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无答案)川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目标】【教材构造及重点难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怀才不遇2.投奔秦国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3.普遍推行县制4.“燔诗书而明法令〞5.改革旧俗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多为措施,较为枯燥。

教学中可采用“问题式〞与“导学式〞教学模式与思路,在教师积极引导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质疑答疑、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实现师生教及学的有机互动。

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导入新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社会稳定〕;家给人足、乡邑大治〔促进经济开展〕;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提高军队战斗力〕。

引出问题:商鞅是什么样的人物?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讲述内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商鞅其人:原名公孙鞅,又称卫鞅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展变法,国力强大。

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

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1〕献策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2〕受到重用,主持变法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B356与B350年两次变法。

〔3〕功勋卓著晋爵大良造,赐封于商,故称商鞅或商君。

过渡: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理论;宗旨是富国强兵;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习俗等各个方面。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以农求富〞〔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根底,确立封建经济根底。

秋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word教案

秋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word教案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川教版第二单元第 8 课 课题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铜梁实验中学
授课 教师
课型
新授课 2016 年 11 月 3 日
地点
邓 晶
时间
(1)识记与理解: 1、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标志; 2、记住变法的时间,理解变法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2)能力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分析、提取及概括图片有效 信息的初步能力; 2、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掌握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初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之死,体会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2、通过都江堰构造和作用的学习,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
[课堂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步学会识图
由战国时代的特点“乱”和“变”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
一、秦国崛起之政治篇——制度更新 (一)变法原因——为何变? 播放视频《百家讲坛》商鞅变法的背景。 结合视频、课本图片以及辅栏“读读”,通 过启发式教学解决变法原因。 (二)主要内容——怎么变? 1、 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交流”解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升华,解决教学重难点 (1)播放故事《一个奴隶主的烦恼》,解决 “改革土地制度”的难点; (2)播放视频《军功爵制》感受秦军的战斗 力; (3)通过动态图示的演示,解决“迁都、县 制、编制户口、连坐”等问题。 (三)变法作用—怎么样? 出示史料让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变法的作用。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意识。 二、秦国崛起之经济篇——兴修水利 1、出示地图,认识巴国、蜀国的地理位置。 2、播放视屏《都江堰》,学生自主学习。 3、通过师问生答的方式解决疑惑。 三、秦国崛起之军事篇——军事角逐 由于本篇不是教学重点,因此通过展示地 图,了解长平之战即可。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第二单元 夏、商、周期间 第 8 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兴起【目标要求】1. 记着战国先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记、商鞅变法开始时间及其主要内容;2. 理解商鞅变法的原由和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3. 记着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地点及修筑年月 ;4. 理解都江堰的特色、功能【讲堂热身】活动 1:初读正文、勾划重点、达成填空:1.战国先期, ______的广泛使用和 ______的推行,促使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商 鞅 商 的进步。

鞅 2.__________年,在 _______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变 法 变3. 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与 秦 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国 崛 都起江修筑年月:后期,主持者:秦蜀守。

1.堰地理地点:成都邻近的上。

2.的3.程特色: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引水,自流浇灌,工省效宏。

工修4.作用:使成为“天府之国”。

建活动 2:组内沟通、检查、怀疑。

【合作研究】 研究一:商鞅变法1.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 来宾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_________秦孝公《求贤令》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如何才能防止被吞并的恶运呢?想想商鞅为何要奔向秦国呢?2. 阅读资料,进一步商讨商鞅变法的原由。

资料一:战国期间图片(图一)铁农具(图二) 鼓 风冶铁图(图三)青铜牛尊资料二:“苟能够强国,非法其故;苟能够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资料三: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伍挨打、被他国歧视是莫大的羞耻,信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于是他公布求贤令,招揽优异人材。

商鞅获取信息,便到达秦国。

请回答:(1)察看资料一中的图片,你知道战国期间生产获取发展的主要标记有哪些?(2)资料二商鞅的话表示他的什么主张?(3)资料三中包括了变法的哪些原由?( 4)请你选出商鞅变法的根来源因A. 战国先期经济的发展B. 商鞅主张社会改革()C. 秦孝公公布求贤令D. 魏国占据秦国大片土地研究二:议论商鞅变法举措的进步性和限制性,理解它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川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学设计 川教版

某某市中学历史教学能手微课教学设计模板授课教师某某微课名称商鞅变法知识点来源□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所属章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录制工具和方法Camtasia Studio设计思路1、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图表展示)2、商鞅变法的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罚②奖励军功③奖励生产④承认土地私有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图文并茂,材料讲解,情境创设)3、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图表展示)教学设计内容教学目的1、熟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商鞅变法的推行对秦国和秦国百姓的影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及综合归纳的能力;2、通过讲解材料、情境创设的方法,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在当时历史人物的角色下思考问题,感受历史,增强学习趣味性与对知识的理解;3、感受商鞅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解释变法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

教学过程导入:1、引用柏杨的话语:秦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

(将商鞅变法比喻为一场魔术,因为这一场变法可谓惊天动地,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回。

将变法的过程与魔术表演流程相结合,具有新颖性。

)2、采用节目单形式,展示商鞅变法的人物、时间、地点与思想。

3、结合“表演流程”,将商鞅变法分四幕:背景、内容、结果与影响。

讲授: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魔术开始前,舞台被一幅宽大的幕布遮掩,掩盖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结合图表“商鞅变法前战国七雄实力比较”,秦国地处偏远,推导出变法前秦国兵弱而主卑,这是变法的必要性。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1、第一次变法的内容引用《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结合图片,解释“什伍连坐制”,理解商鞅变法的第一项措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即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商鞅变法的主要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第二项措施则与“强兵”有关,结合自制的二十级爵位图,解释“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即奖励军功。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战国前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商鞅变法开始时间及其主要内容;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对商鞅进行评价;认识重大人物在进程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通过学习江堰水利工程的建造,对李冰进行评价;认识重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2.都江堰的作用【教学难点】1.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2.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商鞅变法、江堰水利工程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关于徙木立信的图片。

见第2张PPT。

教师讲述:关于徙木立信的故事,提问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见第3张PPT。

学生讨论:通过使人搬动木头而树立威信,即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

过渡:使公众信服以后开始变法。

大家开始学习商鞅变法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秦国的强大第一篇章:商鞅变法教师讲述: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变”,那些变呢?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各国变法的图片,见第7张PPT。

教师补充:战国时期的变法有:燕--乐毅改革: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等等。

那为什么这是各国要变法呢?学生讨论:分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见第8张PPT。

那秦国为何急忙要变法呢?学生讨论:分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秦国落后挨打,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
1课时
【学习目标】
1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2 培养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 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为,激发是非明辩,爱憎分明的情感。

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评价。

2.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

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其作用(如废除奴隶制度的土地国有制,奖励军功与废除贵族特权。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理解记忆、图表归纳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川教版1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原因及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商鞅变法的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商鞅“便国不法古”,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改革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英名,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不长,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用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课前引导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的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社会发生了大变动。

那么,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变法时代”。

活动2【讲授】导入新课各国的变法运动要求学生看课本第一目内容,分组讨论四个问题。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2.各国相继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魏国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李悝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4.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吴起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后,师作讲解补充。

活动3【讲授】展示图片“商鞅请一个学生简单介绍商鞅商鞅是卫国人,他为什么会在秦国实行变法呢?活动4【活动】秦孝公求贤学生讲“秦孝公求贤”的故事,讲、听、看结合活动5【活动】商鞅变法要求学生看课本第二目内容,分组讨论下列三个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1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教案1川教版

商鞅变法及秦国的崛课题第8课商鞅变法及秦国的崛课型自主探究教师时间班级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1〕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认识其特点;〔2〕认识并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客观评价商鞅变法。

2.过程及方法:采用材料、问题归纳法以及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并辅助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比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曲折性和改革家们的远见卓识、大无畏精神。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增强同学间的友谊。

重点1、分析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2、认识商鞅变法特点及历史影响。

难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关键指导学生预习本课的内容,落实书本的根底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分组活动进展指导,为课堂展现学生学习成果做好铺垫教学过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时间分程配课题引入学生展现预习成果小组探究毛泽东?徙木立信论?表格附后页问题设计:1、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开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政策?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学生思考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课堂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集思广益,得出历史结论激趣——引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引入课题。

实现知识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有效使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充分表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能力和价值观目标3’15’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商鞅变法消极影响3、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的比拟〔提示:内容、背景、方式、目的、作用、性质、改革彻底程度、个人结局等〕4、“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结合以上言论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引导学生采用选修教材的自学方法教师补充史料,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教师启发提示提醒学生要注意书本知识和材料运用,提醒学生注意评价历史事件是有标准的,引导他们以商鞅变法为例总结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3、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一、知识回顾: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的变法代表、人物及主张;
3、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二、检查预习:课本P18—P21;
1、变法目的:
实现___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以巩固统治。

2、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强兵、加强集权之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导入:咯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在商鞅变法的诸多措施中,最能从根本上动摇旧体制的是什么?说明你的理由。

2、阅读课本P23【学思之窗】
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禹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
3、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五、展示、点评:
要求:大声,规范,清晰,迅速(黑板展示需在2—3分钟内书写完)
六、当堂检测:
1.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2.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 秦朝
D.汉朝
3.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主要说明( )
A.儒学无积极意义
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
4、《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授田
5.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不包括( )
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B.按军功大小赐给田宅
C.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可以做官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6.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7.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9.商鞅变法措施中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战制度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0.《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七、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完成,教师点评。

作业:《限时练》;
材料补充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

”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

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北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

☆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 (《千百年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