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_姜洪池_腹外疝
合集下载
外科学ppt课件腹外疝

治疗原则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 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 修补术。
03
股疝
股管解剖结构特点
01
股管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间隙。
器疾病的患者,应先治疗原发病。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白线疝
定义
病因
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 上。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正中 线上相互交织而成。白线疝好发于脐上, 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临床表现
治疗
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 可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上腹钝痛、消化不 良、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因此,股 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法。
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 力劳动,防止复发。同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 增高的疾病。
发病原因构成腹壁的完整性,当腹壁强度降低时, 容易发生腹外疝。常见原因有腹壁外伤、感染、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等。
0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可促使腹外疝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部分腹外疝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腹壁组织发 育不良有关。
绞窄性疝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 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 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 修补术。
03
股疝
股管解剖结构特点
01
股管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间隙。
器疾病的患者,应先治疗原发病。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白线疝
定义
病因
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 上。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正中 线上相互交织而成。白线疝好发于脐上, 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临床表现
治疗
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 可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上腹钝痛、消化不 良、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因此,股 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法。
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 力劳动,防止复发。同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 增高的疾病。
发病原因构成腹壁的完整性,当腹壁强度降低时, 容易发生腹外疝。常见原因有腹壁外伤、感染、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等。
0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可促使腹外疝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部分腹外疝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腹壁组织发 育不良有关。
绞窄性疝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 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外科学PPT课件 腹外疝 斜疝直疝股疝

Halsted法: 提起精索,在其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并 将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
McVay法: 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严 重薄弱、股疝。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 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 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适用于较大的成人 腹股沟斜疝或直疝。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 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区新的解剖理论
肌耻骨孔﹙Fruchaud孔﹚
• 内侧缘为腹直肌外缘,外侧缘为髂腰肌,上缘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 状下缘,下缘为耻骨梳韧带
• 该部位无横纹肌支持 • 腹横筋膜承受着腹腔内压力 • 该部位有精索和股血管通过
分类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
管深环(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 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
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很少进入阴
囊。
双侧腹股沟直疝
股沟管解剖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有张力
Ⅱ型 1.5 ~3.0cm ﹙约二指尖﹚ 薄弱且张力降低
Ⅲ型 ≥3.0cm ﹙大于两指﹚
薄弱无张力或已萎缩
Ⅳ型 复发疝
腹股沟管
完整 不完整 缺损
鉴别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 :无蒂,透光阳性,不能触及睾丸。 • 交通性鞘膜积液 :透光阳性,渐大或渐小。 • 精索鞘膜积液 :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包块移动。 • 隐睾 :包块较小,挤压胀疼,同侧阴囊内睾丸缺如。 • 急性肠梗阻 :肠管被嵌顿,可伴发急性肠梗阻。肠梗阻时要想到疝 。
McVay法: 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严 重薄弱、股疝。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 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 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适用于较大的成人 腹股沟斜疝或直疝。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 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区新的解剖理论
肌耻骨孔﹙Fruchaud孔﹚
• 内侧缘为腹直肌外缘,外侧缘为髂腰肌,上缘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 状下缘,下缘为耻骨梳韧带
• 该部位无横纹肌支持 • 腹横筋膜承受着腹腔内压力 • 该部位有精索和股血管通过
分类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
管深环(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 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
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很少进入阴
囊。
双侧腹股沟直疝
股沟管解剖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有张力
Ⅱ型 1.5 ~3.0cm ﹙约二指尖﹚ 薄弱且张力降低
Ⅲ型 ≥3.0cm ﹙大于两指﹚
薄弱无张力或已萎缩
Ⅳ型 复发疝
腹股沟管
完整 不完整 缺损
鉴别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 :无蒂,透光阳性,不能触及睾丸。 • 交通性鞘膜积液 :透光阳性,渐大或渐小。 • 精索鞘膜积液 :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包块移动。 • 隐睾 :包块较小,挤压胀疼,同侧阴囊内睾丸缺如。 • 急性肠梗阻 :肠管被嵌顿,可伴发急性肠梗阻。肠梗阻时要想到疝 。
腹外疝外科治疗简述

补术 的术式选择 , 认为外科 医生的临床经 验 比术 式选择更 为
重要 。
1 2 腹腔镜腹股 沟疝修补术术式 与适 应证 内环 口关 闭术 .
相 当于疝 囊高位结扎 , 仅适用 于儿 童腹 股沟斜 疝 。植人物 填塞术 , 因植入 物易移 位且 只修 补疝 缺损 而未 加强 后壁 , 复 发和再发 率较高 J 。腹 腔 内补 片植 人 术 , 因补 片移 位 , 后期
[ ] 陈少云 , 2 刘世德 . 闭孔疝 4 7例诊治分 析[ ] 泸州 医学 院学报 , J.
2 0 2 ( )6 0 5,8 1 :0—6 . 1
复发率较 高 , 目前 主要应 用 于切 口疝 的治 疗 , 在修 补腹 股沟
疝 时有一定 的争议 川 。T P 和 1 P 相 当于开 放式 N — AP ' E y h sS p a术 , u 、 ̄ p 即在腹膜前 间隙植 入足够大的补片 , 覆盖整个
股 沟 疝 成 因 的重 要 方 向 。 参 考 文 献
[ ] 吴新 民, 1 辛维藩 , 岩松. 卢 闭孔疝 7例临 床分析 [ ] 青 海 医药 J.
杂 志 ,9 6,6 2 :5— 6 19 2 ( )2 2 .
片植 入术 ( E ) T P 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 讨腹 腔镜腹股 沟疝 修 探
2 1 年 9月 01 第2 3卷 下半月 第 1 8期
中 国 民康 医 学
Me ia o r a fC i e e P o l at dc lJ u n lo h n s e p e S He l h
Se 2 1 p. 01
Vo . 3 S 1 2 HM No 1 .8
中图分类号 : R 5 .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重要 。
1 2 腹腔镜腹股 沟疝修补术术式 与适 应证 内环 口关 闭术 .
相 当于疝 囊高位结扎 , 仅适用 于儿 童腹 股沟斜 疝 。植人物 填塞术 , 因植入 物易移 位且 只修 补疝 缺损 而未 加强 后壁 , 复 发和再发 率较高 J 。腹 腔 内补 片植 人 术 , 因补 片移 位 , 后期
[ ] 陈少云 , 2 刘世德 . 闭孔疝 4 7例诊治分 析[ ] 泸州 医学 院学报 , J.
2 0 2 ( )6 0 5,8 1 :0—6 . 1
复发率较 高 , 目前 主要应 用 于切 口疝 的治 疗 , 在修 补腹 股沟
疝 时有一定 的争议 川 。T P 和 1 P 相 当于开 放式 N — AP ' E y h sS p a术 , u 、 ̄ p 即在腹膜前 间隙植 入足够大的补片 , 覆盖整个
股 沟 疝 成 因 的重 要 方 向 。 参 考 文 献
[ ] 吴新 民, 1 辛维藩 , 岩松. 卢 闭孔疝 7例临 床分析 [ ] 青 海 医药 J.
杂 志 ,9 6,6 2 :5— 6 19 2 ( )2 2 .
片植 入术 ( E ) T P 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 讨腹 腔镜腹股 沟疝 修 探
2 1 年 9月 01 第2 3卷 下半月 第 1 8期
中 国 民康 医 学
Me ia o r a fC i e e P o l at dc lJ u n lo h n s e p e S He l h
Se 2 1 p. 01
Vo . 3 S 1 2 HM No 1 .8
中图分类号 : R 5 .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外科学-目录

吴文溪 郑 树
郑 树 吴承远
13 胸壁疾病 14 食管疾病 15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高尚志 高尚志 石应康
下一页 目录
外科学
16 腹外疝
第7版
张宗明
首页
目录
编者
汪忠镐 罗开元
25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 26 胆道疾病(一)
17 腹部损伤
18 肠梗阻的诊断 19 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 20 转移性肝癌 21 阑尾疾病 22 直肠、肛管疾病 23 肠息肉、肠息肉病、结肠癌 24 门静脉高压症
外科学
第7版
首页
目录
编者
外科学配套多媒体光盘
主编 汪建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外科学
1 无菌术 2 气管内插管术 3 心肺脑复苏 4 局部麻醉
第7版
首页
目录
编者
目录
吴肇汉 杨拔贤 杨拔贤 闵 苏 9 颅脑损伤 10 颈部疾病 11 乳房疾病 12 胸部损伤 朱贤立 武正炎 武正炎 石应康
5 外科感染 6 肿瘤概论
7 常见体表肿瘤与肿块 8 颅内压增高
戴显伟 汪建平 潘承恩 杨 镇 汪忠镐 罗开元 梁力建 张肇达 段志泉 张柏根 王国民 潘柏年 洪光祥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病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北京宣武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 昆明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第7版
首页
目录
编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创伤性膈疝5例诊治分析

创伤性膈疝5例诊治分析
姜洪池;赵静华;孙根;任立军;刘晓东
【期刊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6(30)5
【摘要】创伤性膈疝5例诊治分析一院普外科姜洪池肇东市人民医院外科赵静华,孙根,任立军,刘晓东创伤性膈疝临床不常见,且大多数患者有合并伤,故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我们近5年共收治5例,1例因伤势重,抢救中死亡,其余4例经手术治疗及术后1年随访,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1...
【总页数】2页(P468-469)
【关键词】膈疝;创伤性;诊断;治疗;病例分析
【作者】姜洪池;赵静华;孙根;任立军;刘晓东
【作者单位】肇东市人民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5.6
【相关文献】
1.闭合性创伤性膈疝48例诊治分析 [J], 谢模洲
2.多发伤并创伤性右侧膈疝1例诊治分析 [J], 张天喜;李甲林;程云;王树洪;喻安永
3.创伤性膈疝52例诊治分析 [J], 张天喜;王树洪;程云;喻安永
4.创伤性膈疝的早期诊治及误漏诊原因分析:附56例报告 [J], 高红霞;齐书山;祁昕;
吴鹏涛;袁洪志;赵婷婷
5.创伤性膈肌破裂和膈疝的诊治分析 [J], 程辉;张雪梅;梁书增;周谦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1章 腹部损伤(姜洪池)(《外科学》8年制第2版配套)

查术、肠修补术等。
术后护理:术后应密切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 防感染,给予营养支持
等护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术后应积 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出血、感染等。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处理原则:根据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止血、止痛等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举办讲座培训: 邀请专家学者进 行腹部损伤预防 的专题讲座和培 训
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腹部损伤预 防的宣传册、海 报等资料,向公 众发放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腹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标准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腹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腹部损伤预防和救治的认识和意识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量, 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
止痛处理:对疼痛剧烈的患者, 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 痛苦。
预防感染:对腹部损伤患者,应 积极预防感染,包括抗生素的使 用、伤口清洁等措施。
营养支持:对腹部损伤患者,应 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 愈合。
手术治疗原则与方法
添加标 题
闭合性损伤:由撞 击、挤压等钝性暴 力所致
穿透性损伤:由针 、刀等锐器所致
爆炸伤:由爆炸物 所致
发病机制
腹部损伤的病因: 包括外伤、疾病、 医源性损伤等
腹部损伤的发病机制: 腹部脏器受损,引起 出血、感染、休克等 病理生理变化
腹部损伤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改 变:包括腹膜后血 肿、腹腔内出血、 腹膜炎等
术后护理:术后应密切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 防感染,给予营养支持
等护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术后应积 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如出血、感染等。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处理原则:根据并发症类型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止血、止痛等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举办讲座培训: 邀请专家学者进 行腹部损伤预防 的专题讲座和培 训
制作宣传资料: 制作腹部损伤预 防的宣传册、海 报等资料,向公 众发放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监管机制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腹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标准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腹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腹部损伤预防和救治的认识和意识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量, 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循环稳定。
止痛处理:对疼痛剧烈的患者, 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 痛苦。
预防感染:对腹部损伤患者,应 积极预防感染,包括抗生素的使 用、伤口清洁等措施。
营养支持:对腹部损伤患者,应 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 愈合。
手术治疗原则与方法
添加标 题
闭合性损伤:由撞 击、挤压等钝性暴 力所致
穿透性损伤:由针 、刀等锐器所致
爆炸伤:由爆炸物 所致
发病机制
腹部损伤的病因: 包括外伤、疾病、 医源性损伤等
腹部损伤的发病机制: 腹部脏器受损,引起 出血、感染、休克等 病理生理变化
腹部损伤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改 变:包括腹膜后血 肿、腹腔内出血、 腹膜炎等
腹 外 疝

Triangle inguinal
股疝
X
复合疝
治疗
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各种修补术
非手术治疗
一周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 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配用 疝带。 嵌顿性疝手法复位法: 如嵌顿时间较短(3~5小时内),没有腹 部压痛和腹膜刺激症状。 病史长的巨大疝,
第二节 腹 股 沟 疝
腹股沟管解剖
两口: 深环、浅环 四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橫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解剖
解剖
H ESSELBACH 三角
直疝三角的组成: 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 腹直肌外缘构成内侧边 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
耻骨肌孔
•腹股沟外侧三角 •直疝三角 •股三角
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韧带
耻骨
Myopectineal 孔包括直疝三角
腹股沟斜疝
I NDIRECT I NGUINAL H ERNIA
病因
先天性斜疝是因为鞘状突未闭锁形成疝囊所致。
后天性斜疝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 致
临床表现
皮
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切
开
结扎皮下浅静脉
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
外环内外脚
沿纤维方向切剪开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深面钝性游离,显露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
显露诸结构,保护神经
腹内斜肌弓状缘
髂 腹 下 神 经
髂 腹 股 沟 神 经
精索
游 离 出 精 索
提吊精索,显露疝囊
七年制西医外科学笔记——第十九章 腹外疝

2、体征 根据疝内容物下降程度分为两类: 根据疝内容物下降程度分为两类: 不完全性腹股沟斜疝(疝内容未进入阴囊) 不完全性腹股沟斜疝(疝内容未进入阴囊) 完全性腹股沟斜疝(疝内容物进入阴囊) 完全性腹股沟斜疝(疝内容物进入阴囊) 两个重要依据: 两个重要依据: 外环口冲击感。 外环口冲击感。 压迫内环口肿块不再出现
腹股沟直疝
定义: 定义: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 股沟三角区突出者为直疝, 股沟三角区突出者为直疝,既不经过内 环,亦不进入阴囊。 亦不进入阴囊。
一、解剖
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 内侧边是腹直肌外缘, 内侧边是腹直肌外缘,底边是腹股沟韧 带。 此处腹壁无完整腹肌复盖, 此处腹壁无完整腹肌复盖,腹横筋膜 较薄弱,是腹壁一个特别薄弱区。 较薄弱,是腹壁一个特别薄弱区。
第二节
腹股沟疝
腹股沟斜疝
定义: 定义: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的内 环,沿着腹股沟管斜行向外环脱出的疝。 沿着腹股沟管斜行向外环脱出的疝。 斜疝临床上最多见, 斜疝临床上最多见,约占全部腹外 疝的90%。 疝的 %。
一、解剖
1、腹股沟区由浅至深分为: 腹股沟区由浅至深分为: (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皮肤、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4)腹横筋膜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 根据症状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 最后确诊依靠手术证实内环口位于腹壁 下动脉外侧。需和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下动脉外侧。需和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腹股沟处的其他疝(直疝、股疝) 1、腹股沟处的其他疝(直疝、股疝) 2、睾丸鞘膜积液 3、交通性鞘膜积液 4、精索静脉曲张 5、隐睾
二、发病机理 直疝均为后天性, 直疝均为后天性,年老肌肉退 化、萎缩,腹内压升高(咳嗽、排 萎缩,腹内压升高(咳嗽、 尿困难、便秘、过强劳动) 尿困难、便秘、过强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解剖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三角 直疝三角由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 直疝三角由腹壁下动脉构成外侧边,腹直肌 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 外缘构成内侧边,腹股沟韧带构成底边.此处腹 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 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 分为薄,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分为薄,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故称 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内环之间有腹壁 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 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
斜 疝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 直 疝 多见于老年 由直疝三角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半球形, 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极 少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回纳疝块 疝块不再突出 后压住深环 精索与疝囊 精索在疝囊后方 的关系 疝囊颈与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壁下动脉的关系 较 多 嵌顿机会
腹 外 疝
教学大纲
熟悉内容:腹股沟解剖;腹外疝的病因,临床 熟悉内容: 腹股沟解剖;腹外疝的病因, 类型;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传统疝修补的原则; 类型;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传统疝修补的原则; 嵌顿疝和较窄疝的处理原则. 嵌顿疝和较窄疝的处理原则. 掌握内容 : 腹外疝的概念 ;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掌握内容: 腹外疝的概念; 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 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要点. 了解内容:腹外疝的病理;腹股沟疝:疝手术 了解内容:腹外疝的病理;腹股沟疝: 方法,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股疝的诊断; 方法,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处理;股疝的诊断; 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 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的临床表 现.
临床表现
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为病人所注意,尤 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为病人所注意, 其在肥胖者更易疏忽. 其在肥胖者更易疏忽.一部分病人可在久站或 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肿块. 咳嗽时感到患处胀痛,并有可复性肿块.
鉴别诊断
下列疾病应与股疝鉴别: 下列疾病应与股疝鉴别: 1.腹股沟斜疝 2.脂肪瘤 3.肿大的淋巴结 4.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 5.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脐疝
�
发病机制
先天性 后天性
临床表现和诊断
腹股沟疝的基本病象是在患处出现一肿块. 腹股沟疝的基本病象是在患处出现一肿块. 开始时肿块可能并不明显, 开始时肿块可能并不明显,仅疝环处有轻度坠胀 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块明显, 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块明显,诊断就 较容易. 较容易.
腹股沟直疝的与腹股沟斜疝的鉴别
手术疗法
手术处理中应注意: 手术处理中应注意: 如嵌顿的肠袢较多, ①如嵌顿的肠袢较多,应特别警惕逆行性嵌顿的 可能. 可能. 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②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肠管送回腹腔. 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③少数嵌顿性或绞窄性疝,临手术时因麻醉的作 用而回纳腹内, 用而回纳腹内,以致在术中切开疝囊时无肠袢 可见. 可见. 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 ④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 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 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
治 疗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又可迅速发展为 绞窄性.因此,股疝诊断确定后, 绞窄性.因此,股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进行手 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则更应进行 紧急手术. 紧急手术.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McVay修补法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此法不仅能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沟疝,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而用于修补腹股沟疝,同时还 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另一方法是在处理 能堵住股环而用于修补股疝. 疝囊之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 疝囊之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把腹股沟韧带,腔 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借以关闭股环. 隙韧带和耻骨肌筋膜缝合在一起,借以关闭股环.
股管解剖概要 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内含脂肪, 股管是一个狭长的漏斗形间隙,内含脂肪, 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股管有上下两口. 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股管有上下两口.上口 称股环,有股环隔膜覆盖;其前沿为腹股沟韧带, 称股环,有股环隔膜覆盖;其前沿为腹股沟韧带, 后缘为耻骨梳韧带,内缘为腔隙韧带, 后缘为耻骨梳韧带,内缘为腔隙韧带,外缘为股 静脉.股管下口为卵圆窝. 静脉.股管下口为卵圆窝.卵圆窝是股部深筋膜 阔筋膜)上的一个薄弱部分,覆有一层薄膜, (阔筋膜)上的一个薄弱部分,覆有一层薄膜, 称筛状板.它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下方, 称筛状板.它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下方,下 肢大隐静脉在此处穿过筛状板进入股静脉. 肢大隐静脉在此处穿过筛状板进入股静脉.
手术疗法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办法.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有效办法.但如有慢 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 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 力增高情况存在时, 力增高情况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疝囊高位结扎术, 手术方法可归纳为疝囊高位结扎术,疝修补 术两类. 术两类. 疝修补术:这是在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 疝修补术:这是在疝囊高位结扎的基础上, 利用邻近健康组织修补腹壁缺损, 利用邻近健康组织修补腹壁缺损,但一般只适用 于缺损不严重者.修补术应包括深, 于缺损不严重者.修补术应包括深,浅环的修补 和腹股沟管管壁的加强. 和腹股沟管管壁的加强.
手术疗法
(1)传统方法: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最常用的方 传统方法: 法是Ferguson Ferguson法 法是Ferguson法.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沿用已久的Bassini Bassini法 ①沿用已久的Bassini法 Halsted法 ②Halsted法 Vay法 ③Mc Vay法 无张力疝修补:用人工合成的网状材料, (2)无张力疝修补:用人工合成的网状材料, 行无张力疝修补.特点是无张力,术后恢复快. 行无张力疝修补.特点是无张力,术后恢复快.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股 疝
疝囊经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的疝称 疝囊经股环, 为股疝.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 为股疝.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这是因为女 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 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以 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的缘故. 致股管上口宽大松弛的缘故.妊娠是腹内压增高 的主要原因.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5% 5%. 的主要原因.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5%.
概 论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 人体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人体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即称为疝. 即称为疝. 腹外疝:它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或盆壁的 腹外疝: 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成, 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成,是外科最常见 疾病之一. 疾病之一. 腹内疝:因腹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地进入原有 腹内疝: 的或因病变或手术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生. 的或因病变或手术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生.
病
因
1.腹壁强度降低 2.腹内压力增高
病理解剖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 疝环 外被盖等组成 等组成. 外被盖等组成.
临床类型
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 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 型. 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 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 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 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 为肠管壁疝或Richter Richter疝 为肠管壁疝或Richter疝. 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通常是Meckel憩室), Meckel憩室 嵌顿的小肠是小肠憩室(通常是Meckel憩室), 则称Littre Littre疝 则称Littre疝. 嵌顿肠管可包括几个肠袢,或呈"W"形,疝囊内 嵌顿肠管可包括几个肠袢,或呈" 形 各嵌顿肠袢之间的肠管可隐藏在腹腔内, 各嵌顿肠袢之间的肠管可隐藏在腹腔内,这种情 况称为逆行性嵌顿. 况称为逆行性嵌顿.
病理解剖
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 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对着股管上口的腹膜, 被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 被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经股环进入股管 而形成股疝.疝块进一步发展, 而形成股疝.疝块进一步发展,即由股管下口 顶出筛状板而至皮下.所以, 顶出筛状板而至皮下.所以,股疝疝囊的被盖 组织有腹膜外脂肪,股环隔膜,股管内脂肪, 组织有腹膜外脂肪,股环隔膜,股管内脂肪, 筛状板,皮下组织和皮肤等层.疝内容物常为 筛状板,皮下组织和皮肤等层. 小肠或大网膜.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 小肠或大网膜.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 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 在卵圆窝处向前转折时形成一锐角,且股环本 身较小,周围又多坚韧的韧带, 身较小,周围又多坚韧的韧带,因此股疝容易 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 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在 腹外疝中,股疝嵌顿者最多. 腹外疝中,股疝嵌顿者最多.
腹股沟区解剖概要
1.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由浅而深,有以下各 由浅而深, 层: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⑴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⑵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⑶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⑷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⑸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的前壁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1/3 1/3部 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但外侧1/3部 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分尚有腹内斜肌覆盖; 管的后壁 腹膜和腹横筋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 1/3尚有腹股沟镰 腹膜和腹横筋膜,其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 上壁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