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第2章第1节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自然地理要素 • 人文地理要素 • 本节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主题内容
人口迁移、地理扩散、城市化等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
主题意义
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 响,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阐述植被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 响和关系。
04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要素
人口数量
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是影响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过多或过少的人口数量 都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人口分布是否均衡,是否有利于城市 的发展,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 民族结构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城市的 发展产生影响。
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产 业的发展,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
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引导和调控产业发 展的重要手段,包括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
05
本节总结
重点回顾
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个 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增长。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水、土地、矿产等,它们的 分布和数量直接影响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
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地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发展,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 业和城市扩张,山区则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探究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四、学习效果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的组成及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必备知识(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4. 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2)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3)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发电。
(×)(4)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一必修第2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2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高一必修第2册地理主要涉及地理基础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本文将以各个章节的知识重点为线索,对其中的关键知识进行介绍。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该章节主要包括地球与太阳、地面与大气、地理自然区、地理坐标与时区等知识点。
1. 地球与太阳: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2. 地面与大气: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大气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同温层和温度递减层。
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云、雨、雪等各种形式的降水。
3. 地理自然区:地理自然区是根据地球上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划分的地域单位。
常见的地理自然区有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4. 地理坐标与时区:地球上的任意一点都有自己的地理坐标,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地点的位置。
时区是为了方便不同地区的时间统一而设立的。
第二章: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该章节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水文循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点。
1. 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海洋中。
淡水资源占全部水资源的极小比例,所以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十分重要。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循环等。
它维持了地球上的水动态平衡。
3.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是有限可再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我们需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土壤资源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天然物质,具有生产力、保护性和调节性等重要功能。
该章节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土壤类型、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等知识点。
1. 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
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2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
资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有基础地位。
据此完成1~3题。
1.资源安全意味着( )①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 ②资源供给稳定、及时和经济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破坏资源的供给服务功能 ④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资源安全问题根本源于( )A.资源供求失衡B.资源环境破坏C.资源需求大D.资源供给能力降低3.影响资源安全的因素主要有( )①资源禀赋 ②资源生产能力 ③资源消费需求 ④资源供给能力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A3.B1题,资源安全意味着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稳定、及时和经济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破坏资源的供给服务功能。
故A项正确。
第2题,资源安全问题根本源于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失衡。
第3题,资源安全问题的产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资源禀赋、资源生产和供给能力以及资源消费需求。
海洋渗透能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渗透压力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
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
挪威某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
下图示意海洋渗透能的工作原理。
读图,完成4~5题。
4.我国依靠海洋渗透能发电最理想的地区是( )A.青海西部察尔汗盐湖B.山西南部运城盐湖C.江苏东部地区D.新疆东部巴里坤盐湖5.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与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系( )A.受天气影响小,利于能源的持续提供,增强国家资源安全B.受地域的影响小,到处可以开发利用,增强国家能源安全C.电站建造成本低,可以迅速提高国家能源资源的安全性D.技术难度小,便于操作,适于我国发展以增强国家资源安全 5.A4题,察尔汗盐湖、运城盐湖、巴里坤盐湖都位于我国内陆地区,盐分浓度大,但气候较干旱,缺乏充足的淡水;江苏东部地区濒临海洋,且有充足的淡水,故选C项。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第2章 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
(1)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明显,地面温度比晴天低;夜间,云层的 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地面温度比晴天高。因此,晴天比阴天的昼夜温 差大。
(2)由图可知,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大气逆辐射,而且大气逆辐射白天 比夜间还要强。
典例剖析
例题1 (2020·北京丰台区期中)下表是我国华北某地天气状况数 据。如图是“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1)~(3)题。
其过程可以归纳为:
[方法技巧] 可用“一个关键、四个步骤”来记忆热力环流原理 “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地区的冷热。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 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 夜晚气温较低。
“四个步骤”: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却,空气 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近地面冷的地方 形成高压。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近 地面为低压,高空为高压。 (4)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3.常见的三种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 用:海陆风使海 滨地区气温日较 差较小,夏季气 温低,空气较湿 润,是避暑的好 地方。
(2)山谷风 ①山谷风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 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 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 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 层,大气稳定,易造成 大气污染。故山谷(小盆 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 染型工业。
知识点 问题探究
大气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40×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 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 上冰块。
第2章 第1节 流水地貌 课件-湘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1)凹岸、凸岸的判断(如图所示)。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 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 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 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下图所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 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不合理的地表开挖。 (2)弃土、弃渣的堆放。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
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
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 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
地质现象。如图:
的特殊洪流。如图所示:
定义
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条件
一是岩体比较破碎;二是地势起伏较大; 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三是短
三是植被覆盖差
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危害
会破坏和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 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情 境 探 究】
材料一 虎跳峡是金沙江(长江)上的 第一大峡谷,更是全球著名的大峡 谷。长江江水在这里被玉龙雪山、 哈巴雪山两大雪山所挟峙,海拔高 差3 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 界前列,最窄处仅30余米。相传猛 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抬脚, 便可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
材料二 玉门——冲积扇
2.河流阶地的形成
3.河流
(1)河流堆积地貌及颗粒物分选性的分析
高中地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训练含解析第一册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后·训练提升学考过关检验1。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A。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
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C.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的是臭氧;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有关大气各主要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B.水汽的相变,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C.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D。
对流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层中。
二氧化碳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水汽的相变,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正确的是()A。
大气中氮含量不断减少B。
二氧化碳成为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C。
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增加D。
臭氧的含量增加氮、氧的含量减少,但是二氧化碳不会成为干洁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会破坏臭氧层,使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4.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①温度和密度②质量和成分③大气运动状况④大气变化状况A.①③B.②④C。
①④D。
②③. 5.在大气对流层中,平均每上升1 000米,气温降低()A。
10 ℃B.6 ℃ C.1 ℃D。
0。
6 ℃100米降低0.6 ℃,则每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 ℃。
6。
下列关于对流层厚度的说法,正确的是()①赤道地区最厚②两极地区最薄③厚度无季节变化④夏季厚度大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 D.①③④,赤道地区最厚,两极地区最薄;对流层是空气对流运动的结果,对同一地区而言气温高对流层厚度大,气温低对流层厚度小,所以夏季厚度大。
7.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A。
对流层 B.平流层C。
高层大气 D.电离层汽和杂质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8.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存在于()A。
平流层B。
对流层C.高层大气D.中间层此大气层中存在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的温度升高.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
D.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
2.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解析:第1题,甲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乙分布于市中心周围且分布最广,应为住宅区;丙位于城市外缘,且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垂直的郊外,应为工业区。
第2题,③处于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为减少污染,应设置绿化带。
答案:1.B 2.C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的功能区,且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表示居住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丙功能区分布在河流下游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第3题,城市具有的基本功能区是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它们布局的特点一般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结合题图,甲是商业区,乙是居住区,丙为工业区。
第4题,丙是工业区,位于河流下游,减少对城区水源的污染。
答案:3.B 4.D
图1为“印度半岛某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图”,图2为“a城市的略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有关图1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4个城市等级
B. a城市的服务范围大于c城市
C. b城市的服务种类少于c城市
D. a等级城市空间距离小于b等级城市
6.a城市拟规划布局合理的是()
A.甲——高级住宅区
B.乙——工业区
C.丙——化工厂
D.丁——自来水厂
解析:第5题,由图1可知,图中共有a、b、c三个城市等级,城市a级别最高,c级别最低,
所以其服务范围a>b>c;服务种类a>b>c;同等级城市空间距离a>b>c。
第6题,甲地位于
郊区,依山傍水,适宜建高级住宅区;乙地位于市中心,不宜布局工业区,适宜布局商业区;丙地若布局化工厂,会污染城区和河流;丁地位于河流下游,不宜布局自来水厂。
答案:5.B 6.A
7.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
(2)除考虑风向外,该市工业布局的主要特点还有哪些?
(3)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地,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该地工业区位于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因此盛行南风或偏南风才不污染住宅
区空气。
第(2)题,可从交通和位置两个角度归纳。
第(3)题,位于市中心附近的C,交通便捷,人流量大,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
第(4)题,高级住宅区需要优美的环境,可从风向、河流、周围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南风或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城市的边缘地区等。
(3)C
(4)D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地带,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