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循环结构的程序(1)
计算机c语言

x0=x1 语句 x1=(x0+a/x0)/2
表达式=0?
非零
|x1-x0|>10-5 ?
零
输出a,x1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main() {float a,x0,x1; scanf("%f",&a); x1=a/2; do { x0=x1; x1=(x0+a/x0)/2; }while (fabs(x1-x0)>1e-5); printf("squrt(a)=%f\n",x1); 14 }
前例求: n
main( ) i=1;
n 1
100
思考:删除i++;后果?
调换i++;与求和语句的后果?
框图:
开始
sum=0 i=1 i<=100 零
{ int i, sum=0 ; while(i<=100)
{ sum=sum+i ;
i++;
}
循 环 体
非零 sum=sum+i i=i+1
输出sum 结束
for( ; ; ) { · · · while( ) {· · · } } for循环体嵌套while循 环体 for( ; ; ) { · · · for( ; ; ) {· · ·} }
for循环体嵌套for循环
28
do {
do {· · ·} while( ); }while( ); do_while循环体 嵌套do_while循环 while( ) { while( ) { · · ·} }
高中-胡艳俐-For ┅ next 循环结构

For/next循环结构丽水第二高级中学胡艳俐一、教材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选至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陶增乐主编)4•3•3节,1课时。
循环语句是VB中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而这节课是循环语句的第一节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的步骤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全面掌握并运用循环语句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这些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初步了解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但是程序编程与设计能力较弱。
因此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应掌握VB程序的编程环境和运行方法,了解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具备了一定的算法基础,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比较、归纳能力。
三、教学目标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骤。
2.学会使用FOR/NEXT循环语句来实现循环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骤。
五、教学难点控制循环的条件。
确定循环体的内容。
六、教学环境具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的计算机房或具有大屏幕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上课。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古典的问题:播放1分钟左右的FlASh动画《国王算米》片断,内容大致如下:“古代有一个高明的棋手,象棋下得很好,于是被有同样喜好的国王招至宫中与他麾下的棋手对弈,结果那些人中没有一个能够战胜他。
国王为了奖励这位棋手,就问他有什么请求,这位棋手提了这么一个怪异的要求,他要一些米,具体的数量是:准备一个大的棋盘,第一天在棋盘上的一格中放置一粒,第二天在另一格中放置两粒,第三天放置四粒,第四天八粒……以此翻倍,直至棋盘的六十四个格子上都摆满了米粒,仅此而已。
C语言程序设计1

N-S图描述算法:
程 序 设 计
输入h,f
计算x,y 输出x,y 顺序结构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程序的 { 健壮性 int x, y, h, f; printf(“please input h, f:\n”); scanf(“%d%d”,&h,&f); x=2*h-f/2; y=f/2-h; 程序 printf(“头=%d, 脚=%d\n”,h, f); 4_1.cpp printf(“鸡=%d, 兔=%d\n”,x, y); 5 }
程 序 设 计
C
例子
例:求方程ax2+bx+c=0方程的根。 由此可见:计算机的智能是在人类 (2 算法 )的支配下的智能。 a、b、c由键盘输入,设b -4ac>0 。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为:
-b+ b2 -4ac x1 = 2a
将上式分解为:
-b- b2 -4ac x2 = 2a
15
二、 输入输出
说明: (1) 所谓输入输出是以计算机主机为主体。
默认的输入设备——键 盘 默认的输出设备——显示器
程 序 设 计
(2) C语言没有输入/输出语句,I/O操作通过调 用C函数库中的函数来实现。 (3) 在使用系统库函数时,要用编译命令 “#include”将有关的“头文件”包括到用 户 standard input & output head 源文件中。 如:在程序开头要有:#include “stdio.h”
程序框图-循环结构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 立,成立时在出口处 标明“是”或“Y”, 不成立时标明“否” 或“N”.
3.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的特点
1.顺序结构:按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称 为具有“顺序结构”的算法,或者称为算法的 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的流程图 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 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 ,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 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 个处理步骤组成的,这是任 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 本结构.
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 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 累加一次,计数一次。
主页
§ 1.1.2程序框图
开始 例4.设计一个求1+2+4+7+„+46的算法,并画出 相应的程序框图. P=0 算法如下: 1+2+3+4+…+46 i=1 t 第一步:P=0; 第二步:i=1; i=i+1 第三步:t=0; P=P+i 第四步:p=p+i; 第五步:t=t+1; i≤46 是 否 第六步:i=i+t. 输出P 第七步:如果i不大于46,返回重新执行 第四、五、六步;否则,跳出循环结束程 结束 主页 序.
奥运会主办权投票过程的算法结构:
第一步:投票; 第二步:统计票数。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 超过一半,那么这个城市取得主办权,转 入“第三步”;否则淘汰得票数最少的城 市,回到“第一步”; 第三步:宣布主办城市。
奥运会主办权投票表决流程图
第一步:投票; 第二步:统计票数。 如果有一个城市得 票超过一半,那么 这个城市取得主办 权,转入“第三 步”; 否则淘汰得 票数最少的城市, 回到“第一步”; 第三步:宣布主办 城市。 开始
第6课认识米思齐的程序模块(一)

感谢观看
循环模块
该模块用于重复执行一定次数据的循环结构,它可以设置开始数,结束 数和步长,其它可以设置一个变量的名称,变量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变化而变 化。
只能在循环内部使用,只有一个参数可以选择,可以选择“跳出”或者“ 跳到下一个”,如果选择为“跳出”,执行完这个程序块后将直接跳出循环, 执行循环后面的程序块,如果选择为“跳到下一个”,执行完这个程序块后将 直接跳转到循环开始处执行下一次循环。
延时模块
该模块能够让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等待一段时间,一般情况下用于程序在 等待执行结束后执行下一条程序时使用。模块中有两个参数可以修改:一个 参数是前面的时间单位,单击下拉菜单箭头可选择毫秒或微秒(1毫秒= 1000 微秒) ;另一个参数是延时的时间,这个参数直接输入就可以了,单位就是前 面的参数值。
青年创客机器人营
第六课 认识米思齐的程序块
(一)
巴蜀中学选修课
介绍完整体的界面布局之后,我们对界面上的各个部分
的功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光是这些,还不足以编写一个可以在 Arduino上面运行的程序,你还需要对各个程序块有一定了解, 才能运用各种模块拼搭出我们需要的程序。
01
输入输出类
输入输出类
对于Arduino来说,管脚的输入/ 输出控制是最基本的操作,管脚和外围 设备相连,它能接收传感器发来的信号 ,也能发出信号控制运动机构作出有趣 的反应。电路中实际上只有两种信号: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外围使用的各种 传感器、驱动部件的信号也都可以归结 为这两种。每种信号又分为输入和输出 两种处理形式,所以最基本的就是4种 情况:管脚的数字量输入、管脚的数字 量输出、管脚的模拟量输入、管脚的模 拟量输出
模拟输入模块
该模块会获取具体的某个模拟管脚输入的电压值,单击下拉菜单 箭头就会弹出可以使用的管脚列表。控制板会将获取的电压值转换成 一个范围在0-1023的正整数,它的读取范围也是0-5V,超过5V就是 最大值1023,低于0V就会是最小值0,利用读取值通过简单计算就可 以得出具体电压值。
算法循环结构教案

算法循环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循环结构,理解当型结构和直到型结构。
2.熟悉两种循环结构的各自特点与区别。
3.能将具体问题用两种循环结构程序框图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究,学习设计循环结构程序框图,体会算法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和体会到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当型结构和直到型结构。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判断条件的选择,当型结构和直到型结构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用程序框图如何表示? 顺序结构,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
条件结构,算法的流程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根据不同的流向执行不同的步骤。
2.在“n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 是质数,否则,返回第三步。
我们成为循环结构。
二、 推进新课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步骤为循环体。
循环结构可以用程序框图表示为:这个循环结构有如下特征:在执行了一次循环体后,对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就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时终止循环.因此,这种循环结构称为直到型循环结构.除直到型循环结构外,还有当型循环结构,它有如下特征: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对条件进行判断,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否则终止循环.它可以用程序框图示为:循环结构一定包含条件结构,用于确定何时终止执行循环体。
三、例题讲解例1 设计一个计算1+2+3+…+100的值的程序框图。
算法分析:通常我们按下列过程计算1+2+3+…+100的值。
第1步: 0+1=1第2步: 1+2=3第3步: 3+3=6第4步: 6+4=10……第100步:4950+100=5050显然,这个过程中包含重复操作的步骤,可以用循环结构表示。
第i-1步的结果+i=第i步的结果s=s+i i=1.2.3 (100)解决这一问题的算法是:第一步:令i=1,s=0。
循环结构的优秀教案设计

循环结构的优秀教案设计课题: §1.1.3(3)循环结构授课教师: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李玉华教材: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法分析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
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
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用递推公式表示为: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
§1.1.2程序框图3(循环结构)

§1.1.2程序框图
4.用流程图设计算法的经验 流程图是任何程序设计的基础,一般应注 意以下的几点: (1)任何的实际问题都有一个数学模型--解 决的步骤,这是设计流程图的关键所在; (2)流程图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的图形符号来描 述,箭头的流向一定要准确; (3)算法结构应简单明了,总体上是一个顺序 结构;有判断的出现分支结构;需多次执行某 一个过程的采用循环结构.
§1.1.2程序框图
新课引入 设计一算法,求和:1+2+3+ … +100.
算法1:
第一步:确定首数a,尾 数b,项数n; 第二步:利用公式“总和 =(首数+尾数)×项数/2” 求和; 第三步:输出求和结果.
主页
开始
输入a,b,n Sum=(a+b)*n/2 输出Sum
结束
§1.1.2程序框图
设计一算法,求和:1+2+3+ … +100. 算法2: Sum=0
第二步:如果i≤100执行第三步,否则执行第五步; 第三步:计算mul×i并将结果代替mul;
第四步:将i+1代替i,转去执行第二步; 第五步:输出mul.
主页
§1.1.2程序框图
开始 Mul=1 i=1
mul=mul×i
i=i+1
否 是
i >n?
输出mul 结束
主页
§1.1.2程序框图
开始
2.设计一个计算 12+22+32+…+1002 的一个程序框图.
主页
§1.1.2程序框图
讲授新课 三、循环结构及框图表示 1.循环结构的概念 循环结构是指在算法中从某处开始,按 照一定的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结 构.在科学计算中,有许多有规律的重复计算, 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积等问题要用到循环 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循环结构的程序(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循环结构,知道循环语句的执行情况,并能应用循环结构进行解题。
教学任务
1、循环结构的格式;
2、for语句的语义;
3、利用for...next解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演绎归纳等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循环语句的结构及执行
2、循环语句的语义
3、在题目中不同变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教学引入(1分钟)
前面我们学习了顺序和分支结构,如果遇到重复做的事情怎么办?那从这节课开始就来学习循环结构!
新课讲授:
一、案例思考(7分钟)
1、先来看看累加求和的问题:计算Sum=1+2+3…+10000
学生说说计算思路,抓住一个重点:是前面所有数的和与后一个数相加!
用电脑计算器演示过程,将上面的重点在演示中体现。
说明,前面的和需要用一个变量存储(累加器),后面的数字怎么表示呢?看看下面的过程书写通常的思路是:用Sum存放累加的中间结果,从1开始,逐个地将1至100的数加到Sum中。
对应的程序如下:
如果我们用顺序结构来做,我们要写100个加法,那如果是1加到1000难道要一定写1000个加法运算?那到10000呢?显然不可能这样下去,所以,循环结构出来了!我们将上面的1、2....100的数字变成一个变量,比如i,那么也就是所有的加法运算变成:sum=sum+i,也就是说每次计算的表达式都是一样,但是i的大小不同。
这就是循环的精髓:每次重复执行的语句相同,但是变量的大小不同(做的事情相似)。
二、循环结构for...next
格式:For <循环变量> =<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
Next <循环变量>
作用:这里For 与Next共同组成循环语句。
循环执行<语句组>的次数由循环变量的初值、终值和步长决定:循环变量从初值开始,每循环一次循环变量的值都增加一个步长,当循环变量的值超过终值时,循环结束。
执行Next后面的语句。
For…Next语句运行的流程如图所示
重点讲解循环变量的作用,步长的理解和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以便对作用的了解上升到微观的程度!
算法:1、将累加器sum赋值为0(为什么,想想)
2、判断循环变量i有没有超过终值,没有超过就执行循环语句中的语句组(计算sum=sum+i),如果超过了就转到第四步
3、循环变量自动增加一个步长,回到第二步
4、循环停止,打印求和结果
一起编写程序,使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中间可以将print sum," ",i写入循环体,将能更直观地了解循环的执行过程!
试一试:
1、累加求和的问题:计算Sum=1+2+3……+100
Sum = 0
n = 1 n---- 循环变量(初值)
Do While n <= 100 ----- 循环条件(终值)
Sum = Sum + n----- 循环体
n = n + 1 ----- 步长
Loop
Print "1+2+...+100="; Sum
教学后记: 若时间允许可在课堂对以下例子给学生思考
1、计算Sum=1+2+3……+1000
2、计算Sum=1+3+5……+199
3、计算Sum=2+4+6……+100
通过以上练习进一步理解循环结构的4个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