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分析
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走出两个片面性误区。
1、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
2、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的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
3、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理想才可能化为现实。
如果只是想象得很美妙,却没有实际行动,理想就永远不可能化为现实。
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研究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研究导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人们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现实往往与我们的理想存在差距。
本文将探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分析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1.1 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理想都是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1.2 现实的现状然而,现实却往往与我们的理想存在差距。
社会竞争激烈,资源不平等,让很多人的理想破产。
职场中的压力和竞争使得许多人放弃了自己曾经追求的理想,迎合现实的需求。
二、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原因2.1 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人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
一些地区的资源匮乏,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有限,限制了人们追求理想的空间。
2.2 个人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每个人的天赋和条件不同,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也会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某些理想需要特定的技能和知识,如果个人无法获得对应的能力和条件,理想也难以实现。
三、化解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方法3.1 量力而行,调整理想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从调整理想入手。
不是说放弃理想,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潜力,提出符合个人能力的理想目标。
并通过分阶段的目标规划和努力,逐渐实现理想。
3.2 不断提升自己相对现实的差距,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来拉近与理想的距离。
个人的努力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实,并向理想靠近。
3.3 寻找多元的发展路径即使现实无法满足我们的理想,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寻找多元的发展路径来实现理想。
例如,如果无法从事自己梦想的职业,可以选择做自己性格和兴趣吻合的工作,同时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3.4 接受现实,宽容他人有时我们的理想无法如愿,也不要过多地埋怨现实,或过度苛责自己。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宽容他人对现实的适应和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一个期望着的美好未来。
然而,在现实面前,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导致冲突产生。
本文将从个人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一、个人生活层面上的冲突1.心灵追求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物质享受越来越渴望。
然而,过多追求物质需求却可能导致精神世界空虚和内心失衡。
这种争执经常使个人陷入矛盾之中。
2.自由意志与社会规范的抵触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地做出选择和决策,但往往现实世界塑造了各种限制和规范。
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层面上的规范束缚了我们的行动力,并挤压着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想要做出选择的那份自由意志。
二、职业发展层面上的冲突1.追求兴趣与物质回报的矛盾职业发展往往需要我们在个人兴趣和物质回报之间做出取舍。
有些人可能会选择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但这往往意味着放弃一些可能获得更高物质回报的机会。
2.追求目标与现实制约的抵触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然而,现实中各种限制和挑战常常让我们陷入困境。
不管是外部制约还是内部原因,都可能使我们无法完全按照理想进行职业发展。
三、社会环境层面上的冲突1.个人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价值观念,但社会道德规范通常要求个体服从社会利益和共同价值观。
当自己内心真实所期望的理想行为与社会对该行为设定的规范相抵触时,就产生了冲突。
2.公平正义与现实失衡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现实世界中,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都屡见不鲜。
这种现实而又无法解决的失衡常常导致人们对社会产生不满,进而引发冲突。
当个体理想追求与社会现状发生矛盾时,这种冲突可能愈演愈烈。
结论:无论在个人生活、职业发展还是社会环境方面,我们都难以避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然而,冲突并非完全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激励着我们努力改变、追寻更好的未来。
关键在于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折衷,并在前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值。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够追求自己心灵深处的梦想,但与此同时,现实的各种限制和挑战却层出不穷。
本文将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展开论述,并探讨如何应对这种冲突,实现心中的梦想。
理想与现实相互矛盾,主要是因为理想通常是非常高远的目标,而现实则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
理想往往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现实却可能给我们带来各种限制和阻碍,使得我们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教育方面,很多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然而,现实却可能是资源分配不均、竞争激烈等问题。
有些人即使渴望获得高等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职业方面,人们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业往往会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
比如,某人希望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练习,而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琐事和经济压力却催促他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以谋生计。
于是,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
此外,在人际关系中,理想与现实冲突也十分常见。
比如,两个人可能相互喜欢,希望能够走到一起,但现实的距离、家庭和社会因素可能使得这个愿望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平衡二者。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理想并考虑现实环境下的可行性。
对于一些不可控因素,我们需要做出调整或者寻找替代方案。
其次,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理想,并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曲折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突破现实的限制,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共同追求理想。
通过团队的力量,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实现更大的梦想。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现实的观念。
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限制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坚持不懈地向理想迈进。
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抉择

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抉择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一个充满希望与困难的时期。
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往往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引发了毕业生们不同的抉择。
本文将探讨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分析他们面临的抉择。
一、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通过学习吸收知识,培养了较为理想化的设想。
他们可能对于就业有着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够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追求,毕业生们很容易陷入困境。
很多毕业生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首先,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让毕业生们感到压力倍增。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进,大学生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但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足以匹配这一增长速度。
因此,很多毕业生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竞争异常激烈。
其次,毕业生在职业起步阶段往往面临着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的不尽如人意。
由于经验不足,毕业生很难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而且常常要面对较为辛苦的工作条件。
这与他们理想中的就业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加剧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二、毕业生面临的抉择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毕业生们需要做出抉择。
以下是他们常见的几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选择妥协与适应。
这意味着毕业生们为了找到工作,可能会妥协于一些与自己专业不太相关的工作岗位,为了积累经验和改善生活条件而暂时放下理想。
例如,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选择从事客服工作,以提高自己的口语和沟通能力。
这种选择虽然暂时无法实现毕业生的理想,但能够为他们打下工作经验的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
另一种选择是继续深造。
尽管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但一些毕业生并不愿意妥协于现实,他们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博士学位,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专业能力。
这种选择虽然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为毕业生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理想。
还有一种选择是创业。
毕业生揭示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矛盾

毕业生揭示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然而他们往往会面临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
这个问题既是毕业生个人的困惑,也是社会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一、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冲突在大学期间,学生们通常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和理想。
他们对于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明确的规划。
然而,当他们真正步入社会时,很多人会发现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首先,社会的竞争压力巨大。
毕业生们发现,他们不再是在大学校园里的封闭环境中追求学业和兴趣的学生,而是需要与其他优秀的求职者竞争。
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人发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受到了挑战。
其次,就业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不匹配。
许多大学专业并不能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吻合,这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他们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鸿沟,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
此外,薪资待遇也是毕业生面临的现实挑战之一。
许多毕业生希望能够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但往往发现刚入职时的薪水并不理想。
这使得他们需要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出妥协。
二、解决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矛盾的方法面对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首先,转变心态。
毕业生应该明白,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差距是正常的,这是大家都会经历的过程。
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并且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之道。
其次,不断学习和提升能力。
毕业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来适应社会需求。
他们可以选择参加职业培训、自学或者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积极参与实践和实习经验。
毕业生可以通过实践和实习来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这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理论实践能力,还有助于与社会现实更好地融合。
最后,与他人交流和互助。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
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水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他们生活范围相对狭窄,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的参照点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的较大差距。
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够激发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使人不断进步、奋发有为。
但是,如果差距过大,给大学生带来苦恼会和不满,则有可能引起自我意识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特点。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在高中生、大学生和成年人的自我意识中,尤以大学生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距离最大。
[6]自我意识的这一冲突,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焦虑苦恼,痛苦不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们设法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
但是由于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追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统一也出现个别差异。
(二)独立与依赖的冲突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逊从人格发展上概括出大学生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与孤独的矛盾。
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尤其是在离开父母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更加希望能在经济、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应有的社会阅历与经验相对匮乏,在心理上又对父母、朋友存在深深的依赖,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这种依赖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由于长期受到父母的溺爱与保护,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不成熟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纠缠,便构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冲突的主要根源。
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矛盾

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矛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毕业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然而,当毕业生迈入职场时,他们往往会面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与矛盾。
本文将探讨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可能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
一、毕业生的理想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往往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可能梦想着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或者一名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志愿者。
这些理想往往来源于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社会发展的热情。
二、毕业生面临的现实然而,当毕业生步入社会时,他们往往会发现现实与他们的理想存在巨大的差距。
首先,就业竞争激烈。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许多毕业生发现他们无法如愿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只能接受较低的薪资和待遇。
其次,与就业问题相关的是职业期望与实际工作的不匹配。
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能抱有高期望,但往往发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与他们的专业背景有所偏差。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失落和无所适从。
此外,一些毕业生可能还面临着生活条件的压力。
在大学期间,许多学生过着相对宽裕的生活,而步入社会后,他们往往需要面对生活费用的增加以及可能的购房、结婚等一系列经济负担,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导致差距和矛盾的原因毕业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与矛盾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教育体系的问题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的大学教育普遍以理论、学术研究为主,并没有充分关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困难和挫折。
其次,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也是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一些行业对人才需求不足,而另一方面,一些热门行业却人才过剩。
这导致毕业生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只能接受低薪工作。
最后,个人能力与经验的不足也是造成差距和矛盾的重要原因。
许多毕业生在求学期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实际工作时可能显得不够成熟和应变能力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分析
摘要:人在自我塑造中需要追求人生理想,人没有理想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庸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理想的实现总不是那么顺利,成功路上总会有些磕磕碰碰,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是绝对存在相对统一的。
人生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从观念转变为现实。
所以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关键词: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分析法村官大学生
正文: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是:一是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二是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理想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来源于现实,理想的动机也来源于现实。
一句话,“理想只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
”三是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但理想毕竟不是现实。
一、矛盾的斗争性
年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怀着满腔的抱负与远大的理想走向社会。
然而等待着这些“高学历”的则大多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竞争压力。
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一年胜一年寒冷。
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在此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残酷的“僧多粥少”的现实正制约着许多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路径,于是,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理想,从而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潮流。
李大钊曾指出:“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理想的实现是艰巨的。
这种现象正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一种表现: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于是,尽管矛盾很多,困难不少,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已经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和煦的春天不是依旧会来吗?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在经历了痛苦的选择,在选择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岗位。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
很多的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很多的理想在现实中建立。
总是希望在自己的理想中寻找一个自己的精神图腾,去尽情的释怀自己的感情,图腾的作用就是给我们强大的力量去指引我们前进,精神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残酷的足以将我们那种精神层次的图腾彻底摧毁,毕竟那些精神层次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两者巨大的差异,就犹如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天堑,我们站在现实的下面去仰望理想的天空,总是会彷徨,迷茫。
这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我们必须去经历这些。
不要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将我们打倒,那样我们就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天堂,只能在现实的地狱中徘徊。
不要总去想理想的好,不要总去想现实中的坏,而要坦然地面对。
二、矛盾的同一性
近年来,各种新型就业分流形式应运而生。
现实也在为大学生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
村官、支教就是近年衍生的新兴词。
城市就业激烈竞争,而农村却恰恰相反,严重缺乏有能力、有知识、有冲劲的年轻人才,尤其是知识学历高、致富能力强、专业本领过硬并且适应农村发展的实干型复合人才,而且农村本身具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潜力,再加上国家政策逐步向农村倾斜,必将激励大学毕业生关心农村建设、献身农村发展,为发挥特长、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无限的舞台。
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比较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思想。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深入,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与城市相比,农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
而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正好可以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带到农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当村官,是近年来新兴的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大学生学识丰富,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有冲劲和闯劲,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而且能言善辩,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充满信心和激情,工作起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确实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可贵精神。
因此,大学生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当村官在一定时期内应能对家乡建设作出一番改变。
可是,就现状而言,现实现大学生毕业后回家乡当村官的愿望离现实似乎还很遥远,理想和现实产生了矛盾。
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下几点:
第一,国家对于村官的任用和管理体制不完善。
村官(村委书记,村长之类)是最基层的管理干部,直接对村委会所属镇政府负责,而村官不是政府人员,不属于公务员之列,说难听点就是政府聘用的临时工,村官实际上并无行政权力,因此村官在进行管理活动时,大多数是靠在村里所树立的威信和一些强硬粗暴的手段——这实际上是利用的村民对体制的无知。
就此而言,村官这一职位对于许多人都缺乏吸引力。
第二,如上述所言,村官开展工作面临许多困难,这些困难既有主观因素,更是客观因素所造成的。
农村的人大多数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急于见到成效,因此一些有利长远和集体利益的工作往往难以开展实施。
这也是村官难做的原因。
第三,这个原因比较现实,就是待遇问题。
据我了解,一个村官一个月的工资大概是五、六百元,这在于农村也仅够基本的生活,这与在珠江三角洲随便找份工作也能混个一个月能拿一千几百的现实相差太远了。
以上原因不一而足,但也足以说明现实问题。
当然,事在人为,大学生回家乡当村官不会总是理想,只要有改变就能带来变化,就能让理想实现。
理想的实现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实现理想的条件。
我认为,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改革村官任用体制。
经过严格的考核录用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官,以一定任期为限,根据其政绩转为政府正式人员或给予其撤换。
第二,改善村官待遇。
给予大学毕业生村官给予当地公务员的待遇和相关补助。
第三,改变村官工作制度。
村官要按正常的工作日和工作时开展工作,完善村民对村官的监督体制,改变村民对村官的原有观念,树立能力威信而不是人情威信。
毛主席说过:“多少事,向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时不我待,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少代人都盼望着有那么一天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无休无止的奋斗了那么多代人,现实呢?现在到了是80后唱主流的年代了,村里的大学生也逐年增多,也就意味着农村有了盼头。
鲜活的事例、就业的趋势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
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对理想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看法,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首先,要保持对理想的坚定信念。
一旦我们选择了正确的理想,就要坚定不移、执著追求,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从理想中吸取精神力量,净化自己的心灵,有一股奋斗、进取的热情,成为生活的强者。
其次,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
勤奋实践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由于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并不是一致的,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达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经历各种曲折复杂的斗争,因而只有意志坚定,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些名言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也是我们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座右铭。
再次,要立足本职,多干实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实现理想的基点,是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不把理想落实到自己的学习、训练、生活、战备上,理想就变成了脱离实际、不着边际的大话或空话。
可见,立足本职是主人翁精神的体现。
综上,由大学生就业及伟大学者的事例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是绝对存在,相对统一的。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掌握矛盾分析法,用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看问题: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和摇篮。
理想离开了现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又不脱离现实。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校园文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青年研究》1995年04期
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评价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