿度增加而能见度降低,凌晨前后达到极值(图5b).5日傍晚西北气流明显加大,湿度降低,能见度升高,所有污染物都迅速降至极低.2468101214161812::12::12::12::12::12::时刻CO(mg/m3)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PM1,NO2,NO x(μg/m3)102030405060708090100:12::12::12::12::时刻相对湿度(%)123456能见度(km)图5 2005年11月1~6日大气重污染过程污染物浓度及气象要素变化Fig.5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and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change during November 2~6, 2005a. 2005年11月1~6日东四站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时变化;b. 2005年11月2~6日相对湿度与大气能见度逐时变化2.4.2 2008年5月27~29日沙尘型重污染过程 2008年5月27~29日的沙尘天气造成了北京持续的大气重污染.5月26日北京为低压控制,大气稳定,湿度较大,3:00~10:00北京地面平均风速为1.9m/s,平均相对湿度为65%.与此同时大气污染积累明显,5月26日CO与PM10浓度从最低0.9mg/m3和181μg/m3升至4.5mg/m3和380μg/m3,升幅达5.0倍和1.1倍(图6a).27日0:00左右,一股西北气流开始影响北京,风速明显增大,而大气湿度迅速降低,4:00后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图6b);与此同时所有大气污染物浓度也出现明显回落,PM10与CO浓度分别1期 李令军等: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 29 由26日23:00的358μg/m 3、3.1mg/m 3降至27日2:00的75μg/m 3和0.5mg/m 3.3:00后浮尘随西北气流进入北京,PM 10浓度瞬间升至极高,4:00~ 6:00都超过1500μg/m 3,CO 浓度则一直维持在0.1mg/m 3左右.0:0012:000:0012:000:0012:000:0012:000:0012:00时刻C O (m g /m 3) 0300600 900 12001500PM1(μg/m 3)0:0012:000:0012:000:0012:000:0012:000:0012:0时刻风速(m /s) 00.20.40.60.81相对湿度(%)图6 2008年5月26~30日大气重污染过程污染物浓度及气象要素变化Fig.6 Pollutants concentration and meteorologicalelements change during May 26~30, 2008a. 奥体站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时变化;b. 相对湿度与风速逐时变化随着浮尘影响的减弱,PM 10浓度逐渐回落,28日4:00降至106μg/m 3.7:00又有一股浮尘开始影响北京,PM 10浓度再度升高,9:00达到1008μg/m 3.28日14:00~24:00北京转为东南气流控制,导致浮尘回流,颗粒物浓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PM 10平均浓度达531μg/m 3.29日1:00风向再次转为偏北方向后,最后一股沙尘影响北京,PM 10浓度再度升高,4:00升至1000μg/m 3以上.30日随着沙尘过程的结束,该次连续性沙尘型重污染也随之结束.复合型重污染为静稳积累型和沙尘型的叠加,主要分为前段静稳积累后半段受沙尘影响,特殊型重污染过程文献中[15-17]有详细描述.3 结论 3.1 2000~2010年北京共发生了151次大气重污染,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静稳积累型、沙尘型、复合型以及特殊型,各类别发生次数分别为69、53、23、6次.北京大气重污染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节,春季以沙尘型为主,秋冬季以静稳积累型为主. 3.2 静稳积累型重污染发生时,风速小、湿度较大,常伴随雾霾天气而出现,大气消光作用强烈,能见度较低;相对而言,沙尘型重污染发生时,风速大、湿度小,且以粗颗粒为主,能见度明显高于静稳积累型;复合型重污染气象要素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特殊型重污染成因较多,没有明显共性. 3.3 静稳积累型重污染时各种污染物浓度都处于较高水平,呈明显正相关,连续的静稳天气造成持续多日的静稳积累型重污染;沙尘型重污染时颗粒物浓度较高,而气态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连续的沙尘天气也会造成持续的沙尘型重污染;复合型重污染时一般前期大气污染局地积累显著,后期叠加沙尘影响,污染往往较重,在所有类型中颗粒物浓度最高,但气态污染物浓度介于静稳积累型和沙尘型之间.特殊性重污染频次相对较低,原因各异. 3.4 21世纪初期沙尘天气较为频繁,北京沙尘型大气重污染显著.2003~2005年北京大气重污染回落.2006~2007年是北京奥运会前大规模建设时期,局地源排放的增加导致了静稳积累型重污染的增多,奥运减排措施的相继执行使得2008年静稳积累型重污染降至历史最低.近年大气重污染整体水平较低,但静稳积累型呈缓慢上升趋势.局地源排放的差异也造成了具体站点大气重污染的不同. 3.5 北京大气重污染既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也受局地环境影响.定陵站大气污染主要受外来输送影响,重污染全为沙尘型;古城站位于工业区,是唯一7月份出现重污染的站点,近年来随着30 中国环境科学 32卷首钢的减产、搬迁,大气重污染明显减缓;奥体站随着奥运村的大规模建设,大气重污染在市区站点中变得相对突出.参考文献:[1]Samet J M, Dominici F, Curriero F C, et al. Fine Particulate Air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20 U.S. Cities, 1987-1994 [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0,343(24):1742-1749. [2]侯青,安兴琴,王自发,等.2002~2009年兰州PM10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1(8):1398-1402.[3]谢鹏,刘晓云,刘兆荣,等.不同控制指标下的大气PM10浓度对人群的健康影响——以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25-29.[4]陈仁杰,陈秉衡,阚海东,等.应用伤残调整寿命年评价我国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人群健康效应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44(2):140-143.[5]於方,过孝民,张衍燊,等. 2004年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评估 [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24(12):999-1003. [6]Zhang M, Song Y, and Cai X. A health-based assessment of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urban areas of Beijing in 2000-2004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7, 376(1-3):100-108. [7]李金香,邱启鸿,辛连忠,等.北京秋冬季空气严重污染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J]. 中国环境监测, 2007,23(2):89-93.[8]任阵海,苏福庆,高庆先,等.边界层内大气排放物形成重污染背景解析 [J]. 大气科学, 2005,29(1):57-63.[9]张志刚,矫梅燕,毕宝贵,等.沙尘天气对北京大气重污染影响特征分析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22(3):309-314.[10]Wehner B, Birmili W, Ditas F,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submicrometer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air mass history in Beijing, China, 2004-2006 [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Discussions, 2008, 8(3):11321-11362.[11]An X, Zhu T, Wang Z, et al. A modeling analysis of a heavy airpollution episode occurred in Beijing [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7,7:3103-3114.[12]周明煜,姚文清,徐祥德,等.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低层垂直动力和热力特征及其与污染物浓度关系的研究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35(增刊I):20-30.[13]/imagery/rapid-response.[14]方修琦,李令军,谢云.沙尘天气过境前后北京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9(3): 407-411.[15]Li L, Wang Y, Zhang Q, et al. Wheat straw burning and itsassociated impacts on Beijing air quality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8,51(3):403-414.[16]李令军,李金香,辛连忠,等.北京市春节期间大气污染分析 [J].中国环境科学, 2006,26(5):537-541. [17]金军,王英,李令军,等. 北京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及影响 [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29(3):229-232.[18]张金艳,李勇,蔡芗宁,等.2006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J]. 气象, 2010,36(1):59-65.[19]Witte J C, Schoeberl M R, Douglass A R, et al. Satelliteobservations of changes in air quality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and Paralympics [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09,36:17803-17808.[20]Li L, Liu Y. Space-borne and ground observations of thecharacteristics of CO pollution in Beijing, 2000–2010 [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11,45(14):2367-2372.[21]辛金元,王跃思,唐贵谦,等. 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消减变化 [J]. 科学通报, 2010,55(15):1510-1519. [22]李令军,王英,李金香.北京清洁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 [J]. 环境科学, 2011,32(2):319-323.作者简介:李令军(1976-),男,山东莒县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大气环境监测与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