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_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
浙江省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省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浙江省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摘要:乡村旅游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态,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该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浙江省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越来越高。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
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县域,青田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具备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浙江省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该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现状青田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苍山、天台山、磨坊山三大山脉的交汇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
该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山川、湖泊、林木、花草等,同时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古村落、古建筑等。
这些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
目前,青田县已经初步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如苍山景区、古村落旅游区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和度假。
然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开发利用不均衡、服务设施不完善等。
三、青田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1.开发利用不均衡目前,青田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景点资源被过度开发,而另一些资源却鲜有开发利用。
这造成了资源利用的不平衡,一方面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设施不完善青田县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交通不便、餐饮住宿条件简陋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景点还存在缺乏标识、导游服务不规范等问题,给游客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青田县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浅析家乡(青田)菜的成功和发展之道

浅谈家乡(青田)菜的成功与发展之道船寮高级中学:叶灵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餐饮了,所以我们厨师也要把菜做的越来越好。
青田菜也是一样。
青田菜和别的中国很多地方的菜一样有成功方面,我们要在成功的基础上来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菜。
成功成功在那里,发展要往那些方面发展,这是我们要认识到的。
这样我们才能目标明确,更好的做好青田菜。
关键词青田成功发展一、青田菜的渊源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
东接温州,南连瑞安、文成,西临丽水、景宁,北靠缙云。
全县有23个乡,10个镇,总面积2493平方公里,人口48.7万。
青田县历史悠久,自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原来隶属处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温州专区。
1963年5月改属丽水地区。
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青田县隶属丽水市。
据县志记载,青田因太鹤山下田产青芝,而取县名叫芝田,后改叫青田。
青田原料特产丰富。
一个地区的民间饮食文化总是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间性,总是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青田属山地丘陵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8℃。
其土地肥沃,江河密布,盛产稻、麦、粟、豆、果蔬,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四季时鲜源源上市;丘陵起伏,盛产山珍野味,农舍鸡鸭成群,牛羊肥壮,无不为烹饪提供了殷实富足的原料。
丰富的烹饪资源。
众多的名优特产,使青田菜型成了独特的风味。
青田饮食,在全国来讲,根本排不上座位,可尽管是穷乡僻壤,也都有它一份土味和野趣。
记得童稚时,大人们带我去赴喜庆筵席,见到第一碗上的是“膀”,碗盖一掀,圆球似的酱红色膀皮,衬上几张绿色波菜,冒着缕缕热气,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是多么的逗人口馋流涎呀!酱红的色彩,圆球的造型,也给喜庆添上甜蜜圆满的寓意,有意无意透出一丝古老而纯朴的山乡文化。
每当农历七月七日时,大人们会为孩子们磨上一升新米,做成条形的“巧食”,此时可听牛朗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借着这一不耀眼的饮食在承传着民问美妙爱情故事和对生活的憧憬。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考坑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1.概况考坑村,坐落在丽水市青田县城北约15km、海拔300余米的山中,系明代北山吴姓迁居繁衍至今,约600余年历史。
全村现有85户340余人,60多座石木结构的传统民居集中成片。
石屋外墙均为不规则溪石垒砌,屋架木结构,上铺小青瓦。
考坑村是浙江省保存较好的特色石头村,也是青田县的革命老区村。
2.山村格局与环境考坑村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势东高西低,中央平坦,西面村口山梁横贯南北,西北角有一缺口,1997年才通公路。
从村西口经跨溪石桥进入村落,是一处东西略长(约300m)、南北稍窄(约150m)的山间峡谷小盆地。
村头有苦楮树、古樟树及红豆杉数棵,守望村落百年,甚为壮观。
村头还有一座明代古庙"和顺殿”,因坍塌已于近年重修,大殿保持单檐歇山顶五开间一字型布局。
殿旁石阶深邃,循阶而下可达溪流飞瀑脚下,是古时登山进村的步道。
一条山溪自东向西从村落所踞的小盆地北部流过,盆地中部和西部平坦,计有良田20余亩,是历代村民赖以生存的种植区。
民居建筑集中位于小盆地东侧的缓坡地带上。
位于村庄正前方的吴氏祠堂,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四合院式布局,是村民年节祭祖、红白喜事的主要场所,是考坑村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
近年来改建为“考坑文化礼堂”。
祠堂正殿梁架仍保持清末五开间木构架形制,前厅经翻修新建了戏台。
村庄再往东的陡坡地带已整理成为梯田,其上是起伏的山峦。
沿着村北溪流向东北方向溯溪而上,则是高山流瀑、秀谷幽深。
据村民所述,这条流经村落的山溪,河床全为砂石构造,且为峡谷暗河,平时溪水从暗河流过,裸露的溪面并没有水,但能听到潺潺水声,雨季水量充沛时,溪面才会有水通过,但从未遭遇山洪,可见古村整体布局与排水的精妙。
村后山上还有清代古庙—座和清代古窑一处,烧制石灰用于农业增肥。
村旁现存两条古道,一条为船寮至温溪古道,一条为至青田县城古道。
吴氏村民世世代代在这片山间盆地内种稻种菜、养鱼养羊,在周围山林种植板栗油茶等经济作物,过着勤劳淳朴的山居生活。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王敏;张璐【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可参与性强、复合性强的特征,对当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浙江省青田县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试点的旅游业和当地农业经济的主要指标,构造基本计量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业间的相关性。
结果证明,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正面的,因此从各个方面综合比较结果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新资源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是实现农业遗产地经济良性增长的重要途径。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作者】王敏;张璐【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19;[2]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是农耕文明的精华,指人类在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是开发农村旅游业的优质资源禀赋。
中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为农村旅游业提供了资源要素,拥有农业文化遗产的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往往比较成功。
200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共生系统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是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稻田养鱼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始于1200年前,传统稻鱼系统中的生态共生机制是鱼为水稻提供肥料,调节田间小气候,疏松土壤,扰动水体,吃掉害虫与杂草;水稻给鱼类提供遮阴和食物。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田养鱼系统之青田龙现村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城东南部方山乡境内,距中国石雕城——山口约7公里,背靠奇云山与瑞安市芳庄乡、瓯海泽雅乡交界,是青田侨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该地曾有真龙出现,示有吉兆,故名“龙现”。
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田鱼村”称号,2005该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首批、亚洲唯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龙现村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余人,800余人侨居国外。
距青田县城20公里的方山乡龙现村,现有1484人。
如今这个村在外名声很响,一是全村有700多人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田鱼村在青田的东南部,三面环山,是方山盆地向奇云山过渡的一个缓坡,龙现村还是一个景点文物众多的风景名胜村和华侨村,有奇云山、龙现十八潭、情侣松、鸳鸯潭、龙蛋石、延陵旧家、吴氏宗祠及乾奎陵祠、聚龙山庄等景点,其中以延陵旧家、聚龙山庄等建筑最具有特色。
奇云山海拔1164 米,风景如画,集江南之秀丽。
山顶有5000亩草坪,是浙江省第二大草原。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是个远离一切交通干道的村落。
全村由街路头、龙现两个自然村组成,辖9个村民小组,226户784人,山村隐于山中,自然环境优美,有珠飞玉泻的龙现十八潭,有葱郁青翠的奇云山,也有枝繁叶茂的密林。
依次是藏鱼潭、畚斗潭、高漈潭……共有十八个潭,故称龙现十八潭。
这里四季无蚊子;夏天你不用开空调,还需盖被子。
龙现村有龙潭十八溪,溪流弯弯曲曲地把整个村子揽入怀中。
全村面积达100平方米的水潭有两个,30平方米以上的则有十几个。
潭边古松相称,石桥横跨,放眼望去,保存完整的300多年的古屋与葱绿的青山形成诗意的图景。
方山的“土著”习惯称该村为“坳前”,因为此村“前山上过瑞安市境内有一坳门,故原名坳前,龙现十八潭:“龙现十八潭,潭潭有龙现”,沿着弯曲的山路,有八挂潭、藏鱼潭、八角潭、龙现潭等,十八碧潭串联,溪石圆润点缀。
青田村落调研报告

青田村落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青田村落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的一个偏远山区,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人口约1万人。
由于交通相对闭塞,自然环境优美,在近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不少游客。
2. 古村落资源概况青田村落有着丰富的古建筑资源,这其中包括传统的砖木结构民居、古桥、古祠堂等。
这些古建筑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了世代居民的生活记忆。
此外,村落周边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溪流、山林、农田等,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景观。
另外,当地居民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并且保存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工艺、民间音乐、传统习俗等。
3.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青田村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挖掘其独特的乡村特色,推动其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
4. 调研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青田村落,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参观古建筑、走访居民、与当地文化组织代表座谈等。
5. 调研结果5.1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青田村落的古建筑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和缺乏维护,许多古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政府和居民重视古建筑保护,并已经开始了一些修复工作。
然而,因为资金有限,修复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我们建议加大对青田村落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投入,并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实施科学的修复方案。
5.2 乡村旅游开发青田村落的自然景观十分美丽,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居民已经开始尝试开展乡村民宿和农家乐业务,但规模较小,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我们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支持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相关业务,提供培训和资金等支持,帮助他们提升服务品质。
5.3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青田村落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传统工艺、民间音乐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当地文化组织和居民正在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青田村落调研报告

青田村落调研报告【落调研报告】为了深入了解青田村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在此进行报告。
一、背景介绍青田村位于某省某市某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青田村的人口数量约为XXXX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
二、调研目的1.了解青田村的经济发展状况;2.调查青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3.探讨青田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4.了解青田村的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1.经济发展情况青田村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农产品产量稳定。
近年来,村里积极引进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提高农业效益。
同时,青田村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农家乐等项目增加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青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为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然而,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道路改善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3.生态环境保护青田村位于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村里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推广绿色种植方式,提倡有机农业,力求保护好村庄周围的生态环境。
4.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青田村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传承与宣传工作。
在村里设立了文化宣传中心,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土文艺人才。
同时,青田村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使村庄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尽快完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供水等方面的改善;2.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巡查和宣传教育工作;4.进一步挖掘和宣传青田村的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五、结语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青田村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青田村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希望相关部门和村民共同努力,推动青田村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1)

第33卷第6期2011年6月2011,33(6):1018-1024Resources ScienceVol.33,No.6JUN.,2011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6-1018-07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闵庆文1,张丹1,何露1,2,孙业红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农民们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寻求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
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5年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FAO 列为首批GIAHS 保护试点为标志的新时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探索,正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特征。
本文从古籍整理与考古研究、概念与内涵研究、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等角度介绍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性研究进展,从动态保护途径研究、法律与政策保障研究和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重视典型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机理性、定量化研究;从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加快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价值挖掘工作;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及可持续利用;重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的保护,在做好“两个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避免“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护和“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两种错误倾向;逐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区的积极参与,科技的有力支撑,企业的有效介入,媒体的跟踪宣传;使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展示传统农业文明的窗口,生态-文化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 第7期2011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V o l 130,N o 17July ,2011收稿日期:2010-05-21;修订日期:2011-01-04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及其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20110490569);FAO -GEF/GIAH S 项目(GCP/GLO/212/GEF)面上资助; 作者简介:孙业红,(1981-),女,山东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E -mail:sunyh 107b @igsnrr 1ac 1cn 通讯作者:闵庆文,(1963-),男,江苏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E -m ail:min qw @igsn rr 1ac 1cn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入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态度-行为0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法;(2)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趋势,在G IS 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可实现社区潜力在空间上的尺度转换;(3)青田案例发现,当前/稻鱼共生0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潜力较高,村级尺度到乡镇尺度的转换结果与现实情况具有较高符合度。
本文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潜力;浙江青田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7-1341-101 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的社区参与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认为社区参与是解决协调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途径,提出社区方法就是把旅游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地规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规划内容本身的一部分[1]。
目前关于旅游社区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社区参与的内容[2,3]、社区参与的类型与模式[4,5]、社区参与的阶段特征[6]、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3]等。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社区居民的感知和态度是社区参与研究的重要内容[7~9],吴忠宏等[10]研究发现,居民基本资料的不同会造成生态旅游认知与发展生态旅游态度的差异。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允许测量的自变量存在误差,而对于社区参与至关重要的感知、态度等都是很难直接准确测量的因子,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进行研究[10~14]。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活态遗产),农村社区居民既是保护遗产的主体,也是遗产保护的对象,其作用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
农村社区居民的生计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地的旅游发展则有可能成为其改善生计条件的一种新途径[15~17]。
作为旅游目的地关键利益相关1342地理研究30卷者之一,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和态度是旅游发展及遗产保护得以实现的重要参考依据[18]。
如何判定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意愿,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等问题,都是关系当地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因素,将其界定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区(参与)潜力。
目前,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也刚刚起步,因此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基础)))社区居民参与潜力评价与空间格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社区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而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0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进行旅游社区潜力评价实践,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区潜力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案例。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遗产地潜力评价和较大范围(县域)旅游社区参与潜力的空间格局,其中前者主要通过对居民参与行为的判断及其比例关系确定,后者主要是基于距离衰减规律,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实现。
研究框架(图1)包括:(1)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居民对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感知、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调查结果中对行为的不确定性;(2)依照态度和行为的定量关系,构建/态度-行为0矩阵,从/遗产保护+旅游发展0两方面、/积极-中立-消极0三等级将居民进行分类,在/态度-行为0的双积极型为社区潜力最大的对象或者群体的条件下,确定不同类型居民的数量,将双积极型居民所占的比例作为旅游社区潜力指数;(3)结合距离参数(居民与主要景点的距离),将旅游点不同辐射范围内的社区潜力作为推求其他社区潜力的条件;(4)通过遗产地主要景点的分布,反演各更大尺度上旅游社区潜力值。
图1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的概念框架Fig11T he concept of t he community po tential in ag ricult ur al heritage sites7期孙业红等: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1343211 评价方法本文所涉及的方法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 al Equation M odeling,SEM)又称为协方差结构模型,是瑞典统计学家Karl G 1Joresko g 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种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线形统计建模技术。
通常结构方程模型可分为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两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在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分析步骤包括模型设定、模型识别、模型估计、模型评价和模型修正等步骤[19]。
对社区居民参与态度和行为的掌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并结合实地观察,然后通过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借助于SPSS 统计软件获得基本统计结果。
矩阵式的双因素综合法也是本文中用到的主要方法,通过构建矩阵,将社区居民的/态度-行为0按照/积极-中立-消极0等进行分级分类(图2)。
图2 /态度-行为0矩阵F ig 12 T he mat rix of the /Att itute -Behavio r 0212 量表设计及有效性筛选量表题项设计以本文研究主体为核心,从感知(包括:遗产资源感知、旅游发展感知、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和社区归属感)、态度(包括:遗产保护态度、旅游发展态度和社区参与态度)和行为(包括:参与规划、参与经营管理、参与培训、参与环境保护、参与利益分配以及参与能力和参与效果)等3个方面的15项内容,而每项内容又通过数量不同的问题表现,共计79个问题。
对量表题项的有效性筛选,本研究采用探测性因子分析(Ex ploratory factor analy -sis,EFA)方法。
通过探测性因子分析,对原始资料进行共同因素提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经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处理后抽取共同因素,保留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15的因素,对共同因素重新命名作为量表衡量性构面的名称。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软件主要是SPSS1310。
21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瓯江流域中下游,土地总面积2493km 2,全县辖31个乡镇,总人口4817万,有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23万人。
青田县的/稻鱼共生0系统(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稻田养鱼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从1万亩发展至近10万亩。
青田县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自2005年被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之后,青田县旅游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118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2倍多。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稻田养鱼优势,村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之处(如稻田、水渠、水沟、水池、水潭等)都在养殖田鱼,其稻田养鱼独具传统特色,保持了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2005年后旅游发展迅速,年接待量超过了1万人次(2002年接待量仅为2000人次)。
本研究中的数据于2008年9月22日~10月4日在浙江青田龙现村调查获取。
采取1344地理研究30卷表1浙江青田龙现村居民样本的基本情况Tab11The villagers.samples in Longxian village人口统计变量人数百分比/%人口统计变量人数百分比/%性别:男女年龄:15岁以下15~24岁25~44岁45~65岁65岁以上学历: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大专及大学研究生与旅游业的关系:本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家中有人直接从事旅游业其他69311159161932514049121618875166211162165015371941619375113家庭月收入:800元以下801~1500元1501~2000元2001~2500元2500元以上在本地居住的时间:小于10年11~35年36~50年大于50年出生地:本地非本地但长在本地均不在本地241876410271412165110671943811040174131238211181958142表2浙江青田居民参与量表题项的有效性筛选结果Tab12The selection of the scale in Qingtian项目编码新编码新项目项目编码新编码新项目遗产资源感知项(YC)旅游发展感知项(LY)旅游经济影响感知项(J J)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项(SH)GZYC1GZYC2GZYC5GZYC6GZLY2GZLY3GZLY5GZLY6GZJ J1GZJ J2GZJ J3GZJ J4GZJ J6GZJ J7GZSH2GZSH5GZSH6GZSH7GZSH8GZSH12GZSH13GZSH14GZSH15GZSH16X1X2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X15X16X17X18X19X20X21X22X23X24遗产资源感知项旅游发展感知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项旅游社会文化正面影响感知项旅游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感知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项(H J)社区归属感(GS)遗产保护态度(YC)旅游发展态度(LY)参与效果(XG)参与规划行为(GH)参与经营管理(J Y)GZH J1GZH J2GZH J4GZH J5GZH J6GZH J7GZH J8GZH J9GZGS1GZGS2GZGS3GZGS4TDYC1TDYC2TDYC3TDLY1TDLY3XWXG1XWXG2XW GH1XW GH2XW JY2XWPX1X25X26X27X28X29X30X31X32X33X34X35X36Y1Y2Y3Y4Y5Y6Y7Y8Y9Y10Y11旅游环境正面影响感知项旅游环境负面影响感知项社区归属感遗产保护态度旅游发展态度参与遗产保护参与旅游发展管理7期孙业红等: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1345逐户随机调查,现场填写问卷、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6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龙现村现有居住居民仅150余户,常住人口不足300人¹),有效率为8316%(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